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这十个时机见效快
教育孩子这十个时机见效快
一、遇有困难或失败的时候。
孩子在校运会上因故没能拿到名次,在最沮丧的时候如果所听到的不是父母的鼓励,而是“也不看看自己是不是块料”、“没得本事瞎逞能”的讥讽,他 必定对父母没有好感,以后对体育也很可能再无兴趣。相反,在孩子考试失利时,父母不是训斥,而是首先肯定其已经尽到了努力,然后再引导他分析失败的原因, 并帮助他及时补救,使他走出困境,孩子定会因感激而自觉地加倍努力。
二、有较大过失的时候。
孩子在犯了大错或闯了大祸的时候,大多会产生畏惧感、负罪感和内疚感。此时,他们比平时更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也容易虚心地接受批评。父母若能 抓好这一时机,在充分理解、同情和体谅的基础上,帮其总结经验教训,循循诱导,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相反,父母若抓住孩子“闯祸”的辫子不放,横加责 骂,没完没了,却会适得其反,使其破罐子破摔,无心思改。
三、他人或自己取得成绩、做了好事的时候。
每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都有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共性。因而当朝夕相处的同伴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时,他们表面上可能装得满不在乎,其实心里却在暗下 决心一定要追上和超过对方。而当他们真的取得了成绩或做了好事受到夸奖时,更会以此为动力,精益求精,好上加好。因此,父母应善于抓住时机,对其进行指 导,向孩子提出适当的目标要求,促其将一时的热情转化成持久的行动。
四、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
当孩子对某一事情如绘画、弹琴、踢球等产生浓厚兴趣时,往往产生积极追求的欲望,他们会自觉地去寻求知识、去刻苦努力。父母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 兴趣选择,而不应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逼其去做不愿做的事,学不愿学的东西。聪明的父母大多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并帮他们入门,发展的过程中对其进行 正确、科学的引导,教其平衡发展,夯实知识基础,厚积薄发,少走弯路。
五、某种不良行为刚刚露头的时候。
大量事实证明,孩子养成恶习往往与第一次发生不良行为时未能及时得到指正密不可分。很多孩子做了错事,往往主观上并未意识到。家长若能在孩子的 某种不良行为刚刚露头的时候,紧紧抓住这“第一次”不放,及时地对其进行明辩是非、详陈利弊的教育,必能帮助孩子打下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
六、新时期开始的时候。
任何一个被认定的“坏”孩子,在其失足或犯错之后也都存在着悔过自新的本能。如果家长在他们立志发奋、决心从头做起的时候抓好时机,对其进行教 育和鼓励,必能有效地促其变好。这种时机便是各种新时期刚刚开始的时候。如:考取新的学校、新的学期开始、期中考试结束之后、刚刚换了班主任、刚刚当选为 班干等等。这种时候,孩子会有一种新鲜感、希望感,容易产生强烈的“从头开始”“好好学”以求得到教师、家长或别人承认和肯定的内在动力。此时家长若能因 势利导,定能“旗开得胜”。
七、孩子受到委屈或挫折的时候。
当孩子没有做错事而被人误解,或好心办了坏事而被人责怪时,他们往往认为别人是故意和自己过不去,因而由于委屈而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此时家长若能以冷静、宽容和理解、同情的态度帮助孩子分析前因后果,帮助他挽回局面,使其得到客观公正的对待,孩子必然会产生感激之情。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总结教训甚至训诫的话孩子都能听得进去,也乐于接受。
八、学校教师来家访的时候。
教师家访是孩子最不安的时候,他们唯恐父母在教师面前将其说得一无是处。有些父母正是有教师来家访便告状,一味指责,想借教师的威严来教训孩 子,结果引起孩子反感,进而以后 对父母的话不管好坏一概不听。如果家长在教师来访时,先将孩子在家的优良表现向老师汇报,则容易博得孩子的好感。在此基础上再以希望的口气委婉地指出其缺 点和不足,孩子一般乐于接受,并在日后的行动中积极改正。
九、有重大集体活动的时候。
大多数的孩子都不希望自己在集体活动中因为乱了大局、坏了大事而在同伴面前出尽洋相;相反,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言行能受人褒赞、受人夸奖。家长可以巧妙地利用孩子的 这种心理,抓住搞大型活动(如校运会、艺术周、参观、春游等)的大好时机,适时地对孩子进行遵纪守法、热爱集体、团结互助等教育。
十、出外做客或家中来客人的时候。
孩子都喜欢听好话、受表扬,而不希望在客人面前现眼。因而当父母带其外出做客或家中来客人时,孩子的言行会不自觉地“规矩”起来,平时的许多劣性也会自动隐匿起来。家长如能抓住这个时机,在客人面前适度表扬孩子的优点,他将会引以为豪而继续发扬。
教育孩子不该怎么教
教育孩子,不该怎么教
1、 教育孩子,不可以溺爱孩子,更不可以太过于严厉,应该收放自如,让孩子知道劳逸结合。
