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增高有6个认识误区
宝宝增高有6个认识误区
误解一:父母身材均偏矮,所生子女肯定高不了。
子女身高会受父母的影响,受父母身高影响的下一代的身高,称遗传靶身高。遗传靶身高影响子女最终身高的比例约占50%~60%。也就是说,子女生长到最终身高(即成年时身高)时,有40%左右是受非遗传因素所决定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父母均身材矮小的家庭,所生子女只有部分身材矮小,而不是全部。因此,身材矮小的父母千万不要认为自己都不高,小孩必定长不高,否则会错失治疗机会。
误解二:小孩早期生长缓慢,后期一定会追上。
儿童的成长发育过程是有阶段性的,婴儿期 (指从出生至1岁)身高增长迅速,为每年23厘米~25厘米;幼儿期(1岁后~3岁)身高增长速度为每年8厘米~10厘米;稳定期(指3岁后至出现青春发育前)身高增长速度相对较稳定,为每年6厘米左右。青春发育开始,大部分孩子的身高有一个增长高峰出现,此时身高增长在青春发育早期可达到每年15 厘米~18厘米不等。
误解三:多服食钙片就会长高。
钙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矿物质,骨骼形成离不开钙。除了小部分佝偻病患儿由于钙供应不足或吸收障碍,经适当补充钙有助其身高增长外,临床资料表明,大部分身材矮小的儿童,体内的钙是正常的。
误解四:只要营养好就可以长高。
人体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这是科学的论断。营养不均衡或缺乏可导致各种疾病,使生长发育停滞或缓慢。科学研究指出,人体增长是一个复杂的各种调节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除了生长所需的物质外,还要有体内多种内分泌激素参与调控。其中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性腺激素等,皆为调控人体生长的主要激素,任何一种激素分泌过多或缺乏,都必定影响生长发育,而这些激素目前不是只凭营养补充就可以达到要求的。认为营养好就会身体好、就能长高,这种逻辑是不科学的。
误解五:孩子现在已比同龄个别的儿童高,将来一定不矮。
事物是一分为二的,人体的生长发育也需要全面考虑,倘若一个性发育提早的孩子,尽管现阶段身高在同年龄、同性别小孩之上,但他的骨成熟却严重加速(即骨龄超过实际年龄很多),即意味着他的增长有效期大大缩短。孩子很快便会停止长高,这类孩子绝大多数成年身高都比正常孩子矮。
误解六:孩子现在矮些不要紧,药物帮助孩子长高。
人体长高是一个复杂的生命过程,它受到包括父母遗传及个体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等的影响,目前尚未发现有对纠正生长缓慢行之有效的药物或食物,对生长缓慢的儿童必须及时寻找原因,针对不同病因施治,才是正确有效的途径
秋季腹泻预防的误区
到多,由稀到浓地循序渐进。
宝宝秋季腹泻的认识误区
● 误区1:是菌痢或由细菌引起的腹泻。正确认识:罪魁祸首是轮状病毒。
● 误区2:宝宝饮食不干净造成的,没有传染性。 正确认识: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可有效预防
● 误区3:秋季腹泻不是传染病,没有疫苗 。正确认识:宝宝秋季腹泻有疫苗,是计划外疫苗,需自费。
●误区4:腹泻往往是由细菌引起的,应使用抗生素治疗 。正确认识:秋季腹泻是病毒引起的,使用抗生素无效,反而造成不良后果
● 误区5:宝宝泻得太厉害,用止泻药可以止泻 。正确认识:止泻药副作用大,对婴幼儿有毒害
● 误区6:宝宝腹泻,止泻、禁食(或补充营养)很重要 。正确认识:孩子脱水重,需要及时补液
增高认识的四大误区
其实每个家长都非常关心自己的宝宝能都健康的成长,但是有时候却会因为一些错误的认知耽误了孩子的成长!许多的家长都会思考该怎样给孩子增高呢,只有正确的增高方法才有效哦,一起来看看整理的这些错误的增高误区吧!
