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胖大海形态特征

胖大海形态特征

椭圆状披针形的单叶互生,叶片革质,长10~20cm,宽6~12cm,全缘或前端3浅裂。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杂性同株;花萼钟状,深裂。船形的骨朵果1~5个,着生于果梗,长可达24cm。种子椭圆形至倒卵形,深褐色,种皮脆而薄,浸水后膨大成海绵状,内含丰富的粘液质。

胖大海落叶乔木,高可达40m,单叶互生,叶片革质,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0~20cm,宽6~12cm,通常3裂,全缘,光滑无毛。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杂性同株;花萼钟状,深裂;雄花具10~15个雄蕊;雌茶具1枚雌蕊。骨朵果1~5个,着生于果梗,呈船形,长可达24cm。种子棱形或倒卵形,深褐色和土黄色。

该品呈纺锤形或椭圆形,长2~3cm,直径1~1.5cm。先端钝圆,基部略尖而歪,具浅色的圆形种脐,表面棕色或暗棕色,微有光泽,具不规则的干缩皱纹。外层种皮极薄,质脆,易脱落。中层种皮较厚,黑褐色,质松易碎,遇水膨胀成海绵状。断面可见散在的树脂状小点。内层种皮可与中层种皮剥离,稍革质,内有2 片肥厚胚乳,广卵形;子叶2 枚,菲薄,紧贴于胚乳内侧,与胚乳等大。气微,味淡,嚼之有黏性。[2] 泡在水中会膨胀起来,因而名为胖大海。

胖大海形态特征

椭圆状披针形的单叶互生,叶片革质,长10~20cm,宽6~12cm,全缘或前端3浅裂。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杂性同株;花萼钟状,深裂。船形的骨朵果1~5个,着生于果梗,长可达24cm。种子椭圆形至倒卵形,深褐色,种皮脆而薄,浸水后膨大成海绵状,内含丰富的粘液质。

胖大海落叶乔木,高可达40m,单叶互生,叶片革质,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0~20cm,宽6~12cm,通常3裂,全缘,光滑无毛。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杂性同株;花萼钟状,深裂;

雄花具10~15个雄蕊;雌花具1枚雌蕊。骨朵果1~5个,着生于果梗,呈船形,长可达24cm。种子棱形或倒卵形,深褐色和土黄色。该品呈纺锤形或椭圆形,长2~3cm,直径1~1.5cm。两端钝圆,基部略尖而歪,具浅色的圆形种脐,表面棕色或暗棕色,微有光泽,具不规则的干缩皱纹。外层种皮极薄,质脆,易脱落。中层种皮较厚,黑褐色,质松易碎,遇水膨胀成海绵状。断面可见散在的树脂状小点。

内层种皮可与中层种皮剥离,稍革质,内有2 片肥厚胚乳,广卵形;子叶2 枚,菲薄,紧贴于胚乳内侧,与胚乳等大。气微,味淡,嚼之有黏性。[2] 泡在水中会膨胀起来,因而名为胖大海。

海兔 形态特征

海兔不是兔。海兔头上的两对触角突出如兔耳,体光滑,或有许多突起。触角分工明确,前面一对稍短,专管触觉;后一对稍长,专管嗅觉。海兔在海底爬行时,后面那对触角分开成“八”字形、向前斜伸着,嗅四周的气味,休息时这对触角立刻并拢,笔直向上,恰似兔子的两只长耳朵。当它不动时,活像一只蹲在地上竖着一对大耳朵的小白兔,因而最早被罗马人称为海兔。后被世人所公认,海兔因而得名。日本人称它“雨虎”。

海兔的个体较小,一般体长仅10厘米,体重130克左右,身体呈卵圆形,运动时身体可变形。海兔并非哺乳动物,体外无皮毛。它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类动物。但又与常见的腹足类动物(如鲍、田螺、蜗牛)不同:海兔没有石灰质的外壳,而是退化成一层薄而透明、无螺旋的角质壳,被埋在背部外套膜下,从外表根本看不到,而是在背面由一层薄而半透明的角质膜覆盖着身体(这一点和蛞蝓相同,故又名海蛞蝓),薄薄的壳皮一般呈白色,有珍珠光泽。