2、 教育孩子,家长不要带有命令的口气,更不可以嘲笑和讽刺孩子,这样让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厌恶心理。
3、 教育孩子,家长也不可以一手包办,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多加思考,养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遇到孩子不懂的情况,家长可以正确地给孩子引导指导,而不是直接把结果或者答案告诉孩子。
4、 教育孩子,不可以在外人面前批评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总拿其他人来作对比。
教育孩子,应该怎么做
1、 教育孩子的同时,应该多陪伴孩子的成长,家长是孩子的指路明灯,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孩子的强心针,所以,当孩子在成长道路上难免会有迷茫的时候,家长的陪伴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 教育孩子,应该把握好教育的度,而且不可以让孩子一味地玩,更不可以让孩子无时无刻地学习,如果可以做到寓学于乐,那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哪些是教育孩子的好时机
不良行为刚冒头
事实证明,孩子之所以养成不良习惯,往往与第一次发生这种行为时,父母没有进行及时正确教育和指导有很大关系。
孩子一旦犯了大错或闯了祸,内心往往会产生畏惧感和内疚感。这种时候,他们比平时更能听得进父母的教导和意见,也容易虚心地接受批评。父母若能抓好这一时机,帮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充分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时候,孩子还小,很多时候孩子做了错事,往往主观上并没有意识到。孩子存在一些不良举动,并不是孩子“坏”或不够好。当自己的孩子被认为是坏孩子的时候,父母应该做的是,及时发现,并给他们足够的信任 。
在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选择最合适的教育方式,告诉孩子这种行为的危害和后果, 相信孩子在失足或犯错之后,一定能悔过自新。这样就能在孩子不良行为刚暂露头角时,就得到及时纠正。
受挫时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挫折。父母抓住这个时机,进行恰当的教育,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就拿孩子刚学骑车的时候来说吧。相信很多孩子在刚学骑车时,都会遇到很多困难,把握不准方向、经常摔倒等,这时候,孩子就容易畏难,甚至退缩。
父母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有耐心,千万别说:你怎么那么笨,这点事都学不好。这样不仅起不到教育效果,反而会让孩子破罐子破摔:反正我就是笨,我就是学不好,那我干脆就不学了。这样孩子以后再遇到类似的困难,是不是也会产生同样的心理?做不好的事情干脆趁早放弃。
正确的做法是,鼓励孩子。告诉他,你一定行,然后给予孩子适当的帮助。孩子成功了,及时给予表扬。这样孩子心里就会有种克服困难的成就感。这对他以后的面对人生的困难,就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成为他克服学习、生活中种种困难的动力。
取得成绩时
生活中,孩子总会取得一定成绩,如考试进步了多少名次、被老师表扬、评为“三好学生”等。这个时候,孩子的情绪都会比较高昂,自信心也会比平常强,家长要善于抓住这个时机,在肯定和鼓励的基础上,给孩子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引导孩子乘势而上。这样就能把一时的热情,转化成持久的动力。
注意,这种时候,孩子也容易因取得成绩而引发骄傲自满情绪。骄傲是成功的大敌,做家长的千万马虎不得。许多孩子的学习成绩经常大起大落,其原因就是骄傲自满。因此,家长在表扬孩子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应该及时让孩子懂得“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另外,当孩子做了好事的时候,如给老人让座、主动帮妈妈打扫卫生等,一定要给予孩子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孩子做好事常常是无意识的,如果善于把这种无意识引导到有意识,就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
做客或待客时
很多孩子,在家明明很听话,可是一旦带他去做客,就好像变了一个人(有人把这种行为成为“人来疯”)孩子的放任骄蛮,会让大人觉得很没面子。这时候,如当着客人的面大声训斥孩子,孩子不但不听,还会故意大哭大闹,弄得大家都很尴尬。
想让孩子在别人面前变得听话、懂礼貌,家长就必须在做客前,就对孩子做相应的指导,或者说:我们来做个约定,如果你做不到的话,以后妈妈再也不带你去了哟。
待客时,也是孩子学习待人接物礼仪的最佳时机。在家里即将来客人时,提前告知孩子:宝贝,某某阿姨要来我们家做客咯,要不要做个乖孩子,给阿姨留个好印象?
