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养生吃什么食物好 冬至可以做艾灸吗
冬至养生吃什么食物好 冬至可以做艾灸吗
可以做艾灸。
艾灸是一种阳性理疗方式,主要是通过利用艾热刺激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以激发经气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效果,因此冬至这种寒冷时节,也可以做。
只不过需注意的是,做艾灸需要暴露皮肤部位,所以在做艾灸的时候,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要不然不仅不能达到理疗功效,还有可能会出现受凉感冒现象。
冬至养生吃什么好
潮汕人冬至吃什么——冬节丸
潮汕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了一岁。孩子们最盼吃这碗甜丸,往往夜里醒来都要问天亮了吗?然而天好像要与孩子们开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节夜,啰啰长,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谣。
客家人冬至节气吃什么——酿酒
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用它酿的酒可久藏不坏,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后劲颇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酿酒已成为习俗。为了这一天,客家主妇常挑个吉祥的日子,专门到集市添置酿酒的器具,把陈年的酒坛搬到溪流中,用黄黄的细沙洗去污物,再让清凉的泉水反复冲洗,最后置放在阴凉处风干。
四川冬至吃什么——羊肉汤
在四川却是冬至吃羊肉汤,羊肉是冬日可谓冬日滋补之首,专家指出,吃羊肉既能御风寒,又可补身体,对一般风寒咳嗽、慢性气管炎、虚寒哮喘、肾亏阳痿、腹部冷痛、体虚怕冷、腰膝酸软、面黄肌瘦、气血两亏、病后杭州人冬至吃什么——年糕
吃年糕从清末民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南方人冬至节气吃什么——汤圆
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南北各地还有不少汤圆的名品,如宁波汤圆馅多皮薄,糯而不粘;长沙姐妹汤圆洁白晶莹,香甜可口;如今不仅冬至吃,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汤圆,更多关于汤圆的做法,可查询菜谱大全。
冬至吃什么补身体 冬至饮食宜忌
1、葱、姜、蒜、花椒、大料等佐料具有解表散寒的功效,羊肉、牛肉、鸽肉、鸡肉等具有益气补肾、强身健体的功效,都适合冬至养阳之用。
2、冬燥易导致体内有火,冬至时可以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养阴润燥。另外,白色食物能防燥,可选择白萝卜、白菜、冬瓜、百合、银耳、莲藕、莲子等食物,适量食用。
冬季吃什么东西御寒 坚果
中医认为坚果多性味偏温热,其他季节吃得多容易上火,而寒冷的冬季则是“雪中送炭”了。此外,坚果多数能补肾,与冬季的对应脏器“肾”正好呼应。适量食用坚果,称得上是冬至养生的窍门。
冬至可以做艾灸吗 冬至艾灸灸哪里
从养生角度来看,冬至比较适宜灸神阙、关元等穴位,因为冬季养生以养护阳气为主,而神阙、关元有固原赔本功效。
但从临床角度来说,具体灸哪里是根据自身需要来看的,因为每个人的体质、病症、病情轻重程度都不同,因此灸什么穴位完全可以因人而异。
冬至可以做艾灸吗 冬至养生吃什么食物好
冬至代表着寒冷时节来临,人体很容易受到寒气入侵,引起身寒肢冷、气血凝滞、运行不畅等不适,严重的话甚至会引起相关疾病发作,所以在饮食上,应首选温补性的食物,如羊肉、桂圆、韭菜、核桃、小米等,以达到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
但温补类食物吃多了,有很容易引起上火,所以冬至养生还非常适宜吃一些平补类的食物,如莲子、芡实、燕窝、银耳等。
类似于有滋阴益肾、添精补髓等功效的食材,如木耳、黑枣、芝麻、黑豆、海参、龟肉、甲鱼、鲍鱼等食材,也非常适宜在冬至养生吃。
冬至吃什么 杭州——年糕
从清末民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冬至养生牢记5点冬日暖洋洋
1.冬至养生重在养心
冬至养生的重点是要养心。要养生先养善良、宽厚之心,心底宽自无忧。冬季养生,要静神少虑,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2.冬至出外要保暖
进入冬至节气,降温幅度会进一步加大。冬至最重要的养生即是保暖,身体暖暖的,气血才会顺畅,才可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保暖强调的是头和脚。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较薄,保暖性很差,一旦受寒,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降低抗病能力,导致呼吸道感染,因此在寒冷的冬至时节,脚部保暖也应加强。
3.起居护养要适度
