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攻击行为来源于家庭的影响
宝宝攻击行为来源于家庭的影响
家庭对幼儿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指的是父母对待孩子比较稳定的教养观念和已经习惯了的教育行为,教养方式大致来说分为三种:民主型、放任型、强制型,不同的教养方式培养出不同的子女,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具有健全的个性和良好的行为方式,很少有行为问题。采取放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由于采取忽视的态度,当孩子偶尔出现攻击行为时,父母放任自流而不是加以制止,于是便助长了幼儿攻击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强制型的父母对孩子严格实施规则,孩子的行为一旦不符合规则,父母就会表现出自己的愤怒和不亲切,他们很少考虑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对孩子经常的拒绝和排斥会引发儿童的挫折感,导致儿童的攻击行为,他们或者攻击父母或者攻击同伴,以便发泄心中长期积郁的不满。强制型的父母经常使用惩罚,不恰当的惩罚模式不但不能抑制有害的、不良的敌意行为,而只能加速这些儿童的不良行为。
如何培养宝宝正确的金钱观
在宝宝的金钱观方面,家长的影响是首要的。宝宝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最初主要是来源于家长。很多家长本身就铺张浪费、喜欢炫耀、爱慕虚荣,宝宝无形中也养成了这些坏习惯,形成了一种错误的金钱观念。因此,好的家长要自己学会正确对待金钱,不拜金、不攀比、不浪费,也不要用很多的零花钱向宝宝表示自己的爱。家长需要先了解宝宝的消费需要,据此给宝宝合适的零花钱。
教养方式与宝宝性格的形成
性格培养的关键时期及影响因素:俗话说“一岁看大,三岁看老”,接近3岁的宝宝在性格上已经开始有了明显的个体倾向,培养宝宝良好的性格,将利于宝宝适应未来的社会交往和竞争。影响宝宝性格形成的因素很多,但大家公认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家长的性格、家庭的教养方式等。以下是几种类型的家长性格、教养方式及对宝宝可能的影响。
家长性格:柔弱、内向、胆小。
教养方式:过分保护和限制。
对宝宝可能的影响:胆小怕事,承受力差,缺乏竞争力。
家长性格:暴躁,爱大喊大叫,缺乏耐心。
教养方式:爱体罚训斥,缺乏温情或走极端,反复无常。
对宝宝可能的影响:攻击性强或胆小怕事或双重性格,长大后溺爱自己的宝宝。
家长性格:热情,开朗,大方,豪爽。
教养方式:民主,平等或专制,缺乏引导。
对宝宝可能的影响:活泼,大方,沟通能力强,富于想象,有创造力或自私小气。
家长性格:冷漠,缺乏热情。
教养方式:对宝宝的成长漠然置之。
对宝宝可能的影响:缺乏信任感,无上进心,事事无所谓,对他人冷漠。
家长待人处事:正直,勤奋,进取,向上。
教养方式:要求严格,做事认真,有明确目标。
对宝宝可能的影响:学习努力,认真,有忍耐力,不怕挫折。
家长爱清洁或洁癖
教养方式:讲究整洁卫生或不能容忍丝毫凌乱和不洁净。
宝宝可能的情况:爱清洁、爱劳动或脏了也无所谓,推给家长来处理。
小家庭或三代同居的大家庭
如果家庭气氛温暖、祥和,充满关爱而且尊老爱幼,那么宝宝就会爱护别人、愿意与人分享并乐于助人;
如果家庭里夫妻不和、婆媳不和,并且充满对立和攻击,家庭成员互不关心,那么宝宝容易形成自私自利、没有长幼之分、缺乏尊重;
如果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的教养方式不统一,那么宝宝就会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不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宝宝攻击行为的表现
