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老视是怎么引起的

老视是怎么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1.年龄与调节 老视的实质是眼的调节能力的减退,年龄则是影响调节力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调节即眼的屈光力的增加,是通过晶体的塑形、变凸来实现的。而晶体在一生中不断增大,因为赤道区上皮细胞不断形成新纤维,不断向晶体两侧添加新的皮质,并把老纤维挤向核区。于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晶体密度逐渐增加,弹性逐渐下降。

晶体的塑形、变凸是通过晶状体囊(主要是前囊)来介导的,晶体囊的弹性也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睫状体由于纤维组织缓慢积蓄而肥大,晶体亦逐渐加大,虽然目前尚不知晶体悬韧带有何年龄性改变,但睫状体和晶体的互相接近必然影响晶体悬韧带的张力。

在人生的早期,人眼的调节是很大的,约为15.00D~25.00D,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下降,每年大约减少0.25D~0.40D的调节量,这样到了40岁左右,眼的调节力已不足以舒适地完成近距工作,“老花”在这些人中开始出现,到了50岁左右,调节力更低,大部分都需要矫正了。Hofstetter早在50年代就提出了年龄与老视关系的经验公式:

最小调节幅度=15-0.25×年龄(临床上最常引用)

平均调节幅度=18.5-0.30×年龄

最大调节幅度=25-0.40×年龄

2.与老视出现相关的其他因素 老视的出现是由于调节不足,老视发生的时间可早可晚,因人而异,与上述的每个人所拥有的调节幅度有关。当人们所使用的调节力在其调节幅度一半以下时,才感觉舒适并能持久注视,若所需调节力大于调节幅度的一半以上,则易出现老视症状。

例:某人调节幅度为3.50D,此时他需要阅读40cm距离的书籍,他能否舒适阅读?

分析:因为阅读40cm书籍时,需要的调节力为2.50D,若要舒适阅读,他必须拥有2倍于所需调节力以上的调节幅度,即5.00D,而他此时的调节幅度却为3.50D,理论上讲,若想阅读不疲劳,最多付出调节幅度的一半,即1.75D,所以阅读所需(2.50D)的另外0.75D,只能给予+0.75D的阅读附加镜了。

除年龄外,老视的发生和发展还与以下因素有关:

(1)屈光不正:远视眼比近视眼出现老视的时间早;近视者配戴框架眼镜后,由于矫正负镜片离角膜顶点存在12mm~15mm距离,减少了同样阅读距离的调节需求,而戴角膜接触镜的近视者,由于角膜接触镜配戴在角膜面,其矫正后的光学系统接近正视眼,因此,戴角膜接触镜比戴普通框架眼镜者出现老视要早。

(2)用眼方法:调节需求直接与工作距离有关,因此,从事近距离精细工作者容易出现老视的症状,从事精细的近距离工作的人比从事远距离工作的人出现老视要早。

(3)患者的身体素质:长手臂的高个子比手臂较短的矮个子有比较远的工作距离,需要比较少的调节,因此后者较早出现老视症状。

(4)患者的地理位置:因为温度对晶体的影响,生活在赤道附近的人们较早出现老视症状。

(5)药物对患者的影响:服用胰岛素、抗焦虑药、抗忧郁药、抗精神病药、抗组胺药、抗痉挛药和利尿药等的患者,由于药物对睫状肌的作用,会比较早出现老视。

(二)发病机制

随着年龄的增长,调节力不断改变。图1为Duane对4000只人眼调节测定结果,从图可以清楚地看到,青少年时的调节力为14.0D,其近点在7cm处。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近点逐渐地、不间断地后退,36岁时已经退到14cm,其调节力为7.0D。到45岁时,近点退到25cm,调节力只有4.0D。到60岁时,大约只保持着1.0D的调节。表1为不同年龄的调节正常值(D)。

大多数的近工作距离在28~30cm。正视眼到45岁时,只有3.5D~4.0D调节。这种调节程度已经达到看清楚近处物体的极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需要持续地做近距离工作,要用掉全部的调节力才可得到通常的视力。眼睛为了保持近距离视力,就要紧张地工作,持续地紧张状态必然引起视觉疲劳。一般来说,在使用调节时只可动用全部调节力的2/3,而以另外1/3作为保留力量,工作起来才可舒适。前已述及,45岁的正视眼,如进行25cm的近距工作,要动用全部调节力,因而在近作业不要维持多久就要发生主觉的视疲劳症状,所以说正视眼大约在45岁开始成为老视。为了坚持近距离工作,老视眼要戴用凸透镜予以帮助。

