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如何鉴别
中暑如何鉴别
一、老年性肺炎常与中暑并存:其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甚至缺乏呼吸遭症状,如咳嗽、咯痰等,更缺乏典型的肺炎体征。发热,体温多在39℃以下,个别可无发热面仅表现为多汗。周围血象,白细胞正常或升高,分类以中性增多为明显。易合并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休克,心律失常及呼吸衰竭,心力衰竭。
二、脑出血常与中暑并存:本病起病急骤,表现有头痛、呕吐、进行性言语不清和昏迷,鼾声大作,小便失禁,可有抽搐。丘脑出血累及丘脑下部、桥脑出血者表现为高热、昏迷,头颅CT可明确诊断。
三、血糖升高:老年人糖耐量减低,50岁以上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升高,50岁以上发病率高达40%左右,且患者缺乏自觉症状,尿糖常为阴性。中暑会使病情加重,使隐性糖尿病者发病,重症中暑的应激状态亦可使血糖升高,但一般不超过15~20mmol/L。
四、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本病的诱发因素中以感染占首位,发热即成为主要症状之一,感染以肺部感染为多见。中暑亦是诱发因素之一。常以昏迷、失水、休克而就诊。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多数见于老年人,半数无糖尿病史。实验室检查能明确诊断。
五、迟发性脾破裂:周国脸色苍白,面容痛苦,并非一般中暑、低血糖症状,脏内有混合性团块、血肿,腹腔内大量积血。
六、与热射病特别需要鉴别的疾病有脑炎、有机磷农药中毒、中毒性肺炎、菌痢、疟疾。
七、热衰竭应与消化道出血或宫外孕、低血糖等鉴别。
八、热痉挛伴腹痛应与各种急腹症鉴别。
砷中毒诊断鉴别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可以确诊。
慢性轻度中毒
a)皮肤角化过度,尤在掌跖部位出现疣状过度角化;
b)躯干部及四肢出现弥漫的黑色或棕褐色的色素沉着和色素脱失斑;
c)轻度肝脏损伤;
d)轻度周围神经病。
慢性重度中毒
在慢性轻度中毒的基础上,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
a)肝硬化;
b)周围神经病伴肢体运动障碍或肢体瘫痪;
c)皮肤癌。
铅中毒鉴别诊断
1、铅测定
血铅测定值一般达1.44~2.4μmol/L(30~50μg/dl)即有诊断意义。但因铅离开血液较快。故此项检查仅在急性中毒时诊断价值较大。一般儿童血铅超过2.88μmol/L(60μg/dl)。可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损害症状和体征;若血铅水平持续高于1.92μmol/L(40μg/dl)。则可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损害。最近有人曾作4~12岁儿童血铅测定。证明血铅超过1.18μmol/L(24.5μg/dl)。即有可能发生精神发育异常。目前。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规定铅中毒的定义是全血铅含量≥1.2μmol/L(≥25μg/dl)。认为在这个血铅含量时。即可出现无症状的儿童铅中毒。对红细胞。周围神经。肾。免疫系统。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均产生恶劣的影响。尿铅测定可作诊断参考。其正常上限值为0.39μmol/L(0.08mg/L)。但因有某些因素影响。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关于爽身粉的铅检查。可加少许醋酸。再滴1%碘化钾溶液。如出现金黄色。即为含有铅质。
2、卟啉测定
尿粪卟啉定量法较为可靠。其正常上限值为<0.15mg/L。Benson和Chisolm氏设计的尿粪卟啉定性测定试验比较简便。可检出血铅量超过4.83μmol/L(100μg/dl)的病儿。红细胞原卟啉明显增加(正常值<0.72μmol/L红细胞(40μg/dl红细胞)或<0.144μmol/每克血红蛋白(3μg/每克血红蛋白)。