海兔的足相当宽,足叶两侧发达,足的后侧向背部延伸。平时,海兔用足在海滩或水下爬行,并借足的运动作短距离游泳。

海蛞蝓是雌雄同体的生物,海底栖息,体裸露,雌雄两个生殖孔间有卵精沟相连。

海兔还是重要的神经生理学实验动物。200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坎德尔德在《追寻记忆的痕迹:2000年诺贝尔奖得主坎德尔德探索之旅》中有对海兔的详细描述,其由于海兔的巨大的、便于监测的腹神经节而选中海兔作为研究对象,进而发现了经典学习模型的细胞原理[1] 。

中国的海兔已定名的有21种。海兔个体较小,一般体长仅10厘米,体重130克左右。海兔不是哺乳动物,体外无皮毛。它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类动物。但又与常见的腹足类动物不同:没有石灰质的外壳,只有一层薄而半透明的角质膜覆盖着身体。体呈卵圆形,运动时身体可变形。头上一前一后,长有二对触角。

生活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和加拿大的盐碱滩的一种通体碧绿的海蛞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可生成植物色素叶绿素的动物。除了生成叶绿素所必需的基因外,它们还“窃取”了称为叶绿体的细胞器,利用其实施光合作用。同植物一样,海蛞蝓的叶绿体借助叶绿素将阳光转化为能量,因此就没了通过吃食物以获取能量的必要。研究人员采用放射性示踪剂以确保海蛞蝓确实是通过自身力量生成叶绿素,而不是从藻类身上窃取的这种现成的色素。事实上,海蛞蝓完全吸收了这种遗传物质,将其遗传给下一代。这些海蛞蝓的后代同样可以生成自己的叶绿素,不过,在吃掉足够的藻类以获取必要的叶绿体之前,它们还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科学家迄今尚不清楚这种动物是如何盗用所需要的基因的。

山海带形态特征

乔木状,高在3-4米以上。茎不分枝或分枝,树皮带灰褐色,幼枝有密环状叶痕。叶聚生于茎、枝顶端,几乎互相套迭,剑形,薄革质,长达70厘米,宽1.5-3厘米,向基部略变窄而后扩大,抱茎,无柄。圆锥花序长在30厘米以上;花序轴无毛或近无毛;花每3-7朵簇生,绿白色或淡黄色;花梗长5-7毫米,关节位于上部1/3处;花被片长6-7毫米,下部约1/4-1/5合生成短筒;花丝扁平,宽约0.5毫米,无红棕色疣点;花药长约1.2 毫米;花柱稍短于子房。浆果直径约1厘米。花期7月。

胖大海的形态特征

椭圆状披针形的单叶互生,叶片革质,长10~20cm,宽6~12cm,全缘或前端3浅裂。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杂性同株;花萼钟状,深裂。船形的骨朵果1~5个,着生于果梗,长可达24cm。种子椭圆形至倒卵形,深褐色,种皮脆而薄,浸水后膨大成海绵状,内含丰富的粘液质。

落叶乔木,高可达40m,单叶互生,叶片革质,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0~20cm,宽6~12cm,通常3裂,全缘,光滑无毛。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杂性同株;花萼钟状,深裂;雄花具10~15个雄蕊;雌花具1枚雌蕊。骨朵果1~5个,着生于果梗,呈船形,长可达24cm。种子棱形或倒卵形,深褐色和土黄色。

该品呈纺锤形或椭圆形,长2~3cm,直径1~1.5cm。两端钝圆,基部略尖而歪,具浅色的圆形种脐,表面棕色或暗棕色,微有光泽,具不规则的干缩皱纹。外层种皮极薄,质脆,易脱落。中层种皮较厚,黑褐色,质松易碎,遇水膨胀成海绵状。断面可见散在的树脂状小点。

内层种皮可与中层种皮剥离,稍革质,内有2 片肥厚胚乳,广卵形;子叶2 枚,菲薄,紧贴于胚乳内侧,与胚乳等大。气微,味淡,嚼之有黏性。泡在水中会膨胀起来,因而名为胖大海。