误区之一:总相信有人人增高的产品
现在到底有没有快速增高的产品?医学专家认为,一般人到20岁左右(有专家认为更早)骨骼会自然闭合,人就没有自然增高的空间了。此时想增高,只能通过医学上的方法,通过药物激发才能够达到增高的效果。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很多所谓的增高药,实际上是一些保健食品。有的确实含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营养素,但和我们日常所吃的食物一样,要靠它来治矮小病,是绝对不可能的。
误区之二:没找到病因却盲目用药
矮小症是一种复杂的内分泌疾病。与遗传、营养、代谢、神经、内分泌等有密切的关系,其病因有300多种。可分为生长激素缺乏和非生长激素缺乏性矮小两大类。生长激素缺乏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不做必要的检查找到病因,就盲目地买所谓的增高药吃,多半没有效果,甚至受骗上当,误入歧途,耽误了孩子的治疗。
误区之三:仍相信二十三蹿一蹿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孩子年龄到了23岁,仍然还有最后一次长高的机会。但世易时移,“二十三,蹿一蹿”已经是老皇历了。
医学专家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成熟速度加快,导致青春期提前和最终身高的时间提前。一个世纪前男子达最终身高的年龄是23岁,现在则提前到17岁。
若期待23岁还能长,那就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期,机会不可挽回。
误区之四:多吃补药或维生素就好
人们普遍认为,孩子补药和维生素吃得越多越好,这样孩子就可以长高。结果导致许多家长都在不断地给孩子吃补药或者维生素。但医学专家认为,日常饮食应该营养搭配合理,滥用补药或过量服用维生素都会引起儿童性早熟。而性早熟使骨骺线提前闭合,生长期缩短,最终导致身高变矮。
白内障治疗的认识误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白内障的人数越来越多,白内障成为我国首要致盲病因,约占致盲总数的一半,主要包括老年性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和代谢性白内障等种类。其中老年性白内障是目前发病率最高的一种,一般会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逐渐增高。
白内障从根本上讲就是眼内晶状体混浊,任何影响眼内环境的因素,如衰老、物理化学损伤等都可以使晶状体混浊。最明显的症状就是无痛性的视力下降,特点是强光下的视力反而不如弱光,白内障的诊断并不困难。白内障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造成的痛苦和精神压力比任何残疾都要大。所幸的是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在老年性白内障的治疗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白内障所导致的盲已成为一种可治愈性盲。现代对老年性白内障的手术治疗已从单纯的防盲转变到了不断提高老年人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水平上。但许多人在白内障的治疗上还存在许多过时的认识和误区。
第一个认识误区是看不见了才能做手术。有些人认为只有等完全看不见了,即白内障成熟了才能手术,这显然是一种误区。不仅白内障在成熟过程中会引起继发性青光眼、葡萄膜炎等严重的并发症,而且过熟的白内障通常伴有混浊的晶体核超硬及晶体悬韧带松弛或脆弱,及易造成手术中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给术后视力恢复带来不必要的风险。随着小切口超声技术及可折叠型人工晶体的应用,只要视力低于0.3,影响到工作和生活就可以手术,而且这时手术切口小,痛苦少,并发症少,恢复快,术后视力质量好。
