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看孩子的中老年女性更易抑郁 美国看孩子中老年女性健康研究
照看孩子的中老年女性更易抑郁 美国看孩子中老年女性健康研究
穆西尔历时6年半,跟踪调查了240位祖母、外祖母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情况,研究照顾16岁以下的孙辈会对她们的健康状况产生什么影响。
在研究的头三年,研究对象每年都接受调查,汇报她们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状况,最后的两到两年半时间,她们又间隔着接受了两次调查。研究开始时,参与研究的祖母、外祖母们的平均年龄是57.5岁,她们分为三组:一组全天候照看孙辈,一组生活在几代人共同生活的大家庭中,一组不照看孙辈。她们是从俄亥俄州的居民中随机挑选出来的,生活在农村、郊区、城市等不同区域。
抑郁症常见的5种类型
1、老年抑郁
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老人占老年人口7%~10%,患有躯体疾病的老年人,其发生率可达50%。临床主要表现为抑郁综合征为特征的疾病,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老年性疾病发病率逐渐增高,老年人抑郁症的患病率也相应增高,严重危害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国外资料表明,老年人人群自杀死亡的比例高,进一步研究发现老年人的自杀和自杀企图有50%-70%继发于抑郁症,孤独和歧视、生离死别和躯体疾病是主要的原因。
2 、女性抑郁
抑郁障碍患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与男性之比为2:1,女性抑郁障碍临床表现与男性是不同的,往往伴有焦虑、烦躁、激动及饮食失调等症状,也多见非典型抑郁——表现为多眠、体重增加,食欲和性欲亢进,对药物反应不典型。季节性抑郁多见于女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也较高。
此外,外源性和内源性荷尔蒙激素可能对女性有更大的影响。研究证实,激素是直接影响控制情绪的大脑化学物质。例如,大约四分之三的新妈妈都会出现产后抑郁(baby bules)。不过只有约10%—15%会发展为严重的抑郁情绪,而且这种情绪甚至会持续到婴儿长大。这就是产后抑郁,症状与其他抑郁症类似。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婴儿的健康安危也受到危及。一位抑郁症妈妈会无法享受做母亲的快乐,同时无法照顾婴儿。
3 、青少年抑郁
青少年抑郁的表现欲成人基本相同,但是由于青少年不会像成人一样描述自己的悲伤或抑郁情绪,有时会通过厌烦、孤僻甚至愤怒来表达悲伤,往往通过行为来表达抑郁心情。虽然我们一度认为孩子不会患抑郁症,现在我们知道患了抑郁症的儿童可能会抱怨生病,拒绝上学,坚持和保姆在一起,并建立一定的行为模式,可以对他们生命的下一阶段产生危害。
在美国,每40个孩子中就有一个被抑郁症阴云笼罩。抑郁症会影响孩子的玩耍、交友并且无法完成学校功课。儿童抑郁的症状与成年人抑郁类似,但是一些儿童可能更容易发脾气或进行危险行为。若不予治疗,抑郁症孩子可能会出现自杀行为。
4、 产后抑郁
产后抑郁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的抑郁障碍。其表现与其他抑郁障碍相同,情绪低落、快感缺乏、悲伤哭泣、担心多虑、胆小害怕、烦躁不安、易激惹发火,严重时失去生活自理和照顾婴儿的能力,悲观绝望、自伤自杀。如能早期识别,积极治疗,预后良好。妇女在怀孕和生产期间, 伴随生理、心理及环境的一系列变化,产后精神卫生问题非常常见,其中产后抑郁是最常见的一种。据临床资料显示,在分娩后的第一周,约50%-75%的女性出现轻度抑郁症状,10%-15%患产后抑郁症,产后一个月内抑郁障碍的发病率是非分娩女性的3倍。
5 、更年期抑郁
更年期抑郁是一种发生在更年期的常见精神障碍。更年期抑郁症患者常有某些躯体或精神因素作为诱因,最更、意义事件及躯体疾病等;患者常常发生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改变。生理功能方面的变化多以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的临床症状为主要表现: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口干、便秘、腹泻、心悸、血压改变、脉搏增快或减慢、胸闷、四肢麻木、发冷、发热、性欲减退、月经变化以及睡眠障碍、眩晕、乏力等。生理方面变化常在精神症状之前出现,往往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经过治疗后躯体症状消失的也比精神症状早。 临床研究发现,女性更年期抑郁要比男性更为常见,应该更加关注。
女人生孩子的好处
好处1:制造生命的幸福快感
每位母亲都要花上十个月的时间来孕育下一代,其间要注意营养、避开禁忌,才能生出健康的宝宝。虽然怀孕过程相当辛苦,但做妈妈的也不是毫无所得:喜获幼儿的幸福快感,就是生命最大的喜悦!
