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厥阴肝经循行路线图 足厥阴肝经的作用
足厥阴肝经循行路线图 足厥阴肝经的作用
肝经是人身体内的重要经络,可以通过调节肝经来保持全身气血畅达,避免因气机阻滞而出现胸肋,小腹的胀痛不适,可以保证脾胃正常,减少应脾胃升降失调而出现的呃逆,呕吐,还可以保持情绪的正常,摆脱因肝气不舒而出现的郁郁寡欢,暴怒,发火;还可以使男性排精通畅,女性月经规律,从而保障生殖功能的健全。
热水泡脚补血吗
热水泡脚有补血的作用。足部是身体经络循行的重要区域,三条阴经都汇集于此: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肾生血、肝藏血、脾统血。泡脚能疏通经络,从而起到刺激补血功效。
肝胆湿热会引起什么病 外阴湿疹
肝胆湿热蕴结,足厥阴肝经循行于阴部,肝经湿热循经流注阴部,湿热下注,故尿短赤,外阴,阴囊湿疹,睾丸肿胀热痛,外阴搔痒。
足厥阴肝经的作用 足厥阴肝经分支
“目系”的支脉:从“目系”下行经过面颊,环绕口唇之内。
肝部的支脉:从肝分出,通过膈肌,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足厥阴肝经循行路线图 足厥阴肝经养生时间
丑时(凌晨1-3点)是足厥阴肝经气血最旺的时刻。如果丑时不能入睡,肝脏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所以这类人往往面色青灰,情志怠慢而躁,易生肝病,脸色晦暗长斑,因此丑时最好的养生方式就是睡眠。
脚上六条连接五脏六腑的经络在哪
脚上有三条阴经和三条阳经,分别是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从循行部位起于足小趾下面,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状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缘,分出进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长强穴),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
足厥阴肝经循行路线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沿足背向上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
足太阴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 8 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
足少阳胆经本经脉又一分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
足阳明胃经本经脉另一分支从膝下3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又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足太阳膀胱经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蕤仁的功效与作用 养肝
《玉揪药解》:“入手太阴肺、足厥阴肝经。”能起到养肝的作用。
足厥阴肝经的作用 足厥阴肝经功能主治
泌尿生殖系统病症,神经系统病症,肝胆病症,眼病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如胸满,呃逆,腰痛,疝气,遗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子宫出血,性功能减退,烦躁易怒,失眠,视力减退,头晕烟花,易疲劳,口咽干燥,皮肤枯黄,面色晦暗等病症。
足厥阴肝经循行路线图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下至足大趾外侧段(大敦穴),沿足背向上,至内踝前一寸处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侧前缘,在内踝上八寸交于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抵少腹,上行至章门穴,循行至期门入腹,挟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于目系,出于额,直达头顶部,与督脉交会于巅顶百会穴。
肝火旺盛的症状 胸肋灼痛
足厥阴肝经循行于少腹,布于胸肋,肝火内灼,则可出现胸肋如火灼样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