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热症状 虱传回归热典型症状
回归热症状 虱传回归热典型症状
虱传型回归热持续6~7日后,体温骤降,伴以大汗,甚至可发生虚脱。以后患者自觉虚弱无力,而其他症状肝脾肿大及黄疸均消失或消退,此为间歇期。经7~9日后又复发高热,症状重现,此即所谓“回归”。回归发作多数症状较轻,热程较短,经过数天后又退热进入第二个间歇期。一个周期平均约2周左右。以后再发作的发热期渐短,而间歇期渐长,最后趋于自愈。
回归热症状 蜱传型回归热症状
蜱传型回归热潜伏期4~9天,临床表现与虱传型相似,但较轻,热型不规则,复发次数较多,可达5~6次。蜱咬部位多呈紫红色隆起的炎症反应,局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黄疸、神经症状均较虱传型为少,但皮疹较多。
回归热患者的发病特点是什么
传染源虱传回归热的唯一传染源是病人;蜱传回归热 的主要传染源是鼠类,病人亦可为传染源。传播途径虱传回归热的传播以体虱和头虱为传播媒介。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不持久。两型回 归热之间无交叉免疫。流行特征虱传回归热分布广泛,见于世界各地。流行 季节为冬春季。平时多为散发,本病目前我国已绝迹。蜱传回归 热局限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季节以4 -8月最多,常呈散发。
发热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稽留热:体温常在39℃以上,每日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伤寒、斑疹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每日波动很大,甚至可降至常温以下,又称消耗热或败血症热。见于脓肿、脓毒血症、败血症等。
间歇热:发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淋巴瘤等。
回归热:高热骤起,持续数日后骤退,间隔数日后,高热又出现,反复数次。见于回归热。
波状热:热度逐渐上升,达高峰后又逐渐下降,以后再度上升和下降,呈波浪状,见于布氏杆菌病。
双峰热:一日间热度上升、下降,上升又下降,每次升降相差1℃左右,见于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黑热病、急性血吸虫病。
不规则热:每日热度高低不等,呈不规则波动。见于阿米巴肝脓肿等。
回归热症状 疼痛
虱传型回归热还会出现疼痛的症状,其主要表现为头痛剧烈,四肢关节和全身肌肉酸痛。部分患者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也可有眼痛、畏光、咳嗽、鼻衄等症状。面部及眼结膜充血,四肢及躯干可见点状出血性皮疹,腓肠肌压痛明显。
被老鼠咬过的香肠还能吃吗 老鼠有什么危害
老鼠为啮齿动物,在全世界近1800种啮齿动物中,携带的病原体达200余种,80~90%的啮齿动物在传播疾病的过程中起着主次不等的作用。啮齿动物传播的病原体中,已知能使人致病的细菌有12种,病毒31种,立克次体5种,寄生虫7种。在我国主要的鼠传疾病有: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鼠型斑疹伤寒、土拉菌病、沙门氏菌肠炎、蜱传回归热、假结核、森林脑炎、狂犬病、恙虫病、Q热、黑热病、血吸虫病和旋毛虫病等。据统计,有史以来,全世界由于鼠传疾病死亡的人数,远远超过直接死于战争者。
发热有哪些类型 回归热
是由回归热螺旋体经虫传播感染的急性传染病,体温急剧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发烧的鉴别诊断
不规则热指发热无一定的规律,持续时间也不一定。可见于多种肺部疾病,心胸膜炎。
弛张热指体温持续在39度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超过2度,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发热极期。
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体温波动幅度可达数度,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l日至数日,反复发作。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日后即有规律地交替一次。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再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见于布鲁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