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依赖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酒依赖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依赖者对酒的体验
在开始饮酒后很快就体会到心情愉快,酒后话多,感到紧张疲劳等全消。正是在这种体验的支配下不间断地每日饮酒,个人对酒的渴求越来越重,断饮就可出现戒断综合征。
心理依赖
即是对酒的渴求,这种渴求的程度随饮酒时间的增长越来越大,以致断饮即会出现戒断现象。为了满足渴求心理,免除戒断现象出现,会出现四处找酒喝的行为。
躯体依赖
当断饮时出现戒断综合征即已形成躯体依赖。这时断饮可出现程度不一的躯体和精神症状。为满足渴求,不出现戒断症状的痛苦体验,依赖者可不顾及时间、地点及周围情况等而饮酒。重者把饮酒变成了一切活动的中心,此时给人的印象是病人的人格已发生了变化。
戒断综合征
早期表现为焦虑、抑郁、恶心、呕吐、纳差、发冷、出汗、心慌、脉频不齐、眠差、恶梦、部分有高血压;随着进展出现震颤、幻觉、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等。
耐受性
为了达到初期饮酒的良好体验,饮酒量在逐渐增大,但达到一定的程度后随中毒程度的加深和年龄的增大,酒量又逐渐减少。病人常想处于醉酒状态,可出现不讲卫生、不关心周围及家人的表现。
躯体并发症
酒精对全身细胞均有毒性,除对中枢神经周围神经有损害外,对肝胆、胃、心、肾等亦有损害。全身营养不良常见。
何为酒精依赖,饮酒者会成为酒精依赖吗
酒精依赖系指慢性酒精中毒者一旦停饮,会产生一系列戒断症状。表现为对酒的渴求和经常需要饮酒的强迫性体验,停止饮酒后常感心中难受、坐立不安,或出现肢体震颤、恶心、呕吐、出汗等戒断症状,恢复饮酒则这类症状迅速消失。 我国酒精中毒的发病率比西方国家略低,但近年来其发病率似有增高趋势。酒精是一种中枢神经抑制剂,为亲神经物质,可被视为一种安眠药和麻醉剂,而非兴奋剂,它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理与全身麻醉剂一样,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少量或适量饮酒,可使人愉悦,缓解紧张情绪,减轻焦虑。但是,一部分人经过长期饮酒后,酒量会逐渐增多,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这就表明已经罹患一种特殊的慢性病一-酒精依赖。 酒精依赖与个体素质有关,但是应该强调的是,青少年更容易形成酒精依赖,因此,青少年(21岁以下)应尽量不饮用任何含有酒精的饮料。
哪些心理疾病的自杀率较高
举世公认,心理障碍是导致自杀的极为重要的因素。据统计,95%的自杀者具有心理障碍。常见的诱发自杀的心理障碍有以下几种:
抑郁症
抑郁症是精神科自杀率最高的疾病,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的动机千奇百怪,有的是受到上帝或已经过世亲人的召唤,有的是觉得自己被迫害走投无路,想自杀解决。这类人是因思想紊乱,出现幻觉、妄想而被迫走上不归路,同抑郁症患者一样,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杀人的双重风险性高。
酒依赖症
酗酒成瘾者称为酒依赖。酒依赖人群预期自杀几率为15%。据国外报道,酒依赖者中男性自杀率为每10万人口180人,女性每10万人口130人。由此可见,酒依赖是仅次于抑郁症的、与自杀密切相关的心理障碍。除了心理障碍外,酒依赖者中也有些人是因和妻子(丈夫)分居或家庭破裂而自杀。
强迫症
分析强迫症患者自杀的原因,一方面,因不堪精神折磨,强迫症患者可能因抑郁情绪而选择自杀解脱。而另一方面,有的强迫症患者因久治不愈,于是思想变得极端,想通过毁灭自身的方式来终止强迫思想和强迫行为。
失眠症
盘点容易引发自杀倾向的心理疾病有哪些,心理学家不得不将失眠症列入其中。据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人员调查后发现,患有失眠、早醒等睡眠障碍疾病人群的自杀倾向是普通人群的2.6倍。而在接下来的原因分析中发现,长期睡眠不足可能导致人体认知功能紊乱以及幸福感降低,进而引发自杀冲动。
