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艾灸部位出水要擦掉吗 艾灸小腹出水是湿气还是汗

艾灸部位出水要擦掉吗 艾灸小腹出水是湿气还是汗

湿气。

艾灸是生活中常见的养生保健方法,艾灸人体的小腹,一般会具有疏通经络、消瘀散结、温经散寒的效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体的肠胃蠕动,是人体中的毒气、湿气以及瘀物排出,而这些物质通常会以出水的方式排出,很多人会认为这是汗,但其实这是湿气。

艾灸部位出水要擦掉吗

艾灸部位出水了,是需要擦掉的。

这些水是身体里面代谢出来寒邪、里面含有无机盐、少量的尿素、乳酸和脂肪酸等,对皮肤有轻微的刺激,积累多了容易滋生细菌、刺激皮肤,特别是温灸之后的皮肤,更加受不得刺激,因此最好用湿软的毛巾或者纸巾擦掉。

艾灸部位出水要擦掉吗

需要。

艾灸时身体排出的汗,主要是从人体代谢出来的寒邪之气,其中含有大量的无机盐、尿素、乳酸以及脂肪酸,这些物质长期附着于人体表面,是具有一定刺激性的,不利于人体皮肤的健康,容易引起过敏,这时需要将艾灸时流出的水擦掉。

艾灸后怎么看湿气排出 艾灸部位出水要擦掉吗

在艾灸完后擦掉。

在艾灸的过程中,湿气重的人艾灸部位一般会出很多水,艾灸的时候不需要擦掉,待艾灸结束后需要立刻擦掉,这是因为艾灸后皮肤的毛孔处于张开的状态,如果不擦的后容易使寒邪之气侵入体内,引起身体不适。

艾灸过程中出水是正常现象,因为艾灸是通过点燃艾条后的温热来刺激穴位,促进人体内的血液循环,来加强身体的体质,起到温补益中、健脾暖胃的效果,从而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出水就是证明在排湿气的一个表现。

艾灸后各种反应

灸时出现酸、胀、麻、热、重、痛、冷等感觉,这是非常好的感觉,这说明艾灸的纯阳之气沿着经络传导了。

我们每个艾灸患者病情不同体质不同,因此艾灸时出 现的反应也有所不同。

对艾灸过程中我们出现的各种反应,可参考对照如下。

艾灸时出汗、发热,提示我们体内有湿热症。

艾灸时四肢出现麻痹、痛、放谢感发凉,提示有瘀滞寒症。

艾灸后头玄脑胀、肝火旺。

艾灸后皮肤微痒,艾灸后出现疲乏无力,提示说明气血两虚,元气亏损严重。

艾灸后出现大汗或晚上盗汗、手脚胀,某部位出现湿疹,属于体内湿重阳虚(属排毒现象)

艾灸后出现腹胀上下通气,说明身体上虚下寒,应及时排出脏腑阴浊之气,七七之后身清气爽。

艾灸时如皮肤无热感,说明患有寒痹,灸后穴位 出现水肿、湿重、水分运化失调。

艾灸后体内阳气启动,自动循经而行,推动气 血,如在足颈上有发酸、麻痹、震颤、发抖此乃将中风之先兆。

艾灸时或后打喷嚏,流鼻涕,浑身肌肉骨节酸痛 等,或从头顶,四肢末梢往外冒凉气,更有甚者全身 或半身发冷,这是排风寒的反应。

艾灸时或后烦躁易怒,伴有打呃逆,肛门排气等 反应。这都郁气的外排反应。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女性病人多此类反应。

艾灸时或后咳吐,呕吐,痰涎或腹痛,腹泻,泄 水样稀便,粘稠大便。头面肿、乃至全身浮肿,排尿困难或小便频数浑浊刺鼻, 局部或全身冷汗、粘汗等这都是排痰湿表现。

艾灸时或后疮痒,痈肿,发烧,类似湿疹伴奇 痒,或大小便火烫灼热等反应这都是外排火热邪毒的反应。

艾灸时或后有深褐色或酱黑色大便排出,痰中带血丝血块或经血甚至里面有组织包块或烂肉等这都是排淤血有关的反应。

灸后在穴位或经络脏腑出现不同症状的反应,都说明此人脏腑相应部位有病灶。在治疗期间每出现一种排病反应,体内就会减少一种病邪,因此对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排病反应,都是你体内的病灶的体现,应及时进入治疗,坚持施灸。

减肚子艾灸哪个部位

艾灸大横穴

位置:大横位于腹中部,肚脐水平,旁开4寸。

艾灸方法:手持点燃的艾条,将艾条燃端对准大横所在位置,距离皮肤2-3厘米,或以能耐受为度,每次灸10-30分钟。

艾灸功效:大横意指天部横向传输的水湿风气,腹结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因受脾部外散之热,水湿云气胀散而形成风气,其运行方式为天部的横向传输,故名大横,艾灸大横能帮助运化水湿,从而让腹部保持平坦没有多余的赘肉。