远视眼在年轻时,其近点比正视眼远得多,因而老视眼的症状要较早出现。一个远视3.0D的眼,要用7.0D的调节才可得到4.0D的调节程度,约在25岁时就开始表现老视眼症状;另一方面,一个4.0D近视眼,因为它的远点在25cm处,到老年时,可用其远点当作近点来从事近距离的工作,所以这种眼虽然已是老视眼,但并不会出现老视眼的症状。

虽然人眼的晶状体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规律性的硬化,但各人的老视眼症状的出现,不但取决于年龄,而且也取决于屈光状态,还随各人的个体差异、生活习惯、工作条件和照明条件不同有所改变。习惯把书放在膝部阅读的人,自觉症状的出现就比惯于近距离工作的人为迟。例如:木工、簿记人员和音乐工作者习惯于30cm的工作距离;而修表、缝纫、雕刻等工人,虽年龄和屈光状态相同,由于工作距离较近,会提前出现老视眼的症状。再者,如果睫状体处于虚弱或病理状态,生理性调节也会受到损害。综上所述,老视眼症状出现的年龄,并不能定出一个绝对数字,其处理办法亦应根据各种条件全面考虑。

近视眼的检查与鉴别

一、检查

眼部检查包括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压测定等,并用电脑验光、散瞳检影。还采用角膜地图仪、角膜测厚仪、裂隙灯等检查角膜、屈光间质、眼底、角膜厚度和曲率半径等

二、鉴别

1、老视 远视和老视是2种不同屈光状态,但由于都用凸透镜矫正,远视力又都好,两者往往被混淆。远视是一种屈光不正,戴凸透镜后既可看清远方,也能看清近方,而老视只是由于调节力的减弱,对近方目标看不清,属于一种生理性障碍,戴上凸透镜后虽能看清了近方目标(书、报),但不能同时用此镜看清远方物体,这和近视者戴镜的情况不同。

2、正视 调节力较强的轻度或中度近视眼,可借调节作用自行矫正其近视,对远、近目标均能看清,外观上和正视者无异。鉴别近视和正视可以采用客观检影法进行。

老视是怎么引起的

1.年龄与调节 老视的实质是眼的调节能力的减退,年龄则是影响调节力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调节即眼的屈光力的增加,是通过晶体的塑形、变凸来实现的。而晶体在一生中不断增大,因为赤道区上皮细胞不断形成新纤维,不断向晶体两侧添加新的皮质,并把老纤维挤向核区。于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晶体密度逐渐增加,弹性逐渐下降。

晶体的塑形、变凸是通过晶状体囊(主要是前囊)来介导的,晶体囊的弹性也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睫状体由于纤维组织缓慢积蓄而肥大,晶体亦逐渐加大,虽然目前尚不知晶体悬韧带有何年龄性改变,但睫状体和晶体的互相接近必然影响晶体悬韧带的张力。

在人生的早期,人眼的调节是很大的,约为15.00D~25.00D,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下降,每年大约减少0.25D~0.40D的调节量,这样到了40岁左右,眼的调节力已不足以舒适地完成近距工作,“老花”在这些人中开始出现,到了50岁左右,调节力更低,大部分都需要矫正了。Hofstetter早在50年代就提出了年龄与老视关系的经验公式:

最小调节幅度=15-0.25×年龄(临床上最常引用)

平均调节幅度=18.5-0.30×年龄

最大调节幅度=25-0.40×年龄

2.与老视出现相关的其他因素 老视的出现是由于调节不足,老视发生的时间可早可晚,因人而异,与上述的每个人所拥有的调节幅度有关。当人们所使用的调节力在其调节幅度一半以下时,才感觉舒适并能持久注视,若所需调节力大于调节幅度的一半以上,则易出现老视症状。

例:某人调节幅度为3.50D,此时他需要阅读40cm距离的书籍,他能否舒适阅读?

分析:因为阅读40cm书籍时,需要的调节力为2.50D,若要舒适阅读,他必须拥有2倍于所需调节力以上的调节幅度,即5.00D,而他此时的调节幅度却为3.50D,理论上讲,若想阅读不疲劳,最多付出调节幅度的一半,即1.75D,所以阅读所需(2.50D)的另外0.75D,只能给予+0.75D的阅读附加镜了。

除年龄外,老视的发生和发展还与以下因素有关:

(1)屈光不正:远视眼比近视眼出现老视的时间早;近视者配戴框架眼镜后,由于矫正负镜片离角膜顶点存在12mm~15mm距离,减少了同样阅读距离的调节需求,而戴角膜接触镜的近视者,由于角膜接触镜配戴在角膜面,其矫正后的光学系统接近正视眼,因此,戴角膜接触镜比戴普通框架眼镜者出现老视要早。