以这种提前约定的方式,孩子更容易接受。而且,孩子都有在外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欲望,抓住孩子的这一心理,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在做客回来或者客人走后,及时对孩子的表现作出评价。此时,无论是表扬还是惩罚,都将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活中的任何恰当时机
教育孩子的时机,不只是以上的4点。生活中,教育孩子的好时机还有很多,当孩子有崇拜的偶像时、当开完家长会回来时、当孩子经历失败时、当孩子享受成功时、当带孩子一起逛超市时……
只要家长留心发现,原来教育孩子有很多的时机,抓住这些时机,再配上得当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教育孩子讲究时机。当然,这也需要家长用心发现、耐心等待,用宽容的心去创造时机……只要时机准确、方法得当,每个孩子都不会让家长失望!
素质教育方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如何当好老师?世上已有许多成功的家长做了回答,概括而论是因为他们都具有爱心、信心、细心、耐心和恒心。
一、爱心是实施婴幼儿素质教育的基础。
父母爱孩子有两种,一种是严爱、关爱;一种是溺爱、宠爱。前者有助于孩子成才,后者将孩子引向绝路,我们提倡前者。
父母爱孩子,给孩子温情和关怀,才会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从孩子出生之日起就开始早期教育而不放任自流。
父母爱孩子,才会由此激发起信心、耐心、细心、恒心去克服教育中的种种困难,使教育见成效。
父母爱孩子,才会使孩子产生安全感、信任感,从而使孩子和父母保持良好的情感交流关系,更愿意接受教育。
父母爱孩子,才会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教学方案,使教育顺其自然,不违背其成长规律。
父母爱孩子,才会不断地修身养性,补充完善自己,做名副其实的师长。
而如果父母不爱孩子,或溺爱宠爱孩子,就会忽视孩子的早期教育,贻害孩子的一生。
二、信心是家长实施婴幼儿素质教育的力量。
信心能化为内心的能量,促使信念的实现。有的父母见自己的孩子某方面差一点,就认为他不是块料,从而失去信心,不愿意早期教育,任其发展。其实孩子的智力百分之三十来自于遗传,百分之七十来自于后天的教育和环境。
十八世纪法国的哲学家爱尔维斯说:“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只要早期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德国教育家卡尔、威特的孩子小威特,先天不足,婴儿期间显得痴呆,可老威特没有放弃,他相信“人的才能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坚持对小威特进行早期教育,结果小威特智力超群,五岁掌握词汇三万多,十岁上大学,十三岁获哲学博士。
人是环境之子,作为父母,无论自己的孩子聪明或笨拙,你首先要充满信心,相信只要努力教育,他就一定会有所长进。
三、细心决定婴幼儿素质教育的质量。
婴幼儿素质教育是系统化的工程,它涉及智力开发、科学喂养、体质锻炼、心理素质和性格培养、美德熏陶等。它寓教育于生活中,养教结合;寓教育于游戏中,教在有心,学在无意。它是个性化的教育,其教育必须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孩子的个性。
婴幼儿素质教育的这些特点要求家长细心。要细心关注孩子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抓住可施教的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要细心关注孩子的言谈举止,了解孩子的潜能、特点,因材施教,使教育符合孩子的天性;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各方面发展是否平衡,对不足的方面强化训练,以培养和造就完美人才;要细心观察孩子对教学的反应,以了解教学的内容是否适时、适度、适量,使教育更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要细心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行为,防微杜渐,发现有不良的行为即以纠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有的家长可能要说,我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总会没错,教学大纲是有关部门针对一般的婴幼儿制订的,照搬可能并不适应你的孩子。婴幼儿的发育速度有快有慢,个性也不相同,你的孩子是独特的,他有别于其他的孩子,因此家长教育孩子必须细心,如果粗心大意,盲目施教,会收效甚微,甚至揠苗助长,伤害孩子。
