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脉络丛囊肿怎么形成的呢
胎儿脉络丛囊肿怎么形成的呢
脉络丛囊肿是指于孕龄在14~24周胎儿发育中超声检查发现的侧脑室脉络丛散在的、直径≥3mm的小囊肿。90%以上胎儿脉络丛囊肿在妊娠26周以后消失,仅少数呈进行性增大。检出脉络丛囊肿时应结合其他临床资料,进一步行羊膜腔穿刺羊水细胞培养或脐带穿刺取脐血培养,以除外18-三体、21-三体等染色体异常。正常的胎儿也可以出现脉络丛囊肿,但大多26周后消退。如果26周后还不消退,而且是双侧的,孩子生后应该做颅脑的检查及脐血细胞的染色体检查。如果能够消失,就不会出现压迫和颅压增高,出生后的智力或其他方面也不会因“脉络丛囊肿”而受到影响。
临床表现
于孕龄在14~24周胎儿发育中超声检查发现的侧脑室脉络丛散在的、直径≥3mm的小囊肿。90%以上胎儿脉络丛囊肿在妊娠26周以后消失,仅少数呈进行性增大。如果26周后还不消退,婴儿出生后可能会出现压迫和颅压增高等情况。
检查
检出脉络丛囊肿时应结合其他临床资料,进一步行羊膜腔穿刺羊水细胞培养或脐带穿刺取脐血培养,以除外18-三体、21-三体等染色体异常。正常的胎儿也可以出现脉络丛囊肿,但大多26周后消退。正常的胎儿也可以出现脉络丛囊肿,但大多26周后消退。如果26周后还不消退,而且是双侧的,孩子生后应该做颅脑的检查及脐血细胞的染色体检查。
脑积水的病因
脑积水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常见的有颅内炎症、脑血管畸形、脑外伤、各种内源性或外源性神经毒素、缺氧、水和电解质紊乱、酸中毒、肝肾功能衰竭等都可通过不同机制造成液体在脑组织内积聚而成。
脑脊液循环通道受阻
⑴先天畸形:可能与父母接触了某些化学放射物质,孕早期发热、服用某些药物、胎位异常、羊水过多等有关。较多见的畸形有脊柱裂、中脑导水管狭窄等。
⑵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室炎等,由于增生的纤维组织阻塞了脑脊液的循环孔道,特别多见于第四脑室孔及脑底部的蛛网膜下腔粘连而发生脑积水。
⑶出血:颅内出血后纤维增生可引起脑积水,产伤后颅内出血吸收不良,也是新生儿脑积水的常见原因,且往往易被忽视。脑外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蛛网膜粘连而发生脑积水。
⑷肿瘤:颅内肿瘤可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的任何一部分,较多见于第四脑室附近,新生儿期难得遇见肿瘤,以后可发生神经胶质瘤,脑室脉络丛乳头状瘤及室管膜瘤、神经母细胞瘤。
脑脊液分泌过多
先天性脑积水的病因学说较多,公认的学说则为侧脑室脉络丛增生,分泌旺盛,引起脑室脉络丛分泌脑脊液功能紊乱,从而发生脑积水。
脑脊液吸收障碍
如胎儿期脑膜炎等所致脑脊液吸收障碍而发生脑积水
NT检查要怎么做
对孕11~14周的孕妇进行经阴道超声检查,以测量胎儿颈部透明带厚度。那么,NT检查应该怎么做呢?下面,小编将为大家介绍NT检查的4个步骤。
1、超声检查时,首先对胎儿进行头臀长(CRL)及双顶径测量确定超声孕周,然后顺序检查胎儿结构,观察一些重要的指标如胎心、胎动、脐带与胎儿链接部位、胎儿四肢发育、颅内脉络丛等,以除外胎儿异常如前脑无裂畸形、脉络丛囊肿、脐疝及其它发育异常。
2、颈部透明带厚度于胎儿长轴矢状切面进行测量,测量时胎头与脊柱呈一直线。放大倍数调节至胎儿躯体占屏幕大小的3/4左右。测量点放置于两条高回声线的内侧缘进行测量,这两条高回声线分别代表皮肤回声及脊椎表面软组织回声,其间部分即为颈部透明带。
3、取胎儿长轴矢状切面,胎体呈自然屈曲位,测量胎儿颈项部皮下无回声透明层最厚的部位,从皮肤层的内缘至筋膜层的外缘,测量3次,取最厚的值。
