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血压高病人更危险
夜间血压高病人更危险
近期,有医学专家对部分空腹血糖超过6.1毫摩尔/升以及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7.8毫摩尔/升,属于糖耐量低的患者进行了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发现半数以上患者的血压与正常血糖相比较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前者表现为夜间血压偏高;二是24小时平均血压偏高。上述改变对心血管系统可产生不利影响,也是引起夜间脑血管意外和心肌缺血甚至梗死的重要原因,所以应引起血糖异常者的高度重视。
研究显示,与白天高血压相比,夜间血压异常增高对机体的损害更大,这可能成为血糖异常患者合并心、脑、肾等器官并发症的重要原因。因此建议,发现血糖处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的患者,也应重视对血压的监测,特别要关注夜间血压状态,必要时每隔半年进行一次24小时动态血压检查。
一般来说,为了避免降压药物与人体夜间自控血压下降的时间相重叠,造成夜间血压过低而导致缺血性脑中风和心肌血氧灌注下降,一般主张睡前不宜服用降压药。但是一旦发现夜间血压增高,便需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原则是:采用长效或者缓控型降压药,使夜间的血药浓度仍然可以发挥降压作用,并可延迟到次日凌晨。其次,患者可在临睡前服用短、中效降压药。
总之,血糖异常的患者除定期测量血压外,还要注意夜间血压变化,并根据实际病情适当调整用药,目的是防止和减少“靶器官”受到损害。
高血压头晕呕吐危险吗 高血压呕吐会不会危险
危险
当高血压患者出现脑出血或者脑梗塞的时候,就会有生命危险。
脑梗死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的症候,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最终会导致死亡。
高血压患者约有1/3的机会发生脑出血,而约95%的脑出血患者有高血压。脑出血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是我国脑血管病中死亡率最高的临床类型。
高血压分级及危险评估 高血压的危险评估
1、父母患有高血压者
2、年龄>40岁
3、超重、肥胖
4、长期吸烟、饮酒
5、高钠盐饮食
6、缺少体力劳动或体育
7、精神紧张、工作紧张
8、高脂饮食
低危层:高血压1级,无其他危险因素等。
中危层:高血压2级或1-2级同时有1-2个危险。
高危层:高血压1-2级同时有3种或更多危险因素;或兼患糖尿病;或靶器官损伤者;或高血压3级而无其他危险因素者。
很高危层:高血压3级同时有1种以上危险因素或靶器官损伤;或高血压1-3级并有临床相关疾病。
高血压病的危险分级是什么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mmHg)
类别 收缩压 舒张压
理想血压 <120 <80
正常血压 <130 <85
正常高值 130~139 85~89
1级高血压(“轻度”) 140~159 90~99
亚组:临界高血压 140~149 90~94
2级高血压(“中度”) 160~179 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 >=180 >=110
单纯收缩性高血压 >=140 <90
亚组:临界高血压 140~90 <90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血压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除取决于血压水平外,还取决于其他危险因素的存在情况、靶器官损害、以及并存的临床情况如糖尿病、心、脑、肾 血管病。这就意味着只有全面考虑到上述各方面情况,才能够较准确的评估高血压患者的危险等级。为了便于将危险性分层,WHO/ISH指南委员会根据"弗明 汉心脏研究"的结果,将影响高血压预后的危险因素概括如下影响预后的因素:1,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2,靶器官受损情况、3,并存的临床情况
