摇晃会损害婴儿大脑
摇晃会损害婴儿大脑
强力摇晃会出问题
“婴儿摇晃综合征”是为何造成的呢?开发区妇幼保健院儿科主治医生金剑光告诉记者:“因为婴儿脑部发育仍未稳固,不管有没有和别的物体发生碰撞,当受到强力摇晃时,脑部组织容易受到撞击而出现血管撕裂及脑神经纤维受损。”
金医生告诉记者,这种征状多发生于0-3岁的婴儿,但主要好发对象为0-12个月大的婴儿,原因是婴儿颈部较为柔软、脆弱。一旦被摇晃,疏忽给予宝宝颈部支撑,婴儿的大脑就会在他的相对空旷的头骨中来回碰撞,有可能导致婴幼儿永久性的脑部伤害,产生许多后遗症,包括头痛、头晕、失忆及影响智力,严重者因脑部有大量微丝血管爆裂,引致脑部大量出血,可导致瘫痪甚至死亡。
医生:
“摇晃综合征”的发病率极低
那么,我们平时抱小孩是否就不能摇晃吗?
金医生说:“这还要看父母摇晃的幅度和强度。只要不是晃动力气太大,或者恶意摇晃,家长抱着孩子轻轻摇晃是没有问题的。现在家里就一个宝贝疙瘩,很少有父母会用如此高强度、高频率的力度抖晃自己的宝宝。”
金医生强调说,事实上,“摇晃综合征”的发病率是极低的,到目前为止,该院尚未收治过一例真正的“摇篮综合征”患者。
记者了解到,“婴儿晃动综合征”在国外的发生,许多是因为父亲剧烈和猛烈摇晃婴儿。 正常情况下抱着孩子摇几下,这种幅度一般是不会有什么影响的。因此,家长要注意摇晃孩子不能过度,摇时动作放轻,这种危险完全可以避免。
摇晃婴儿
要轻缓温柔
今年29岁的陈小姐,女儿刚刚满周岁。对于“孩子不能摇”的说法,她表示很惊讶:“家里一直都是抱着孩子摇晃哄他睡觉,如果这样不安全,那该怎么做?”
金医生说:“动作可以轻缓一点,可以温柔地抱起他,轻轻抚摸后背、四肢等,让他感到安全、放松,同时检查一下宝宝是否过冷或过热、衣服是否舒适,给他一个玩具分散注意力。”
宝宝能不能摇
一、婴儿能不能抱着摇晃?
最好不要摇晃,这是不科学的,当宝宝哭闹或睡眠不安时,一些年轻妈妈便将宝宝抱在怀中或放入摇篮里摇晃,宝宝越哭越凶,妈妈摇晃得也就越猛烈,直到宝宝入睡为止。殊不知这种做法对宝宝十分有害,因为摇晃动作使婴儿的大脑在颅骨腔内不断晃荡,未发育成熟的大脑会与较硬的颅骨相撞,造成脑小血管破裂,引起“脑轻微震伤综合症”,发生脑震荡、颅内出血。轻者发生癫病、智力低下、肢体瘫痪、严重者出现脑水肿,脑疝而死亡。
二、目前临床病例多发生于0-4岁的婴儿或幼小儿童,但主要好发对象为0-8个月大的婴儿。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婴儿头部的体积和重量占全身的比例远比成人大得多,婴儿头长占身体的20%,而成人约为10%。并且婴儿脑部发育仍未稳固,颈部的肌肉力量较弱,韧带弹性较差,颈椎也未完全骨化,难以承受较大幅度的摇晃和高抛的震荡。如果不停地摇晃婴儿,或是将婴儿一次次地抛起来又接住,便容易使婴儿头颅内的脑组织随摇晃或高抛的晃动,与较硬的头颅相撞,从而引起脑损伤。
三、由于临床症状与受摇晃次数、程度有很大的关系,一次剧烈的摇晃会造成摇晃症候群。即使摇晃动作不剧烈,但若长期反复地施行,也容易让宝宝出现这种症状。有摇晃症候群的宝宝,初期可能只是嗜睡、食欲不振或烦躁不安,接着出现抽搐或意识不清等现象。抽搐也许是偶发或局部抽搐,但也有可能频繁发生,严重者甚至造成昏迷或死亡。有时即使性命保住了,却会带着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四、宝宝的颈部柔软且脆弱、头部较重,加上婴儿颅底较为平坦,脑部不易固定,颈部又欠缺支撑力,如果受到大人不当的激烈摇晃、翻转等,大脑表面与头骨下的静脉相接的血管也会晃动,可能会造成脑部神经的伤害。严重的还可能使婴儿脑部、颈椎等受到损伤,导致无法挽回的伤害,这就是所谓的婴儿摇晃综合征SBS。