什么是攻击行为?据专家介绍,在儿童心理学上,宝宝所表现出来的“暴力”行为称为儿童攻击性行为。儿童攻击行为的表现,可分为三种,一是直接的身体伤害,如打人、推人等;二是语言伤害,如:骂人、嘲笑他人;三是间接的、心里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别人的坏话、造谣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攻击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宝宝身上都或多或少有表现,但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其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也会产生变化。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宝宝具有攻击性行为时,一定要及时加以纠正,比如,当宝宝出现攻击行为时,家长可以用一种冷处理的方式来对付他的暴力行为——把他关在房间里,让他平静下来,再跟他讲道理。还有,家长平时要监控宝宝表现不好的行为,建立一套分数体系,当他做得好时,便可得到好分数、奖励或某些特许;做得不好时,就得不到这些奖励。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攻击暴力行为
攻击行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敌意性攻击行为,即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攻击行为;二是工具性攻击行为,即通过攻击行为来得到其他东西。
青少年的情绪很不稳定,经常会出现情绪化行为,并且不考虑情绪行为的后果,常常会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
矫正:
1.教会青少年情绪管理的能力,让他们知道情绪是可以控制的,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来表达情绪。
2.让青少年认识到攻击行为的危害性。
3.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共情和同情的能力。
如何纠正宝宝攻击行为
1.以身作则
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总表现出攻击行为。此外宝宝的小伙伴要自信甄选,选择那些品行优良的孩子一起玩耍,消除不良影响。
2.道理灌输
平常要借用典故、儿歌等,向宝宝传输道德行为标准,让他逐渐了解,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3.冷静教导
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时,不要激动要冷静下来,并及时好好教导孩子。比如先严肃地告诉孩子这么做不对;然后和他讲道理;最后带这孩子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并且保证以后不再打人。
4.适当惩罚
如果宝宝屡教不改,那么可以采取一些惩罚手段,比如不让其玩游戏、吃零食,或者没收玩具等等。让他认识到这是错误的行为,只有不再打人,别人才愿意和他玩耍。
5.给予鼓励
如果宝宝逐渐纠正自己打人习惯,那么大人就要多给予赞扬和鼓励。让他知道打人这种行为是不对的,而且知错能改才能得到大人的青睐。
6.日常教育
生活中就要找各种机会教孩子讲文明懂礼貌,此外多多和孩子聊天,让其说出自己的烦恼并加以引导。最后就是在别的孩子打自家宝宝时,也要给予一定批评,让宝宝知道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7.注意倾听
放下身段,去了解宝宝需要什么,以发现宝宝为什么要攻击别人,而不是单纯的想要知道他为什么会有攻击行为。
8.冷处理
当宝宝有攻击行为时,不妨采用一些冷处理的方法,比如教他站在角落,让他冷静一下。之后再和他讲道理,并教会他正确的处理方法。
宠物狗的生活习性
食 性
犬在远古时代是肉食动物,以捕食小动物为主,宠物狗在人类的驯化和长期影响下食性发生了较大改变,变成以肉食为主的杂食动物,有的宠物狗甚至具有广食性,各种肉、蛋、动物骨血、内脏等动物性食料,各种粮食
作物加工的产品、各种豆类籽实以及各类蔬菜、果品等均可摄食。但在饲养宠物狗时最好以肉食为主,在其饲料中应配置较多的动物蛋白和脂肪,辅以素食,否则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其正常生长发育和健康得不到保障。犬具有食肉的生理特性,如其犬齿、臼齿都较尖锐、强健,利于撕咬、切断,胃中盐酸的含量在家畜中居于首位,肠壁厚,容易消化肉食品,但不善咀嚼,进食时“狼吞虎咽”。了解了这些特性,以免宠物狗进食时刺伤口腔、食道。俗话说“狗改不了吃屎”,狗不但吃人屎,也吃狗屎,这是狗的恶习,必须纠正。[1]
等级习性