4、如果测得胎儿颈部透明带厚度≥3mm(或≥2.5mm且根据胎儿头臀长推算出的妊娠周数<12周),则建议孕妇接受羊水或绒毛穿刺检查,以进行胎儿染色体核。
脑积水的原因
脑积水常见的致病因素:
一、脑脊液分泌过多
先天性脑积水的病因学说较多,公认的学说则为侧脑室脉络丛增生,分泌旺盛,引起脑室脉络丛分泌脑脊液功能紊乱,从而发生脑积水。
二、脑脊液吸收障碍
如胎儿期脑膜炎等所致脑脊液吸收障碍而发生脑积水。
三、脑脊液循环通道受阻
1、先天畸形:可能与父母接触了某些化学物品、放射线、放射元素、孕早期发热、服用某些中药、坠胎药、转胎药、胎位异常、羊水过多等有关。较多见的畸形有脊柱裂、中脑导水管狭窄、脑血管畸形等,脊柱裂伴有脊膜膨出或脊髓膨出者常有脑积水。
2、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室炎等,由于增生的纤维组织阻塞了脑脊液的循环孔道,特别多见于第四脑室孔及脑底部的蛛网膜下腔粘连而发生脑积水。
3、出血:颅内出血后纤维增生可引起脑积水,产伤后颅内出血吸收不良,也是新生儿脑积水的常见原因,且往往易被忽视,脑外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蛛网膜粘连,脑脊液循环障碍而发生脑积水。
4、肿瘤:颅内肿瘤可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的任何一部分,较多见于第四脑室附近,新生儿期难得遇见肿瘤,以后可发生神经胶质瘤,脑室脉络丛乳头状瘤及室管膜瘤、神经母细胞瘤。
脉络丛乳头状瘤病因
发病原因:
病毒因素(25%):
有动物实验研究发现SV40病毒可诱发脉络丛乳头状瘤,人乳头状瘤病毒E6,E7癌基因亦与肿瘤的发生有关,但目前尚无与肿瘤发病直接相关的证据。
发病机制:
脉络丛乳头状瘤多沿脑室内生长,一般体积不大,形如菜花,结节样生长,暗红色,表面呈不规则的乳头样突起,与肿瘤周围脑组织边界清楚,肿瘤表面呈细小的乳突状或颗粒状,亦有人称为桑椹状,切面粗糙且组织易于脱落,质地较脆,很少发生囊变和出血坏死,亦可见到细小的钙化颗粒。
光镜下肿瘤细胞分化良好,形态如正常脉络丛组织,表现为在基底层间质上整齐排列的单层矩状或柱状上皮细胞,常常以假复层的排列方式排列在疏松结缔组织的轴心周围,形成细小的乳突状结构,乳突中心有丰富的血管,乳突的轴心往往可见到有球形的钙质沉着,称为钙化小体,很少见到肿瘤细胞的核分裂象,间质由小血管和结缔组织构成,此为与乳头状室管膜瘤相鉴别的要点,部分肿瘤有纤毛与生毛体,免疫组化染色发现脉络丛乳头状瘤中GFAP,S100,细胞角质素及transthyretin呈阳性反应,其中transthyretin被认为与脉络丛乳头状瘤具有相对特异性,在少数尸检病例中,可发现有脉络丛乳头状瘤在软脑脊膜上种植,但此类病例往往无播散症状。
脉络丛增大(20%):
脉络丛肥大由Davis于1924年提出,主要表现为双侧侧脑室内脉络丛增大,伴有先天性脑积水,与双侧侧脑室脉络丛乳头状瘤不同,虽然脉络丛组织过度分泌脑脊液,但组织学未见肿瘤改变。
电镜观察下可见肿瘤细胞呈单层柱状,排列成乳突状,有明显的顶端至基底的方向性,瘤细胞表面富有生长旺盛的微绒毛,顶端联结以连接复合体——闭锁小带和桥粒,侧面细胞膜呈交指状态,基底面平滑,附着于基膜上,纤毛混杂于微绒毛之间,胞质内可见成簇的基体,偶见横纹的小根,胞质电子密度不一,从而可呈现明暗细胞相间,可见大量线粒体和丰富的糖原,糖原和纤毛在婴儿脉络丛乳突状瘤尤为突出,成年和老年则无此特征,一般没有胞质丝,偶尔胞质丝突出,向室管膜细胞分化,胶质丝随正常脉络丛的老化而表现突出,此亦为老年脉络丛乳突状瘤的特征,胞核呈圆形或多边形,位于细胞中心,乳突中心的血管内皮细胞为开窗性,具有滤过功能,此为肿瘤过量产生脑脊液的超微结构证据。