为什么宝宝走路时摇摇晃晃
专家诊察:正常现象
其实大多数刚刚会走路的宝宝,走起路来都会摇摇摆摆、歪歪倒倒的,一般情况下都是属于很正常的现象,并不一定是大脑运动神经发育及平衡功能异常。
首先,宝宝刚学会走路时,一般头部较大,身子较长,四肢较短,身体处于一种重心不稳的状态,即头重脚轻;其次,出于这个时期的宝宝的神经系统还没发育完善,大脑皮层兴奋容易泛化,腿部肌肉又缺乏力量,因此运动神经支配肌肉的运动能力也较弱。所以,在最初学走路时,他们并不能做到像大人那样,在身体重心发生变化时能及时调整姿态来保持身体平衡,往往以重心前移来带动身体移动,并需身体其他部位的协助。
这样,宝宝在刚刚学走路时常做出两条胳臂和两条腿交错摆动的动作,还做出一些多余或胳臂和腿配合不协调的动作。为了加大脚的支撑面积,他们两脚之间的距离比较宽。由此,他们走路的节奏、步幅及速度都不均匀,表现出东倒西歪、摇摇晃晃、就好似小鸭子走路的样子。不过,宝宝会随神经肌肉功能的逐渐增强步态变稳起来。
专家建议:以防万一
1.如果宝宝在1岁半后仍不能站立;或行走不稳、经常摔跤,并走起路来左右摇摆好似鸭子;或一开始走路正常而逐渐出现行走困难,体内可能隐藏着某种疾病,如脑瘫、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及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
2.如果发现宝宝出现以上异常现象,妈咪就要尽早带宝宝去医院就诊,切不可马虎大意,不当一回事,要为宝宝争取最佳治疗时间。
家长要切记不可摇晃宝宝,摇晃孩子容易出现婴儿摇晃症候群,对宝宝的大脑有危害。很多家长并不了解什么事婴儿摇晃症候群,也不知道摇晃婴儿的危害。下面小编就来一一介绍。
什么是婴儿摇晃症候群
所谓婴儿摇晃症候群(Shaken infant syndrome),是指瞬间以不当的方式剧烈摇晃婴幼儿,或长时间无数次的快速摇晃婴幼儿,造成其脑部伤害,甚至死亡。目前临床病例多发生于0-4岁的婴儿或幼小儿童,但主要好发对象为0-8个月大的婴儿,原因是婴儿颈部较为柔软、脆弱,及其身体比例和大人有差异,婴儿的头部比例约占身长得1/4,且婴幼儿期脑部发育较快,因此,宝宝头部的重量也约占全身重量的1/4,加上婴幼儿颅底较为平坦,脑部不易固定,颈部又欠缺支撑力,因此,当大人或外力施予部当激烈摇晃,或是将婴幼儿背在大人背上,却疏忽给予他们颈部支撑,都有可能导致婴幼儿永久性的脑部伤害,产生许多后遗症,造成无法抹灭的遗憾。
摇晃婴儿是虐待行为
当几个月的婴儿哭闹不止时,作为看护人的父母、保育员等,大多习惯抓住婴儿的肩或上臂等部位不断摇晃,试图以此来制止婴儿的哭泣。
不少人将此视为传统习惯进行仿效或传授。实际上这是一种极为有害的莽撞的行为,很容易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
由于婴儿的头较大,韧带的弹性差,颈部肌肉较软弱,颈椎也未完全骨化,大脑蛛网膜下腔间隙宽大,脑含水量高,所以当摇晃突然停止时,因骤然减速会发生硬膜下出血、脑水肿、视网膜病变、肋骨骨折、颈部脊髓挫伤等。
当发生上述损伤后,小儿可出现拒奶、嗜睡或易激惹,严重者可出现突然昏迷、呼吸困难、喷射性呕吐等颅内增高症状。
摇晃婴儿导致的后果是严重的,有时造成明显的智力低下、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以及失明和大脑实质性损伤,如脑萎缩、脑软化、脑囊肿等。