焦虑症
随着近年来焦虑症发作者自杀人数的不断上升,也成为了易引起自杀的心理疾病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酒精中毒患者的保健方法
1、因多数酒精中毒患者有神经系统损害以及躯体营养状态较差,应给予促进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同时补充大量维生素,尤其是B族维生素。
2、酒是必须忌吃的。一般应让酒精中毒患者进行戒酒,还需在住院条件下接受治疗,以断绝酒的来源。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对酒依赖和中毒的严重程度灵活掌握戒酒的进度,轻者可尝试一次性戒断,而对酒依赖严重的病人应采用递减法逐渐戒酒,避免出现严重的戒断症状以至危及生命。无论一次或分次戒酒,临床上均要予以密切观察与监护。
烟酒依赖症的治疗方法
对酒精依赖症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常规大剂量B族维生素及维生素C、营养、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高剂量地西泮(地西泮负荷疗法)或抗精神病药等治疗。地西泮负荷疗法具有快速、安全的特点,但其不足之处是脱瘾效果不持久,严重的戒断反应易反复。目前有几种药物已经被证明在戒酒早期恢复中能够减少病情反复,包括纳曲酮、阿坎酸、托吡酯。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慢性乙醇中毒患者维生素B1胃肠吸收不良,故口服维生素B1作用不大,肌注维生素B1起效也慢。应选择静脉应用维生素B1。特别应提出,当体内硫胺贮备不足时,如果补充大量碳水化合物液体,葡萄糖使丙酮酸脱氢酶反应减慢,维生素B1耗竭,可诱发典型急性脑病发作,所以治疗中严禁未补充维生素B1而先给葡萄糖。
酗酒者对酒精除躯体依赖外,还有很强的精神依赖性或心理依赖性,证据表明很多患者在经过几个月的有效治疗后仍然会在一年内复饮。要达到长期戒酒目的,最重要的是要了解病人酒类成瘾的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因人制宜地采取措施,使病人树立戒酒的信心和决心。
在现在这个社会里,大部分的人都喜欢晚睡,这种烟酒依赖症,必须早睡早起,锻炼身体。而且不要躺在床上就会拿手机玩,其实我们应该要小心,长时间的玩手机会对身体造成很多不良的影响,需要我们引起注意。
哪些心理疾病的自杀率较高
抑郁症
抑郁症是精神科自杀率最高的疾病,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的动机千奇百怪,有的是受到上帝或已经过世亲人的召唤,有的是觉得自己被迫害走投无路,想自杀解决。这类人是因思想紊乱,出现幻觉、妄想而被迫走上不归路,同抑郁症患者一样,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杀人的双重风险性高。
酒依赖症
酗酒成瘾者称为酒依赖。酒依赖人群预期自杀几率为15%。据国外报道,酒依赖者中男性自杀率为每10万人口180人,女性每10万人口130人。由此可见,酒依赖是仅次于抑郁症的、与自杀密切相关的心理障碍。除了心理障碍外,酒依赖者中也有些人是因和妻子(丈夫)分居或家庭破裂而自杀。
酒精中毒应该怎么处理
遗传型目前国际上对导致酒依赖的遗传性尚未证实,但许多学者相信,酒依赖患者一般具有家族性,酒依赖者的子女患酒依赖的可能性比一般人群高出几倍。
有心理及人格障碍的人,是容易产生酒依赖和酒精中毒的群体。这些人嗜酒前的主要特征是被动、依赖、孤僻、脆弱、悲观等。从心理学角度看,饮酒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心理防御手段,因为通过饮酒消除了忧虑烦恼和紧张恐惧,通过饮酒寻回了一点自信,表现欲得到了一定满足,以往种种的心理不平衡在此时达到了平衡。