四、耐心是使婴幼儿教育得以持续的保证。
婴幼儿素质教育是启蒙教育,由于受教育者的生理和心理都未发育成熟,教育又以启蒙为主,即以开慧、健体、习性、养德为主,故婴孩对教学的反应不一定及时,教学的成效不会立竿见影。比如教婴孩把物,你要多示范几次他才会把;教婴孩识物,你要指认多次他才会知道,教婴孩学语你要反复的诱导他才会说;孩子早期教育形成的智力优势、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
有的家长在教学初期热情高、劲头大,教几次后见婴孩没有反应或见效小,就失去耐心,放弃了教育。婴幼儿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孩子的智力发展迅速,心理素质和性格形成,此时教育受益终生,此时放弃教育是“错过春光无处寻”。家长教育孩子应有一份耐心,要相信有一份播种就有一份收获。
五、恒心决定婴幼儿教育成效的大小。
婴幼儿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它以开发智力、强壮体魄、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美德为目的,以环境熏陶、潜移默化等为手段,寓教育于抚养婴孩的整个过程中,因此教学时间长,如孩子智力的开发需要千百次花样百出的游戏活动的磨练;孩子的习性需要良好的行为举止的日积月累;孩子的养德需要无数寓情、寓理、寓美的艺术活动的熏陶,这些教学项目,没有恒心是完成不了的。半道施教、半途而废、一暴十寒都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家长惟有持之以恒地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才会取得丰硕的成果,才会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婴幼儿素质教育离不开家长的爱心、信心、细心、耐心和恒心,这“五心”是家长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教育就藏在生活的点滴当中
教育就在生活点滴
爸爸妈妈带孩子去博物馆时,买门票,需要排队,这是教育孩子守秩序大好时机。看到门旁盛开的花朵,可以告诉孩子花的名称,并让孩子过去闻一闻。这是在教育孩子学会观察,培养其对事物的注意力及对美好事物的热爱。要是孩子想摘一朵,我们应制止孩子说:“花儿是给大家观赏的,摘花不好的行为。”进入到博物馆的时候,可以让孩子了解一下,文化的进程,看看有什么是和现在相同的,看到以前的器具,告诉他和现在的有什么不同,又有哪些相同之处。博物馆中有不同的画作,可以让孩子去数一数有多少副画。看到有人乱扔纸巾,问孩子他们的行为正确吗?要是你,你会怎样做?喝完的饮料瓶、剥掉的果皮要扔进垃圾桶。这样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就能够学到不少知识,同时也接受了品德教育哦。
智能开发也可同时进行。
在孩子数画的时候,爸爸妈妈要是问孩子2多还是3多,孩子可能一时间回答不上了。爸爸妈妈可能认为孩子不聪明,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 不会。其实,只是你没掌握好教育的方法而已。爸爸妈妈可以拿出5个棒棒糖,一边放3个,一边放2个,让孩子说3多还是2多,这个时候孩子就能很快的说出正确答案。只要重复几次,孩子对数目的认识就能够从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哦。平时下楼梯的时候也是学习数数的好机会。一边走一边数1、2、3、4……平时吃饭的时候,也可以让孩子数数有几个碗,吃水果的时候也可以数数有几个人在吃。教材就在生活当中,只是看你能不能发现而已。
教导3岁以内的孩子识别方向对于大多数爸爸妈妈来说是很困难的。然而,在帮孩子穿衣服的时候,可以一边帮孩子穿衣服,一边说:“宝贝伸左手。宝贝蹬右脚。”这样孩子就会能够认识到左右的概念。在孩子12个月大的时候,问问孩子,你的左手在哪里,孩子就会伸出自己的左手哦。
孩子学习认字也是从兴趣开始的。玩具上的字能够让孩子知道字是代表着事物。此时,爸爸妈妈应该抓住机会,教导孩子认识孩子,增加孩子对汉字的好奇心,这样孩子就可能继续学习下去哦。
