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如何鉴别诊断
中暑如何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有高温环境暴露史、过多出汗而缺乏液体的补充,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可以作出诊断,也应注意除外其他器质性疾病。
鉴别诊断
一、老年性肺炎常与中暑并存:其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甚至缺乏呼吸遭症状,如咳嗽、咯痰等,更缺乏典型的肺炎体征。发热,体温多在39℃以下,个别可无发热面仅表现为多汗。周围血象,白细胞正常或升高,分类以中性增多为明显。易合并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休克,心律失常及呼吸衰竭,心力衰竭。
二、脑出血常与中暑并存:本病起病急骤,表现有头痛、呕吐、进行性言语不清和昏迷,鼾声大作,小便失禁,可有抽搐。丘脑出血累及丘脑下部、桥脑出血者表现为高热、昏迷,头颅CT可明确诊断。
三、血糖升高:老年人糖耐量减低,50岁以上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升高,50岁以上发病率高达40%左右,且患者缺乏自觉症状,尿糖常为阴性。中暑会使病情加重,使隐性糖尿病者发病,重症中暑的应激状态亦可使血糖升高,但一般不超过15~20mmol/L。
四、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本病的诱发因素中以感染占首位,发热即成为主要症状之一,感染以肺部感染为多见。中暑亦是诱发因素之一。常以昏迷、失水、休克而就诊。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多数见于老年人,半数无糖尿病史。实验室检查能明确诊断。
五、迟发性脾破裂:周国脸色苍白,面容痛苦,并非一般中暑、低血糖症状,脏内有混合性团块、血肿,腹腔内大量积血。
六、与热射病特别需要鉴别的疾病有脑炎、有机磷农药中毒、中毒性肺炎、菌痢、疟疾。
七、热衰竭应与消化道出血或宫外孕、低血糖等鉴别。
八、热痉挛伴腹痛应与各种急腹症鉴别。
酒精中毒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诊断。
鉴别诊断
一、急性中毒,主要与引起昏迷的疾病相鉴别,如镇静催眠药中毒,一氧化碳中毒,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等。
二、戒断综合征,主要与精神病,癫痫,窒息性气体中毒,低血糖症等相鉴别。
三、慢性中毒智能障碍和人格改变,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痴呆鉴别,肝病,心肌病,贫血,周围神经病,也应与其他原因的有关疾病相鉴别。
诊断是否中暑的根据标准
中暑的诊断鉴别方法有哪些?中暑对大家来说都是比较熟悉的,在这炎炎夏日,中暑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我们怎样鉴别诊断自己是否是中暑了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了一些诊断和鉴别中暑的方法,我们一起来来了解下。
中暑的诊断可根据在高温环境中劳动和生活时出现体温升高,肌肉痉挛和(或)晕厥,并应排除其他疾病后方可诊断,与热射病特别需要鉴别的疾病有脑炎,有机磷农药中毒,中毒性肺炎,菌痢,疟疾;热衰竭应与消化道出血或宫外孕,低血糖等鉴别;热痉挛伴腹痛应与各种急腹症鉴别。
热射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高热(41℃以上),无汗和意识障碍,常在高温环境中工作数小时或老年,体弱,慢性病患者在连续数天高温后发生中暑,先驱症状有全身软弱,乏力,头昏,头痛,恶心,出汗减少,继而体温迅速上升,出现嗜睡,谵妄或昏迷,皮肤干燥,灼热,无汗,呈潮红或苍白;周围循环衰竭时呈紫绀,脉搏快,脉压增宽,血压偏低,可有心律失常,呼吸快而浅,后期呈陈-施氏呼吸,四肢和全身肌肉可有抽搐,瞳孔缩小,后期扩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严重患者出现休克,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或肝,肾功能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实验室检查有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尿蛋白和管型出现,血尿素氮,谷丙和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磷酸激酶和红细胞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增高,血pH降低,血钠,钾降低,心电图有心律失常和心肌损害表现。