摇晃婴儿是对婴儿的虐待行为,应严格禁止。如不良后果已经发生,则应尽早送医院检查诊治,且不可隐瞒病史,贻误治疗。
宝宝吃奶打嗝与摇晃症
婴儿摇晃症候群指的是在短时间内剧烈地摇晃宝宝或经常用力摇晃宝宝对宝宝造成的一系列伤害。月龄小的宝宝,颈部尚不能很好地支撑头部,在不同方向剧烈地加速与减速晃动下,宝宝的头部虽没有直接撞到坚硬的物体,但也会造成脑部伤害。婴儿摇晃症候群是婴幼儿因为外力伤害而导致死亡或肢体障碍的主要原因。
当宝宝被剧烈摇晃后,可能会出现一些症状,包括不安、嗜睡、不停地流口水、四肢无力、抽搐痉挛、呕吐,乃至呼吸加快、体温下降和心跳过慢,严重者呈现昏迷、心跳停止、 瞳孔放大甚至死亡。
这几种情况易致婴儿猝死
寒冬将至,家人总是担心孩子睡觉着凉感冒,给孩子盖过多、过厚的棉被、毛毯,有时婴儿可能出汗过多,导致脱水或电解质紊乱,发生危险。家里有婴儿的,首先要确保室内温度适宜,夜里一定要多留心,不要给婴儿捂得过厚。
婴儿如果常遭受二手烟危害,受家居装修散发的各种有害物质毒害,也可能诱发呼吸暂停或致咽喉充血、水肿、发炎,从而诱发感染性婴儿猝死。
许多人逗弄婴儿的方式是把孩子抛起来,或者哄睡时使劲摇晃,易造成婴儿摇晃综合征。即婴儿受到持续摇晃,使其脑部产生损害,就像受到脑外伤一样,可能导致脑内或脑附近出血。脑内神经连接的断裂,还可导致眼内出血和其他(骨头的)伤害。一旦发生危险,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新生儿应严禁被抛起、用力摇晃等。
1岁以内的婴儿只能用哭闹来表达饿了、尿湿了、身体不适等,照顾者应严密看护,尽量掌握婴儿哭闹的规律,从哭闹中看出背后的原因。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尽早就医,以免延误。
爱摇晃宝宝当心摇篮综合征
专家指出,这样剧烈的摇晃孩子脑袋不但不能治病,反而要担心摇晃综合征,也叫摇篮综合征。
据介绍,摇篮综合征是因为婴儿受到持续剧烈摇晃而对其脑部产生的损害。由于婴幼儿头部所占比例较大,而颈部的发育又不太完全,所以当宝宝被剧烈摇晃时,悬浮在颅内的脑组织和与脊髓连接的神经会受到很严重的损伤,导致脑出血、脑水肿或视网膜出血。
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严重时甚至有可能导致夭折。摇篮综合征多发生在6个月到1岁的婴儿,摇晃大一些的孩子有时也会发生,多在4岁以内。
摇篮综合征不仅可能发生在这种极端的事例上,很多家长在孩子哭闹时常会抱着孩子晃,为了尽快哄孩子入睡也会抱着大幅度晃孩子,或者将孩子放在摇篮里大力摇晃,张思莱提醒,家长的这些行为,同样可能会对孩子的大脑造成严重的损害。
专家提醒,孩子哭闹,家长首先要找原因,不要单纯依赖摇晃。其次,就算要抱着孩子晃一晃,动作一定要轻柔,幅度一定不能过大
。而要让孩子尽快入睡,家长最好不要采取抱着摇晃的方式,可以从一开始就训练宝宝的睡眠模式,一旦有睡觉的迹象时,就可以把宝宝放到床上了,在床边陪到他们睡着。这样可以培养宝宝自己入睡的好习惯。
这几种情况易致婴儿猝死
有的婴儿喜欢俯卧,而家人也没有留意到危险性,导致在夜里,孩子口鼻呼吸不畅,窒息夭亡。因此,婴儿的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的睡姿,尤其夜间要勤看,避免堵住口鼻。
寒冬将至,家人总是担心孩子睡觉着凉感冒,给孩子盖过多、过厚的棉被、毛毯,有时婴儿可能出汗过多,导致脱水或电解质紊乱,发生危险。家里有婴儿的,首先要确保室内温度适宜,夜里一定要多留心,不要给婴儿捂得过厚。
