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的介绍
脑脊液的介绍
生理学
脑脊液完全是在脑和脊髓内部合成和循环的,这是一个体现脑与躯体其它部分隔离的一个典型例子。生产脑脊液的部位是脉络丛。脉络丛穿过脉络裂,沿着穹隆/海马伞的轨迹进入侧脑室;同时通过其顶部进入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脑脊液在脉络丛生成后,通过脑室间孔进入第三脑室,而后通过中脑水道进入第四脑室,随后通过小脑延髓池(Cerebellomedullary cistern,又称大池)进入脊髓、地道大脑半球外部。脑脊液可以通过蜘蛛膜颗粒进入静脉系统。
成年人的脑脊液总量约为140毫升。其循环非常高效,每日被更新4到5次。脑脊液这种穿行于脑室和蛛网膜下空间并最终进入静脉系统的运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降低其中大分子和脂溶性分子的作用。脑脊液的0.3%左右是血浆蛋白。
病理学
脑脊液有着多种的作用包括脑部的机械性保护、分配神经内分泌因子及促进脑血流量。为了要保证脑内稳定的氧合,动脉血液的流动型式须严谨地调节。脑脊液运动就像一个弹簧,可以帮助动脉的膨胀及收缩,并且防止了头颅内血流的重大变动。当脑脊液流动出现问题时,这不单止影响脑脊液运动,更会影响头颅内血流,而最终造成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的弱点。
脑脊液在多种哺乳动物中都是与淋巴系统有所关联。初步资料显示这个关联是在脉络丛的脑脊液分泌容量正在发展时所形成。脑脊液失调,包括脑积水与脑脊液淋巴传送的损坏有某些关系。
颅底骨折这三大症状不容忽视
颅底骨折分为颅前窝骨折、颅中窝骨折和颅后窝骨折。下面针对于这三种类型给大家分别介绍介绍他们的症状。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颅底骨折有什么症状?一、颅前窝骨折的症状颅前窝骨折前额部头皮挫伤肿胀、眼睑和球结膜下瘀血斑、鼻出血和脑脊液鼻漏、嗅觉丧失或视力减退,严重者导致失明。二、颅中窝骨折的症状颞部软组织挫伤和肿胀、耳出血或脑脊液耳漏、面神经或听神经损伤、眶上裂综合征、颈内动脉-海绵窦娄,这是颅中骨折比较常见的症状。三、颅后窝骨折的症状颅后窝骨折的症状又是什么?颅后窝骨折的症状:枕部或乳突区皮下瘀斑,多在伤后数小时出现。舌咽、迷走和舌下神经功能障碍或延髓损伤症状。通常颅底骨折多数无需特殊治疗,而要着重处理合并的脑损伤和其他并发损伤。耳鼻出血和脑脊液漏,不可堵塞或冲洗,以免引起颅内感染。多数脑脊液漏能在两周左右自行停止。如果持续四周以上或伴颅内积气经久不消时,应及时手术,进行脑脊液瘘修补,封闭瘘口。对碎骨片压迫引起的视神经或面神经损伤,应尽早手术去除骨片。伴脑脊液漏的颅底骨折属于开放伤,需给予抗生素治疗。颅底骨折有什么症状?通过介绍相信你有一定的了解。了解颅底骨折的症状,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才是重要的。
什么是颅内压增高综合症
颅内压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由于脑脊液介于颅腔壁和脑组织之间。所以脑脊液的静水压就可代表颅内压力。正常侧卧位时脑脊液的压力为0.978~1.467kpa(相当于100~150mmh2o)。如大于1.956kpa(200mmh2o)为颅内压增高。
颅腔是由颅骨组成的封闭空腔,是一个不能伸缩的容器,其总体积固定不变,颅腔内容物包括脑组织、脑脊液及供应脑的血液,它们的总体积和颅腔容积是相适应的,通过生理调节来维持动态的平衡。当颅内占位性病变(肿瘤、血肿、脓肿、脑积水)或脑组织肿胀(脑性裂伤、脑炎、缺氧)引起颅腔容积与颅内容物体积之间平衡失调,超过生理调节的限度时可引起颅内压增高。临床可出现头痛、呕吐及视神经乳头水肿三大颅高压主症。由于颅内压力增高,部分脑组织被挤嵌入颅腔裂隙或孔道,形成脑疝。压迫邻近脑干,产生意识障碍、生命体征改变、瞳孔不对称、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等脑疝综合症。临床根据脑疝发生的部位及移位组织的不同可分为:
(1)小脑幕裂孔(颞叶疝);颞叶的内部结构经小脑幕裂孔疝入幕下,多见于幕上肿瘤。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烦躁不安、意识障碍、瞳孔不对称(病侧逐渐扩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病变对侧肢体运动障碍,病理反射出现等。
(2)枕骨大孔疝: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经枕骨大孔疝入到颈椎椎管内称枕骨大孔疝。临床表现为后枕部疼痛,颈项强直或强迫体位、频繁呕吐,肌张力减退,四肢呈驰缓性瘫痪,呼吸和循环系统障碍,多见于幕下肿瘤。
脑脊液的性状