热痉挛常发生在高温环境中强体力劳动后,患者常先有大量出汗,然后四肢肌肉,腹壁肌肉,甚至胃肠道平滑肌发生阵发性痉挛和疼痛,实验室检查有血钠和氯化物降低,尿肌酸增高。
热衰竭常发生在患者对热不适应,体内常无过量热蓄积,患者先有头痛,头晕,恶心,继有口渴,胸闷,脸色苍白,冷汗淋漓,脉搏细弱或缓慢,血压偏低,可有晕厥,并有手,足抽搐,重者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实验室检查有低钠和低钾。
食物中毒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可以确诊。
鉴别诊断
1、霍乱及副堆乱:为无痛性泻吐,先泻后吐为多,且不发热,大便呈米泔水样,因潜伏期可长达6天,故罕见短期内大批患者,大便涂片荧光抗体染色镜检及培养找到霍乱弧菌或受尔托弧菌,可确定诊断。
2、急性菌痢:偶见食物中毒型暴发,一般呕吐较少,常有发热,里急后重,粪便多混有脓血,下腹部及左下腹明显压痛,大便镜检有红细胞,脓细胞及巨噬细胞,大便培养约半数有痢疾杆菌生长。
3、病毒性胃肠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以急性小肠炎为特征,潜伏期24~72h,主要表现有发热,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及腹泻,排水样便可稀便,吐泻严重者可发生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中风诊断鉴别
疾病诊断:
脑脊液、眼底检查及头颅CT、核磁共振等有助中风的准确诊断。早期头颅CT检查有助于鉴别中风属于出血性或者缺血性,还可以区分不同部位的出血,是中风必须的首要检查。具体标准:
1、缺血性中风: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发病急骤,多数无明显头痛、呕吐等先兆症状;有颈动脉系统或(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不同部位脑动脉狭窄、闭塞或扭曲。造影摄片时应将颈部包含在内;急性脑缺血性中风发作24-48小时后,头部CT可显示缺血病灶。核磁共振检查提示动脉系统的狭窄和闭塞;局部脑血流测定,可提示局部脑缺血病变。
2、出血性中风:既往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突然出现意识障碍和偏瘫;CT表现为高密度影区,出血可破入脑室。临床上根据患者意识清醒与否、是否昏迷、偏瘫程度等将出血性中风分为三级。
暑热感冒的鉴别诊断依据
一、诊断
主症:①发热,微恶风寒,汗出热不退;②心烦,口渴,咽痛。
次症:骨节酸痛,头昏或头痛,倦怠,小便短赤。
舌脉:舌质红,苔黄;脉浮大而数。
凡夏季外感暑热之邪,具有主症①、②,或主症①及次症,并均见典型舌脉者,即可确诊为暑热感冒。
暑湿感冒的病因是人体感受了夏季暑湿时邪,又因喜欢纳凉和饮冷,使体内的暑湿为风寒所遏,疏泄受阻,因而发病。此病的病位在于肌表与中焦脾胃,所以症状表现外则发热不扬,头身困重;内则胸脘痞闷,脾胃不和,消化系统功能障碍,脉数,口虽干而饮不多,舌苔虽腻而少黄。若暑湿犯肺,肺气不清,还会有咳嗽痰粘,鼻流浊涕的症状。中医对暑湿感冒的治疗,主要采用清暑祛湿的方药。
二者具体鉴别点,其一在于了解发病的气候条件——久旱酷热时多患暑热感冒;而雨湿偏盛者,又以感暑湿病邪为多见;其二察其症状——若口渴、心烦、汗多、身热等热象突出者为暑热感冒;头重身困、脘腹胀满、恶心、纳少、发热与怕冷并见者为暑湿感冒。
二、鉴别诊断
1、暑热感冒和暑湿感冒:都发生在夏季,都因感受暑气而生。但两证的病因和病机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夹湿,病因的有所区别决定了两证的病位有差异和临床表现特点亦不同,治疗方法也有区别。暑湿感冒的病因是人体感受了夏季暑湿时邪,又因喜欢纳凉和饮冷,使体内的暑湿为风寒所遏,疏泄受阻,因而发病。症状表现外则发热不扬,头身困重。
2、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3、风热感冒:发热,微恶风寒,或有汗,鼻塞喷嚏,流稠涕,头痛,咽喉疼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4、体虚感冒:易反复感冒,感冒则恶寒较重,或发热,热势不高,鼻塞流涕,头痛,汗出,倦怠乏力,气短,咳嗽咯痰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无力。
5、时行感冒: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高热,体温可达39℃-40℃,全身酸痛,待热退之后,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肺系症状始为明显。重者高热不退,喘促气急,唇甲青紫,甚则咯血,部分患者出现神昏谵妄,小儿可发生惊厥,出现传变。