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才出外活动。同时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防止阳气过度的消耗。“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冬令时节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
4.运动养生适度为宜
运动方面,由于大雪节气万物潜藏,运动养生同样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宜做过于剧烈的活动,而应在“藏”字上下一下功夫。比如每天在阳光好的时候做做舒展运动(上午9-10点钟或下午2-3点钟)。
5.食补要吃温性食物
在冬季适宜补益的食品中,中医又分为几大类。天寒地冻,首选温补类食物。如鸡、羊肉、牛肉、鲫鱼等。上述几种,均属美味,在冬季可作为进补的佳品。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还有一类滋补类食物,具有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猪脊、海参、龟肉、甲鱼、鲍鱼等。
冬至养生要注意哪些方面
1生活起居:冬至起居注意事项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患心脏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增多,天冷也易冻伤。
因此,在寒冬季节,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来说,要特别提高警惕,谨防发作,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A.注意防寒保暖。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要及时增添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
B.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
C.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D.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如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E.随时观察和注意病情变化,定期去医院检查,服用必要的药物,控制病情的发展,防患于未然。
2饮食进补:冬至进补注意事项
冬至日不可吃太过辛辣刺激的食品,过食辛辣只可生阳动火,导致内热积聚,郁热上冲。过食羊肉、狗肉等肥甘厚味,易导致饮食不化,聚湿生痰。北方在补充热性食物的同时,也得吃一些补充津液的食物,如荸荠、藕、梨、萝卜、白菜等。“是药三分毒”嘛,食补是最安全。
3精神面貌:冬至养生注意“冬藏”,重点养心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正如“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因此,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不可大汗淋漓。
养生也要重点养心,要养生先养善良、宽厚之心,心底宽自无忧。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儿女要对老人嘘寒问暖,使老年人在精神上得到保养。
4日常保健:冬至针灸通穴注意事项
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这个阴阳交接的时候艾灸神阙穴是激发身体阳气上升的最佳时间。
在冬至前后四天,加上冬至这一天共九天中,可以通过用艾条灸神阙穴的方法养生。 把艾条点着后以肚脐为中心,熏灼肚脐周围就可以了。注意不要烫到皮肤,有温热的感觉即可。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钟。
神阙穴是五脏六腑之本,为任脉、冲脉循行之地、元气归藏之根,为连接人体先天与后天之要穴。艾灸神阙穴可益气补阳,温肾健脾,祛风除湿,温阳救逆,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对身体非常有好处,甚至会使人第二年都少生病。
5疾病预防:冬至注意甲流疫情“抬头” 防治要趁早
流感病毒拥有惊人的传染力,直接吸入空气中的病毒,或经手将病毒带入呼吸道都会引发流感。因此,预防流感首先要切断流感病毒的传播,如及时发现和隔离流感患者,少去人群密集的场所等;第二,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加强体育锻炼、注意休息、补充维生素C等;第三,有条件的要预先接种流感疫苗;第四,平时可以服用一些有效的流感预防药物,比如实验证明:连花清瘟胶囊预防性给药就可以杀灭甲型H1N1流感病毒,所以可以用于甲型流感的预防。另外,连花清瘟胶囊含有西藏高原耐寒、耐缺氧植物红景天,可全面调整人体免疫机能,提高人体对流感病毒的抵抗力。
冬季养生有哪4宝
为什么冬至养生最好?
冬至阴极而阳气升,既是一年养生保健的结束也是开始,是四季养生循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激发身体潜能、补养自身的重要时机。其总体原则可以概括为“养肾藏精、避寒就温”。把握好基本的养生原则不仅能安然过冬,也能为来年养生保健打下坚实的基础。不过,养生既有共性,也要注意个性,应根据个人体质、病症的不同,制定相应的养生策略,这样才能使养生更有意义,也更为安全。
冬至养生的四宝是什么?