狗生性好群居,且有明显的等级习性,保护同伴,敬畏领袖。狗群中总是有一只狗处于首领的地位成为头犬,它带领狗群活动,支配、管辖着狗群。头犬的首领地位通过争斗获得。通常头犬只许自己不许对方检查它犬的生殖器官;不准其它狗向其排过尿的地方排尿,其它犬可在头犬面前摇头、摆尾、顽皮或退走、坐下或躺着,只有头犬离开时才能站住。等级明确后,敌对状态消除,开始成为同伴、队友。宠物狗的主人通常被宠物狗看作团队的领袖,如果一个陌生者(人或狗)被团队领袖无敌意地接受,宠物狗一般也同样接受。饲养宠物狗必须让它明白它是家庭团队中地位最低的成员,否则它不会服从家庭团队其他成员。[1]
领地习性
狗有明显的领地习性,习惯以尿或气味来标记它的“势力范围”,且经常更新,以此来向其它动物示意自己的“领地”,警示其它动物不得侵入。一只狗的气味可以使另一只狗知道这只狗的领地、性别、年龄和健康等状况。一块领地只可属于一只狗或一个狗群。
狗标记领地的办法就是在它平时行走的路途选一些固定的点撒少量的尿,如公狗在外行走时常往一些树干、路灯杆或路边、地角撒尿标记它的领地。外来犬如进入其它犬的领地,其行动格外谨慎,一旦领地犬来了,外来犬不敢看领地犬,假装忙自己的事,乘机离去以免与领地犬打斗。宠物狗在自己的领地会显得神气无比。公狗的领地习性比母狗要明显。[1]
攻击习性
狗的攻击习性表现为咬人或小动物,如不严加调教,非常危险。狗的攻击行为分为正常攻击和异常攻击行为。狗出于保护主人、保护领地、防卫自身安全、争取狗群支配权的攻击行为是正常攻击行为,但这些正常攻击行为如过于强烈,违背了主人的意愿就是异常攻击行为,如陌生人与狗主人打架、吵架或纠缠,狗挺身而出,向陌生人攻击,这是正常攻击行为,但如狗主人指令狗停止攻击,狗不服从指令仍然继续攻击,以至于伤害陌生人,这就是异常攻击行为;如对进入主人住所或庭院的陌生人进行攻击,这是狗的正常攻击行为,因为主人的住所或庭院被狗视为自己的领地,有防卫本能,但如狗主人指令狗不要攻击来访者,狗不听从指令仍然攻击来访者,以至于主人的亲朋好友都不能进入主人的住所或庭院,这就是狗的异常攻击行为;狗有防卫的本性,如自身安全受到威胁它会采取攻击行为,这是正常攻击行为,但如果伤及无辜就是异常攻击行为;狗群内为了争取首领(头犬)地位,狗与狗会发生攻击行为,这是正常攻击行为,接受支配和服从的角色是狗的一种本能,争取狗群支配权也是狗的一种本能,只要狗群确定了等级关系就会相安无事,友好相处,但如果主人现身时,狗群间发生激烈的打斗,主人没现身时狗群风平浪静,这就是异常攻击行为,说明狗群的等级关系没有确定,狗仗人势争夺首领(头犬)地位。[1]
狗常见的异常攻击行为有对小孩竞争性攻击行为、捕捉甚至杀死小动物的攻击行为等。本来温顺的宠物狗有时突然对主人家的小孩吠咬,使小孩受到惊吓和伤害,这是狗对小孩竞争性攻击行为,是一种异常攻击行为,其原因是狗与小孩争宠,狗嫉妒主人关爱小孩比自己多;狗虽然被驯化了几千年,但狗仍然具有逐猎和捕捉猎物的习性,常见它们煞有其事地追赶“猎物”,到最后几秒钟时又会突然放弃,有的会对小动物突然发起捕捉甚至杀死,如杀死鸡、鸭等,这些都是狗的异常攻击行为。狗的正常攻击行为可以合理引导,其异常攻击行为则要及时矫正,严加调教。[1]
吠叫习性
狗是狼的后代,吠叫是狗继承狼的一种行为习性,常作为联系同伴的“语言”。狗随着与人类共同生活不断进化,吠叫也成为其与人联系和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由于品种不同,狗有大有小,叫声也有高有低,但节奏和吠叫的方式基本是一样的。狗的吠叫可以表达哭闹、伤心、寂寞、哀怨、悲伤、不开心、伤痛、痛苦、高兴、催促、报信、威胁、愤怒、仇视、警觉等不同情感。但并不是所有的狗都会吠叫,也有不吠叫的狗。
现代都市有的楼房高达几十层,在这种楼房里养狗,夜深人静时一旦狗吠叫起来有时可传至周好几平方千米,因此养狗要考虑周边环境,避免扰民。[1]
交往习性
狗非常喜欢与人交往甚至胜过同类。喜欢与人交往是狗天生的习性,不仅仅是因为与人交往可以得到照顾, 有吃有住,更主要是因为狗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听觉灵敏,嗅觉惊人,记忆力也强,在与人为伴的过程中能建立感情,对主人有强烈的保护心理。狗会从水中、失火的房子里以及其他灾难中救援主人,如果狗的主人去世,狗会悲伤,有的不吃不喝,有的对任何事情都无精打采,有的为了主人牺牲了自己的性命,真实感人的故事很多,这也是狗成为最受家庭喜欢的宠物的主要原因。
宝宝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
1、挫折。有研究证明,挫折是引起宝宝攻击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宝宝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努力尝试仍遭遇失败或者受到别人侵犯的时候,最容易爆发攻击行为。比如,宝宝一个人玩得正高兴时,别的小朋友干扰了他,抢走了他的玩具,他就会采用口头的或身体的攻击行为来对付小朋友。