中暑诊断鉴别
诊断
中暑的诊断可根据在高温环境中劳动和生活时出现体温升高,肌肉痉挛和(或)晕厥,并应排除其他疾病后方可诊断,与热射病特别需要鉴别的疾病有脑炎,有机磷农药中毒,中毒性肺炎,菌痢,疟疾。热衰竭应与消化道出血或宫外孕,低血糖等鉴别。热痉挛伴腹痛应与各种急腹症鉴别。
根据我国《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GB11508-89),可将中暑分为以下三级:
1、先兆中暑是患者在高温环境中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2、轻症中暑,除有先兆中暑的症状外,出现面色 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3、重症中暑,包括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
热射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高热(41℃以上),无汗和意识障碍,常在高温环境中工作数小时或老年,体弱,慢性病患者在连续数天高温后发生中暑,先驱症状有全身软弱,乏力,头昏,头痛,恶心,出汗减少,继而体温迅速上升,出现嗜睡,谵妄或昏迷,皮肤干燥,灼热,无汗,呈潮红或苍白。周围循环衰竭时呈紫绀,脉搏快,脉压增宽,血压偏低,可有心律失常,呼吸快而浅,后期呈陈-施氏呼吸,四肢和全身肌肉可有抽搐,瞳孔缩小,后期扩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严重患者出现休克,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或肝,肾功能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实验室检查有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尿蛋白和管型出现,血尿素氮,谷丙和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磷酸激酶和红细胞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增高,血pH降低,血钠,钾降低,心电图有心律失常和心肌损害表现。
热痉挛常发生在高温环境中强体力劳动后,患者常先有大量出汗,然后四肢肌肉,腹壁肌肉,甚至胃肠道平滑肌发生阵发性痉挛和疼痛,实验室检查有血钠和氯化物降低,尿肌酸增高。
热衰竭常发生在患者对热不适应,体内常无过量热蓄积,患者先有头痛,头晕,恶心,继有口渴,胸闷,脸色苍白,冷汗淋漓,脉搏细弱或缓慢,血压偏低,可有晕厥,并有手,足抽搐,重者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实验室检查有低钠和低钾。
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的主要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虽有所不一,但在临床上可有二种或三种同时并存,不能截然区别。
晚近证明在高温下从事体力劳动,在临床未出现中暑症状前,一组反映机体受应激的血清急相反应蛋白(acute phase response proteins)--α-酸性糖蛋白,触珠蛋白,铜兰蛋白和α-抗胰蛋白已有升高,提示机体已受热影响。
鉴别诊断
1、老年性肺炎常与中暑并存其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甚至缺乏呼吸等症状,如咳嗽,咯痰等,更缺乏典型的肺炎体征。可表现为食欲不振,意识障碍或精神异常,有些表现为心悸,胸闷,心动过速心律不齐(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发热,体温多在39℃以下,个别可无发热面仅表现为多汗,周围血象,白细胞正常或升高,分类以中性增多为明显,易合并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休克,心律失常及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早期呼吸音减弱,可出现少许湿性啰音,多在一侧局部肺底部多见,发生在慢性支气管炎基础上的,两肺可出现多种干,湿性啰音。上述肺部体征可提供肺炎的线索,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
2、脑出血常与中暑并存本病起病急骤,表现有头痛,呕吐,进行性言语不清和昏迷,鼾声大作,小便失禁,可有抽搐,丘脑出血累及丘脑下部,桥脑出血者表现为高热,昏迷,头颅CT可明确诊断。