用于危险性分层的危险因素: 1,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水平(1~3 级) 2,男性 >55 岁 、女 性 >65 岁 3,吸 烟 4,总 胆 固 醇 >5.72mmol/L(220mg/dl ) 5,糖 尿 病 6,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发病年龄男<55岁,女<65岁) 7,加重预后的其他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糖尿病伴微白蛋白尿、葡萄糖耐量减低、肥胖、以静息为主的生活方式、血浆 纤维蛋白原增高、左心室肥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或X线)、蛋白尿和/或血浆肌酐浓度轻度升高160-177μ mol/L(1.2-2.0 mg/dl) 超声或X线证实有动脉粥样斑块、(颈、髂、股 或主动脉)视网膜普遍或灶性动脉狭窄、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卒中、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 心脏疾病、心肌梗死、心绞痛、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充血性心力衰竭、肾脏疾病、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衰竭(血肌酐浓度>177μ mol/L或2.0 mg/dl)、血管疾病、夹层动脉瘤、症状性动脉疾病、重度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出血或渗出、视乳头水肿、当高血压患者合并存在上述情况时,其危险性则相 应增加。
为便于临床实际应用,《1999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和我国的新指南中根据患者血压水平、危险因素及合并的器官受损情况对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危险性进行了量化,将患者分为低、中、高、和极高危险组。
低危组:高血压1级,不伴有上列危险因素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中危组:高血压1级伴1-2个危险因素,或高血压2级不伴或伴有不超过2个危险因素;
高危组:高血压1-2级伴至少3个危险因素; 注意:在达到高危组的患者要立即开始用药治疗。
极高危组:高血压3级或高血压1-2级伴靶器官损害及相关的临床疾病(包括糖尿病)。
血压忽低忽高更危险
血压无论降与不降,只要忽高忽低、上下波动大,都会是个“无声的杀手”、“降压是硬道理”,但是不少人并不知道,血压只要波动大,都会使“杀手”的杀伤力更强,其结果是高血压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隐患。
有不少高血压病人认为只要每天服降压药就“保险”了。有的病人每天早上口服一次短效降压药,如尼群地平、珍菊降压片,上午测血压正常了,但下午血压明显升高。有一个70多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经常找我咨询,我也时常帮他测量血压,并指导他服药治疗,效果非常好,虽然他是使用短效药物-尼群地平片,但按时服药,血压能稳定在120/80毫米汞柱之间,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我本人都是出于帮助,不收取任何费用,时间梢长,病人总认为不好意思来“麻烦”我,尽管我还是要他来。过了许久病人再次来找我,测血压160-170/100-110毫米汞柱,有时甚至更高,反复多次出现这种情况,我详细询问,才知道他找到老年门诊就诊,医生让他停药,导致停药后血压反弹。殊不知,对高血压患者来说,这样不规范的治疗和服药对血管的损伤比不服药还要大的多。还有的人担心长期服降压药会产生副作用。因此,吃吃停停,造成血压忽高忽低的波动现象。
血压波动的危害大 !
血压波动性也存在于每个人(正常血压及高血压病人)的身上,因为在24小时内生物钟的关系每个人的血压都受到如交感神经兴奋、内分泌、肥胖等内在因素及环境因素如寒冷、情绪波动、剧烈运动、吸烟、饮酒等影响,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变化。一般正常人来讲,在情绪激动及剧烈运动后血压都会上升,收缩压约上升20毫米汞柱左右,白天平均血压较夜间入睡后高出10-15毫米汞柱。而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波动还更为明显。这是因为病人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通常有易激动、发脾气、心动过速等症状,而高血压病人支配血压的植物性神经(交感及副交感神经),处于不平衡状态,常常交感神经兴奋性突然升高,血压就会骤升。
那么,血压波动性大,为何会引起心、脑、肾血管损伤呢?这是因为忽高忽低的血流会冲击着血管内壁,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同时引起内皮功能紊乱,使全身血管损伤处脂质沉积、斑块逐步形成,血管壁发生炎症反应,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弹性减低、僵硬度增加时,收缩压明显升高,舒张压不高,压差增大。心脏心肌细胞凋亡、心肌变厚,最终心脏扩大走向心力衰竭。在脑部,大小血管受损易发生中风。在肾脏,由于大小肾血管硬化,使大量肾单位,因缺血而发生萎缩。导致肾功能不全进而发生肾功能衰竭……。当然,对血压正常者,如果血压上下波动度很大时,也同样会引起血管损伤。
哪些人的血压波动最大?