职业型饮酒这是一种新人群,随着社会的发展,陪酒的公关人员每天生活在酒精的“浸泡”中,患上酒依赖的病例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酒瘾是一种慢性脑疾患,成瘾是由于大脑结构或神经递质的传导出现问题所致。所以,戒酒并非只靠毅力就可以解决问题。研究指出:为了预防酒依赖的发生,男性安全饮酒的限度是每天不超过20克纯酒精的饮用量,女性每天不超过10克纯酒精;中国的精神科专家们对此给予了通俗的解释,男性每天饮酒不得超过2瓶啤酒或1两白酒,女性每天不超过1瓶啤酒;此外,不论什么性别,每周至少应有两天滴酒不沾。
怎么治疗轻微酒精中毒
许多酒精损害患者可能由于症状较轻或仅有亚临床症状,未引起家人的充分注意而不来就诊,就诊者多为酒依赖、慢性酒中毒出现各系统症状或戒断症状者。
酒精滥用、酒依赖和慢性酒中毒已是全球性社会问题,治疗对策有以下几点可参考:
1、重视社区全科医生在改变饮酒行为中的作用
(1)向酒依赖者提供忠告和简单的医疗干预,进行治疗及观察治疗反应等。
(2)Prochaska等描述的戒断过程6-阶段模式,可评估患者的状态,这一评估对采取针对性阶段性干预有益。
①拒绝:尽管医生循循善诱,患者仍拒绝接受诊断。
②观望:对干预治疗不感兴趣。
③观察:通过接触,帮助患者克服抵触心理,开始考虑自身行为的严重性。
④决定:患者接受忠告和支持,决心戒酒。
⑤行动:开始戒酒,需监护感受,给予必要的处理。
⑥维持:戒酒成功,需监测复发表现。
2、危险饮酒的简短干预措施
FRAMES策略包括:(1)反馈(feedback):回顾酒精经历的问题及痛苦;(2)责任(responsibility):改变饮酒是患者本身的责任;(3)建议(advice):减量或戒酒;(4)方法(menu):提供改变行为的意见;(5)移情(empathy):应用移情方式;(6)自我效用(self-efficacy):鼓励对行为改变采取乐观态度(SecretaryofHealthandHumanServices,1997)。
3、酒依赖的强化治疗
虽然戒酒是最佳目标,但酒依赖者完全和持久戒断并非易事,达到戒断、减量、健康及社会能力改善均属好的结果。治疗可能需持续数年,一旦症状复发须给予强化治疗,但高达78%的终生酒依赖者未经正规治疗获得缓解,一旦戒酒应给予必要的心理及药物治疗,预防复发,对某些人可建议继续中度或少量饮酒。
4、慢性酒中毒的治疗
(1)戒酒是慢性酒中毒惟一的治疗方法和成功的关键,多数轻微戒断症状(如清晨震颤)患者无须治疗,轻~中度症状可门诊治疗,中~重度患者宜住院治疗,住院期间应杜绝酒的来源。目的是预防和处理严重戒断症状(如痫性发作和谵妄),促使戒断成功,取得较好的远期预后。可用修订的酒精戒断评估标准(revisedclinicalinstitutewithdrawalassessmentforalcohol,CIWA-Al)评估戒断症状的严重性、症状进展及对治疗的反应,根据病人酒依赖的严重程度灵活掌握戒酒进度。轻者可尝试一次性戒酒,重症者可用与酒精交叉依赖的镇静药,或抗焦虑药如苯二氮卓类替代,然后再递减替代药,以免替代药依赖;安定的药效短,由肾脏排出,适于伴肝病的患者。递减戒断法适于慢性酒中毒伴严重躯体症状者,避免出现严重的戒断症状。临床均应密切观察监护,尤其戒酒后第1周,注意病人的体温、脉搏、血压、意识状态和定向力,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戒断反应。
(2)药物治疗:
①苯二氮卓类:是治疗戒断最安全有效的药物(SecretaryofHealthandHumanServices,1997;O’Connoretal,1998),该药可减少癫痫和谵妄性震颤的发生率,氯氮卓(利眠宁)、地西泮(安定)、劳拉西泮(氯羟安定)和奥沙西泮(去甲羟基安定)等是美国住院治疗患者最常用的药物。长效苯二氮卓类可使戒断缓和进行,有效预防痫性发作。短效制剂对肝功能障碍者较安全。采用固定剂量、负荷剂量和个体症状激发疗法服药均有效。安定的负荷剂量为20mg,必要时可追加剂量直至患者安静。
②目前尚无成熟的戒酒药,临床试用纳洛酮和纳曲酮(naltrexone)可能有效,作为常规使用仍需积累资料。作用于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系统的戒酒药还处于研制阶段。
③戒断的辅助治疗可用β-受体阻滞药阿替洛尔(atendol),可明显改善戒断症状,也可用可乐定和卡马西平。有报道戒断症状明显者冬眠疗法可取得较好疗效,小剂量氯丙嗪25~50mg,合并异丙嗪25~50mg肌内注射,2次/d,14天为一疗程。