教育孩子时间虽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爸爸妈妈是否用心。要知道,你们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启蒙老师,教育就藏在生活的点滴当中。
教育孩子的十大最佳时机
一、遇有困难或失败的时候。
孩子在校运会上因故没能拿到名次,在最沮丧的时候如果所听到的不是父母的鼓励,而是“也不看看自己是不是块料”、“没得本事瞎逞能”的讥讽,他必定对父母没有好感,以后对体育也很可能再无兴趣。相反,在孩子考试失利时,父母不是训斥,而是首先肯定其已经尽到了努力,然后再引导他分析失败的原因,并帮助他及时补救,使他走出困境,孩子定会因感激而自觉地加倍努力。
二、有较大过失的时候。
孩子在犯了大错或闯了大祸的时候,大多会产生畏惧感、负罪感和内疚感。此时,他们比平时更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也容易虚心地接受批评。父母若能抓好这一时机,在充分理解、同情和体谅的基础上,帮其总结经验教训,循循诱导,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相反,父母若抓住孩子“闯祸”的辫子不放,横加责骂,没完没了,却会适得其反,使其破罐子破摔,无心思改。
三、他人或自己取得成绩、做了好事的时候。
每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都有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共性。因而当朝夕相处的同伴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时,他们表面上可能装得满不在乎,其实心里却在暗下决心一定要追上和超过对方。而当他们真的取得了成绩或做了好事受到夸奖时,更会以此为动力,精益求精,好上加好。因此,父母应善于抓住时机,对其进行指导,向孩子提出适当的目标要求,促其将一时的热情转化成持久的行动。
四、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
当孩子对某一事情如绘画、弹琴、踢球等产生浓厚兴趣时,往往产生积极追求的欲望,他们会自觉地去寻求知识、去刻苦努力。父母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兴趣选择,而不应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逼其去做不愿做的事,学不愿学的东西。聪明的父母大多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并帮他们入门,发展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正确、科学的引导,教其平衡发展,夯实知识基础,厚积薄发,少走弯路。
五、某种不良行为刚刚露头的时候。
大量事实证明,孩子养成恶习往往与第一次发生不良行为时未能及时得到指正密不可分。很多孩子做了错事,往往主观上并未意识到。家长若能在孩子的某种不良行为刚刚露头的时候,紧紧抓住这“第一次”不放,及时地对其进行明辩是非、详陈利弊的教育,必能帮助孩子打下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
六、新时期开始的时候。
任何一个被认定的“坏”孩子,在其失足或犯错之后也都存在着悔过自新的本能。如果家长在他们立志发奋、决心从头做起的时候抓好时机,对其进行教育和鼓励,必能有效地促其变好。这种时机便是各种新时期刚刚开始的时候。如:考取新的学校、新的学期开始、期中考试结束之后、刚刚换了班主任、刚刚当选为班干等等。这种时候,孩子会有一种新鲜感、希望感,容易产生强烈的“从头开始”“好好学”以求得到教师、家长或别人承认和肯定的内在动力。此时家长若能因势利导,定能“旗开得胜”。
七、孩子受到委屈或挫折的时候。
当孩子没有做错事而被人误解,或好心办了坏事而被人责怪时,他们往往认为别人是故意和自己过不去,因而由于委屈而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此时家长若能以冷静、宽容和理解、同情的态度帮助孩子分析前因后果,帮助他挽回局面,使其得到客观公正的对待,孩子必然会产生感激之情。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总结教训甚至训诫的话孩子都能听得进去,也乐于接受。
八、学校教师来家访的时候。