红细胞δ-氨基乙酰丙酸脱氧酶(δ-ALAD)和尿δ-氨基乙酰丙酸(δ-ALA)的检测:目前认为前者活力降低是机体受铅影响的敏感指标之一。上海第一医学院测定不接触铅的健康人49名血δ-ALAD活力。其正常低限为126.4单位。由于此酶对铅具有特殊的敏感性。只可作为研究大气中铅污染情况的指标。不适合于作为铅中毒的诊断指标。我国现定尿δ-ALA的正常值上限为6mg/L。排出增加与铅中毒程度明显相关。其对铅中毒的诊断价值与尿粪卟啉大致相似。
3、脑脊液检查
压力可高达58.8~78.4kPa。蛋白量高。但白细胞一般不增加。偶达0.03×109/L(30/mm3)左右。多数为淋巴细胞。糖量正常。
4、周围血象
中度以上铅中毒患儿可有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点彩红细胞增加。网织红细胞及多染性红细胞亦常增多。但其特异性均较差。检查荧光红细胞为铅中毒早期诊断有价值的方法之一。其常用标准如下:1%以下为正常。超过2%~10%为轻度增加。超过10%为过高。但非铅中毒的特异诊断方法。
5、驱铅试验
对有铅接触史而无明显症状的病儿。尿铅测定正常。可作驱铅试验。一般用依地酸二钠钙(Na2CaEDTA)500mg/m2单次肌注。收集其后8小时的尿检测铅含量。若对于所注入的每mg依地酸二钠钙之尿铅排出量大于4.83μmol(1μg)。则提示患者血铅浓度超过2.64μmol/L(55μg/dl)。
中暑如何鉴别
1、老年性肺炎常与中暑并存:
其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甚至缺乏呼吸遭症状,如咳嗽、咯痰等,更缺乏典型的肺炎体征。发热,体温多在39℃以下,个别可无发热面仅表现为多汗。周围血象,白细胞正常或升高,分类以中性增多为明显。易合并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休克,心律失常及呼吸衰竭,心力衰竭。
2、脑出血常与中暑并存:
本病起病急骤,表现有头痛、呕吐、进行性言语不清和昏迷,鼾声大作,小便失禁,可有抽搐。丘脑出血累及丘脑下部、桥脑出血者表现为高热、昏迷,头颅CT可明确诊断。
3、血糖升高:
老年人糖耐量减低,50岁以上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升高,50岁以上发病率高达40%左右,且患者缺乏自觉症状,尿糖常为阴性。中暑会使病情加重,使隐性糖尿病者发病,重症中暑的应激状态亦可使血糖升高,但一般不超过15~20mmol/L。
4、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本病的诱发因素中以感染占首位,发热即成为主要症状之一,感染以肺部感染为多见。中暑亦是诱发因素之一。常以昏迷、失水、休克而就诊。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多数见于老年人,半数无糖尿病史。实验室检查能明确诊断。
5、迟发性脾破裂:
周国脸色苍白,面容痛苦,并非一般中暑、低血糖症状,脏内有混合性团块、血肿,腹腔内大量积血。
6、与热射病特别需要鉴别的疾病
有脑炎、有机磷农药中毒、中毒性肺炎、菌痢、疟疾。
7、热衰竭应与消化道出血或宫外孕、低血糖等鉴别。
8、热痉挛伴腹痛应与各种急腹症鉴别。
如何鉴别中耳炎
⒈出现没有感冒症状的发烧
若孩子出现没有感冒症状的发烧,家长们就需警惕他是不是得了中耳炎。
⒉不肯吃东西、哭闹,不愿入睡
耳朵的构造很特殊,里面是骨头,外面包着一层皮肤,两者间没有其他可起到缓冲作用的肌肉组织等。所以,中耳炎一旦发病,会剧痛难忍。婴儿虽然说不出来,可是只要动动嘴,不管是吸吮和吞咽动作,都会压迫感染部位感到疼痛。因此,宝宝可能会在吃东西时烦躁、哭闹,也可能不愿入睡。
⒊反应迟钝
分泌性中耳炎不会流脓,可是有液体大量存留于中耳部位,可能给宝宝造成暂时性的听力障碍,出现反应迟钝的症状表现。
⒋耳朵中流出黄色、白色或者含有血迹的液体
如果孩子耳朵中流出黄色、白色或者含有血迹的液体,那么你的宝宝肯定是患上了中耳炎,流出的脓液说明原本留存于中耳的液体已经冲破了耳鼓。
暑湿型感冒的鉴别
转眼已到仲夏,消化内科门诊常见到许多恶心纳差、腹痛腹泻的病人前来就诊。这类病人除了有胃肠症状外,多还伴有头痛头晕等症状,其中不少人被诊断为急性胃肠炎,但使用输液、抗生素等西医药治疗效果不明显。其实,这类病人患的是中医学所说的暑湿型感冒,西医称之为胃肠型感冒。