血压容易发生波动性大的人群,常见的有老年期高血压病人、更年期高血压病人、高血压病的早期以及某些继发性高血压病人,如嗜铬细胞瘤、肾动脉狭窄所致高血压等。
老年期高血压 常在24小时内有较大的波动,且老年人常收缩压较高,舒张压较低,脉压差大,尤其是收缩压波动幅度大,短短在几个小时内可上下差40-80毫米汞柱。特别是在天气变冷、情绪激动时,并且多在清晨时发生,往往引起心血管意外,为了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夜间或清晨起床前可先在床上施展活动上、下肢体然后坐起。此外,由于年龄高机体衰老及病程较长,压力感受器、血液循环调节功能减退,造成起立后发生直立性血压下降大于20/10毫米汞柱,称为体位性低血压;也会发生餐后低血压,造成血压短期内上下波动很大。
老年高血压病人常合并有靶器官损害,如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时、急性左心衰竭时,血压会急骤上升。
更年期高血压,女性在更年期因卵巢功能衰退和雌激素分泌水平下降、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容易紊乱、血管调节舒缩中枢敏感性增加,血管容易发生痉挛、心动过速、乏力,受外界影响精神紧张容易产生焦虑、惊恐,尤其失眠时血压波动更大。
早期高血压,初发的高血压病人血压时高时低,血压常波动在正常血压、临界高血压和高血压之间。用24小时动态血压测量可以发现,某些人24 小时血压平均值在正常范围内,但实际上他们在日间工作状态下的血压已明显升高(大于135/85毫米汞柱),因此,可以诊断为高血压病,也应该进行降压治疗。
某些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常见的是嗜铬细胞瘤和肾动脉狭窄引起身体内交感神经释放儿茶酚胺(包括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增加和肾脏释放肾素增加,而这两种物质都会引起血管强烈的收缩,血压升高。由于这些物质的释放常呈脉冲性,因此,平时血压仅略高但发作时血压骤升,可高达200/120 毫米汞柱左右,造成高血压危象。
如何让血压保持更平稳?
血压波动危害大,那么,高血压病人如何避免或减少血压大幅度的波动呢?
可以服用长效降压片 对血压波动大的高血压病人都应该首选长效降压片,因为大多数长效降压片,如络活喜等都是经过严格正规的临床验证。即使这样,还是存在着个体差异。例如,曾经给108例高血压病人服缓释钠催离片,8周前后做24小时动态血压测定并计算谷/峰比值,发现此药确实是长效的降压药,甚至可维持至30小时或更长。但是在有效的人群中约有22%的人,虽然血压也下降,但未能达到长效,存在着个体差异。
临床经验告诉我们,所有的长效降压药物对某些具体的人来说有时并不长效,应个性化分析。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一天2次服用降压药或者与其他长效药物联合使用,以延长其作用时间,必要时可长效与短效药联合用服。有些老年人即使在血压已平稳控制在正常状态下没有任何诱因,仍然会发生血压骤升,尤其在清晨,这个现象非常普遍存在。有的老年人做24 小时血压测定,发现夜间入睡时血压很低,甚至80-90/50-60毫米汞柱,但到凌晨4-5点后处于觉醒状态,血压便会升高,可高达180-200 /80-90毫米汞柱。因此,清晨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时段,应立即紧急降压。这时若服用长效的络活喜可能要2-3小时后才起作用,这是非常危险的。
因此,在清晨睁眼时就尽快服药,可以采取长效和短效药联合用药——如氨氯地平(络活喜)+可乐定,络活喜+阿罗洛尔(阿尔马尔),络活喜+卡托普利等。
对因治疗: 更年期或中青年高血压病人常伴有明显的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有轻度焦虑、抑郁交替出现时,可服抗焦虑及抗抑郁药,如加服黛力新等。有冠心病心绞痛者应同时控制心绞痛发作,从而防止血压波动。对有嗜铬细胞瘤或肾动脉狭窄者,切除肿瘤或解除狭窄,可以达到降压并减少血压的波动。
总之,高血压病人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明确发生了高血压并不可怕,照样可以健康长寿。
首先,要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防治高血压的基石,持之以恒将终身受益。并确实坚持终身服用降压药的基础上,要采取综合措施,减盐降脂、加强身体锻炼,戒烟限酒,保持身心健康,尽快、平稳地把血压降下来,才能保护心、脑、肾血管的健康。
有些医生也要加强学习,改变那种不正规的治疗措施,纠正那种以为病人血压正常了就可停药,造成误导使病人血压忽高忽低是不当的或不遵医嘱,乱服短效降压药,吃吃停停的做法都是极其危险的。
瘦人患高血压病为何疾病危险性更大
