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病的发病原因及病理特点是什么
乳腺病的发病原因及病理特点是什么
(1)乳腺小叶增生症得不到及时治疗的原因
①一部分女性不把乳腺小叶增生症作为一种重要疾病看待,认为去不去医院就诊无所谓,因为发病人群较多,习以为常,所以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
②不好意思去看病。乳腺专科医生大部分是男性医生,有的女性不愿意找男医生看病,拖下去易使病情进一步发展。
③相当一部分女性即使去了医院,但没有得到专科医生诊治,治疗效果欠佳,也就失去了再次看病的信心,使病情延误下来。
④有很少一部分女性听信了社会上的“游医”,花了许多钱没治好病,也失去了信心,进而延误病情。
(2)乳腺腺病的发病原因及病理特点:可以这样认为,乳腺腺病是由乳腺小叶增生症没有得到系统治疗而进一步发展而来的。乳腺小叶增生症和乳腺腺病,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通过自身内分泌调节或用小部分药物治疗可以自行缓解,而后者则必须采取系统地治疗措施(药物、手术)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乳腺腺病是在乳腺小叶增生症基础上,多次增生而又复旧不全中发生的病理变化的结果,按照病理组织学特点乳腺内由增生的病理结构发展为腺病样的病理结构。有专家认为,乳腺腺病发病与卵巢内分泌紊乱有关。在雌激素代谢失调下易诱发乳腺腺病。
腺病是以小叶间导管及末梢导管均有不同程度的增生,以及后期也渐有纤维组织的明显增生为特征,但小叶结构基本保存。
乳腺腺病可分为纤维腺病和硬化性腺病两大类。临床上为应用方便将这两类病变的区分分界线定为:前者在临床查体时.增生的团块没有腺病样结节发生,触诊时也未获取结节样改变;而后者在增生的团块上可触及多个腺病样结节,亦可称为腺病瘤样改变。
①纤维性腺病的病理特点。纤维性腺病是在小叶内腺泡增生和小叶内导管增生的基础上,随之有大量的纤维组织增生。小叶内的腺泡因增生而数目增多,腺泡上皮增生为两层或多层并充满腺泡腔内,使腺泡形态消失;小叶内导管增生使导管数目增多而无腺泡生成,导致上皮增生可突入腔内,与此同时小叶纤维化明显,成为纤维性腺病。
②硬化性腺病的病理特点。如果病情进一步加重,由于管泡增生的数目大量的增加,可使小叶增大,造成小叶形成不规正,甚至有融合,致使小叶紊乱或消失,由于此时大量纤维组织增生,使增生的管泡受压而变形,甚至出现管泡萎缩。如果由增生的管泡和纤维组织共同组成孤立的界限较明显的实性肿块,这就是我们临床上所见到的硬化性腺病伴有瘤样结节生成,有的文献上亦称为乳腺腺病瘤。大体标本在剖开时可见切面上为肉白色,并可见多个棕色的小颗粒区,这与我们行手术切除时所见是相同的。出现腺病瘤的病人,大体标本肿块很小,一般可在1厘米,大者也可有数厘米之大,表面界限尚清晰、光滑,似有被膜,而基底部与腺体相连,活动度不大,触之有轻痛。镜下可见:由于纤维化加重而致小叶轮廓逐渐消失,实性增生的上皮位于纤维化的组织内很像浸润癌的图像。
乳腺炎都有哪些发生因素呢
原因1、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一般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多见于初产妇的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两个急性乳腺炎的发病原因其一,哺乳方法不当、乳汁流出不畅、乳腺导管堵塞等情况下最易发生乳汁淤积,由于乳汗营养丰富,易成为细菌生殖的温床;急性乳腺炎的发病原因其二,在乳头破裂、乳头畸形或乳头外伤的情况下,细菌可从乳头逆行进入乳房而扩散至乳腺,引起感染。
原因2、慢性乳腺炎的原因有两方面:
