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丸的饮食文化
肉丸的饮食文化
象征意义
肉圆既是一道常菜,饮宴也不可缺,主要是取“圆”字寓意“团圆”、“圆满”。“圆”谐音“缘”,尤其适合喜宴,如以鱼、肉两圆混合上席,更有成双、有余的吉兆。
风俗文化
肉丸原本是宁德蕉城人民在过年时候必吃的一种食物,地位相当于北方的饺子。后来由于改革开放的春风,就像饺子馆遍地都是一样,肉丸摊子也是大街小巷处处可见。随着外出务工和外出学习等人口流动量的逐年加大,由于宁德蕉城没有什么其它的特色小吃,因此肉丸成了人们思念家乡的一种方式。因为这种芋头肉丸子只有在宁德蕉城才有,而且摊子数量还在逐年减少,因此人们特别怀念它们。不管是男女老少都比较喜欢。
饮食的文化历史
一谈到中国饮食文化,许多人会对中国食谱以及中国菜的色、香、味、形赞不绝口。但是如果要从比较的角度来探讨饮食文化,可以操作的办法是把握住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笔者在这里认为,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讨论中国饮食文化时,从饮食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着手。而实际上,中国饮食文化,实际上也是指中国人的饮食生活方式。而要谈中国饮食文化就必须涉及到中国文化,两者的关联是极其密切的。因而我们有必要先对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作一阐述。
中国文化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化呢?这必须了解一下早期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因为是在早期,文化受环境的制约越大。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中国文化的主要温床黄河流域的土地十分虽然较肥沃,但是其它环境较恶劣,多风少雨,生存的条件不好。文明产生以后,当时的文化就以比较强烈的现实主义的思潮表现出来,伦理道德的色彩十分浓厚。因为这个社会需要谦让需要少欲,而一个社会需要什么的时候,往往是她缺少什么的时候。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早熟的特征。马克思就曾经认为,中国文明是一个早熟的婴儿,她的发育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超前特征。反观西方文明,则大相径庭。西方文化的童年时代的希腊文明,以其独有的浪温气息写入文明史,马克思曾经认为希腊文明是一个发育正常的婴儿。中国文化的生存土壤,因而中国文明以其强烈的道德和禁欲特征贯穿始终。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殚精竭力却殊途同归,目的是建立一个没有争斗的理想世界。但这只是理想而已。战国之际,列国纷争,以实力相较,最终秦国因鼓励军功,奖励耕战而一统天下,这是人心所向。天下纷争,百姓如何生活,这也是历史的选择。只有一统,才不至于“天下几人称王,几人称帝?”(曹操语)
熟梨糕的饮食文化
遥想当年,卖熟梨糕的小贩,大部分是推着小车沿街售卖,也有部分是挑担子兜售,走街串巷,只要一听到那“嗡儿嗡儿”的汽笛声,小孩子们会从四面八方闻声蜂拥而至,争相购买。近几年,这种小吃忽然间又流行起来,而且很多成年人纷纷加入购买的行列,争相品味熟梨糕的美味,勾起对难忘童年的追思。
腊八豆的饮食文化
腊八来历
农历十二月初八(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是我国传统的腊八节,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