教师家访是孩子最不安的时候,他们唯恐父母在教师面前将其说得一无是处。有些父母正是有教师来家访便告状,一味指责,想借教师的威严来教训孩子,结果引起孩子反感,进而以后对父母的话不管好坏一概不听。如果家长在教师来访时,先将孩子在家的优良表现向老师汇报,则容易博得孩子的好感。在此基础上再以希望的口气委婉地指出其缺点和不足,孩子一般乐于接受,并在日后的行动中积极改正。
九、有重大集体活动的时候。
大多数的孩子都不希望自己在集体活动中因为乱了大局、坏了大事而在同伴面前出尽洋相;相反,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言行能受人褒赞、受人夸奖。家长可以巧妙地利用孩子的 这种心理,抓住搞大型活动(如校运会、艺术周、参观、春游等)的大好时机,适时地对孩子进行遵纪守法、 热爱集体、团结互助等教育。
十、出外做客或家中来客人的时候。
孩子都喜欢听好话、受表扬,而不希望在客人面前现眼。因而当父母带其外出做客或家中来客人时,孩子的言行会不自觉地“规矩”起来,平时的许多劣性也会自动隐匿起来。家长如能抓住这个时机,在客人面前适度表扬孩子的优点,他将会引以为豪而继续发扬。
教育孩子的十大最佳时机
一、新学期开始的时候。
新的一年、新的学期开始或孩子进入新的学习环境时,会有一种新的意识、新的能力,此时家长因势利导,当会“旗开得胜。”
二、孩子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
家长若能在祝贺鼓励的基础上,对孩子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将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三、孩子感受委屈的时候。
家长若能主动地以冷静、宽容和同情的态度去帮助孩子解释,孩子会产生感激之情,也就易于接受家长的告诫了。
四、老师来访的时候。
家长应把孩子的长处告诉老师,同时以希望的口气指出孩子的缺点。
五、孩子有困难或遇失败的时候。
家长不应训斥,应肯定成绩,点拨不足,帮其走出“困境”。
六、孩子有较大过失的时候。
这时家长的理解、同情、体谅是孩子最需要的。
七、孩子对某些事物怀有浓厚兴趣的时候。
家长应积极支持、鼓励,激励孩子深入钻研。
八、有较大集体活动的时候。
这是教育孩子遵守纪律,为集体争光,培养集体观念的极好时机。
九、他人取得成绩的时候。
孩子会暗下决心“我也要做出成绩”,家长要抓住这一时机,提出适当要求,使其变为持久的行动。
十、外出做客或客人来访的时候。
应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揭短”,多谈优点和长处,恰当地提出希望。
教育孩子的8个最佳时机
1、受挫时
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不是与生俱来的。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博士建议,孩子遭受挫折时,家长要用“成长型理论家学习方式”教育孩子。如孩子被骗走一块糖,要告诉他:这也是件好事,因为你学会了识别谎言,以后不会再被骗。这样,坏事变好事就逐渐成为孩子的惯性思维。今后面对挫折时,就不那么愁眉苦脸了。
2、困惑时
当孩子感到困惑,家长就可抓住他渴望解决问题的心理,及时帮着疏理。比如,某天孩子回家不停念叨“什么叫理解万岁”,妈妈可以自然地给孩子讲自己与同事发生误会的事,并告诉她,被人误会在所难免,如果自己没错,要及时与对方沟通;有错就找机会道歉。
3、待客时
待人接物是孩子的必修课,外出做客或家中来客人,孩子的言行都会不自觉地“规矩”起来,家长可适时点拨,效果很好。比如,客人带了礼物,爸爸可适当提醒:“是不是忘记说什么了?”如果孩子还没意识到,可对客人说:“谢谢您送的礼物,我代孩子谢谢您!”,这时,孩子会自然的学会说“谢谢”。
4、家长会时
不论表现好坏,家长会都是孩子最不安的时候。父母不妨借此机会,与老师充分沟通。尤其当指出孩子在校问题时,要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先将孩子在家的优良表现向老师汇报,并充分交换意见。沟通结束后,委婉地指出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孩子一般乐于接受,并会在日后积极改正。
5、感兴趣时
发现孩子用物品探电源插座等举动,家长会立刻制止,但此时还要看到孩子对家用电器的浓厚兴趣。不妨从此入手培养其学习能力,再给予必要的安全教育,鼓励和支持安全的探索行为,因材施教。
6、不良行为刚露头时
孩子养成坏习惯,往往与初次发生不良行为未能及时纠正有关。幼儿没有是非观,如把食物扔地上、无缘无故打小朋友、不给吃就大哭等,家长应抓住这“第一次”,帮孩子打下好基础。
7、取得成绩时