一般来说,“胖人”比较易患高血压病,体重与血压水平存在着明显关系,肥胖者的高血压发病率是正常体重人群的2-6倍。但有研究显示,“瘦人”患高血压病者疾病危险性更大。收缩压在160毫米汞柱以上的比较瘦的男性,最终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比血压处于相同高度的肥胖男性多得多。
“瘦人”高血压死亡率比”胖人”高血压高,其原因是“瘦人”末梢血管的直径相对更细,血管阻力比“胖人”大,因而更容易出现心肌梗死和脑血管破裂等心脏事件,导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另外,一般来说,“瘦人”脾气比较急躁,容易发怒,情绪的波动更容易造成血压升高,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瘦人”一旦得了高血压病,就更要密切观察,积极控制血压,定期检测血压,更要加强家庭自测血压,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坚持服用有效的降血压药物,同时,要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坚持运动,注意心情平静等。“没有焦虑、没有紧张、没有高血压”,对大多数人来说,健康的生活可避免较早出现心脑血管疾病。
血压高吃什么食物好
血压高的人除了正常的吃降压药以外,日常生活中还需要吃一些对降血压好的食物来帮助降血压。血压高患者是每一个家庭都有的,大家都关心血压高吃什么食物好,我们来看一下:
高血压患者宜常食清淡而富营养,低胆固醇、低盐、低糖的食物,多食富含维生素C、B6、维生素PP、维生素P(路丁)等类食物,因为这些维生素都有软化血管和降低血液胆固醇的作用。如各种豆类、豆制品、菠菜、茄子、芝麻、木耳、紫菜等,应还常吃一些具有降血压作用和降血脂作用的食物,如芹菜、白菜、萝卜、胡萝卜、海蜇、海带、牛肉、表鱼、鳜鱼、黑鱼等。口味比较生的人要同时多吃些含钾多的食品,如卷心菜、桔子、醋、柚子、柠檬等,这些食物有助于盐份排出人体外。
1、醋泡花生米,生花生米浸泡醋中,5日后食用,每天早上吃10—15粒,有降血压,止血及降胆固醇的作用。
2、胡萝卜汁:每天约需1000ML,分次服,医学研究证明:高血压病人饮用,可有降压作用
血压高吃降压药只能把高了的血压降下来,血压高药一停血压就上去了,血压高药不能从根本上治疗血压高病,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把血压高病去掉,就需要饮食控制,多吃对血压高好的食物,控制盐的摄入量,不吸烟、不喝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高血压能吃西瓜皮吗
血压高的人除了正常的吃降压药以外,日常生活中还需要吃一些对降血压好的食物来帮助降血压。血压高患者是每一个家庭都有的,大家都关心血压高吃什么食物好,高血压能吃西瓜皮吗?
养生专家认为西瓜皮本身是寒凉性食物(小贴士:食物简单分为寒性、凉性、温性、热性、平性五个属性)寒凉性食物:在药理上讲属于阴性,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功效,多适用于热性病症。而部分高血压、患者属于阳虚,气血虚或者痰湿体质(小贴士:人体简单分为阴虚体质、阳虚体质、气血虚体质、痰湿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等六个易患疾病的体质)。阳虚、气血虚或者痰湿体质的人怕冷、消化不良或者虚胖等“寒”症并且都禁忌寒凉性食物,
因此西瓜皮的寒凉性恰恰助长了高血压、患者体内中的“寒”症。综上所述高血压、人群不可以吃 西瓜皮等寒凉性食物。
那寒凉性的食物又有哪些呢,如橙子、金针菜(干品)、麦门冬、茭白、鹧鸪菜、松花蛋、栗米(小米)、苎麻头、芝麻叶、獭肉、鸭肉、藕(生)、鸭血、橘子、竹笋等等。这些寒凉性的食物都是高血压、患者不可以吃的。
高血压吃降压药只能把高了的血压降下来,血压高药一停血压就上去了,血压高药不能从根本上治疗血压高病,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把血压高病去掉,就需要饮食控制,多吃对血压高好的食物,控制盐的摄入量,不吸烟、不喝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夜间血压高病人更危险
研究显示,与白天高血压相比,夜间血压异常增高对机体的损害更大,这可能成为血糖异常患者合并心、脑、肾等器官并发症的重要原因。因此建议,发现血糖处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的患者,也应重视对血压的监测,特别要关注夜间血压状态,必要时每隔半年进行一次24小时动态血压检查。