海带的形态特征

海带叶片似宽带,梢部渐窄,一般长2~5米,宽20~30厘米(在海底生长的海带较小,长1~2米,宽15~20厘米)。叶边缘较薄软,呈波浪褶,叶基部为短柱状叶柄与固着器相连。海带通体橄榄褐色,干燥后变为深褐色、黑褐色,上附白色粉状盐渍。干海带其表面有白色粉末状随着,海带所含的碘和甘露醇尤其是甘露醇呈白色粉末状附在海带表面,没有任何白色粉末的海带质量较差。其次,观察海带以叶宽厚、色浓绿或紫中微黄、无枯黄叶者为上品。另外,海带经加工捆绑后应选择无泥沙杂质,整洁干净无霉变,且手感不粘为佳。[2]

配子体雌配子体:多为一个细胞,球形或梨行直径11-22mm,雌配子体形成后细胞只生长不分裂,最初色淡渐深,变成棕褐色。雄配子体:一般多个细胞组成。细胞直径5-8mm。当孢子萌发形成配子体后,雄配子体不断形成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目,形成多细胞的分枝体或团成一块的球状体。内部构造海带生长到一定大时,细胞开始分化为表皮,皮层,髓部等组织。表皮有分生能力,细胞内还有丰富的粒状色素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皮层细胞的原生质内储藏很多有机物质;髓部主要有喇叭丝和髓丝构成,起输导作用。此外还有能分泌粘液的粘液腔。外部形态海带是无性繁殖与有性繁殖世代交替的植物,即有配子体世代和孢子体世代。

孢子体孢子体又分叶片、柄和固着器3部分。

【叶片】位于柄上端,是海带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呈带状无分枝,色褐富光泽,中带部较厚,叶片边缘则较薄而软。叶片长度一般为2-3m,宽20-30cm,大的也有长8-10m,宽50cm。生长部位于叶片基部10cm左右的位置。

【柄】幼龄期,1年生的柄呈圆柱形,2年生的则呈扁圆形,非常柔韧。

【固着器】位于柄的基部,由柄部生出的多次双分枝的圆形假根组成,其末端有吸盘,用以附着在岩石、棕绳上,以固着整个藻体。海带不同生长发育期的外部形态根据不同生长发育的特点,将筏式养殖一年生的海带划分为6个时期,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其个体和形态有较大差异。幼龄期:5-10cm的小苗,叶片平滑薄软无凹凸,无纵沟,褐色。

凹凸期:5-10cm以上的海带,叶片基部出现2排凹凸,并较快的被推向叶片海带叶上部。脆嫩期:1m左右的海带,叶渐厚。凹凸推向藻体尖端,柄粗壮,假根发达,叶片基部楔形。厚成期:叶片长度生长速度渐慢,叶片厚而老成,有韧性。叶片基部变为扁圆形,干重增加。成熟期:叶片产生大量的孢子囊群并大量放散孢子。衰老期:大量的孢子放散后,海带叶面粗糙、老化、腐烂至死亡,是由局部渐扩散的。

海棠花形态特征

海棠花是乔木,高可达8米;小枝粗壮,圆柱形,幼时具短柔毛,逐渐脱落,老时红褐色或紫褐色,无毛;冬芽卵形,先端渐尖,微被柔毛,紫褐色,有数枚外露鳞片。

叶片椭圆形至长椭圆形,长5-8厘米,宽2-3厘米,先端短渐尖或圆钝,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有紧贴细锯齿,有时部分近于全缘,幼嫩时上下两面具稀疏短柔毛,以后脱落,老叶无毛;叶柄长1.5-3厘米,具短柔毛;托叶膜质,窄披针形,先端渐尖,全缘,内面具长柔毛。

花序近伞形,有花5-8朵,花梗长2-3厘米,具柔毛;苞片膜质,披针形,早落;花直径4-5厘米;萼筒外面无毛或有白色绒毛;萼片三角卵形,长3毫米,比萼筒短或近等长,先端急尖,全缘,外面无毛或偶有稀疏绒毛,内面密被白色绒毛,萼片比萼筒稍短;花瓣卵形,长2-2.5厘米,宽1.5-2厘米,基部有短爪,白色,在芽中呈粉红色;雄蕊20-25(30)枚,花丝长短不等,长约花瓣之半;花柱5,稀4,基部有白色绒色,比雄蕊稍长。果实近球形,直径1.5-2厘米,黄色,萼片宿存,基部不下陷,梗洼隆起;果梗细长,先端肥厚,长3-4厘米。花期4-5月,果期8-9月。