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
腊八食品
腊八豆 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还有红枣、桂圆、薏仁、红豆、黑豆。
腊八食品是中国西南地区广大居民的传统食品之一,据传已逾数百年历史。 腊八这天,我国北方地区有制作腊八食品的习惯。
面条的饮食文化
在中国,最初所有面食统称为饼,其中在汤中煮熟的叫“汤饼”,即最早的面条。汉刘熙《释名·释饮食》中有索饼;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有“水引饼”,是一种一尺一断,薄如“韭叶”的水煮食品;唐朝又有称为冷淘的过水凉面;宋朝饮食市场上的面条品种达10种之多,丰富多彩,有插肉面、浇头面等;元朝出现了可以久存的挂面;明朝有制作技术高超的拉面,还有山西等地制作特殊的刀削面;清朝乾隆年间又有经过煮、炸后,再加入菜肴烧焖而熟的伊府面,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面条制品。
《荆楚岁时记》说:“六月伏日进汤饼,名为避恶。”恶,疾病和污秽也。伏天苍蝇细菌多,饮食不洁,易患肠道疾病,而“汤饼”用开水沸煮,趁热吃,这可能是古代伏天污染最少的食品,会大大减少疾病的发生。病人抵抗力差,当然要吃最洁净的食品。这也就是为什么千百年来,侍候病人的饭食,多用面条。
今人考证,汤饼实际是一种面片汤,将和好的面团托在手里撕成面片,下锅煮成。如果将“撕”改成“刀削”,就成了至今仍在山西一带广为流传的刀削面。后来制面工艺改为:先揉搓到像筷子那样粗细,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挼令薄如韭叶,逐沸煮”(《齐民要术》),这时面的样子类似宽面条。到晋时,又成细条状。傅玄《七谟》道,“乃有三牲之和羹,蕤宾之时面,忽游水而长引,进飞羽之薄衍,细如蜀茧之绪,靡如鲁缟之线”,这几乎可以和厉恩海的手艺相媲美了。
面条的形状最后定格为长条。到宋代,汤饼也改称为面条(唐时叫“不托”)。面条的这种样子,使人的联想“因势赋形”,把面与生日、寿诞联系起来。按风俗礼仪,过生日贺诞辰吃长寿面。为什么过生日要吃面?宋人马永卿在《懒真子》中说:“必食汤饼者,则世欲所谓‘长寿’面也。”为什么面条能作为人长命百岁的象征?因为面的形状“长瘦”,谐音“长寿”。面条也就成为讨口彩的最佳食品。还有一种说法是:汉武帝时,人们认为寿命长短与人中长短有关,人中长短取决于面孔长短,而面条正暗合“面长”,长寿面由此而来。
爆米花的饮食文化
爆米花是一种古已有之的膨化食品,数百年前“项链”馋人早在欧洲移民迁入这块“新大陆”之前,居住在这块大陆上的印第安人便盛行吃爆玉米花了。
哥伦布在返回欧洲后,曾向人们描绘了“新大陆”上的印第安儿童用爆玉米花串成项链在街上兜售的生动情景。也是印第安人教会了欧洲新移民如何栽种、如何烘烤玉米的技术。一名历史学家还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洞穴里发现了5000年前古代印第安人食用的爆玉米花,只是由于当时的“工艺”所限,在口感上远远不如当代爆玉米花松脆而已。
现代的发明家为喜食爆玉米花的家庭设计了一种电锅,据说仅花费10分钟就能爆制好一大盆玉米花。美国的许多地方电视台还常常播出如何爆制玉米花的常识,还介绍各种新风味爆玉米花的方法。一名频频在电视屏幕上亮相、自称为“爆玉米花大王”的专家瑞顿·巴哈尔已成为全美家喻户晓的人物——此君一上台,讲的都是“玉米经”。
起源于中国宋朝的爆米花,当时的诗人范成大在他的《石湖集》中曾提到上元节吴中各地爆谷的风俗,并解释说:“炒糯谷以卜,谷名勃娄,北人号糯米花。”为什么把爆米花叫做“孛娄”呢?爆米花想是摹拟爆谷时的响声,因为当地的方言把打雷的声音叫做“孛辘”。