一般来说,为了避免降压药物与人体夜间自控血压下降的时间相重叠,造成夜间血压过低而导致缺血性脑中风和心肌血氧灌注下降,一般主张睡前不宜服用降压药。但是一旦发现夜间血压增高,便需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原则是:采用长效或者缓控型降压药,使夜间的血药浓度仍然可以发挥降压作用,并可延迟到次日凌晨。其次,患者可在临睡前服用短、中效降压药。
总之,血糖异常的患者除定期测量血压外,还要注意夜间血压变化,并根据实际病情适当调整用药,目的是防止和减少“靶器官”受到损害。
瘦人的高血压更危险
瘦人患高血压相比胖人的不利因素:
1.瘦人出现高血压的平均年龄比胖人大,因而其它与年龄相关的并发症,如血管硬化、心脏代偿性肥大等,相对也比较明显。血管硬化使动脉本身的弹性降低,弹性差影响大动脉缓冲血压变化的潜力,也增加血液通过小动脉时受到的阻力。其结果都会助长血压升高,增加降压治疗的难度。
2.在性情、心理素质方面,瘦人往往在应激反应过程中倾向于急躁、激动。每当人情绪激动、怒发冲冠的时候,血压也会在偏高的基础上再创新高,加重心、脑血管在压力下受伤的机会。
3.降压治疗方面,常规药物在瘦人身上产生的疗效比胖人差。如果照搬常规,又缺乏对疗效的及时监测,往往会延误病情,加重高血压对动脉内膜的损害。
4.患高血压的瘦人如果还伴有其它疾病,和患高血压的胖人相比,这些疾病更能助纣为虐,加速心血管病情恶化。风湿性关节炎就是其中一例,它会增加瘦人心脏病发作的机会。
5. 由于瘦人平时觉得自己很安全,因此常会忽视血压测量,甚至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时也不会想到去测量一下血压。往往在他们知道自己患高血压病时,病情发展已进入了高血压病的第二期甚至第三期,可能已经发生了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从这个意义上说,瘦人患高血压有时更危险。因此,体型偏瘦的人不要忽视对自身血压的定期监测。
老人低血压很危险
陈大妈今年70岁了,但是由于保养和锻炼得法,身材保持得非常好。家人送往医院救治,医生说,陈大妈摔跤是因为体位性低血压引起的。通常病人会感到头晕、头痛,眼前发黑,健忘、思维迟钝,也会像高血压一样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心绞痛、心肌梗死。
浙江在线08月13日讯陈大妈今年70岁了,但是由于保养和锻炼得法,身材保持得非常好。“别的像我年纪的老人早就得高血压这样的富贵病了!”可是大话还没说几天,陈大妈从椅子上站起来时,突然感到眼前一黑,天旋地转,身体不由自由地跌倒在地。虽然过了片刻醒过来了,但下肢股骨胫却骨折了。家人送往医院救治,医生说,陈大妈摔跤是因为体位性低血压引起的。
“啊!低血压也这么危险啊?”陈大妈和家人感到万分疑惑。
杭州市中医院心内科主任祝光礼提醒说,老年人切莫对血压“重高轻低”。低血压会引起心脑供血不足,其危害程度不亚于高血压。通常病人会感到头晕、头痛,眼前发黑,健忘、思维迟钝,也会像高血压一样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心绞痛、心肌梗死。
医生说,老年人低血压是指收缩压低于9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于60毫米汞柱。怎样的老人容易患低血压呢?祝光礼总结说,有以下几种类型:没啥毛病,仅仅体质瘦弱的老年妇女;患有贫血、急性失血、心脏病、糖尿病、胃出血、中风等病症的老人;服用降血压药过度引起的药物性低血压症患者。
祝光礼建议低血压老人可根据自己的体力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平时多吃高营养、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的食品,适当饮茶,例如用肉桂、甘草和人参泡开水当茶饮;起居中应注意变换体位时动作缓慢些;因其他疾病求医时,应主动告诉医生自己有低血压,以避免使用明显降低血压的药物。
高血压分级及危险分级
1、低位组:低位组包括年龄小于55岁的男性和年龄小于65岁的女性1级高血压患者,无其他危险因素。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低于15%。临界高血压患者的危险性更低。
2、中危组:中危组包括不同血压水平和危险因素的患者,一些患者血压水平不高,但有多样危险因素。还有一些患者血压水平高,但没有或者有少量危险因素,这组患者必须诊断严格,治疗谨慎。
3、高危组:改组包括危险因素3个,有糖尿病或靶器官损害的1级或者2级高血压患者,以及不伴有其他危险因素的3级高血压患者。高危组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危险性为20--30%。
4、极高危组:3级高血压患者,有一种或者一种以上危险因素,以及有临床心血管疾病或肾脏疾病的所有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