(2)用眼方法:调节需求直接与工作距离有关,因此,从事近距离精细工作者容易出现老视的症状,从事精细的近距离工作的人比从事远距离工作的人出现老视要早。

(3)患者的身体素质:长手臂的高个子比手臂较短的矮个子有比较远的工作距离,需要比较少的调节,因此后者较早出现老视症状。

(4)患者的地理位置:因为温度对晶体的影响,生活在赤道附近的人们较早出现老视症状。

(5)药物对患者的影响:服用胰岛素、抗焦虑药、抗忧郁药、抗精神病药、抗组胺药、抗痉挛药和利尿药等的患者,由于药物对睫状肌的作用,会比较早出现老视。

早期检查近视眼的方法

一、检查

眼部检查包括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压测定等,并用电脑验光、散瞳检影。还采用角膜地图仪、角膜测厚仪、裂隙灯等检查角膜、屈光间质、眼底、角膜厚度和曲率半径等。

二、鉴别

1、老视

远视和老视是2种不同屈光状态,但由于都用凸透镜矫正,远视力又都好,两者往往被混淆。远视是一种屈光不正,戴凸透镜后既可看清远方,也能看清近方,而老视只是由于调节力的减弱,对近方目标看不清,属于一种生理性障碍,戴上凸透镜后虽能看清了近方目标(书、报),但不能同时用此镜看清远方物体,这和近视者戴镜的情况不同。

2、正视

调节力较强的轻度或中度近视眼,可借调节作用自行矫正其近视,对远、近目标均能看清,外观上和正视者无异。鉴别近视和正视可以采用客观检影法进行。

远视如何鉴别诊断

远视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人们上了年纪便是容易患上这个问题,虽然这并不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但终究还是会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为了避免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我们就需要先了解一些其鉴别诊断的知识了。

1.近视 青少年轻度远视,由于读书、写字等近眼工作过多,有时引起睫状肌异常紧张收缩而痉挛,导致假性近视的发生。此时远视力下降,用凹透镜视力增进,用凸透镜反使视力下降,故临床上有将远视误为近视,而配以近视眼镜者。但此时由于误戴凹透镜加深了调节痉挛,出现更明显的视疲劳。因此,检查时要注意患者的视力远、近和屈光状态是否多变,检影情况等,如有怀疑应检查近点距离,用云雾法或用阿托品充分麻痹睫状肌,解除痉挛后,假性近视便可消除而恢复远视原貌。

2.老视 远视和老视是2种不同屈光状态,但由于都用凸透镜矫正,远视力又都好,两者往往被混淆。远视是一种屈光不正,戴凸透镜后既可看清远方,也能看清近方,而老视只是由于调节力的减弱,对近方目标看不清,当然是一种生理性障碍,戴上凸透镜后虽能看清了近方目标书、报,但不能同时用此镜看清远方物体,这和远视者戴镜的情况不同。

3.正视 调节力较强的轻度或中度远视眼,可借调节作用自行矫正其远视,对远、近目标均能看清,外观上和正视者无异,故称此为假性正视眼。为了鉴别远视和正视,除用检影法易辨外,最简便正确的办法是用一轻度+0.5D凸透镜置于被检眼前,如加镜后视力顿减,可能为正视,如视力上升或保持不变,则为远视的佐证,结合检影易于鉴别。

上述介绍的便是一些容易与远视搞混的疾病,希望大家能够注意一些,做到正确区分这些问题,让我们能够避免远视为我们带来的困扰。同时祝愿大家能够健康生活,幸福一生。

散光如何鉴别诊断

1.近视 青少年轻度近视,由于读书、写字等近眼工作过多,有时引起睫状肌异常紧张收缩而痉挛,导致假性近视的发生。此时远视力下降,用凹透镜矫正可以增进视力。而散光眼只能应用柱镜才能提高视力。

2.老视 远视和老视是两种不同屈光状态,但由于都用凸透镜矫正,远视力又都好,两者往往被混淆。远视是一种屈光不正,戴凸透镜后既可看清远方,也能看清近方,而老视只是由于调节力的减弱,对近方目标看不清,当然是一种生理性障碍,戴上凸透镜后虽能看清了近方目标书、报,但不能同时用此镜看清远方物体。二者应用柱镜矫正无效甚至导致视力下降可资鉴别。

​老花眼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

老花眼是什么意思

老花眼即老视是一种生理现象,是人们步入中老年后必然出现的视觉问题。是身体开始衰老的信号之一。随着年龄增长,眼球晶状体逐渐硬化、增厚,而且眼部肌肉的调节能力也随之减退,导致变焦能力降低。因此,当看近物时,由于影像投射在视网膜时无法完全聚焦,看近距离的物件就会变得模糊不清。但以下情况可能会导致老花眼的出现。