孩子取得成绩时,自信心也比平时强,家长要抓住这个机会加以肯定和鼓励,帮他把一时的热情转化为持久的动力。同时,也别忽视可能出现的骄傲自满情绪。
8、小伙伴取得成绩时
心智发展成熟的孩子都有不甘落后的共性。小伙伴取得成绩时,孩子表面上可能满不在乎,但往往暗下决心,要迎头赶上。父母应抓住时机进行指导,提出适当的目标。切不可过分攀比,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教育孩子的好时机
当孩子困惑时
每个孩子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都会遇到困惑,在这些时候,他们往往特别渴望别人的理解和得到问题的答案,而此刻也正是家长教育他们的最佳时机。
当孩子对某件事情感到困惑时,家长抓住孩子渴望学习经验的心理,及时帮孩子进行必要的疏理,不失为教育的最佳策略。因为此刻,无论家长是摆事实,还是讲道理,孩子都会很容易地接受,从而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当孩子取得成绩时
生活中,孩子总会取得一定成绩,如在学校中考得了好名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团员”,或在某项活动中表现突出受到奖励等。这个时候,孩子的情绪都会比较高昂,自信心也会比平常强,家长要善于抓住这个时机,在肯定和鼓励的基础上,给孩子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引导孩子乘势而上,把一时的热情转化成持久的动力。
当然,家长也不要忽视孩子因取得成绩而引发的骄傲自满情绪。骄傲是成功的大敌,做家长的千万马虎不得。许多孩子的学习成绩经常大起大落,其原因就是骄傲自满。因此,家长在表扬孩子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应该及时让孩子懂得“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另外,当孩子做了好事的时候,如给老人让座、帮助同学解决困难、关心班集体等,家长一定要给予孩子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孩子做好事常常是无意识的,家长要善于把这种无意识引导到有意识,逐步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
当孩子犯错时
综观古今中外,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许许多多的名人或成功之士,在他们成功成名的背后都有着一个经典的故事——那就是他们在犯错时,他们的父母在当时的情景下处理这些事情的方式方法,对他们有着深刻的影响,激励着他们一生的成长。无数事实证明: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犯错改错的过程,而犯错的过程就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因为只有在犯下错误的同时,孩子才更有可能深刻地去理解更多的人生道理。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这时候,家长就要帮助孩子去分析错误,引导孩子面对错误,最终达到改正错误的目的。
做客时
有很多孩子在家很听话,但是到了客人家,就容易“人来疯”,放任骄蛮,让大人很没面子。这时,如果家长当着客人的面大声训斥孩子,孩子不但不听,甚至会故意大哭大闹,弄得大家都很尴尬。因此,要使孩子在别人面前变得听话、懂礼貌,家长就必须在做客前和做客中对孩子做一些相应的指导,并且在做客后及时对孩子的表现作出评价。此时,无论是表扬还是惩罚,都将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好家长教育孩子9大时机
1、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新的一年、新的学期开始或孩子进入新的学习环境时, 会有一种新的意识、新的能力,此时父母因势利导,当会“旗开得胜。”
2、孩子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父母若能在祝贺鼓励的基础上,对孩子提出明确 具体的要求,将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3、孩子感受委屈的时候:父母若能主动地以冷静、宽容和同情的态度去帮助孩 子解释,孩子会产生感激之情,也就易于接受父母的告诫了。
4、父母与老师交流的时候:父母应把孩子的长处告诉老师,同时以希望的口气 指出孩子的缺点,不宜单纯地“告状”。