慢性乳腺炎的原因一是急性乳腺炎失治误治,如抗生素使用不当等;慢性乳腺炎的原因二是发病开始即是慢性炎症过程,多因排乳不畅乳汁淤积形成硬结。慢性乳腺炎的特点是起病慢,病程长,不易痊愈,经久难消;乳房内可触及肿块,以肿块为主要表现,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有压痛,可以与皮肤粘连,肿块不破溃,不易成脓也不易消散;乳房局部没有典型的红肿热痛现象,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不明显。
乳腺炎的发病原因
1、乳汁的淤积:乳汁过多,产妇没有及时将乳房内多余乳汁排空;乳管不通,乳管本身炎症、肿瘤及外在压迫、胸罩脱落的纤维亦可堵塞乳管等都会造成乳汁淤积,有利于入侵细菌的生长繁殖。
2、细菌的侵入:乳头内陷时婴儿吸乳困难致使乳头破裂,乳头破损使细菌沿淋巴管入侵是感染的主要途径。婴儿口含乳头入睡或婴儿患口腔炎也有利于细菌直接侵入乳管。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菌为主。
另外,由于某种原因缩短授乳时间,或减少授乳次数;固定、死板的授乳时间规定;俯卧式睡觉;情绪紧张、压抑;乳罩太紧、太小等情况都会导致女性乳腺炎的发生。女性感染乳腺炎除了直接受到感染外,还常由于局部乳腺导管阻塞,乳汁淤积而诱发。乳腺导管不通畅,一般发生在乳汁分泌丰富和稠密的母亲。所以处于哺乳期的女性朋友更应当多加注意。
乳腺囊性增生症的病理特点是什么
(1)乳腺囊性增生症的病理特点:乳腺囊性增生症是乳腺增生性病变的一个特殊类型。在我国发病率较低。乳腺囊性增生症是由大小不等多个囊肿形成与乳腺小叶增生并存的一种特殊的病理类型,故称为乳腺囊性增生症。有的称为乳腺囊肿病,或称纤维囊性乳腺病等。乳腺囊肿病是以乳腺小叶小管及末梢导管高度扩张而形成囊肿为主要特征,同时伴有其他一些结构不良性病变的疾病。
乳腺囊性增生症的发病机制是,当卵巢内分泌紊乱时,雌激素增多,孕激素相对减少,这就导致乳腺上皮增生过度。在复旧过程中,大量上皮细胞蜕变脱落,堵塞管腔,分泌物排除障碍,管内压力增高,导致小叶小管及末梢导管扩张致使囊肿形成。
(2)病理标本所见:增生的乳腺组织内囊肿较大,其数目不等,可呈孤立的单发性囊肿,亦可呈多发性囊肿。囊肿可分为两大类:
①为多个大小不等的小囊肿,它们镶嵌在增生的乳腺组织中,肉眼可见有晶亮的圆形小珠,如果是微囊,仅能在灰白的乳腺组织中看到如“针眼”大小棕色的点状物。大小不等的散在囊肿有时可呈孤立状,或是多个小囊肿融合在一块,呈“葡萄珠”状。
②孤立性大囊肿,也有大小不等2~3个依偎在一起,一般直径2~3厘米左右,大者直径可达4~6厘米。有的表面光滑呈晶莹状,有折光性。有的囊壁外因纤维组织增生形成较厚的囊壁,往往与周围组织有粘连,活动度小,外观颜色多呈蓝色,有时称“蓝顶盖”囊肿,囊内液体各异,有的为透明的淡白色液体,有的为棕褐色稍混浊液体,有的为乳汁样混浊液体等。切下的标本如为大小不等多个囊肿,其囊间为增厚的纤维组织,此时可发现被囊肿压迫而形成的迂曲导管。
(3)显微镜下所见:囊肿形成是终末导管高度扩张所致,如果仅有囊肿扩张而无上皮增生称之单纯性囊肿。巨大囊肿可因囊壁受压,使上皮细胞变成扁平,甚至萎缩。囊壁一般为肉芽组织构成,有时可有异物巨细胞反应或泡沫状细胞集聚成团。
较小的囊肿上皮为立方状或柱状增生不明显,若囊壁上皮呈乳头性生长则称乳头状囊肿,乳头可为没有间质的简单乳头,也可能为分支状乳头。
当若干扩张导管和囊肿内均有乳头状增生时则称为乳头状瘤病。当复杂分支状乳头顶部互相吻合成大小不一的网状结构时称网状增生;后者进一步增生,拥挤于腔内,至看不到囊腔时,称为腺瘤样增生;当上皮增生成片状,其中有多数圆孑L状空隙时则称为筛状增生;上皮再进一步增生成实体状时,则称为实性增生。上述各种上皮增生虽程度不同,但无间质病变,如果上皮增生发生间质病变时,则有可能发展成癌。
乳腺炎的发病原因