婴儿如果常遭受二手烟危害,受家居装修散发的各种有害物质毒害,也可能诱发呼吸暂停或致咽喉充血、水肿、发炎,从而诱发感染性婴儿猝死。
许多人逗弄婴儿的方式是把孩子抛起来,或者哄睡时使劲摇晃,易造成婴儿摇晃综合征。即婴儿受到持续摇晃,使其脑部产生损害,就像受到脑外伤一样,可能导致脑内或脑附近出血。脑内神经连接的断裂,还可导致眼内出血和其他(骨头的)伤害。一旦发生危险,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新生儿应严禁被抛起、用力摇晃等。
1岁以内的婴儿只能用哭闹来表达饿了、尿湿了、身体不适等,照顾者应严密看护,尽量掌握婴儿哭闹的规律,从哭闹中看出背后的原因。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尽早就医,以免延误。
摇晃宝宝睡觉会影响智力吗 摇晃宝宝会影响智力吗
经常摇晃宝宝入睡,特别是0-8个月大的婴儿,若动作剧烈,或长时间无数次的快速摇晃婴幼儿,可能会造成其脑部伤害,影响智力;导致宝宝智力发育迟缓、学习障碍、语言障碍、动作发育迟缓等危害。因为1岁以内宝宝颅脑还在发育期,婴幼儿的头部约占全身重量的25%,且婴颈部肌肉柔弱,无力控制头部,在被摇晃时,会造成孩子脆弱的脑组织不停地和颅壁发生碰撞,从而损伤大脑。
摇宝宝睡觉会将孩子晃晕吗
“小婴儿不要再摇了!抱着孩子不断抖动,哭得越凶,抖得越厉害,直到孩子睡去,实际上孩子是被抖晕过去了。婴幼儿在一岁半前是脑发育高峰,而且出生后额叶未完全发育,脑组织的发育慢于颅骨的发育,因此颅内空腔较大,剧烈的活动头部会导致“摇拨浪鼓效应”,而最常见的是硬膜下积液。”
摇晃着哄宝宝,真的会带来这么严重的危害?来听听专家的解释。
会晃出问题吗?
专家解释:有可能,但概率极低
专家表示,过度摇晃婴儿可能导致其脑部血肿,这种病被称为“摇篮综合症”。
专家解释说,1岁半以下的小婴儿大脑发育还不完全,其大脑就好像盛放在颅骨里的嫩豆腐,脑组织和颅骨间并无连接。如孩子的脑组织发育比颅骨发育慢,两者之间会出现空腔。此时,当孩子受到一定频率的长时间摇晃,就会导致硬膜下积液。一旦空腔和积液出现,孩子继续受到晃动,大脑也会跟着震动,头盖骨和大脑之间的静脉被挤压,血流受阻,会引起“脑轻微震伤综合症”、 慢性硬膜下积液或慢性硬膜下血肿,更严重的,则可能出现失明甚至死亡。然而,事实上,“摇篮综合症”的发病率是极低的,到目前为止,该院尚未收治过一例真正的“摇篮综合症”患者。
专家认为,如今孩子金贵,“恐怕没有父母会用如此高强度、高频率的力度对付自己的宝宝”。微博中所说的“孩子被抖晕”、“拨浪鼓效应”都是极端事例,应是意在提醒年轻父母,摇晃孩子有风险,要多加注意。
孩子到底该怎么“晃”
专家建议:轻抱轻摇,轻晃摇篮
今年29岁的陆小姐,儿子刚刚满周岁。对于“孩子不能摇”的说法,她很惊讶:“家里一直都是抱着孩子摇晃哄他睡觉,如果这样不安全,那该怎么做?”
专家表示,只要不是晃动力气太大,或者恶意摇晃,平时家长抱着孩子轻轻摇晃是没有问题的。
专家称,婴幼儿哭闹时,母亲温柔的怀抱和抚触能起到很好的安慰作用。她同时提醒,如果孩子睡在摇篮中,家长不要用同一频率长期摇晃摇篮。因为孩子如长时间在同一频率下晃动,可能引起脑部震荡,导致危险。
专家同时提醒,对于有脑部基础病的孩子,稍加外力或许就会使其受伤。如果宝宝出现了呕吐、抽搐、嗜睡、烦躁,眼球上翻等症状,家长应及时带其就医,以免耽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