第二个认识误区是过分相信药物治疗有效。白内障治疗上可分为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两种。一些早期的白内障患者,用药后病情发展可能会减慢,视力也有可能提高。但这不一定是药物治疗的结果,因为白内障的早期进展至成熟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它有可能自然停止在某一发展阶段而不至于严重影响视力。尽管目前全世界范围内仍有许多种抗白内障的药物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但疗效均不十分确切。目前公认主要的治疗白内障的手段最终仍是手术。一味用药只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建议您听医生的话,一旦视力下降严重,应及时就诊,及早手术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第三个认识误区是八十多岁的老人年龄太大,没有必要做手术了。有些人认为年龄太大没有必要受这个手术的痛苦了或者手术危险性大,不能做手术。其实目前先进的白内障手术已经基本突破了年龄上的限制,上至百岁老人,下到仅3个月的孩子,都可以进行手术并且有成功的经验。目前先进的白内障手术,手术时基本无痛苦,绝大多数患者都能耐受手术,所以没必要让老人在黑暗中度日如年,不仅晚年的生活没有了质量而且给其家人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
第四个认识误区是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全身疾病不能做手术。部分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病的老年人,只要经内科治疗将血糖、血压、心功能等控制在相对正常范围内,完全可以耐受手术。目前很多医院开展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通过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植入可折叠人工晶体,手术时间短,患者痛苦小,同时术中采用心电监护、吸氧等保护措施,因此手术十分安全。
第五个认识误区是白内障手术后视力一定能够得到提高,术后视力不提高就是手术失败。我们说眼睛就好像一架精密的照相机,白内障就好像是照相机的镜头出现了问题,可以通过手术更换镜头。但照相机能拍出清晰的照片除了和镜头有关外,还和胶片等有关。有些老年人除了有白内障外,还有黄斑变性或其它眼底病等眼疾,就好像照相机的胶片出现问题一样。对于这类患者即使单纯做了白内障手术(换了镜头),由于眼底有问题(胶片有问题),术后视力也不一定能够提高。也就是说对这些有眼底或视神经疾病的患者,一个成功的白内障手术并不能保证获得令患者满意的术后视力。还有10%-20%的手术患者在术后不久会发生再次的视力下降,经检查发现是衬托人工晶体的囊膜术后又出现混浊而影响视力,这种后囊膜混浊又叫后发性白内障,它也不表示手术失败或无效。这是一个白内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一个到目前为止仍还无法完全解决的世界性难题。但是即使发生了,我们也还可以通过激光治疗,再次获得良好的视力,而不用手术。
宝宝个头的认识误区大揭秘
传言1 爹矮矮一个 娘矮矮一窝
真相 纯属误传
专家辟谣:俗话说“爹矮矮一个 娘矮矮一窝”,真是如此吗?当然不是啦!虽说子女身高与父母遗传有关,但并非母亲的影响比父亲的更重要。根据孟德尔遗传定律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夫高妻矮的父母生下多个宝宝后,孩子们的个头儿会高矮不同,高矮比例为3:1.绝非母亲个字矮所生的宝宝就都是矮个子。
传言2 宝宝低于标准身高就是矮个子
真相:没科学依据
专家辟谣:人家宝宝怎么这么高,我家宝宝是不是矮小症啊!判断宝宝是不是个儿矮,需要具备多重因素,宝宝是否先天发育不足,出生时体重低于2.5KG;妈妈是否有每个月同一时间测量身高的准确数据;是否观察3个月至半年以上;如果宝宝低于同年龄性别标准身高的两个标准差以下,或3岁以下增长速度小于7cm/年;3岁至青春期前增长速度小于5~6CM/年,都意味着可能存在身高问题,妈妈应尽快到医院为宝宝做全面检查,否则便可视为臆想。
传言3 父母高宝宝一定高
真相:不一定
专家辟谣:父母个子高,想当然宝宝矮不了?其实这可不一定。虽然身高和遗传有紧密的关系,但遗传给的只是一个身高的范围,存在一定偏差。宝宝的最终身高是遗传和后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只是决定了宝宝的生长空间,但能否得到充分发挥,还受到非常多的外在因素的影响。比如说,许多宝宝因偏食、挑食造成营养不均衡,导致体弱多病,若宝宝在生长的黄金期健康问题较多,一定会影响生长发育,哪怕父母高,宝宝也不会高。对于那些等宝宝体质变好后蹿个儿的父母们幡然醒悟时,宝宝的青春期可能都结束了,再没机会长高了。所以,当宝宝表现出偏食、挑食、睡眠不好,经常生病时,妈妈们一定要尽快帮宝宝改善、调整体质,否则真的会影响宝宝长大后玉树临风呢!同样的,父母矮宝宝就一定矮的说法,也没有科学道理。
传言4 宝宝矮没关系,打生长激素就行
真相:并非都适用