艾灸天枢穴

位置:天枢位于腹中部,肚脐水平,旁开2寸。

艾灸方法:手持点燃的艾条,对准天枢所在位置,距离皮肤2-3厘米,或以能耐受为度,每次灸10-30分钟。

艾灸功效:天枢为大肠的募穴,意指本穴为气血运行枢纽,一是穴内气血外出大肠经所在的天部层次,二是穴内气血循胃经运行,艾灸天枢能通过对大肠气血的影响,增强肠胃功能,防止宿便停留,减掉肚子上的赘肉。

艾灸腹部出水是湿气吗

不是。

艾灸腹部时有出水的情况并不是湿气,这一般是由于艾灸时温度过高导致体表毛孔舒张,使得皮肤中水分蒸发出现的情况。另外艾灸温度过高还会刺激皮肤导致汗腺分泌汗液,这样皮肤上也会有水的出现,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无需过于担心,真正的排湿是不会有明显表现的,只能从自身身体状态变化来发觉。

艾灸后有水是出汗还是排湿 艾灸出水要不要及时擦掉

建议擦掉。

艾灸出水代表体内的湿气排出,并且从体内排出的水分含有无机盐、尿酸、乳酸、脂肪酸等多种物质,要是长期停留在皮肤上,容易对皮肤产生刺激,不利于皮肤健康,其次少部分人群可能会出现过敏现象,因此艾灸出水后,建议使用毛巾或者纸巾及时将其擦除。

艾灸出来的水是汗还是湿气 艾灸部位出水要擦掉吗

需要擦掉。

在艾灸一段时间后,艾灸部位会出现的有水的情况,这些水中含有的无机盐、尿素、乳酸和脂肪酸等物质与一般的汗液一样,对皮肤具有一定刺激性,不建议让其附着在皮肤上的时间过长,因此为了避免刺激皮肤,可以使用湿软的毛巾或者纸巾,将其擦掉。

要是出水部位的范围较大,艾灸完后不宜立即去冲洗,容易导致寒气顺着未完全关闭的毛孔入侵体内,引起感冒等不适,因此出水后,用毛巾擦除即可,并且在艾灸过程中注意保暖和补充水分。

艾灸拉肚子要持续多久 艾灸小腹后的排毒反应

艾灸小腹出现的排毒反应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邪气上行,另外一种是邪气下行,当邪气上行的时候,其反应就表现为打嗝、嗳气等,邪气下行的时候,其反应就表现为排气、排便等现象。

但是一般来说艾灸小腹出现了排毒反应之后,通常人体小腹部位都会感觉到舒适,不再有冰凉的感觉。

艾灸肚脐出水是为什么

艾灸是属于温热性,通过热量渗透到皮肤组织经络、穴位来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而艾灸肚脐时,由于艾条散发的热量,会刺激肚脐皮肤的毛孔打开,出汗散热,因此艾灸肚脐时会感觉肚脐出水了。

此时皮肤出水的部位可以适度的用纸巾或是毛巾擦拭一下,另外艾灸的时间不要太长,也不要长时间固定在一个部位。艾灸完后人体往往会有口渴的情况,可以适度的喝些水缓解口渴。

艾灸肚脐出水了,并且比较多的话,也可能是艾灸的排湿反应,这也说明身体内部有寒湿之气。

建议平时注意腹部保暖勿受寒,饮食注意清淡细软温热易消化,忌生冷的食物,多喝些生姜红糖水和热汤粥。

相关推荐

艾灸的注意事项和禁忌 艾灸的禁忌

头部,面部,关节部位,大血管处,不宜进行瘢痕灸。 孕妇及经期妇女不宜在腰骶,小腹部进行强刺激艾灸,以免引起以外。 艾灸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避免过堂风,以免受凉。 施灸后及时熄灭艾条或艾炷,以免引起火灾。 空腹,过饱,极度疲劳以及慎灸者不宜施灸, 体弱多病者施灸量不宜过大,以免晕灸。 施灸后如出现头晕,目花,大淋漓,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甚至晕厥者,及时去掉艾炷,让患者平卧,喝些温糖水,休息片刻即可恢复。若症状无改善者,指捏合谷,人中,素髎等穴,令其苏醒,仍然无效者,速送医院救治。

艾灸盒里的油怎么清洗 为什么用艾灸盒皮肤潮湿

艾灸艾灸,会通过热量渗透到皮肤组织经络、穴位来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而艾灸肚脐时,由于艾条散发的热量,会刺激皮肤的毛孔打开,出散热,因此艾灸部位就会皮肤潮湿。 用艾灸艾灸时皮肤潮湿并且比较多的话,也可能艾灸的排湿反应,这也说明身体内部有寒湿之气。 建议平时注意腹部保暖勿受寒,饮食注意清淡细软温热易消化,忌生冷的食物,多喝些生姜红糖水和热汤粥。