清代学者赵翼在他著的《檐曝杂记》记收有一首《爆孛娄诗》:“东入吴门十万家,家家爆谷卜年华。就锅排下黄金粟,转手翻成白玉花。红粉美人占喜事,白头老叟问生涯。晓来妆饰诸儿子,数片梅花插鬓斜。”诗人笔下的爆米花不仅写得很美,而且洋溢着生活的情趣。 范成大在《吴郡志·风俗》中记载:“上元,……爆糯谷于釜中,名孛娄,亦曰米花。
每人自爆,以卜一年之休咎。”在新春来临之际宋人用爆米花来卜知一年的吉凶,姑娘们则以此卜问自己的终身大事。宋人把饮食加入文化使之有了更丰富的内涵。爆米花松脆易消化,可作为日常的可口零食。爆米花的发明更折射出中国饮食的丰富多彩,它有更深的含义,就是开创了一种食物的加工方式膨化食品。说明中国古代的食品加工不止仅仅是食品简单的加热作熟,而是通过的物理的高温高压作用原理来改变食物的状态口感,这种加工方式就是现代新兴的膨化食品。这种加工方式使普通不和口的食品变为可口有特色的食品小吃,可以说千百年前的爆米花是近现代各种五花八门膨化食品零食小吃的祖先。
爆米花有了商品名,仅仅是前几年的事。2002年,一种叫“不丢手爆米花”的食品,在大众中开始流行,人们品尝了这种爆米花后,感觉和以前的包谷花大不一样,包谷花是一种老少咸宜的大众休闲小吃。所谓休闲,就是吃着玩的耍的。
包谷花起源于何朝何代,历史有多长,至今也无人能说清。总之这种小吃流传久远,早已深入人心,而它起源于农村,却是无可置疑的。
据说在包谷花出现之前,乡民们上山开荒种地,带的干粮是米花。所谓米花,就是把大米放在油沙中不停的炒,使一颗颗米粒鼓起而松软,成为熟食。乡民上山开荒,有时要外出数天,于是把米花用布袋装好,带上山去,饿了,就着山泉吃米花,便可充饥。后来,乡民用油沙炒成的包谷花,觉得比米花还好,一是香,二是经饿,于是,包谷花取代米花,在广大农村流行开来。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闲暇无事,包谷花都是待客或自食的最佳小吃。冬闲时分,一家人或三朋四友,围着烤柴火或炭火时,常常几粒几粒的把包谷放入柴灰炭灰中,要不了多久,这里嘣一声,那里嘣一声,包谷粒变成了大大的包谷花,大家抢着吃着,嘻嘻哈哈,乡情浓浓,满屋温馨。
后来,应该说时间不是太长,社会上出现了爆米花机,有人就靠这做起生意来,由农村到乡镇,最后进入城市。黄豆、豌豆、大米、玉米,这爆米花机都可以打出米花来。靠此为生的,至今还大有人在,而顾客,主要是些小孩子们。 包谷花的制作,历来就是单个的分散的随意行为。它走向正规并由工厂生产,这全靠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遵义市农科所选育的“遵糯1号优质高产糯玉米”品种在黔北农村的推广,换句话说,种植这种玉米的农户多了,糯玉米的产量自然高了,这就为食品加工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不丢手爆米花”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走进市场的。
不丢手爆米花的原料和制作工艺都是很讲究的。原料是“遵糯1号”,这种玉米属蜡质型玉米。经农业部检测,这种玉米赖氨酸含量高达0.48%,蛋白质含量达11.38%,而且品质好,香和粘性好。
桃酥的饮食文化
宫廷桃酥由来:相传明嘉靖年间,江西出了两位首辅,夏言和严嵩,一忠一奸,分宜籍人夏言提拔的,却被严嵩陷害致身首异地,夏言属后裔有一部分逃到上清挂洲村,一部分人在今龙头山下,把宫廷做桃酥为技术传了下来,在靠近北极阁地方,开设了码头埠做起了果子生意,专卖“宫廷桃酥”。建国初期逢年过节走亲访友,送上一包桃酥,一斤为一包,圆扁扁的一块块桃酥被包成长方型,一根筷子长,半根宽,四角成棱形,上窄下宽,包时很讲究,里外三层,里层为晒干的荷叶,第二层为厚草纸,再用黄纸或白纸缚外,上面贴张印花,像是当今的商标,又酥又甜的桃酥馨香诱人,那种滋味实在是无法让您从文字中得到满足的!