1.细菌的入侵 本病致病菌多数为金黄葡萄球菌,少数为链球菌。细菌由乳头皮肤破裂处或乳晕皲裂处进入,沿淋巴管蔓延至乳腺小叶间及腺小叶的脂肪和纤维组织中,引起乳房急性化脓性蜂窝组织炎。亦有少数病例产后发生其他部位的感染并发症,细菌经血循环播散至乳房,引起发病。
2.乳汁淤积 乳汁有利于侵入细菌的繁殖。乳汁淤积的原因有:①乳头过小或内陷而产前又未能及时矫正,使婴儿吸乳困难,甚至不能哺乳。②乳汁过多,排空不完全。产妇不了解乳汁的分泌情况,多余乳汁不能及时排出而保留在乳内。③乳腺管阻塞使排乳困难,如乳管本身的炎症、肿瘤及外在压迫,均可影响正常哺乳。
3.乳头皲裂 分娩后产妇未能掌握正确的哺乳技巧,或婴儿的含吮不正常,或过度地在乳头上使用肥皂或乙醇干燥剂之类刺激物以及婴儿口腔运动功能的失调等造成乳头皲裂,使细菌沿乳头小裂口入侵,并且经淋巴管到达皮下及乳叶间组织而形成感染。乳头皲裂时,哺乳疼痛,不能使乳汁充分吸出,致乳汁淤积,为入侵细菌创造了繁殖条件。
乳腺癌的发病原因
乳腺癌的病因一:
月经初潮早绝经晚。月经初潮年龄小于12岁与大于17岁相比,乳腺癌发生的相对危险增加2.2倍。闭经年龄大于55岁比小于45岁者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1倍。月经初潮早,绝经晚是乳腺癌最主要的两个危险因素。
乳腺癌的病因二:
遗传因素。有研究发现,如果其母亲在绝经前曾患双侧乳癌的妇女,自身患乳腺癌的危险性为一般妇女的9倍,而且乳腺癌病人的第二代出现乳腺癌的平均年龄约比一般人提早10年左右。姐妹当中有患乳癌的女性,危险性为常人的3倍。需要强调的是,乳腺癌并不是直接遗传,而是一种“癌症素质”的遗传,乳腺癌病人的亲属并非一定患乳腺癌,只是比一般人患乳腺癌的可能性要大。
乳腺癌的病因三:
婚育。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女性虽婚而不育或第一胎在30岁以后亦为不利因素,但未婚者发生乳癌的危险为婚者的2倍。专家认为,生育对乳腺有保护作用,但仅指在30岁以前有足月产者。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哺乳对乳腺癌的发生有保护作用,主要是对绝经前的妇女。
乳腺癌的病因四:
电离辐射。乳腺是对电离辐射致癌活性较敏感的组织。年轻时为乳腺有丝分裂活动阶段,对电离辐射致癌效应最敏感,而电离辐射的效应有累加性,多次小剂量暴露与一次大剂量暴露的危险程度相同,具有剂量-效应关系。
乳腺癌的病因五: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人均消化脂肪量有较强的相关。有些公司职员高收入造成高生活水准,形成不科学的、不健康的“高热量、高脂肪”饮食习惯,结果导致乳腺癌的发病率大大提高。
乳腺癌的病因六: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些长期从事办公室工作的女性白领坐多动少,缺乏锻炼,接触阳光少。大多职业女性由于工作关系,长时间紧箍着乳罩,难得给乳腺“松绑”;还有些职业女性迫于工作的压力或追求事业的成功,过着单身贵族或丁克族生活,不成家,不要孩子。
各种类型的乳腺增生有哪些的不同表现
1、乳痛症:21~25岁,病史数周或数月,平均3个月。病理特点为管泡及小叶间质轻、重度增生,小导管轻度扩张。突出表现是乳痛。
2、小叶增生型:26~30岁,病程一年左右。可触及界限不甚清楚的肥厚腺体,有触痛,多伴有月经前胀痛及月经紊乱。病理特点是小叶增生增多增大,界限清楚,小叶内外已有细胞浸润,病变程度随月经周期变化。
3、纤维腺病型:31~40岁,病程约1~2年。突出的表现为乳腺肿块,可扪及边界不甚清楚的片状肿块,或表面不光滑,质地较硬,大小不等的圆形结节。病理为主质与间质均增生,导管扩张,可伴有瘤样结节。
4、纤维化型:41~45岁,病程2年左右。少数患者有经前乳痛,检查时可扪及不规则、界限不清、表面不光滑、质地坚韧的肿块,无触痛。病理见间质纤维化、小叶萎缩或消失,腺管变形。