3、血糖升高老年人糖耐量减低,50岁以上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升高,50岁以上发病率高达40%左右,且患者缺乏自觉症状,尿糖常为阴性。中暑会使病情加重,使隐性糖尿病者发病,重症中暑的应激状态亦可使血糖升高,但一般不超过15~20mmol/L。
4、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非酮症高渗性昏迷本病的诱发因素中以感染占首位,发热即成为主要症状之一,感染以肺部感染为多见,中暑亦是诱发因素之一。常以昏迷,失水,休克而就诊。非酮症高渗性昏迷多数见于老年人,半数无糖尿病史,实验室检查能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心室颤动(简称室颤):是引发心脏骤停猝死的常见因素之一。心室连续、迅速、均匀地发放兴奋每分钟在240次以上,称为心室扑动。假如心室发放的兴奋很迅速而没有规律,这就叫或心室颤动(室颤)。室颤的频率可在每分钟250-600次之间。
心音及脉搏消失:是室颤的一种表现:脉搏不能触及、心音消失、血压(收缩压)常在60 mm Hg以下或测不到等血液循环恶化的征象。
心搏漏跳:规则的心脏跳动之外出现突然提前的心跳称为过早搏动(早搏),早搏时可无症状,也可有心悸或心跳暂停感。频发早搏使心排血量降低,或会引起脑供血不足时引起乏力、头晕及胸闷,并可使原有的心绞痛或心力衰竭加重。用手测搭脉搏时可发现脉搏不稳定、早跳或“漏跳”。早搏可偶尔出现,也可频发。早搏可以出现在任何的年龄段的患者。
心脏停搏:指心肌仍有生物电活动,而无有效的机械功能,断续出现慢而极微弱且不完整的“收缩”情况,心电图上有间断出现的宽而畸形、振幅较低的QRS波群,频率多在每分钟20~30次以下。此时心肌无收缩排血功能,心脏听诊时听不到心音,周围动脉扪不到搏动。
妊娠中毒鉴别诊断
妊娠中毒症并发的肝脏损害与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在临床症状上极易混淆。妊娠中毒症所致肝损害的特点是:
(1)有妊娠毒血症高血压、水肿、蛋白尿等体征为基础。
(2)肝实质损害主要表现在白蛋白明显降低、血氨升高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絮状试验的变化不大,与临床病情轻重不成正比。
(3)甲肝、乙肝、戊肝抗体免疫球蛋白M等肝炎病毒的标记常为阴性。
(4)眼底检查可见小动脉痉挛。
(5)肝脏活检可见门静脉周围有局灶性出血及坏死,甚至有大片梗塞,肝包膜下出血、水肿,有广泛纤维蛋白沉着及血栓形成。
铅中毒鉴别诊断
1、铅测定
血铅测定值一般达1.44~2.4μmol/L(30~50μg/dl)即有诊断意义。但因铅离开血液较快。故此项检查仅在急性中毒时诊断价值较大。一般儿童血铅超过2.88μmol/L(60μg/dl)。可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损害症状和体征;若血铅水平持续高于1.92μmol/L(40μg/dl)。则可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损害。最近有人曾作4~12岁儿童血铅测定。证明血铅超过1.18μmol/L(24.5μg/dl)。即有可能发生精神发育异常。目前。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规定铅中毒的定义是全血铅含量≥1.2μmol/L(≥25μg/dl)。认为在这个血铅含量时。即可出现无症状的儿童铅中毒。对红细胞。周围神经。肾。免疫系统。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均产生恶劣的影响。尿铅测定可作诊断参考。其正常上限值为0.39μmol/L(0.08mg/L)。但因有某些因素影响。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关于爽身粉的铅检查。可加少许醋酸。再滴1%碘化钾溶液。如出现金黄色。即为含有铅质。
2、卟啉测定
尿粪卟啉定量法较为可靠。其正常上限值为<0.15mg/L。Benson和Chisolm氏设计的尿粪卟啉定性测定试验比较简便。可检出血铅量超过4.83μmol/L(100μg/dl)的病儿。红细胞原卟啉明显增加(正常值<0.72μmol/L红细胞(40μg/dl红细胞)或<0.144μmol/每克血红蛋白(3μg/每克血红蛋白)。
红细胞δ-氨基乙酰丙酸脱氧酶(δ-ALAD)和尿δ-氨基乙酰丙酸(δ-ALA)的检测:目前认为前者活力降低是机体受铅影响的敏感指标之一。上海第一医学院测定不接触铅的健康人49名血δ-ALAD活力。其正常低限为126.4单位。由于此酶对铅具有特殊的敏感性。只可作为研究大气中铅污染情况的指标。不适合于作为铅中毒的诊断指标。我国现定尿δ-ALA的正常值上限为6mg/L。排出增加与铅中毒程度明显相关。其对铅中毒的诊断价值与尿粪卟啉大致相似。
3、脑脊液检查
压力可高达58.8~78.4kPa。蛋白量高。但白细胞一般不增加。偶达0.03×109/L(30/mm3)左右。多数为淋巴细胞。糖量正常。
4、周围血象