好处2:股骨更安全
其实,除了收获可爱的宝宝,妈妈们还能得到更多的褒奖。科学家为女性带来了不少好消息―――妈妈的股骨更安全《骨头与矿物质研究期刊》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生过孩子的妈妈,上了年纪之后在骨盆部位发生股骨骨折的风险,比没有生育的女性要低许多。
美国研究人员对9704位女性进行了平均长达十年的追踪。根据统计,女性上了年纪,特别是更年期骨质会加速流失,最容易发生骨折的部位:50岁为腕骨骨折、60岁为脊椎压迫性骨折、70岁为股骨骨折(骨盆位置)。
结果显示,就腕骨和脊椎的骨折发生率来看,不论是否生过孩子,其风险是相似的。但是就股骨骨折的发生率来看,到了65-75岁,与生过孩子的女性进行对照,未生育女性的股骨骨折风险陡增了44%,而女性每生育一次,就有助于降低9%的骨折风险。
科学家推论,母亲在怀孕过程中体位发生自然改变,身体的施力点产生了变化,影响到股骨支撑的力学结构,最终强化了产妇的股骨支撑,因而让妈妈们拥有更加强壮的股骨。
好处3:生过孩子的女人更聪明
美国科学家相信,怀孕令脑部有正面的转变,生过孩子的女性会更聪明。
弗吉尼亚州里士满大学的金斯利教授领导了一个研究小组,动物研究结果显示,那些生过两窝或更多小鼠的鼠妈妈,在记忆和技巧测试的成绩较那些没有生过小鼠的妈妈好。他认为该发现可能会与人类有关联。
他们以三组不同的雌性老鼠作为研究对象,第一组老鼠从未生过小鼠,第二组生过一窝,第三组则生过两窝。
中老年妇女适当补钙可预防发胖
研究人员共选取了3.6万多名年龄在50岁至79岁补充过或者从未补充过钙和维生素D的女性志愿者,并将她们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每天补充1000毫克钙和4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另一组为安慰剂对照组。研究人员连续7年每年都对她们的体重进行测量和登记。
研究结果显示,每天按标准补充钙和维生素D的女性比那些没补充的女性体重要轻。对那些先前从未补充过钙和维生素D的中老年女性来说,这种效果更加明显。
研究人员还说,保持正常体重对中老年女性的健康非常重要,对更年期女性尤其如此,女性更应该在更年期适当补充钙和维生素D。
专家指出,钙和维生素D能促使人体中的脂肪细胞衰减,并阻止新的脂肪细胞生长,从而有效控制体重增加。但专家同时强调,中老年女性要想保持正常体重,避免发胖,还应该注意控制日常饮食中热量的摄取并经常进行必要的锻炼。
中老年女性易惹“干眼”
如果你最近觉得眼睛容易疲劳、眼皮重,例如看报纸看电视没几分钟就想合上眼;“眼湿湿”,有时摸出透明黏黏的“眼屎”;看东西时矇时清;眼睛干涩、痒、红,甚至疼痛、怕光、流泪,或者有难以说明的不适感觉,可能干眼已经找上你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眼科主任蓝育青教授介绍道,干眼目前已经成为最为常见的眼表疾病。
美国的调查显示,43~86岁人群中干眼的患病率为21.6%,其中有25%的女性和17.2%的男性患干眼;我国台北65岁及以上居民中有21%患干眼。显而易见,患病者比较集中于中老年,特别是中老年的女性,“这是因为女性更年期前后性激素下降,加上近来天气变化,干眼的症状一下就出来了。”蓝育青解释道。确诊为干眼,首先就要针对病因治疗,更年期可在医师的指导下适当补充性激素。女士们平时也要注意用眼卫生,避免过度用眼。
女性快走可预防中风
锻炼身体有多种形式,“快走”就是其中一种。据最新一期《美国医药学会季刊》报道,“快走”有利于女性的身心健康。
《美国医药学会季刊》日前刊登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报告指出,中老年女性较少参加激烈运动,但是只要每天快走30分钟,中风的概率可以降低30%,预防中风的效果与慢跑、打网球、骑自行车等较激烈的快节奏运动是相同的。