④防止复发: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心理治疗可用换位条件反射疗法,让病人把嗜酒不良瘾癖与自己经历过或耳闻目睹的事件相联系,如酒后驾车遭致车祸惨景,弱化或纠正不良癖好,警戒自己,抑制嗜酒欲望。
⑤目前美国FDA已批准两种药物:
A、戒酒硫(disulfiram):1948年丹麦学者介绍使用,迄今仍在心理治疗或行为疗法中采用,最后一次饮酒后24h开始口服250mg或500mg,1次/d,3~5天为宜,不可长期使用;抑制乙醇脱氢酶使出现脸红、恶心、呕吐和腹泻等不良反应,如服药期间饮酒,数分钟可使乙醛在体内聚积,引起恶心、头痛、焦虑、胸闷和心率加快等,建立对饮酒的厌恶反射,一般服药1次,5天左右不能饮酒,应提醒大量饮酒产生严重乙醛综合征有生命危险;由于该药有一定毒性,应在监护下服药,心脏病、严重肝病、急性中毒状态禁用,宜在认真选择的能接受忠告的患者中使用。
B、环丙甲羟二氢吗啡酮(naltrexonehydrochloride):每天量50mg.可阻断酒依赖者的酒精快感和成瘾性,减少酒精摄入,帮助成功戒断,需配合心理治疗;已报道存在剂量依赖性肝毒性,急性肝炎和肝功能衰竭的患者不宜使用。
Voegtlin(1940)用阿朴吗啡和催吐剂吐根厌恶疗法,2/3戒酒有效,皮下注射阿朴吗啡后让病人闻酒味,产生恶心欲吐时立即给病人饮一杯酒,如此1次/d或隔天1次,连续l0~30次后形成对酒的呕吐反射,对酒产生厌恶戒酒。
(3)支持疗法:慢性酒依赖患者常以酒代饭,导致营养不良和维生素缺乏,应大量补充营养和B族维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促神经营养药。合并胃炎或肝功能障碍者可用治胃炎药和保肝药。胰岛素低血糖疗法对改善酒依赖者的营养,减轻中毒及戒断症状有较好疗效。
(4)对症治疗:及时治疗戒断症状及慢性酒中毒的躯体及神经系统合并症。
①酒中毒性幻觉症及妄想症可给予小剂量抗精神病药,无效时改用苯二氮卓类可有效。
②抑郁状态可用抗抑郁药:西酞普兰20mg/d、氟西汀20mg/d等,紧张、焦虑、恐怖和失眠等可用抗焦虑药:安定30~60mg/d。
③戒断所致痉挛发作可用安定10~20mg缓慢静脉注射,每2~4小时重复给药。
④震颤性谵妄应使其安静,给予对胃无刺激的流质、多种维生素,纠正水、电解质失调。
⑤幻觉、妄想迁延为慢性,可短期使用小剂量抗精神病药。
(5)康复治疗:是避免复发的重要措施,病人回归社会后应消除借酒消愁的不利因素,改善环境,鼓励病人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激发病人的戒酒愿望,促进职业康复及社会适应。可参加多种形式的戒酒组织,包括:
①以医生为主导的集体治疗:对约10名酒依赖者进行讲解和指导,参加者自由讨论,促进戒酒动机和决心,每周约2h。
②以戒酒者为主导的集体治疗:戒酒成功的依赖者把亲身体验和经验教训介绍给参加者,增加支持、友好和激励气氛,达到戒酒目的。1935年美国建立嗜酒者互助协会,通过交流、鼓励已有200万人参加戒酒;北京安定医院的中国药物依赖治疗中心2000年也成立了互助治疗协会。
③戒酒会:如美国酒依赖者不记名戒酒会(AlcoholicsAnonymous,AA)以上帝为中心,酒依赖者以自愿和匿名方式,在牧师面前坦白、忏悔自己的饮酒行为,以求宽恕;日本的断酒会以行政为主体或酒依赖者为主的集体治疗,从住院开始,出院后继续参加,家属也参与,通常每周1次,逐渐增加酒依赖者的戒酒决心和信心,加强人际交流,促进社会康复,一般坚持参加约2年活动可巩固戒酒效果。
总之,酒依赖是生物、心理及社会等复杂因素导致的后果,戒除酒瘾无特效疗法,治疗酒依赖仅靠单纯生物学治疗很难取得满意效果,须采取药物治疗、心理支持和社会干预等综合措施,经不懈努力才能取得疗效。
慢性酒精中毒如何产生
一、发病原因
酒依赖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是生物、心理、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1.遗传因素 家系调查证实,酒依赖者的子女较不饮酒者子女酒依赖的发生率高4~5倍,发生早且严重。国内10单位协作调查酒依赖患者的亲属中,酒中毒的比例甚高,一级亲属为44.7%,二级亲属12.6%,显示遗传倾向。双生子研究提示,同卵双生子发生酒依赖的患病率较异卵双生子发生酒依赖的患病率较异卵双生子高。