专家辟谣:和给宝宝补钙一样,很多父母对打生长激素帮宝宝长个儿也很感兴趣。殊不知生长激素并不是所有个儿矮的宝宝都适合,只有对那些真正缺乏生长激素的宝宝才有用呢!当宝宝身高发育不理想时,妈妈应带宝宝到儿科内分泌专科量身高体重,进行骨龄检查,经由医生判断,真的适用生长激素治疗时方可进行。
传言5 三岁定身高
真相:没道理
专家辟谣:对于宝宝的个头儿,网络流传三岁定身高的说法。妈妈们都清楚0~3岁是宝宝发育的关键期,是不是身高也只是由宝宝头三年的发育情况决定的呢?答案显然是:NO!宝宝成长发育中会遇到三个“长个儿”的高峰期,一个是出生后的前两年。宝宝刚出生时身高大多在50CM左右,一岁时可长到75CM左右,第二年增加约10CM,以后每年长5CM,由此算来,宝宝成年后的身高1/2都是在出生前两年长的呢!所以,最近也有传言表示,宝宝2岁时的身高乘2等于成年身高,大致意思就是说,如果宝宝2岁时身高90CM,乘上2便是180CM。对于这种说法医生明确表示,如果妈妈要用宝宝2岁时的身高去估算成年后身高的话,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宝宝的生长曲线的位置不能改变,可惜的是,每个宝宝在每个阶段的发育速度都不一样,因此这样的结论没有可信度。
除了宝宝头两年会猛长个儿外,在青春期发育的前几年也是“长个儿”高峰期,这个阶段宝宝一年可长8~10CM。接下来便是进入青春期以后可能会再“蹿一蹿”了,但这一“蹿”因人而异,通常男孩子能长30CM左右,女孩子在25 CM左右。由此可见,宝宝的身高并非某个时间段所决定的,而是由三个“长个儿”高峰期共同决定的。
过敏症的8个认识误区
误区一:过敏症不会遗传
事实:环境因素可能会导致空气中的花粉含量增高,但这只是部分原因;另一个罪魁祸首就是基因。
2013年发表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有10%的遗传标志与过敏性疾病有关。澳大利亚一家世界级医学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员曼纽尔·费雷拉估计这些遗传标志物在所有被确诊的过敏症中发挥了至少25%的作用。换句话说,如果你不幸患有过敏症,不要责怪大自然,而要归咎于自己的父母。
误区二:食用本地产的蜂蜜能缓解过敏症状
事实:并没有证据表明蜂蜜(即使它产自于本地蜂巢)能够缓解过敏。事实上,2013年发表在《北美耳鼻喉科诊所期刊》上的一篇文献回顾指出:与食用玉米糖浆相比,食用蜂蜜并不能明显缓解过敏症状。
蜂蜜之所以无效,是由于经由空气传播的草木花粉引起了春季过敏症,而并不是蜜蜂用来酿造蜂蜜的花粉。
误区三:床罩可以减轻过敏症状
事实:如果你对尘螨过敏,床罩并不能保证你睡得更轻松。
美国杜兰大学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的学者通过对24项临床试验的分析结果显示:是否使用床罩对减轻过敏症状并无显著影响。发表在《过敏、哮喘和免疫学年鉴》上的这项研究成果表明使用床罩并不足以降低改善过敏症状的尘螨水平。
误区四:过敏症的发病率在某些地区会更高
事实:这种观点只能说部分正确:某些过敏源在某些地区会更为盛行。
发表在《过敏与临床免疫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成果驳斥了居住地会成为过敏性疾病重要发病因素的观点。美国国立环境健康科学研究所的科学部主任达里尔·泽尔丁博士解释:过敏症的发病率并不会各个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存在差异的是人们对什么物质过敏。不论环境如何,过敏症患者从先天上就容易过敏。
误区五:服用药物是减轻过敏症状的唯一办法
事实:学会减轻压力也会起到帮助作用。发表在《过敏与临床免疫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你所感觉到的压力水平越高,过敏症状就会越为恶化。
美国过敏与哮喘基金会的董事会成员大卫·斯图克斯说:“神经系统与免疫症状之间存在着明显联系;你所承受的压力水平越高,过敏症状就越为严重。”斯图克斯建议过敏易感人群可以采用的减压方法包括:睡眠、体育锻炼、健康饮食、冥想或瑜伽,它们能减轻过敏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误区六: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摆脱过敏症的困扰
事实:人们对过敏源的反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但并不会消失。事实上,2013年的一项研究发现:6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有13%—15.4%的人报告说他们患有过敏性鼻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表明:50岁以上成年人的过敏症发病率的确较低。