恶性脉络丛乳突状瘤占总数的10%~20%,呈浸润性生长,有局限性坏死,组织学上可以见到肿瘤细胞的异形性,瘤细胞出现大量的核分裂象,尽管肿瘤呈现恶性的组织学表现,但大多数仍保持其乳突状结构特点,电镜观察除保留良性脉络丛乳突状瘤的某些特征外,尚可出现一系列间变性改变,瘤细胞呈片状排列,失去乳突状和方向性排列,细胞间连接发育不良,细胞器少但多聚核糖体大量出现,微绒毛发育不良,纤毛极为罕见,核浆比例增大,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均匀分布,核分裂象常见,脉络丛乳突状瘤约有10%发生恶性变,可称之为脉络丛乳突状癌。
脉络丛囊肿多吃核桃有用吗
孕妇中的胎儿出现了脉络丛囊肿的时候,首先不要过于的紧张,不要对胎儿会有影响。脉络丛囊肿的出现,食用核桃是没有什么效果的,需要的是合理进行饮食和定期进行检查。
脉络丛囊肿是指于孕龄在14~24周胎儿发育中超声检查发现的侧脑室脉络丛散在的、直径≥3mm的小囊肿。90%以上胎儿脉络丛囊肿在妊娠26周以后消失,仅少数呈进行性增大。检出脉络丛囊肿时应结合其他临床资料,进一步行羊膜腔穿刺羊水细胞培养或脐带穿刺取脐血培养,以除外18-三体、21-三体等染色体异常。正常的胎儿也可以出现脉络丛囊肿,但大多26周后消退。如果26周后还不消退,而且是双侧的,孩子生后应该做颅脑的检查及脐血细胞的染色体检查。如果能够消失,就不会出现压迫和颅压增高,出生后的智力或其他方面也不会因“脉络丛囊肿”而受到影响。
超声诊断:
1、脉动络丛强回声内见囊性暗区,囊壁薄边缘光滑,整齐,多呈圆形。囊肿可单发,也可多发。
2、动态观察囊肿大小,如果囊肿小于1CM或越来越小,染色体异常可能性小,同时应注意检查其他部位是否出现新的畸形,有时超声检出脉络丛囊肿后,其他畸形还不能检出。但也有学者认为,脉络丛囊肿大小、数目、双侧或单侧、是否进行性缩小或消失,胎儿患染色体异常的危险度不会改变,检出脉络丛囊肿时应结合其他临床资料进一步行羊膜腔穿刺行羊水细胞或脐带穿刺血培养,以除外18-三体、21-三体等染色体异常。
预后:
单纯脉络丛囊肿常常没有明确的病理意义,预后良好。但胎儿脉络丛囊肿与染色体异常(18-三体、21-三体等)的危险性增加有关。
脉络膜囊肿对新生儿有什么影响
胎儿孕检过程中发现脉络丛囊肿,多数是一过性的出现,脉络丛囊肿多数可以在孕二十周到二十六周左右消失,对胎儿发育是没有影响的。
如果到孕晚期还持续存在才提示于可能存在染色体异常的问题。已经消失是不需要有这方面担心的。您可以结合目前孕周和总体检查结果确定胎儿发育情况是否正常。
什么是脉络膜囊肿
这个在医学上很难解释。脉络丛囊肿定义:脉络丛囊肿是指于孕龄在14-24周胎儿发育中的侧脑室脉络丛超声检查发现的、散在的、直径≥3mm的小囊肿。 90%以上胎儿脉络丛囊肿在妊娠26周以后消失,仅少数呈进行性增大。 检出脉络丛囊肿时应结合其他临床资料进一步行羊膜腔穿刺羊水细胞培养或脐带穿刺取脐血培养,以除外18三体、21三体等染色体异常。 正常的胎儿也可以出现脉络丛囊肿,但大多26周后消退。如果26周后还不消退,而且是双侧的,应该在孩子生后做颅脑的检查及脐血细胞的染色体检查。 如果能够消失,就不会出现压迫和脑压增高,出生后的智力或其它方面也不会因“双侧脉络丛囊肿”而受到影响。超声诊断: 1、脉动络丛强回声内见囊性暗区,囊壁薄边缘光滑,整齐,多呈圆形。囊肿可单发,也可多发。 2、动态观察囊肿大小,如果囊肿小于1CM或越来越小,染色体异常可能性小,同时应注意检查其他部位是否出现新的畸形,有时超声检出脉络丛囊肿后,其他畸形还不能检出。但也有学者认为,脉络丛囊肿大小、数目、双侧或单侧、是否进行性缩小或消失,胎儿患染色体异常的危险度不会改变,检出脉络丛囊肿时应结合其他临床资料进一步行羊膜腔穿刺行羊水细胞或脐带穿刺血培养,以除外18-三体、21-三体等染色体异常。预后:单纯脉络丛囊肿常常没有明确的病理意义,预后良好。但胎儿脉络丛囊肿与染色体异常(18-三体、21-三体等)的危险性增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