海棠的形态特征

乔木,高可达8米;小枝粗壮,圆柱形,幼时具短柔毛,逐渐脱落,老时红褐色或紫褐色,无毛;冬芽卵形,先端渐尖,微被柔毛,紫褐色,有数枚外露鳞片。叶片椭圆形至长椭圆形,长5-8厘米,宽2-3厘米,先端短渐尖或圆钝,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有紧贴细锯齿,有时部分近于全缘,幼嫩时上下两面具稀疏短柔毛,以后脱落,老叶无毛;叶柄长1.5-2厘米,具短柔毛;托叶膜质,窄披针形,先端渐尖,全缘,内面具长柔毛。花序近伞形,有花4-6朵,花梗长2-3厘米,具柔毛;苞片膜质,披针形,早落;花直径4-5厘米;萼筒外面无毛或有白色绒毛;萼片三角卵形,先端急尖,全缘,外面无毛或偶有稀疏绒毛,内面密被白色绒毛,萼片比萼筒稍短;花瓣卵形,长2-2.5厘米,宽1.5-2厘米,基部有短爪,白色,在芽中呈粉红色;雄蕊20-25,花丝长短不等,长约花瓣之半;花柱5,稀4,基部有白色绒色,比雄蕊稍长。果实近球形,直径2厘米,黄色,萼片宿存,基部不下陷,梗洼隆起;果梗细长,先端肥厚,长3-4厘米。花期4-5月,果期8-9月。

胖大海的形体特征

胖大海的植物形态落叶乔木,高可达40m,单叶互生,叶片革质,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0~20cm,宽6~12cm,通常3裂,全缘,光滑无毛。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杂性同株;花萼钟状,深裂;雄花具10~15个雄蕊;雌茶具1枚雌蕊。骨朵果1~5个,着生于果梗,呈船形,长可达24cm。种子棱形或倒卵形,深褐色。

生于热带地区。我国海南、广西有引种。

采制4~6月由骨朵果上采取成熟种子,晒干。

胖大海的植物形态 胖大海的中草药图片

性状种子椭圆形,长2~2.5cm,直径1~1.7cm,两端稍尖。表面黄棕色或褐色,稍有光泽,具不规则的细皱纹,基部稍尖,有淡色圆形种脐。外层种皮松脆易碎,泡水中成海绵状;胚乳肥厚,成两片,广卵形,灰黄色。种皮嚼之有粘性,胚珠味麻辣。

化学成分含半乳糖醛酸、阿拉伯糖、半乳糖乙酸、半乳糖、胖大海素(sterculin)、西黄蓍胶粘素(bassorin)等。

性味性寒,味甘、淡。

功能主治清肺热,利咽喉,清肠通便。用于干咳无痰、咽痛音哑、慢性咽炎、热结便秘。

海螺的形态特征

1、脉红螺:贝壳略近梨形,质坚厚,一般壳高50-123cm,宽45-95mm,大者高可达150mm,宽120mm,螺层约6层,每层宽度增加迅速,缝合线浅。壳顶尖细,光滑。螺旋部较低。体螺层的中上部极膨大,基部渐缩小。壳面粗糙,具有排列整齐的螺肋和细的生长线。肩角结节突起,在体螺层上结节成三角形,特别突出,有时呈棘状。于肩角的下方还有3-4条具结节突起的粗肋。壳面黄褐色,具棕褐色斑点。壳口大,长卵形,内面杏红色,有瓷光。前沟短宽,外唇厚,边缘具有与螺肋相应的缺刻。内唇后方薄,后沟不明显,贴附于体螺层上,前方加厚,向外伸卷,与体螺层前部的螺肋共同形成假脐。厣角质,椭圆形,坚固而厚,棕红色,核位于靠外唇的边缘。体柔软,头部前腹面有口,头上有触角1对,各有一黑色小眼。足部宽大,灰黑色。