1、外观: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新生儿脑脊液(因含有胆红素)、陈旧出血或蛋白含量过高时,脑脊液可呈黄色。新出血时进则呈红色或血性,须和穿刺误伤引起的出血鉴别,前者脑脊液血染浓度前后均匀一致,离心后上清液黄色或淡黄色,潜血试验阳性,红细胞形态边缘皱缩或破裂,而创伤性出血则反之。细菌性脑膜炎时,脑脊液可呈乳白色或绿色混浊,垂直静置后可出现薄膜样沉淀物,如结核性脑膜炎有由液面倒悬至试管底部的漏斗样蛛网状薄膜等,在薄膜样沉淀物中寻得细菌的阳性率一般较高。比重测定:1.005-1.009。
2、细胞学检查:成人正常白细胞数在0.01×109个/L以下(早产儿及新生儿在0.03×109个/L以内),但多核白血球9不应超过5个,主要为小、中淋巴细胞。当脑膜有刺激性或炎
性病变时,脑脊液的白血球计数即可增多。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病变时,有多核或单核细胞的不同程度的增高;各种脑部肿瘤特别是临近脑膜、脑室或恶性者,也有白血球的增多。
使用特殊的脑脊液细胞离心沉淀器,将浓集于玻片上的细胞给以各种染色,还可细致观察到细胞的形态改变,大大提高了诊断效果,如嗜伊红细胞增高提示有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病;内有含铁血黄素的吞噬细胞提示脑脊液中有陈旧出血等。此外,还可直接观察到肿瘤细胞和寄生虫卵等,以及对细胞进行免疫功能的研究。
正常颅内压值是多少
颅内压(ICP)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上所产生的压力,又称脑压。由于存在于蛛网膜下腔和脑池内的脑脊液介于颅腔壁和脑组织之间,并于脑室和脊髓腔内蛛网膜下腔相通,所以脑脊液的静水压就可代表颅内压,通常以侧卧位时颅脑脊液压力为代表。穿刺小脑延髓池或侧脑室,以测压管或压力表测出的读数,即为临床的颅内压力。
颅内压,即颅腔内脑脊液的压力,正常为100-150毫米水柱,10-15毫米汞柱。正常成人卧位时脑脊液压力为0.78~1.76kpa(80~180毫米水柱)或40~50滴/min,随呼吸波动在10毫米水柱之内,儿童压力为0.4~1.0kpa(40~100毫米水柱)。
这是因为颅脊髓腔虽然是一个闭合的空腔,但并非闭合得绝对严密,在枕骨大孔及颈静脉孔处都受到外界大气压的影响。另外采用的测压方法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这一现象说明颅内压与单纯的脑脊液静水压是不同的。颅内压对静脉压的变动很敏感,侧压时如压迫颈静脉,颅内压立即升高。
这一压力与侧卧位腰椎穿刺所测得的脑脊液压力接近,故临床上都用后一压力为代表。正常颅内压,在侧卧位时,成人为0.7~2.0kPa(5~15mmHg),儿童为0.5~1.0kPa(3.5~7.5mmHg),此压力比平卧位时侧脑室的最高点要高。坐位时腰穿压力可达3.3~4.0kPa(25~30mmHg),但这压力比坐位时侧脑时的最高点要底。
关于颅内压的正常值在什么范围内上文中的介绍已经很清楚了,可以看出,只有保障自身健康,才能免受很多的伤害与困扰,也就不会让自己的生活受到影响了,其实颅内压一旦发生变化,后果还是很严重的,必须要做到防患于未然。
临床检验中的脑脊液蛋白定量检查
脑脊液蛋白定量介绍:
脑脊液蛋白定量有助于反映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疾病时蛋白质含量变化的特点。
脑脊液蛋白定量正常值:
成人:腰池150~450mg/L,小脑延髓池150~250mg/L,脑室内50~150mg/L;
新生儿:400~1200mg/L;
老年人:300~600mg/L。
脑脊液蛋白定量临床意义:
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高可提示不同类型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各类中枢神经疾病的脑脊液蛋白质含量:
疾病 蛋白质(mg/L) ;
细菌性脑膜炎 800~5000 ;
隐球菌性脑膜炎 250~2000;
病毒性脑膜炎 300~1000 ;
脑炎 150~1000;
肿瘤 150~2000(常正常) ;
脊髓肿瘤 1000~2000;
脑出血 300~1500 ;
神经梅毒500~1500;
多发性硬化症 250~500 ;
结核性脑膜炎 500~3000;
脑脓肿 200~1200 ;
脊髓病后炎症反应 轻度增加。
脑脊液蛋白定量注意事项:
脑脊液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放置过久将影响检验结果:如细胞变性,破坏,导致计数和分类不准;有些化学物质如葡萄糖等将分解含量减少;细菌发生自溶影响细菌的检出率。脑脊液抽取后一般分装三个无菌管,第一管作细菌培养,第二管作化学分析和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一般性状及显微镜检查,三管的顺序不宜颠倒。因标本采集较难,全部送检和检测过程应注意安全。
鼻涕很甜可能是脑子里有脑脊液
时不时就会流清水鼻涕,近日,20岁的宁波小伙小龙(化名)还以为自己感冒了,但很快他发现情况有点不对:鼻涕早不流晚不流,每每都是在他低头时流下来,一次流到嘴里,他竟然还尝出了一丝甜味。
小龙不放心,来到医院求诊。
接诊的耳鼻喉科张雷主任医师在检查后发现,小龙流出的不是鼻水,竟是脑脊液!