痰湿体质艾灸什么穴位

1、痰湿体质艾灸什么穴位 痰湿体质的人最重健脾利湿,化痰去浊,艾灸调养以健脾益气、利湿化痰为基础,保存体内阳气。一般施灸艾灸以下三个穴位: 艾灸脾俞,穴脾俞穴的位置: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左右各有一穴。艾灸方法:此穴艾灸时需两人配合,宜采用回旋灸。艾灸时间:每日灸2~3次,每次灸10~20分钟。功效作用:调理肝脾。 艾灸胃俞穴,胃俞穴的位置:胃俞穴位于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处,左右各有一穴。艾灸方法:此穴艾灸时需两人配合,宜采用温和灸。艾灸时间:每日灸2~3次

艾灸有四大养生作用

1.调和气血:气生命之源,血为物质基础,气血充足、气机条达则人的生命活动正常;反之则发病。艾灸可补气养血、疏理气机,且可提升中气以达养生保健的目的。 2.温通经络:经络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及营养物质的输布,若病邪侵及经络导致其闭阻不通则会引发疾病。艾灸借助其温热肌肤的作用,温暖肌肤经脉,活血通络,以达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证之效。 3.调节阴阳: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而阴阳失衡就会发病,艾灸能使失衡的阴阳重新恢复平衡。 4.扶正祛邪:正气存内则邪不可干,艾灸通过对

艾灸出来的水湿气

艾灸通过产生的艾热刺激穴位或特定部位,产生的热量会使体内局部腺开放,同时人体的血液循环加快,体温升高,机体感到发热时需通过张开的毛孔进行散热,而出现出的现象。 而在中医上,这通过艾灸的药效通过经络的活动,进入人体将长期积压在体内的湿气排出,因此艾灸排出来的水湿气

艾灸后出现8种反应代表什么

1.有麻感、穴位冒寒气 灸后膝盖处有向外冒风感或发麻感;还有艾灸命门穴或肚脐涌泉穴发凉,属风邪外排或寒湿气外排现象。 2.红白相间斑点 如果灸后皮肤潮红不均匀,潮红中间夹杂大小不一的浅白色斑点,有的甚至白色多红色少! 这由于局部经脉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提示继续进行艾灸治疗,直到灸处温热感增强,灸后皮肤白色斑点消失,出现均匀的潮红、出为一个疗程的充足剂量。 3.皮肤成片潮红、有水汽 在艾灸过程中,穴位周围皮肤还会出现成片的潮红,甚至有水汽,手摸起来有潮润的感觉(一般在用灸盒或灸罐施灸的情况下出现

艾灸后不同人群的反应

这里先引用两位古人的养生箴言:药王孙思邈有言:欲身体安,三里常不干!明代著名儒医李梴说:针之不到,药之不及,必须灸之! 下面言归正传 1、经络窜感就“灸感”,又叫得气,有酥酥的感觉,这好的现象。2、感觉热能窜到会阴,这好的现象,说明对卵巢功能效果显著,这打通任脉、督脉、冲脉的现象。3、做艾灸过程中,下腹中感觉有一股热气在形成,并能随着人的意识而形成气流,在人的经络内来回的流动,上到头顶,下到足底,经过的地方有酸、麻、胀、痛等不同感觉,这非常好的现象。4、做完艾灸后,面色变得红润有光泽,皮肤饱满

女人艾灸注意什么事项

1、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温水,高于体温。艾灸后做好补充一杯热水60度左右,稍稍有点烫嘴的。在艾灸的时候最忌讳喝冷水吃凉饭,如同给艾灸撤火。 2、如果不风湿类疾病,寒性疾病,产后风疾病,灸后30分钟可以着凉水,但,原则上不急于用冷水洗手。艾灸后如果马上洗手,希望用热水,高于体温的,50度左右即可。 3、备孕期刚灸后就不适合马上同房,这时的子宫和输卵管的环境还很热,不利于精子的存活。最好灸后24-48小时候同房,这个时候,子宫和输卵管的环境已经适合精子的着床和存活生存。 4、太饿太饱都不适合艾灸,尤其

艾灸后发痒正常吗

艾灸的4大养生作用 1.调和气血:气生命之源,血为物质基础,气血充足、气机条达则人的生命活动正常;反之则发病。艾灸可补气养血、疏理气机,且可提升中气以达养生保健的目的。 2.温通经络:经络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及营养物质的输布,若病邪侵及经络导致其闭阻不通则会引发疾病。艾灸借助其温热肌肤的作用,温暖肌肤经脉,活血通络,以达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证之效。 3.调节阴阳: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而阴阳失衡就会发病,艾灸能使失衡的阴阳重新恢复平衡。 4.扶正祛邪:正气存内则

手足口病艾灸哪里 手足口病艾灸的注意事项

一般灸后一小时内不建议洗澡,具体也看室内温度和水温,如果冬季而且室内温度很低,最好间隔两小时以上再洗澡,最好不洗澡。 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温水,高于体温。艾灸后最好补充一杯热水60度左右,稍稍有点烫嘴的为宜。另外艾灸时也不喝冷水,吃凉饭,这样做如同给艾灸撤火,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施灸。另外,关节部位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灸。 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