从1968年到1994年,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的专家们对女性运动与生理的关系进行长期追踪研究,调查对象是72488名40岁到65岁的女性。
研究报告指出,中老年女性每天快走30分钟,对于预防糖尿病、心脏病、骨质疏松症、中风以及某些癌症,都具有良好的效果。没有运动习惯的女性,只要从现在开始每天快走30分钟,也能达到强身健体的良好效果。而如果中老年女性每天快走45分钟到1个小时,那么患中风的概率可以进一步降低40%。
至于走多快才算是“快走”?研究报告指出,如果在12分钟内走完1公里的距离,这样的速度可以称之为“快走”了,因为这个速度可以让心肺功能产生有效的运动。
照看孩子的中老年女性更易抑郁 看孩子中老女性需要得到关注
穆西尔说,这意味着她们可能更愿意接受多种多样的训练。在贾克琳·佐丝聂维奇(jaclenezauszniewski)之前进行的试点实验中,这些训练帮助她们减轻了抑郁症状。穆西尔说:“她们需要别人的帮助,但是最重要的是培养她们新的感知技巧和行为技巧,用新方法处理一些非常棘手的家庭问题。”
照看孩子的中老年女性更易抑郁 照顾孩子的中老年女性健康调查
卡萝·穆西尔(carol musil)博士是一位注册护士,也是美国护理学院的会员,她在该校任护理学教授。穆西尔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是针对祖母和外祖母的研究中历时最长的之一,她研究了不同家庭环境中的祖母、外祖母,有些人全天照顾孙子、外孙,有些没有照顾孩子。穆西尔说:“在我们的预想中,作为孩子主要照看者的祖母、外祖母肯定会有一些压力和抑郁症状,但是我们没想到这些症状会持续这么长时间。”
家教严,让孩子的心灵吃不消
精神卫生中心一项为期三年的研究显示,沪上青少年抑郁症发病呈现越来越低龄化趋势,发病率也有所提高。值得关注的是,高学历父亲的过度严格和爱挑起事端的母亲尤其容易导致孩子“心灵感冒”。
青少年患抑郁症,出现低龄化趋势
记者昨天在心理咨询中心少儿门诊发现,暑期在父母的陪同下前来就诊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而在抑郁症专病门诊诊室前,八九岁带着眼镜的小女孩,十几岁低头不语的小男生默默地跟着父母坐着排队。少儿门诊杜博士说,每周都有几十名孩子因为出现持久、显着的情绪低落,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学习,最后被父母送来就诊。
杜博士说:“抑郁症已成为当今青少年最普遍的心理疾病之一。孩子进入青春期,本来就变得不愿意和大人交流,所以即使得了抑郁症也不容易被家长发现,隐匿性强容易导致延误治疗,等发现的时候已经很严重了。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近10年来,儿童期重型抑郁症的患病率为2%—4%,青春期上升到4%—8%。终身患病率与成人接近,达15%-20%。青少年抑郁症可影响到他们的生长发育、学校表现、人际关系,使青少年自杀风险增加,使成人期罹患抑郁症的风险增加2倍-4倍。
家庭冲突越是多,孩子抑郁越高发
12岁的小雯(化名)近日在父母的陪同下到市心理咨询中心,和一年前相比,她瘦了十多斤,原本就不太外向的性格现在变得更加“闷”,平时几乎看不到小雯露出笑容,小小年纪似乎就看破世事。父母对医生讲述着小雯的许多“莫名”行为,而当医生对他们的夫妻关系、教育子女的观念进行深入了解时,发现身为某公司老总的博士爸爸平时很少管小雯,但却对小雯的功课有着极高的要求,妈妈全权负责女儿的学习、生活,但总觉得老公不够顾家,常常以“不管女儿”为由挑起事端,与丈夫争执。以前父母争执,小雯常常会躲到房间里哭,可是现在她不太哭了,看父母的眼神却变得冷漠了。