5、囊肿病型:46~55岁,病程约2~3年。常表现为单个或数个散在囊肿,直径在1~2厘米,甚至3~4厘米,很少或不伴有经前乳腺胀痛。病理所见为腺管和腺泡不同程度扩张,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肿样改变。
乳腺囊肿发病有何特点
最初症状一般是乳腺肿物,单侧多见,位于乳晕区外的乳腺周边部位,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表面光滑,稍活动,触之囊性有轻度触痛,直径常在2~3cm, 一般无腋区淋巴结肿大,年轻妇女在哺乳期或之后发现乳房边界较清的肿物,并主诉在哺乳期中曾患过乳腺炎,检查在乳晕区外的较边缘部位触到边界清楚,活动、表面光滑的肿物,应想到积乳囊肿的可能,借助 B 超检查可确诊o应注意与乳腺囊肿病、乳腺腺纤维瘤、乳癌相鉴别。
急性乳腺囊肿在开始时患侧乳房胀满、疼痛,哺乳时尤甚,乳汁分泌不畅,乳房结块或有或无,全身症状可不明显,或伴有全身不适,食欲欠佳,胸闷烦躁等。然后,局部乳房变硬,肿块逐渐增大,此时可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高烧、寒战、全身无力、大便干燥等。常可在 4~5日内形成脓肿,可出现乳房搏动性疼痛,局部皮肤红肿,透亮。成脓时肿块中央变软,按之有波动感。
若为乳房深部脓肿,可出现全乳房肿胀、疼痛,高热,但局部皮肤红肿及波动不明显,需经穿刺方可明确诊断。有时脓肿可有数个,或先后不同时期形成,可穿破皮肤,或穿入乳管,使脓液从乳头溢出。破溃出脓后,脓液引流通畅,可肿消痛减而愈。
若治疗不善,失时失当,脓肿就有可能穿破胸大肌筋膜前疏松结缔组织,形成乳房后脓肿;或乳汁自创口处溢出而形成乳漏;严重者可发生脓毒败血症。急性乳腺囊肿常伴有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有触痛;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增加。
乳腺癌的发病原因
乳腺癌是在女性群体当中排名第一的常见恶性肿瘤,越来越多的女性患上了这一疾病,从而饱受折磨。这种折磨不仅仅是肉体上的,更是心灵上的。不少女性因为乳腺癌而对生活失去信心。那么,患上乳腺癌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一、胸产品含过量激素:丰胸产品如果含有不健康的或者过量的激素,对乳房肯定是不利的。这是近些年新出现的乳腺癌的发病原因。
二、晚婚、晚育、少哺乳:流行病学的统计,对于女性来说,晚婚、晚育、少哺乳是一个不利因素,但是能不能成为乳腺癌一个真正的高危的发病因素,现在还不能非常肯定。这并不是提倡女性早婚、早育,而是说女性应该顺其自然,到符合计划生育的年龄的时候,自然生育。女性生育之后,乳房会随着增生,如果不进行哺乳,一方面对于孩子的健康来说不利,另一方面对于女性的自然循环也是不利的。哺乳有利于降低患乳腺癌的风险。这种乳腺癌的发病原因往往许多人并不了解。
三激素水平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患上了乳腺癌,从医学角度讲,乳腺癌的发病年龄的确变得年轻了,这主要是因为城市生活方式的改变。改革开放以后很多西方的文化生活方式被引入国内,环境的污染、饮食的污染、紧张的心理压力,还有其他原因造成的激素水平的改变以及人为的一些因素都导致年轻女性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这也是乳腺癌的发病原因之一。