2、皱红螺:贝壳略近梨形,质坚厚,一般壳高77-97mm,宽58-74mm,螺层约7层,缝合线浅,在缝合线下方常形成强的皱褶。体螺层极膨大,尤其是体螺层的肩角上部具有显著的薄片状褐叠。在肩角下部有2-3条带有片状结节的螺肋,壳表黄褐色,或具红褐色斑点。壳口大,卵圆形。周围白色或杏红色。厣角质,红褐色。其他形状近似前种。

相关推荐

大红菇的形态特征

子实体一般大型。菌盖直径6-16cm,扁半球形,后平展而中部下凹,湿时粘,深苋菜红色、鲜紫红或暗紫红色,边缘平滑或有不明显条纹。菌肉白色,味道柔和。菌褶等长或几乎等长,少数在基部分叉,褶间有横脉,直生或近延生,乳白色后淡赭黄色,褶之前缘常常带红色。菌柄近圆柱形,长3.5-13cm,粗1.5-3.5cm,白色,常于上部或一侧带粉红色,或全部粉红色而向下渐淡。孢子印黄色。孢子淡黄色,近球形,有小刺或疣组成棱纹或近网状,8-10.9μm×7-9.7μm。褶侧囊体近梭形,67-123μm×9-15μm。经济价值:

秋海棠的形态特征

茎 秋海棠是多年生草本。根状茎近球形,直径8-20毫米,具密集而交织的细长纤维状之根。茎直立,有分枝,高40-60厘米,有纵棱,近无毛。 叶 秋海棠的基生叶未见。茎生叶互生,具长柄;叶片两侧不相等,轮廓宽卵形至卵形,长10-18厘米,宽7-14厘米,先端渐尖至长渐尖,基部心形,偏斜,窄侧宽1.6-4厘米,宽侧向下延伸长达3-6.5厘米,宽4-8厘米,边缘具不等大的三角形浅齿,齿尖带短芒,并常呈波状或宽三角形的极浅齿,在宽侧出现较多。 上面褐绿色,常有红晕,幼时散生硬毛,逐渐脱落,老时近无毛,下面色淡,带红

大葱的形态特征

根:根白色,弦线状,侧根少而短。根的数量、长度和粗度,随植株的发生总叶数的增加而不断增长。大葱发棵生长旺期,根数可达100多条。 茎:茎极度短缩呈球状或扁球状,单生或簇生,粗1~2cm,外皮白色,膜质,不破裂。上部着生多层管状叶鞘,下部密生须根。当苗端生长点分化为花芽后,会逐渐发育除花茎。大葱花茎粗壮,中空不分枝,长30~50cm。 叶:叶由叶身和叶鞘组成,叶身长圆锥形,中空,绿色或深绿色。单个叶鞘为圆筒状。多层套生的叶鞘和其内部包裹的4-6个尚未出鞘的幼叶,构成棍棒状假茎。 花:着生于花茎顶端,开花前,

形态特征

株高2-3米。叶片披针形,长30-60厘米,宽5-10厘米,顶端渐尖而有一旋卷的小尖头,基部渐狭,边缘具短 柔毛,两面均无毛;叶柄长1-1.5厘米;叶舌长5-10毫米,外被毛。 花 圆锥花序呈总状花序式,下垂,长达30厘米,花序轴紫红色,被绒毛,分枝极短,在每一分枝上有花1-2 (3)朵;小苞片椭圆形,长3-3.5厘米,白色,顶端粉红色,蕾期包裹住花,无毛;小花梗极短;花萼近钟形,长约2厘米,白色,顶粉红色,一侧开裂,顶端又齿裂;花冠管较花萼为短,裂片长圆形,长约3厘米,后方的1枚较大,乳白色,顶端粉红色

雪菊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达50厘米,茎平卧或斜升多少被毛;叶菱状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2-2.5厘米,全缘,少有具齿,两面被疏贴短毛。头状花序单生于茎、枝顶端,径约1厘米;总苞片被毛,叶对生,基部 生叶2一3回羽状深裂,裂片呈披针形,上部叶片无叶柄而有翅,基部叶片有长 柄。头状花序着 生在纤细的枝条顶部,有总梗,常数个花序组成聚伞花丛,花序直2~4cm。舌状花单轮,花瓣 6~8枚,黄色,基部或中下部红褐色,管状花紫褐色。总苞片2层,内层长于外层。瘦果纺锤形, 千粒重0.259,种子寿命3~4年。花期8~9月。同属