暑湿型感冒多发生于夏季或夏秋交界之时,病因为夏季暑湿之气过盛,加之在空调房间呆得太久,或过食生冷,感受暑湿夜寒,致寒邪直中胃肠。此类感冒有时以急性胃肠炎症状出现,但暑湿型感冒与急性胃肠炎的区别在于:前者①无食用不洁食物史。②伴有肢体困重、头胀如裹、鼻塞流涕、舌质薄白、脉浮细等外感症状。③腹痛泄泻症状较轻,一般不会出现脱水。④大便多带有泡沫或呈水样,粪便检查无异常。
患了暑湿型感冒出现呕吐、腹泻等病情较重,一般药物难以奏效者,可服用中药汤剂进行治疗。中医学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外邪袭表,易于犯肺,肺卫失宣则肠道气滞,运化失职,导致腹痛腹泻。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采用下病上治之法,以化湿解表、宣肺止泻为治则,自拟经验方藿香荆芥汤治疗此病,取得满意疗效。基本方为:藿香、荆芥、防风、薏仁、木香、桔梗、焦山楂、炮姜。方中藿香、荆芥、防风芳香化湿,宣肺解表;薏仁健脾化湿,解毒止泻;木香行气止痛;桔梗理气宣肺;焦山楂固肠收湿不留邪,并可消食化积助消化;炮姜温化寒湿,但用量宜小,中病即止。全方共奏解表化湿、温肠止泻之功。腹痛甚者可加黄连,用以辛开苦降,行气祛滞;倦怠乏力加炒白术、炒山药以健脾益气;肢体困重,头晕不舒,加佩兰、茯苓以宣化湿邪。
病情较轻者可辨证选用霍香正气软胶囊、午时茶、十滴水等中成药,亦可自制姜糖苏叶饮或藿香饮。具体方法为:姜糖苏叶饮,生姜、紫苏叶各6g洗净,将生姜切片捣烂,紫苏叶切细丝,加红糖15g,用沸水浸泡10分钟即可。藿香饮,藿香10g、厚朴3g、白扁豆15g,将霍香、厚朴用剪刀剪碎,白扁豆捣碎去皮,放入保温杯中,冲入沸水,加盖浸泡1小时,代茶频饮。
暑热感冒的鉴别诊断依据
主症:①发热,微恶风寒,汗出热不退;②心烦,口渴,咽痛。
次症:骨节酸痛,头昏或头痛,倦怠,小便短赤。
舌脉:舌质红,苔黄;脉浮大而数。
凡夏季外感暑热之邪,具有主症①、②,或主症①及次症,并均见典型舌脉者,即可确诊为暑热感冒。
暑湿感冒的病因是人体感受了夏季暑湿时邪,又因喜欢纳凉和饮冷,使体内的暑湿为风寒所遏,疏泄受阻,因而发病。此病的病位在于肌表与中焦脾胃,所以症状表现外则发热不扬,头身困重;内则胸脘痞闷,脾胃不和,消化系统功能障碍,脉数,口虽干而饮不多,舌苔虽腻而少黄。若暑湿犯肺,肺气不清,还会有咳嗽痰粘,鼻流浊涕的症状。中医对暑湿感冒的治疗,主要采用清暑祛湿的方药。
二者具体鉴别点,其一在于了解发病的气候条件——久旱酷热时多患暑热感冒;而雨湿偏盛者,又以感暑湿病邪为多见;其二察其症状——若口渴、心烦、汗多、身热等热象突出者为暑热感冒;头重身困、脘腹胀满、恶心、纳少、发热与怕冷并见者为暑湿感冒。
诊断是否中暑的根据标准
中暑的诊断鉴别方法有哪些?中暑对大家来说都是比较熟悉的,在这炎炎夏日,中暑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我们怎样鉴别诊断自己是否是中暑了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了一些诊断和鉴别中暑的方法,我们一起来来了解下。
中暑的诊断可根据在高温环境中劳动和生活时出现体温升高,肌肉痉挛和(或)晕厥,并应排除其他疾病后方可诊断,与热射病特别需要鉴别的疾病有脑炎,有机磷农药中毒,中毒性肺炎,菌痢,疟疾;热衰竭应与消化道出血或宫外孕,低血糖等鉴别;热痉挛伴腹痛应与各种急腹症鉴别。
热射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高热(41℃以上),无汗和意识障碍,常在高温环境中工作数小时或老年,体弱,慢性病患者在连续数天高温后发生中暑,先驱症状有全身软弱,乏力,头昏,头痛,恶心,出汗减少,继而体温迅速上升,出现嗜睡,谵妄或昏迷,皮肤干燥,灼热,无汗,呈潮红或苍白;周围循环衰竭时呈紫绀,脉搏快,脉压增宽,血压偏低,可有心律失常,呼吸快而浅,后期呈陈-施氏呼吸,四肢和全身肌肉可有抽搐,瞳孔缩小,后期扩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严重患者出现休克,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或肝,肾功能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实验室检查有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尿蛋白和管型出现,血尿素氮,谷丙和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磷酸激酶和红细胞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增高,血pH降低,血钠,钾降低,心电图有心律失常和心肌损害表现。