5、孩子有困难或遭遇失败的时候:父母不应训斥,而应肯定成绩,对不足之处 给予点拨,帮其走出“困境”。
6、孩子有较大过失的时候:这时父母的理解、同情、体谅是孩子最需要的,很 多时候,循循善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7、孩子对某些事物心怀浓厚兴趣的时候:父母应积极支持、鼓励,推动孩子去 寻求知识,激励孩子深入钻研。
8、有较大集体活动的时候:这是教育孩子遵守纪律,为集体争光,培养集体观 念的极好时机。
9、外出做客或有客人来访的时候:一般,孩子都喜欢听好话,不愿在别人面前 现丑,所以这时应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在客人面前“揭短”,多谈孩子的优点和 长处,恰当提出希望。
家长要尽量避开3个时间段批评孩子
一般家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行为指导和批评教育都是随心所欲的,比如孩子吃饭不专心,或者弄坏了玩具,家长总是会当时就批评孩子。但在教育专家看来,不分时间、不分场合批评孩子不仅不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
教育与监护孩子虽是父母的权利,但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批评孩子。为保证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家长批评教育孩子应最好避开以下三个时间段:
一是早上出门时。一天之计在于晨,父母要帮助孩子怀着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温馨地与孩子道别,而不是先来一顿批评让孩子从早上开始就带有挫折感。
二是一起吃饭时。有些父母平时不抽时间陪孩子,只有吃饭时专心面对孩子,看到孩子有什么问题,或者突然想到孩子有什么问题,就开始教育孩子。这样会影响孩子的食欲,破坏本来宁静的家庭时光,让孩子觉得和父母吃饭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三是家长情绪不稳定时。当家长情绪不稳定时,很容易一张嘴就骂人,结果伤了孩子,也损害了自己做父母的慈爱形象。此时,家长一定要息怒,等自己心平气和后再开口。
宝宝做错事家长怎么做
教育与批评孩子最好在家中。一家人可以在一周选择一个时间坐在一起,开诚布公地交流。父母可以借此机会提出对孩子的要求,孩子也可以对父母提出 意见。在平等交流之后,孩子如果认识到错误,父母可以督促孩子自己订出改正错误的计划表。孩子普遍自尊心很强,他对于自己写下的计划是会认真对待的。
一是早上出门时。一日之计在于晨,父母要帮助孩子怀着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温馨地与孩子道别,而不是让孩子从早上开始就受气。
二是一起吃饭时。很多父母平时不抽时间陪孩子,只有吃饭时专心面对孩子,看到孩子有什么问题,或者突然想到孩子有什么问题,就开始教育孩子。这样会影响孩子的食欲,破坏本来宁静的家庭时光,让孩子觉得和父母吃饭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
三是父母脾气变坏时。父母脾气已经很坏,很容易一张嘴就骂人,结果伤了孩子,也损害了自己做父母的慈爱形象。此时,一定要息怒,等自己心平气和后再开口。
四是发生直接冲突时。孩子说好晚上8点回来,结果10点才回来。父母早已窝了一肚子火,这时如果开口,必然发生直接的冲突。倒不如把事情压后,等第二天再听孩子解释。而且,父母表现了宽容与大度,会让孩子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古人对批评教育孩子的时机也很讲究,他们认为,年幼和地位卑微的人有过错的时候,不应该责备。清人陈继儒认为“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他认为以下七种情形不宜批评孩子:
第一,“对众不责”,即不要在众人面前责备孩子。
第二,“愧悔不责”,即惭愧后悔不责备孩子。
第三,“暮夜不责”,即夜晚不责备孩子。
第四,“正饮食不责”,即吃饭时不责备孩子。
第五,“正欢庆不责”,即正在欢庆时不责备孩子。
第六,“正悲忧不责”,即正在忧伤时不责备孩子。 第七,“疾病不责”,即正在患病时不责备孩子。
父母如果能在合适的时间与合适地方采用合适的方法教育批评孩子,孩子易接受,批评的效果自然好。接下来向大家介绍教育孩子的十大最佳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