2、得不到关注。当宝宝长期得不到家人或小伙伴的关注,也会引起他发生攻击行为。比如,有些宝宝被家长忽略后,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得大人的关注和自我的满足。
3、获得“成就感”。当宝宝感到自己无能,希望获得“成就感”时,也可能通过攻击他人以表现自己的强大,满足追求成功的心理需求。比如,宝宝无法从别的方面得到表扬和重视时,就可能会通过打架而“出名”,让家长重视,让同伴惧怕,从而获得所谓的“成就感”。
家庭暴力会遗传吗 家暴如何遗传
家暴如果从遗传的角度来看的话,属于行为遗传学。家暴属于其中的反社会性人格遗传,容易产生反社会的攻击行为。从欧美所做的反社会行为研究中,发现反社会人格的遗传度是比较高的。而家暴遗传给下一代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
1.基因遗传。我们都知道雄激素,雄心荷尔蒙带有一定的攻击性。这也是为什么现实中男性的攻击性比较强,家暴中的施暴者多为男性。而遗传基因决定,有的男性雄激素比较多,攻击性比较强。
2.暴力的环境。从小生活在暴力环境中的孩子,会把暴力行为习惯化,并且认为暴力行为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或者形成了暴力的行为模式。
青少年多动症有什么症状
1、注意不集中:注意力不能专注在青少年患者的多动症的症状中仍然十分的明显。症状的表现为坐不住、心烦以及内心不安宁、上课听不进等,另外小动作也太多,在比较大的空间允许其活动时,活动过度的表现较明显,干扰他人。
2、行为幼稚:虽然患者已经是青少年,大多数也都进入了中学,但是在语言以及行为上显得十分的幼稚,通常喜欢和低年级的学生玩。他们比较容易兴奋,戏弄他人的时候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不能和别人开玩笑,给人一种不成熟的感觉。
3、情绪问题比较多:仍然存在这克制力太差、容易急躁、冲动等症状表现。受到外界的刺激后的反应比较强烈,爱发脾气;行为较冒失、过失行为比较多;忍受能力很差,自尊心也下降,做事缺乏动力;逆反心理比较严重,对于家长及老师的批评通常会对抗,和同学关系不是很融洽。
4、攻击行为多:这个时期孩子正在处于青春逆反时期,通常不服从指令,与家长的冲突会渐渐增加,甚至会导致家庭暴力的产生。如果是那些早期伴有违抗、攻击行为的儿童,青春期之后会出现危险的举动,做事经常不顾及后果,事后不会吸取经验教训,很容易发展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
宝宝攻击行为的表现
主要就是孩子有暴力行为,喜欢攻击别人,具体可以分为两大类:
· 工具性攻击
主要是为了抢夺物品或者空间而攻击他人,并不是为了伤害他人。比如宝宝通过咬、推、打等攻击行为,占有玩具或者活动范围。
· 敌意性攻击
这种就是为了伤害他人而进行攻击,主要通过语言、工具以及肢体攻击他人,以得到心理以及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比如宝宝在别人跌跤时嘲笑,直接打小伙伴,或者背后说坏话或者造谣等等。
TIP:需要提醒的是,攻击行为在大部分孩子身上都有体现,而随着年龄变大,其攻击方式也有改变。所以家长一定要时刻关注宝宝,一旦出现攻击性行为,就要及时阻止并纠正。
给他点时间学会社交平衡
幼小的孩子同样具有攻击能力。由于父母的疏忽,很少注意幼儿的攻击行为,还认为活泼可爱,结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的正当维权行为成了攻击性行为。
攻击与我们意志中赞成或不赞成的行为相关——两者都与能量和目标有关,帮助我们用伤害行为和破坏力积极地把握生活的挑战。
我们大部分人要我们的孩子在他们被别人粗暴地对待时能维护他们自己的权利。我们希望他们不要打架,但如果被攻击能够对付攻击者,也就不压制。一个孩子在太多或太少攻击行为中要找到健康的平衡可能是他成长中最难的任务。
根据发展理论,攻击的冲动或驱动源自人类孩童,是心理生命力和生存的关键层面。
在第一年,幼儿常常不认为有攻击行为,而且鼓励他推、拉、或对别人使力是明显指挥能力和维权的迹象,反映了攻击的健康成熟。但9个月大的幼儿抓着你的头发,他不知道头发会受到伤害——在其他行为中可以看到以同样富于顽皮的方式行事。
只有到第二年,当孩子发展到分清“我”和“你”,他开始理解他对某人生气和对人使脸色。我们通常到第二年时才谈论一个孩子对他人的残忍或敌对。即使到那时,他仍不能知道理解他行为影响的因果或者如何调整他对别人的行为。当你15个月大的孩子猛击一个脆弱的物体时,他是在维权,而不是期盼它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