热痉挛常发生在高温环境中强体力劳动后,患者常先有大量出汗,然后四肢肌肉,腹壁肌肉,甚至胃肠道平滑肌发生阵发性痉挛和疼痛,实验室检查有血钠和氯化物降低,尿肌酸增高。
热衰竭常发生在患者对热不适应,体内常无过量热蓄积,患者先有头痛,头晕,恶心,继有口渴,胸闷,脸色苍白,冷汗淋漓,脉搏细弱或缓慢,血压偏低,可有晕厥,并有手,足抽搐,重者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实验室检查有低钠和低钾。
中暑的诊断与鉴别
【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及无机元素检测
3.心血管检查
4.CT检查
5.血液气体及酸碱平衡指标的检测
【诊断依据】
1、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全身乏力,头昏肢倦,胸闷恶心,口渴多汗等症。如离开高温环境,休息后可恢复正常,为先兆中暑。
2、面色潮红,胸闷烦躁,皮肤干燥,呼吸急促,大量汗出,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血压下降,为轻度中暑。
3、上述症状持续不解,继现汗闭高热,头痛呕吐,神昏肢厥,或肢体痉挛抽搐等症,为重症中暑。
4、多有夏季暴晒或高温环境下体力劳动、长途行走、田间作业史。年老、产妇、慢性体弱病员可在通风不良及过度疲劳、过量饮酒等情况下发生。
5、须与暑瘟、疫疟、中风、食物中毒等鉴别。
【中暑与暑温鉴别】
暑温与中暑均易发于夏暑炎炎之季。中暑是卒中暑热或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而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突然烦躁神昏为主要表现。中暑与暑温之暑入心营证候颇为相似,两者的区别在于中暑乃突发神昏肢厥,经妥善处理,神志较易苏醒;暑温之暑入心营,多为暑热病邪由气分深入所致,其神昏不如中暑徒然,恢复亦较困难。
暑热感冒的鉴别诊断依据
一、诊断
主症:①发热,微恶风寒,汗出热不退;②心烦,口渴,咽痛。
次症:骨节酸痛,头昏或头痛,倦怠,小便短赤。
舌脉:舌质红,苔黄;脉浮大而数。
凡夏季外感暑热之邪,具有主症①、②,或主症①及次症,并均见典型舌脉者,即可确诊为暑热感冒。
暑湿感冒的病因是人体感受了夏季暑湿时邪,又因喜欢纳凉和饮冷,使体内的暑湿为风寒所遏,疏泄受阻,因而发病。此病的病位在于肌表与中焦脾胃,所以症状表现外则发热不扬,头身困重;内则胸脘痞闷,脾胃不和,消化系统功能障碍,脉数,口虽干而饮不多,舌苔虽腻而少黄。若暑湿犯肺,肺气不清,还会有咳嗽痰粘,鼻流浊涕的症状。中医对暑湿感冒的治疗,主要采用清暑祛湿的方药。
二者具体鉴别点,其一在于了解发病的气候条件——久旱酷热时多患暑热感冒;而雨湿偏盛者,又以感暑湿病邪为多见;其二察其症状——若口渴、心烦、汗多、身热等热象突出者为暑热感冒;头重身困、脘腹胀满、恶心、纳少、发热与怕冷并见者为暑湿感冒。
二、鉴别诊断
1、暑热感冒和暑湿感冒:都发生在夏季,都因感受暑气而生。但两证的病因和病机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夹湿,病因的有所区别决定了两证的病位有差异和临床表现特点亦不同,治疗方法也有区别。暑湿感冒的病因是人体感受了夏季暑湿时邪,又因喜欢纳凉和饮冷,使体内的暑湿为风寒所遏,疏泄受阻,因而发病。症状表现外则发热不扬,头身困重。
2、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3、风热感冒:发热,微恶风寒,或有汗,鼻塞喷嚏,流稠涕,头痛,咽喉疼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4、体虚感冒:易反复感冒,感冒则恶寒较重,或发热,热势不高,鼻塞流涕,头痛,汗出,倦怠乏力,气短,咳嗽咯痰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无力。