1、屈光不正。远视眼比近视眼出现老视的时间早;近视者配戴框架眼镜后,由于矫正负镜片离角膜顶点存在12~15mm距离,而戴角膜接触镜的近视者,由于在角膜面其矫正后的光学系统接近正视眼,因此,戴角膜接触镜比戴普通框架眼镜者出现老视要早。

2、用眼方法。调节需求直接与工作距离有关,因此,从事近距离精细工作者容易出现老视的症状,从事精细的近距离工作的人比从事远距离工作的人出现老视要早。

3、药物对患者的影响。服用胰岛素抗焦虑药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抗组胺药、抗痉挛药和利尿药等的患者,由于药物对睫状肌的作用,会比较早出现老视。

治疗老花眼的几种方法

配眼镜:老花镜度数一般40岁左右正视眼用十1.00D镜片,以后每增加5岁酌情增加+0.5D一+1.00D;如原有屈光不正,配镜度数应为原屈光不正度数加老花度数。

调节性人工晶体植入术:适合于年龄较大合并白内障的老视眼。

传导性热用膜成形术(CK手术):是新开展起来用于治疗远视及老视的一种新技术。其工作原理是用射频电流作用于周边角膜,使角膜胶原组织产生皱缩。达到改变中央角膜曲率(变凸),从而矫正老视。

这种非激光的传导性角膜形成术在治疗轻、中度远视、老视是安全有效的,几乎没有术后并发症,治疗范围+0.75+3.00度。

非调节性人工晶体植入术:植入眼内镜片选择度数时预留一部分近视,看远处则戴近视镜片矫正,看近时不需要戴镜,从而解决老视。

巩膜扩张术:至今该手术论据不足,手术效果不太理想,尚存在争论。

LASIK手术(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通过LASIK手术改变角膜的曲率,矫正其中一眼(主视眼)的远视力,用于视远,而矫正另一眼(非主视眼)的近视力,用于视近,达到单眼视的效果。术后多数人表示满意。

相关推荐

老花眼的临床表现

老视者的不适感觉因人而异,因为它与个人基础屈光状态、用眼习惯、职业及爱好等因素都有关。例如,一位从事近距离精细工作者对老视的主观感觉就会比以观看远距车辆和交通灯为主要任务的交通警察强烈得多。 1.视近困难 患者会逐渐发现在往常习惯的工作距离阅读看不清楚小字体,看远相对清楚。患者会不自觉地将头后仰或者把书报拿到更远的地方才能把字看清,而且所需的阅读距离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2.阅读需要更强的照明度 开始时,晚上看书有些不舒适,因为晚上灯光较暗。照明不足不仅使视分辨阈升高还使瞳孔散大,由于瞳孔散大在视网膜上

老花眼形成的原因什么

随着人们年龄增加,晶体核逐渐硬化,晶体的可塑性及弹性逐渐减弱,故调节功能逐渐减弱,大约在40~45左右,近距离工作或阅读就发生困难,这种由于年龄所致的生理性调节减弱,即会发生老花眼(老视)。 导致老视的原因,因晶体核硬化与睫状肌功能减弱所致,每个人随年龄的增长,调节力都会减弱,然而,在近视眼的病人因近视力好,除去远用眼镜其老视可以代偿,远视眼的病人,除去远用眼镜则近视力更差。老视客观存在的,只要配合适近用(阅读)眼镜可以解决看近困难。 虽然人眼的晶状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规律性的硬化,但各人的老视

老花眼怎么引起

大多数的近工作距离在28~30cm。正视眼到45岁时,只有3.5D~4.0D调节这种调节程度已经达到看清楚近处物体的极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需要持续地做近距离工作,要用掉全部的调节力才可得到通常的视力。眼睛为了保持近距离视力就要紧张地工作持续地紧张状态必然引起视觉疲劳。一般来说在使用调节时只可动用全部调节力的2/3,而以另外1/3作为保留力量,工作起来才可舒适前已述及,45岁的正视眼,如进行25cm的近距工作,要动用全部调节力,因而在近作业不要维持多久就要发生主觉的视疲劳症状,所以说正视眼大约在45岁开始成