后有周宗林在北京开了一家桃酥王店后而名声大振,并把品种不断更新,由原来单一的宫廷桃酥增加到现今20余品种从而北京桃酥王名誉海内外。
西米的饮食文化
西米有大有小,市场上经常见到的是稍微偏小的那一种。其实,大粒西米也是很常用的一种原料,只是大家往往不认为它们是西米罢了,比如说珍珠奶茶,里面一粒粒的“珍珠”也是西米的一种,还有各种味型的“珍珠”,比如巧克力或各种水果味道的,都是因为里面添加了其它的东西得来的。
西米使厨房变得更浪漫,用红酒杯盛上一杯西米露,在冬日午后暖暖的阳光里,在阳台上和爱人坐在秋千座椅上,一起分享这份甜蜜。或者晚餐时,铁艺的烛台点燃粉粉的蜡烛,和家人同吃一份鸡肉西米粥,营养体贴都在里面。
腐乳的饮食文化
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5世纪魏代古籍中,就有腐乳生产工艺的记载,到了明代我国就大量加工腐乳,而今腐乳已成长为具现代化工艺的发酵食品。
腐乳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为我国特有的发酵制品之一。早在公元五世纪,北魏时期的古书上就有“干豆腐加盐成熟后为腐乳”之说。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述:“豆腐又名菽乳,以豆腐腌过酒糟或酱制者,味咸甘心。”清代李化楠的《醒园录》中已经详细地记述了豆腐乳的制法。著名的绍兴腐乳在四百多年前的明朝嘉靖年间就已经远销东南亚各国,声誉仅次于绍兴酒。1910年,获“南洋劝业会”展览金质奖章;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又获得奖状。我国腐乳已出口到东南亚、日本和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薯片的饮食文化
1853年春天,海军上尉范德比尔特到纽约的一个旅游胜地度假。有一天,他在晚餐的时候向厨师抱怨马铃薯片太厚了。厨师决定和范德比尔特开个玩笑,他将马铃薯切成像纸一样的薄片,在热油中油炸,然后撒上调料。本来想开个玩笑,没想到上尉大赞好吃,这就成了今天的薯片。
在月亮湖旅馆,一个顾客(有些文献称是百万富翁范德比尔特)认为厨师乔治做的炸薯片太厚,他不喜欢,因此拒绝付账。于是乔治又做了一些薄一点的,但同样不能让他满意。被激怒的乔治就决定教训这位客人,他把薯片做得非常薄非常脆,以致于叉子都插不起来。然而,这并没有达到他的预期目的,那位客人反而非常喜欢这种浅黄色、像纸一样薄的马铃薯片。其他客人也要求
乔治为他们做这种马铃薯片。从此,菜单上出现了萨拉托加马铃薯片,并成为特色食品。
不久,这种马铃薯片被包装并且出售,刚开始的时候只是于当地发售,立刻就风靡整个新英格兰地区。终于乔治开了他自己的餐厅,餐厅的最大特色就是马铃薯片。那时马铃薯要靠手工削皮和切片。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马铃薯削皮机的发明使得马铃薯片从小规模制作变成销售量最大的零食。
1920年代,自从发明了马铃薯削皮机,促使了马铃薯片的流行。一个南方的旅行推销员赫尔曼·雷(Herman Lay)帮助推广了这种食品。他带着皮箱在美国南部的杂货店叫卖此机器,之后他更创立了公司,令他的名字几乎成为马铃薯片的同义词。乐事马铃薯片是第一个成功市场化的美国品牌。从1960年代开始,马铃薯片开始于全世界流行开来。
在密封包装发明之前,马铃薯片是保存在大桶子或罐头里,在底部的马铃薯片常常会不新鲜或潮湿。之后Laura Scudder发明了将两张蜡纸烫在一起的袋子,从此创造了密封包装并且保存马铃薯片的新鲜度到开封的时候。时至今日,马铃薯片是以干燥空气充入胶袋后密封包装,防止压碎。
在中国很久以前就已经有拿土豆制成薯片的历史,在湖南的湘西地区,就可以发现当地居民将土豆切成薄片,晾干后,经油炸后成为一道菜肴或者是给孩子的零食。只是做法简单,且盐添加得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