心理医生表示,小雯是比较典型的抑郁症。自2008年来,杜亚松博士等对门诊中30例12岁-18岁的抑郁症小患者和他们的家庭进行跟踪研究,同时与相同年龄组的10个正常对照组家庭进行对比。结果发现,父母解决冲突的方式和父母关系成为影响孩子情绪的重要因素。喜欢挑起冲突的母亲,高学历又喜欢严格控制孩子的父亲,这样的家庭最容易导致孩子出现抑郁情绪。母亲发起冲突的次数越多,青少年抑郁症严重程度越高。
夫妻冲突不可怕,关键要积极解决
专家分析,夫妻俩遇到矛盾,作为父母是冷静地讨论、冷战,还是愤怒地互相斥责,甚至是家庭暴力?如果家长常常以回避、愤怒、对骂等消极和破坏性方式来解决冲突的话,孩子在恐惧的同时,会认为“是我不好,爸爸妈妈才吵架”,而且长大以后也不知道遇到矛盾时应该怎样化解,从而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导致更重的抑郁情绪。
和男孩子常常表现出冲动攻击行为不同的是,女孩子更容易采用内化方式,从而表现出更多情绪问题,所以青少年抑郁症女孩比男孩多。课题负责人之一余一表示,除了对孩子心理上造成压力外,研究还发现,当父母争吵时,孩子的生理也会出现变化,他们会心率加快、皮肤导电性增加、皮肤温度降低,肌肉紧张度增加。
有些父母在争吵后喜欢把孩子拉入战场,以此来解决冲突,其实这样容易形成家庭矛盾的不良三角关系,并进入恶性循环。余医生说,夫妻之间有冲突很正常,如果在发生冲突时能表现得积极,尝试解决冲突,使冲突得以妥善解决,不仅不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反而能教会孩子怎样解决问题,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
照看孩子的中老年女性更易抑郁 美国看孩子中老年女性数据概况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的数据,美国有620万家庭(占全部家庭的5.3%)与一位祖父母共同生活。穆西尔说,超过100万的祖母或外祖母负责照顾孙辈,而孩子的父母并不跟她们住在一起。
哪些女性的阴道更容易衰老
1、中老年女性易衰老
40岁以上中老年女性,阴道自然老化,卵巢功能逐渐减退,雌激素量减少,使肌肉张力下降,黏膜萎缩,阴道松弛、干涩,缺少弹性。
2、生产过的女性
女性从怀孕到分娩,阴道最大扩张到几百倍,特别是自然分娩的产伤、中期引产的阴道损伤、多次分娩,阴道弹力纤维被彻底崩断。
适当补钙可预防肥胖
适当补充钙和维生素D可帮助中老年女性控制身体发胖,提高她们的生活质量。
美国一项新研究结果显示,适当补充钙和维生素D可帮助中老年女性控制身体发胖,提高她们的生活质量。
研究人员说,他们是在对美国3万多名女性进行长达7年的跟踪调查和分析研究后得出上述结论的。研究人员共选取了3.6万多名年龄在50岁至79岁补充过或者从未补充过钙和维生素D的女性志愿者,并将她们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每天补充1000毫克钙和4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另一组为安慰剂对照组。研究人员连续7年每年都对她们的体重进行测量和登记。排除其他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每天按标准补充钙和维生素D的女性比那些没补充的女性体重要轻。对那些先前从未补充过钙和维生素D的中老年女性来说,这种效果更加明显。
研究人员说,保持正常体重对中老年女性的健康非常重要,对更年期女性尤其如此,女性更应该在更年期适当补充钙和维生素D。
研究人员指出,钙和维生素D能促使人体中的脂肪细胞衰减,并阻止新的脂肪细胞生长,从而有效控制体重增加。但研究者同时强调,中老年女性要想保持正常体重,避免发胖,还应该注意控制日常饮食中热量的摄取,并经常进行必要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