然而,泽尔丁博士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系统的功能会被削弱,过敏症状也就不会那么严重了;但对过敏源的反应并不会降至为零。
误区七:宠物会引起过敏
事实:这并不能归咎于宠物的过错。
发表在2013年12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生长在饲养了宠物的家庭环境中有助于降低患过敏症的风险。研究者认为从生命早期就接触宠物能降低对过敏源的免疫反应。
误区八:只有医生才能检测出过敏症
事实:有很多检测工具在家中就能检测出过敏症,而且其检测依据是可靠的。这类检测工具用一滴血就能查明人们对十种常见过敏源的敏感程度,其中包括鸡蛋、尘螨、小麦、猫、霉菌和豚草等。
做什么运动可以长高 单杠有助长高
练习单杠的目的在于拉伸全身的肌肉和骨骼。单杠的训练有很多种形式,如双臂上杠、卷身上杠、引体向上等。有许多人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就是单杠是一项纯粹的训练手臂肌肉的运动,其实不止如此,单杠要求上身和下身同时用力,对于骨骼的生长由促进作用,医学上的单杠治疗脊椎疾病就是一个例子。
新生儿放屁的原因 哺乳方式不对所致
许多年轻妈妈容易有一个认识误区,认为用于哺乳的前半段奶水相对稀薄,会更有利于新生儿的吸收。其实前半段的奶 水中蛋白质和糖类的成分较多,这会造成蛋白质在新生儿胃内的逗留时间过短,直接进入肠道,进而被各类细菌分解产生气体,形成屁。而后半段的奶水富含脂肪, 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因此要吃完一侧之后再换到另一侧。
野味的三个认识误区
1、一些人认为“野味美味滋补”,这种看法是否正确?与家禽、家畜相比,野生动物的营养价值是否更高?
此说法不科学。从现代营养学的观点看,野生动物和人工饲养的动物没有明显区别;从现在的研究成果看,没有发现野生动物含有任何其它动物性食品不能取代的东西,仅仅食用单一的食品很难说有什么特别的营养价值。
2、“野生动物都是有机食品,没有污染”的说法是否正确?野味是否是绿色食品?
不正确。生物链有个富集作用,即生物有将环境中低浓度的化学物质,通过食物链的转运和蓄积达到高浓度的能力,如仅农药DDT最终在水鸟类体内含量可为原水含量的833万倍,陆地生物也一样有富集作用,而现在全球环境普遍受到污染,野生动物生存环境恶劣。人体作为生物链的最高端,如果食用了这些富集农药残留的动物,对健康也是不利的。
3、食用野味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哪些影响?
有安全隐患。食用野生动物易患多种疾病,因为野生动物可能患有多种疾病,其脑、血液及肌肉中含有病毒、寄生虫(如肺吸虫、血吸虫等)。通常情况下,野生动物身上携带的病原体不会传染给人类,只有在人类破坏其生存环境或者猎捕、进食野生动物的时候,病原体才会传染给人类;特别是人畜共患病,如我国的猕猴有10%—60%携带B病毒,这样的猕猴把人挠上一下,都有可能致人感染,而生吃猴脑感染的几率更大。
家长对宝宝长高的认识误区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存在认识误区。他们认为,孩子的身高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有些身高偏矮的家长,过分注重孩子的身高问题,就会买些补品或增高的药物给孩子吃。有些家长则认为,我们大人都很高的,小孩子一定不可能矮的,也有些家长也认为,我的孩子就是“长后期”,我当年就是这样。以上种种误区,不但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没有帮助,甚至可能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据了解,孩子长高有三个黄金期,一是婴儿期(包括新生儿期),该时间段是人一生中生长最快的阶段,是出生后第一个生长高峰期。二是儿童期,包括学龄前期(3-6或7岁)和学龄期(6或7岁-11或12岁)。三是青春期,该时间段平均持续6-7年,是第二个生长高峰。男孩睾丸发育,女孩乳腺发育是青春期开始的标志。
生长和发育同孩子的其他能力一样,不是无止境,有时候真的就是“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所以,对于家族遗传身高矮小的孩子,对于家族遗传身高很高、但孩子的身高却总达不到遗传预测靶身高曲线上的孩子,对于性发育提早的孩子,对于在班里总坐第一排的孩子,如果男孩小于9岁时出现睾丸发育,女孩小于8岁时出现乳房发育,家长一定要注意了,应该及早就诊,医生可以帮助你了解孩子的生长是否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