“脑液如同鼻涕般流出,这种疾病在医学上被称为‘脑脊液鼻漏’,不太常见,但也需要当事人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不会直接影响智力,但如果长期耽搁,会造成颅内低压,进而引起持续性的头痛头胀,更为严重的还可能引起颅内感染,诱发脑膜炎等更严重的疾病。”张医生表示。
脑脊液的样子竟会和清水鼻涕一样?张医生介绍,从外观来说,两者都是无色透明的,但认真观察后就能发现不同了。
以往在农村,有个简单的土方法可以分辨人流出来的究竟是脑脊液还是清水鼻涕,那就是看滴在地上的液体会不会引来蚂蚁。因为,脑脊液的葡萄糖含量较高,在1.7mmol/L(相当于30%)以上,而普通的清水鼻涕含糖量是很低的,蚂蚁喜欢甜食。所以,当蚂蚁开始聚集在“鼻涕”周围,基本可以判断这不是普通的清水鼻涕,而且脑脊液,需要抓紧治疗。
那么,小龙脑子里的“水”会从鼻子里流出来呢?“脑脊液鼻漏通常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外伤性,一种是非外伤性。”张医生说,“鼻腔顶部黏膜与颅底骨板、硬脑膜紧密相连,当遇到类似车祸、撞击等外伤时,骨板与硬脑膜同时破裂,就会发生脑脊液鼻漏。非外伤性脑脊液鼻漏比较少见,常因为脑肿瘤或脑积水等因素引起,其中一种叫做自发性脑脊液鼻漏,又叫做原发性脑脊液鼻漏,原因不明,这种情况最为罕见。”
进一步检查发现,小龙有颅底骨折。询问病史,医生了解到,原来,小龙半年前曾在外地遭遇过一次严重的车祸,半年里外伤逐渐恢复了,但颅底骨折却一直没有发现。
昨天,张医生通过鼻内镜,提取了小龙自身的筋膜填补了破损的裂缝处,修好了这个没拧上的“水龙头”。再观察几天,小龙就可以出院了
颅内压的形成与正常值
颅内压的形成与正常值
颅腔容纳着脑组织、脑脊液和血液三种内容物,当儿童颅缝闭合后或成人,颅腔的容积是固定不变的,约为1400—1500ml。颅腔内的上述三种内容物,使颅内保持一定的压力,称为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由于颅内的脑脊液介于颅腔壁和脑组织之间,一般以脑脊液的静水压代表颅内压力,通过侧卧位腰椎穿刺或直接脑室穿刺测量来获得该压力数值,成人的正常颅内压为0.7-2.0kPa (70-200mmH2O),儿童的正常颅内压为0.5-1.0kPa (50-100mmH20)。临床上颅内压还可以通过采用颅内压监护装置,进行持续地动态观察。
颅内压的调节与代偿
颅内压可有小范围的波动,它与血压和呼吸关系密切,收缩期颅内压略有增高,舒张期颅内压稍下降;呼气时压力略增,吸气时压力稍降。颅内压的调节除部分依靠颅内的静脉血被排挤到颅外血液循环外,主要是通过脑脊液量的增减来调节。当颅内压低于0.7kPa(70mmH20)时,脑脊液的分泌则增加,而吸收减少,使颅内脑脊液量增多,以维持正常颅内压不变。相反,当颅内压高于0.7kPa (70mmH2O)时,脑脊液的分泌较前减少而吸收增多,使颅内脑脊液量保持在正常范围,以代偿增加的颅内压。另外,当颅内压增高时,有一部分脑脊液被挤人脊髓蛛网膜下腔,也起到一定的调节颅内压的作用。脑脊液的总量占颅腔总容积的10%,血液则依据血流量的不同约占总容积的2%-11%,一般而言允许颅内增加的临界容积约为5%,超过此范围,颅内压开始增高。当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大或颅腔容量缩减超过颅腔容积的8%-10%,则会产生严重的颅内压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