2.生物化学因素 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是酒精在体内代谢的主要催化剂,乙醛脱氢酶活性是影响饮酒的重要生物学因素。嗜酒者血小板单胺氧化酶活性降低,推测是酒精滥用素质的因素之一;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降低,发生酒中毒的风险增加;酒精可使γ-氨基丁酸活性降低,使CNS对酒精的耐受增加,可能与酒中毒和发生戒断症状有关。
3.心理因素 心理机制支配饮酒行为,饮酒行为自省假说认为,饮酒者的饮酒行为与成功或失败的自我评价有关。成功时常作出正性自我评价,乐意进行自省,饮酒较少;失败时力图避免作负性自省,饮酒可中断负性自省,饮酒增加。人格特征对酒依赖有重要影响,酒依赖者年幼时就有乖僻的表现,如活动过多、不合群、逃学、具有攻击性等,成年后表现为反社会人格或不成熟人格,应付困难和自控力较差。
4.社会文化因素 不同民族、社会、文化背景,家庭及婚姻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酒依赖均有重要影响。
二、发病机制
与一般的麻醉剂相似,酒精直接作用于神经细胞膜,这类物质像巴比妥类一样是脂溶性的。通过溶解细胞膜与细胞膜的脂蛋白相互作用而产生效应。酒精是CNS的抑制剂而不是兴奋剂,一些酒精中毒的早期症状提示大脑兴奋,如喋喋不休、攻击性、过分活跃和大脑皮质电兴奋增加等,这是因为正常情况下调节大脑皮质活动的皮质下某些结构(可能上部脑干的网状结构)被抑制的结果。同样早期腱反射活跃可能反映高级抑制中枢对脊髓的运动神经元的短暂性失控。然而,随酒精量的增大,抑制作用扩展至大脑、脑干和脊髓神经细胞。
有关酒精导致神经系统继发性损伤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认为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影响维生素B1代谢 影响和抑制维生素B1的吸收及在肝脏内的储存,导致患者体内维生素B1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一般情况下,神经组织的主要能量来源于糖代谢,在维生素B1缺乏时,由于焦磷酸硫胺素的减少,可造成糖代谢的障碍,引起神经组织的供能减少,进而产生神经组织功能和结构上的异常。此外,维生素B1的缺乏还能够造成磷酸戊糖代谢途径障碍,影响磷脂类的合成,使周围和中枢神经组织出现脱髓鞘和轴索变性样改变。
2.具有脂溶性 可迅速通过血-脑脊液屏障和神经细胞膜,并可作用于膜上的某些酶类和受体而影响细胞的功能。
3.其他 酒精代谢过程中生成的自由基和其他代谢产物也能够造成神经系统的损害。
酒精中毒性神经疾病的主要病理变化:长期慢性酗酒造成神经细胞慢性损害,神经突触减少、神经元脱失。
酒精依赖症有什么症状 酒精依赖症的症状
酒精依赖症患者通常表现为对酒的强烈渴求以及经常需要饮酒的强迫性体验,若停止饮酒后则常常感到心中难受、坐立不安,甚至还会出现肢体震颤、恶心呕吐、出汗等戒断症状,而恢复饮酒后这类症状就会迅速消失。
酒精依赖有哪些危害
如果你对喝酒有瘾,这说明你在精神上和身体上对酒这种物质就有了依赖,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物质依赖。逐渐加重的个性改变和智能衰退是酒精依赖者的特征,病人会逐渐变得自私、孤僻、无责任心、情绪不稳定、情感迟钝、工作能力下降、记忆力下降、与周围的人不易相处,并常把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归咎于别人,而对酒极为渴求,千方百计也要弄到手,终日手不离瓶,饮酒不分早晚,以酒当饭,以致发生胃炎或胃癌、维生素缺乏、营养不良、失眠等,并最终导致内脏器官的功能代谢障碍,甚至衰竭,常有肝、肾硬变,心脏扩大,酒精中毒性心肌炎等,病人对感染的抵抗力下降,神经系统可有震颤、神经炎、肌萎缩等改变。在喝酒的人中,约有10%的男性、5%的女性是酒精依赖,长期大量饮酒的人,10年左右就会发展到酒精依赖的程度。对酒精依赖者,除了他们的身体有需要外,他们的心理也对酒形成了依赖,当他们形成依赖后,他们可以放弃一切,包括自己的事业、家庭和尊严,仅仅为了它而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