5、时行感冒: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高热,体温可达39℃-40℃,全身酸痛,待热退之后,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肺系症状始为明显。重者高热不退,喘促气急,唇甲青紫,甚则咯血,部分患者出现神昏谵妄,小儿可发生惊厥,出现传变。
中暑与暑湿感冒的区别
中暑与暑湿感冒的区别
病的性质 暑湿感冒属感冒范畴,它有明显的感冒症状,如发热、微恶寒、鼻塞、流涕(或咳嗽)等,而中暑虽有发热,但没有恶寒、鼻塞、流涕之类的感冒症状,这是与感冒的根本区别。
发病诱因 中暑发病环境诱因较明显,即多在高温环境下发生;而暑湿感冒和感受风寒与暑湿有关,外界诱因并不明显。
病情发展 暑湿感冒一般都病程缠绵,大多需数日治疗而痊愈;中暑则发病较急,但恢复也快,一般1—2天,症状即可消除。
表现不同 治法各异
中暑 主要表现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体温升高,有的则可出现口渴、胸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脘腹胀痛、腹泻、脉跳细弱或缓慢,重者发病会高热昏迷。治法主要有祛暑清热、解暑和中、利湿、益气等。常用中药有藿香正气水、十滴水、六一散、仁丹、暑症片等。
暑湿感冒 主要表现有身热微恶风寒、少汗、肢体酸重疼痛、头昏重而胀痛、咳嗽痰黏、鼻塞流涕、胸脘痞闷、恶心呕吐、口中黏腻、口不渴或渴饮不多,或心烦,或大便不爽、小便赤。主要治法是祛暑解表,即祛暑湿的同时还需疏解表邪。常用的中药有暑热感冒冲剂、暑湿感冒冲剂、柴连口服液、四正丸、香苏正胃丸、保济丸等。
如何识别冬中暑
要诊断捂热综合征,首先有明显捂热的病史,穿得过多或者盖得过多,然后可能有以下典型的症状:
1.面红耳赤、高热:体温在39~41℃之间,持续不退;
2.热性惊厥:全身或局部肌肉一下又一下地抽动,持续时间数分钟不等,面色由红转白;
3.大汗淋漓,全身衣服湿透;
4.脱水征象:眼眶凹陷,尿少、口干;
5.口唇青紫、缺氧、呼吸不畅,呼吸困难的表现。
6.其他表现:口唇干燥,尿少,吐奶、大量水样稀便,休克,昏迷,抽搐等。
上述症状如果不及时处理,捂热时间超过5~6个小时,可致休克或昏迷,甚至因呼吸衰竭而致死。有研究显示,捂热综合征患儿在出现代谢和体内酸碱失衡并无法得到及时纠正时,可能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呼吸衰竭,从而出现窒息、休克、甚至死亡。在此提醒家长们如果出现以上症状请及时就医。
中暑与暑湿感冒有何区别
中暑与暑湿感冒的区别
1、病的性质。暑湿感冒属感冒范畴,它有明显的感冒症状,如发热、微恶寒、鼻塞、流涕(或咳嗽)等,而中暑虽有发热(比感冒发热重),但没有恶寒、鼻塞、流涕之类的感冒症状,这是与感冒的根本区别。
2、发病诱因。中暑发病环境诱因较明显,即多在高温环境下劳作时发生;而暑湿感冒和感受风寒与暑湿有关,外界诱因并不明显。
3、病情发展。暑湿感冒一般都病程缠绵,大多需数日治疗而痊愈;中暑则发病较急,但恢复也快,一般1—2天,甚至几小时内症状即可消除。
表现不同治法有异
中暑 主要表现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体温升高,有的则可出现口渴、胸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脘腹胀痛、腹泻、脉跳细弱或缓慢,重者发病会高热昏迷。治法主要有祛暑清热、解暑和中、利湿、益气等。常用中药可选藿香正气水(丸、软胶囊等)、十滴水(胶囊)、六一散、仁丹、周氏回生丸、清暑益气丸、红灵散、暑症片等。
暑湿感冒 主要表现有身热微恶风寒、少汗、肢体酸重疼痛、头昏重而胀痛、咳嗽痰黏、鼻塞流涕、胸脘痞闷、恶心呕吐、口中黏腻、口不渴或渴饮不多,或心烦,或大便不爽、小便赤。主要治法是祛暑解表,即祛暑湿的同时还需疏解表邪。常用的中药有暑热感冒冲剂、暑湿感冒冲剂、柴连口服液、四正丸、香苏正胃丸、保济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