泡脚、天灸、膏方、晒太阳
历年以来,大家对冬至这一节气都十分重视,并诞生了一系列在冬季具有特别疗效的养生方法。冬至前后,除了注重饮食药膳之外,还可以通过泡脚、天灸、膏方、晒太阳等方式,更好地养生。
她说,泡脚既可以保暖,又可以促进全身的气血循环,通过刺激足部数十个穴位达到调整人体阴阳气血的作用。除了从饮食中补阳,还可以从自然环境中采补阳气,如在午后晒太阳,重点晒督脉经过的头顶和后背,有助于温补阳气。另外,中医保健中的三九天灸有温阳祛寒、强身健体的作用,可以防治一些冬季常见病的发生;膏方可以根据各人体质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养生调理,达到冬季进补的目的。
冬至养生怎么做?
冬至养生的主旋律:温补肾阳
冬季在五脏六腑中对应肾脏,而肾脏又主封藏,是收纳阳气的关键,因此,在阳气最弱的冬至前后,补肾阳是养生的主旋律。并不是肾虚、体虚的人才需要补肾阳。
肾为先天之本,在人的一生中,肾气是不断衰减消耗的。无论是身体精壮者还是体弱多病者,这是一个不可违抗的自然规律。而冬至前后,自然界的阳气最弱,所有人都可以通过增补肾阳的方式,来更好地养生。
对一般人来说,温补肾阳主要通过药膳方式即可,无需专门吃药。例如冬季最著名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就能很好地补气补血助阳。在饮食上,可以适当进食羊肉、牛肉等温性的肉类,有补阳益肾的功效。但阴虚火旺、阳亢的人则要谨慎,不适合吃太多温阳的肉类。另外,为了更好地吸收进补的食物,邝秀英建议,在补肾补阳的同时还需要健脾,多食用健脾养胃的药膳,如淮山、板栗、桂圆等。
秋冬养阴:阴阳同补才能达到平衡
虽说冬至前后是一年到头阳气最弱、阴气最盛的时候,但这并不意味着养生只需要补阳就足够了。中医讲究阴阳平衡的观念,阴阳是互根的,能相互转化。阴气也有促进阳气生长的作用。另外,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中医讲究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如果单纯偏向于某方面,必定会打破平衡,这会对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对于普遍人来说,冬至养生除了要补肾补阳之外,还要注重养阴。例如在食用羊肉、牛肉等温补食物时,可配枸杞、马蹄、甘蔗等同煮,具有一定的养阴功效。常见的养阴食物包括生地、熟地、枸杞、阿胶、沙参、玉竹等。而阴虚火旺、经常熬夜的人,经常会耗损阴津,更要注重滋阴养阴。
另外,肾虚的人除了有肾阳虚,还有很多人表现为肾阴虚。肾阳虚的人群以怕冷畏寒的症状更为突出,为肾阴虚的人容易表现出盗汗、口干舌燥、大便干结、心烦睡不好。此类人群不仅不能太过滋补肾阳,而应该多以偏向滋阴类的药膳,并且要多喝水、尽量避免熬夜。
养生的原则是“虚者补之”。也就是说,虚则补,不虚则正常饮食就可以了。与此同时,需要进补者还应当分清补品的性能和适用范围是否适合自己。进补主要作用是“补虚益损”,而虚又分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四种,各有各不同的补法,因此,即使需要进补,也要合理的进补身体。
小编结语:在冬至进补身体,不妨多吃具有润肺益胃、补益肝脾肾的食物,如牛肉、羊肉、糯米、高粱、枸杞子、百合、女贞子、芡实、桑葚等。而且在冬季养生,应做好精神调养,加强身体锻炼,注意节欲保精。顺应四时,做好饮食调养。但是有的人知道要养生,却不知道养生也是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没有病的人,就尽量不要大补,不然没病也会给折腾出一点病来,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有兴趣的可以参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