中度以上铅中毒患儿可有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点彩红细胞增加。网织红细胞及多染性红细胞亦常增多。但其特异性均较差。检查荧光红细胞为铅中毒早期诊断有价值的方法之一。其常用标准如下:1%以下为正常。超过2%~10%为轻度增加。超过10%为过高。但非铅中毒的特异诊断方法。
5、驱铅试验
对有铅接触史而无明显症状的病儿。尿铅测定正常。可作驱铅试验。一般用依地酸二钠钙(Na2CaEDTA)500mg/m2单次肌注。收集其后8小时的尿检测铅含量。若对于所注入的每mg依地酸二钠钙之尿铅排出量大于4.83μmol(1μg)。则提示患者血铅浓度超过2.64μmol/L(55μg/dl)。
食物中毒的诊断鉴别
食物中毒是一种比较常见疾病,该病分为很多种类型,如细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真菌性食物中毒等。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是由于人们摄入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对人的身体有很大的危害性,因此还需早发现早诊断。为了方便大家对于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诊断方法有所了解,下面就为大家做下简单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
根据集体伙食单位短期内爆发大批急性胃肠炎患者,结合季节 及饮食情况(厨房卫生情况、食物质量、保管及烹调方法的缺点)即可作出临床诊断。
有条件时,应取患者吐泻物及可疑的残存食物进行细菌培养,重症患者血培养,留取早期及病后二周的双份血清与培养分离所得可疑细菌进行血清凝集试验,双份血清凝集效价递增者有诊断价值。近年来采用琼脂扩散沉淀试验检测污染食物中毒的肠毒素,效果良好。
细菌性食物中毒需要做哪些检查
胃肠型食物中毒多发于夏秋季,易造成暴发流行,其潜伏期短,发病只限于进食同一种受污染食物者,停止进食受污染的食物,疫情便可控制,亦有散发病例,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并可重复感染。神经型食物中毒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同进食者可集体发病,偶可由伤口感染而引起,外毒素有高度的致病力,病后不产生免疫力。
鉴别诊断
临床上还有一些炎性甲亢(或称破坏性甲亢),是由于甲状腺炎性反应导致甲状腺滤泡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滤胞细胞中大量甲状腺激素释放入血,引起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明显升高和TSH下降,临床表现和生化检查酷似甲亢。炎性甲亢包括亚急性甲状腺炎甲亢期、无痛性甲状腺炎的甲亢期、产后甲状腺炎的甲亢期和碘致甲亢2型。鉴别Graves病和炎性甲亢十分重要,因为前者需要积极治疗,后者不需治疗。两者最大的区别是甲状腺摄131I率检查,前者甲状腺摄131I率是升高或正常的,后者是被抑制的;此外前者的TRAb是阳性,后者是阴性的;前者合并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后者不合并甲状腺相关性眼病。
中暑的诊断与鉴别
【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及无机元素检测
3.心血管检查
4.CT检查
5.血液气体及酸碱平衡指标的检测
【诊断依据】
1、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全身乏力,头昏肢倦,胸闷恶心,口渴多汗等症。如离开高温环境,休息后可恢复正常,为先兆中暑。
2、面色潮红,胸闷烦躁,皮肤干燥,呼吸急促,大量汗出,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血压下降,为轻度中暑。
3、上述症状持续不解,继现汗闭高热,头痛呕吐,神昏肢厥,或肢体痉挛抽搐等症,为重症中暑。
4、多有夏季暴晒或高温环境下体力劳动、长途行走、田间作业史。年老、产妇、慢性体弱病员可在通风不良及过度疲劳、过量饮酒等情况下发生。
5、须与暑瘟、疫疟、中风、食物中毒等鉴别。
【中暑与暑温鉴别】
暑温与中暑均易发于夏暑炎炎之季。中暑是卒中暑热或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而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突然烦躁神昏为主要表现。中暑与暑温之暑入心营证候颇为相似,两者的区别在于中暑乃突发神昏肢厥,经妥善处理,神志较易苏醒;暑温之暑入心营,多为暑热病邪由气分深入所致,其神昏不如中暑徒然,恢复亦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