眼花视力模糊原因什么呢

视力指分辨细小的或遥远的物体及细微部分的能力。视力低于1.0为视力减退,0.3以下为低视力,表现为视力模糊。引起视力模糊的病变所在部位甚为广泛,因而造成视力模糊的原因也多种多样。 1、炎症引起视力模糊最常见的原因 (1)感染性:由细菌、病毒、衣原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角膜炎、角膜溃疡、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眼内炎、全眼球炎、眼眶蜂窝织炎等。 (2)非感染性:泡性角膜基质炎、葡萄膜炎(包括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交感性眼炎、原田病等。 2、屈光不正 近视、远视、散光、老视。3、斜视、弱视4、眼外伤

早期检查近视眼的方法

眼球在调节静止的状态下,来自5米以外的平等光线经过眼的屈光后,焦点恰好落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像,具有这种屈光状态的眼称为正视眼。其焦点落在视网膜前,不能准确地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称为轴性近视。对来自近处目标的分散光线却具有高度适应能力,只要目标向眼前移动到一定距离,就能获得清晰的视力。所以,近视眼看近距离目标清晰,看远模糊,以凹球面透镜可矫正。 一、检查 眼部检查包括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压测定等,并用电脑验光、散瞳检影。还采用角膜地图仪、角膜测厚仪、裂隙灯等检查角膜、屈光间质、眼底、角膜厚度和曲

高度近视者有哪些保健方法

高度近视者、头部或眼部受过外伤的人,糖尿病、高血压等可能诱发血管病变者,发生视网膜脱落的风险的确较高。 近视超过600度就属于高度近视,引起视网膜脱落的最常见原因。高度近视者在 剧烈运动后,如坐过山车、玩跳水、蹦极时,向下俯冲、急速转弯等,都会使眼球的瞬时压力剧增,相当于眼睛挨了一记重拳,极易造成脱落。“近视超过1000 度者,或曾有脱落史的人,其视网膜就像糊窗户的纸,比正常人脆弱得多。跑跳等运动或坐飞机时,稍有外力改变,都可能造成裂孔,诱发脱落。”此外,老年人因 衰老,视网膜会发生退行性变化,裂孔和脱

远视怎么引起

(一)发病原因 远视眼中最常见的轴性远视,即眼的前后轴比正视眼短些,它眼屈光异常中比较多见的一种。在出生时人的眼轴平均约为17.3mm,从眼轴的长短来看几乎都远视眼,所以婴儿的远视眼生理性的。以后随着婴儿身体的发育,眼的前后轴也慢慢增长,待到成年,人眼应当正视或接近于正视。有些人在眼的发育过程中,由于内在(遗传)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使眼球停止发育,眼球轴长不能达到正视眼的长度,因而成年时仍保持婴儿或幼儿时眼球轴长者,称轴性远视眼(axial hypermetropia)。发育过度即成近视眼。正视眼

老花眼要怎么治疗

目前我国对于老花眼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最简单实用的方法便配戴老花镜。许多老人对于佩戴老花镜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配近视镜需要上医院,老花镜随便买个能看清楚就行,以致很多人在地摊上买现成的眼镜。其实,老花镜也不能随便戴,每个人花眼的度数不同,两只眼睛的花眼度数也不一样,长时间戴不合适的老花镜对眼睛有害无益。正确的做法应该要到正规的医院进行眼科检查,再配适合自己的老花镜。配镜时要考虑老人的不同需要,如看电视用的眼镜应比看书报用的镜片相应减少度数。对屈光不正者为减少看近看远换镜的麻烦,还可考虑配双光镜、三光镜

斜视怎么引起

眼睛看近物时产生近反射,调节的同时使双眼内转产生集合辐辏,高度远视的患者看物体比正常人多用调节,从而使其比正常人多产生辐辏,眼球呈现一种过度内转状态,也就出现了内斜视,这种情况多见于+2.0~+9.0D的远视儿童。其中内斜完全由调节过度引起者称为完全性调节性内斜,此种内斜戴远视眼镜可使内斜全部矫正;另一部分内斜除调节过度因素外,尚有眼外肌发育异常等因素,称为部分调节性内斜。戴镜后内斜只能部分矫正,残存内斜需手术治疗。 近视眼特别高度近视眼,看近时必须将物体放得很近才能看清,此时高度近视患者并不象正常人那

近视如何引起

(1).遗传因素: 近视具有一定遗传倾向。高度近视的遗传性比一般近视的倾向明显。有遗传因素者,近视发病率较早,常在进入青春期以前就开始近视了,且多在6个屈光度(-600度)以上。这种高度近视在医学上叫病理性近视。我国高度近视眼的发生为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即父母双方都为高度近视,子代100%为高度近视。父母一方为高度近视者,子女50%为高度近视,但也有显现不全的表现。环境因素起一定作用。一般近视属于多因子遗传,既服从遗传规律又有环境因素的参与。 (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近距离作业和不良的作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