海枣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特性

海枣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可达10~15米,粗20~30厘 海枣照片集锦(12张)米,胸径40厘米,叶簇生于干顶,长可达5米,裂片条状披针形,端渐尖,缘有极细微之波状齿,叶互生,在叶轴两侧呈V字形上翘,叶绿或灰绿色,基部裂片退化成坚硬锐刺,叶柄长70厘米左右。花单性,雌雄异株。果长圆形,浅橙黄色,其形似枣,果肉甘美可食,种子1颗,长圆形。干单生,其上覆以不规则的老叶柄基部。叶大型,长可达4~6米,呈弓状弯曲,集生于茎端。羽状复叶,成树叶片的小叶有150~200对,形窄而刚直,端尖,上部小叶不等距对生,中部

海鲜鱼类形态特征

形态 纺锤型也称基本型(流线型)。是一般鱼类的体形,适于在水中游泳,整个 鱼类身体呈纺锤形而稍扁。在三个体轴中,头尾轴最长,背腹轴次之,左右轴最短,使整个身体呈流线型或稍侧扁。平扁型这类鱼的三个体轴中,左右轴特别长,背腹轴很短,使体型呈上下扁平,行动迟缓,不如前两型灵活,多营底栖生活。棍棒型又称鳗鱼型。这类鱼头尾轴特别长,而左右轴和腹轴几乎相等,都很短,使整个体形呈棍棒状。侧扁型这类鱼的三个体轴中,左右轴最短,头尾轴和背腹轴的比例 鱼类差不太多,形成左右两侧对称的扁平形,使整个体型显及扁宽。 鱼鳍 鱼类的

大薯的形态特征

多年生缠绕草质藤本。野生者块茎多为长圆柱形;栽培者块茎变异较大,呈长圆柱形、圆锥形、球形、扁圆形而重叠,或有分支。茎右旋,无毛,通常有四条狭翅,基部有时有刺。单叶,在茎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对生;叶柄绿色或带紫红色,长4-15cm;叶片绿色或带紫红色,纸质,卵形至卵圆形,长6-20cm,宽4-13cm,先端短渐尖、尾尖或凸尖,基部心形、深心形至箭形,有时为戟形,两耳钝,两面无毛;叶腋内有大小不等的珠芽,珠芽多为球形、卵形或倒卵形。雌雄异株;雄花序为穗状花序,长1.5-4cm,通常2至数个簇生或单生于花序轴

蚕的形态特征

下面介绍一下蚕种、蚁蚕、蚕蛹、蚕蛾的形态及桑蚕的生长特点。 蚕卵:蚕以卵繁殖。蚕卵看上去很像粒细芝麻,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一只雌蛾可产400~500粒蚕卵。1700~2000粒蚕卵重约1克,直径0,.2cm。蚕卵的颜色,刚产下时为淡黄色或黄色,经1~2天变为淡赤豆色、赤豆色,再经3~4天后又变为灰绿色或紫色,便不再发生变化,称为固定色。蚕卵外层是坚硬的卵壳,里面是卵黄与浆膜,受精卵中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不断摄取营养,逐渐发育成蚁蚕,它从卵壳中爬出来,卵壳空了之后变成白色或淡黄色。 一龄 四至五天;二

胖头鱼的形态特征

测量了42条鳙鱼的标本。鳙鱼体长68—342mm;体长为体高的2.7—3.7倍,为头长的2.5—3.9倍,为尾柄长的5.2—7.6倍,为尾 柄高的7.7—11.6倍。头长为吻长的3.0—4.2倍,为眼径的3.6—7.7倍,为眼间距的1. 8—3.0倍,为头宽的1. 4—1. 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 3—1. 9倍。[1] 鳙鱼体侧扁,较高,腹部在腹鳍基部之前较圆,其后部至肛门前有狭窄的腹棱。头极大,前部宽阔,头长大于体高。吻短而圆钝。口大,端位,口裂向上倾斜,下颌稍突出,口角可达眼前缘垂直线之下,上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