四精神压力过大:对于乳腺癌的发病原因你了解吗?乳腺癌发病比较重要的相关因素是精神压力。现代人面临很多的竞争,失去了以前那种自然的生活方式。如人们的作息时间通常是晚上加班;咖啡、香烟很多基因改造的食物……专家提出,受教育程度高、工作压力大、情绪易波动的“白领”女性的发病率正日趋增高。女性乳腺增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情绪不稳定、爱生气。中医认为怒伤肝、肝气郁结、两肋胀痛,乳房和肝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女性总是处于怒、愁、忧、虑等不良情绪状态,就会抑制卵巢的排卵功能,出现孕酮减少,使雌激素相对增高,导致乳腺增生,从而引发乳腺癌。医生建议保持心情的舒畅、情绪的乐观是乳腺增生的最好防御武器。
五高脂肪饮食诱发乳腺癌:死亡率与人均年脂肪消耗量呈正比关系。专家研究认为,人类的健康状况,60%与生活方式有关,而在生活方式这个大的范畴中,饮食因素又占了绝大部分。科学家对乳腺癌发生率高的美国居民的饮食构成与乳腺癌发生率低的中国居民饮食构成的对比分析发现,总脂肪每人每日消耗量,美国人是中国人的2.5倍。研究证明,肉类、煎蛋、黄油、奶酪、甜食、动物脂肪等可增加患乳腺癌危险性,而绿色蔬菜、水果、鲜鱼、低脂奶制品则可减少患乳腺癌的危险性。这种乳腺癌的发病原因一定要注意。
相信通过小编对乳腺癌发病原因的简单整理,读者朋友们也能对乳腺癌有了更加进一步的了解。牢牢掌握乳腺癌的发病原因,减少患上乳腺癌的可能。如果还有所疑问,欢迎咨询在线专家。
为何乳腺增生是女性的隐形杀手
乳腺增生症又称乳腺病,男女均可发病,妇女最常见,多见于30-50岁妇女,尤其接近绝经妇女;而乳腺小叶增生症多见于未婚年轻妇女或少数已婚妇女。常伴月经不调,经前加重;肿块大小不一,活动度较差,边界不清,有时几个肿块连在一起边缘不清呈囊状高低不平,无皮肤改变,本病发病原因主要由于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虽非肿瘤,但部分病人可呈瘤样改变,约有3%--10%,少数病人有癌变可能,往往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癌变的机会也相对增加,成为体内的一种“隐形杀手”。
该病诊断主要靠乳腺穿刺细胞学检查才能确诊。对乳腺增生症,乳腺纤维瘤,采用外贴与内服治疗,不仅能有效的消除乳腺增生症或乳腺纤维瘤,而且还能有效的预防乳腺纤维瘤、乳腺增生症的手术后再次复发,给人们带来消除乳腺病的福音。
乳腺癌的发病原因
1、乳腺癌西医的病因
乳腺癌在目前临床中是更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妇女恶性肿瘤中,其发病率居于首位.乳腺癌的病因有多种,机制不清.现代医学认为乳腺癌一般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乳腺癌的家族史、月经初潮早、高龄初产、未经产、闭经晚、绝经后肥胖、高水平的电离辐射、良性乳腺疾病等,其发病的机制与病 毒(特别是B型RNA病 毒)及未生育或哺乳、甲状腺疾病和内分泌失调,雌二醇和雌酮发生了异常增加及雌三醇缺乏有关.同时认为雌二醇又是致癌的物质,而雌三醇对机体具有保护、防癌的作用,所以在机体免疫监视的功能低下、脏腑的功能出现了障碍、在癌基因的作用下而导致乳腺细胞发生了损害,从而发展为乳腺组织出现了异常增生,更终导致癌变。从以上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概括为两个发病的条件,一个是内分泌发生了失调,一个为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
2、乳腺癌中医病因的分析
中医能够有效地调节患者内分泌,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从而预防患者发生癌变。中医认为乳腺癌相当于中医的"乳岩"、"乳石痈"、"乳痞"、"乳发"、"乳核"、"妒乳"等范畴,其发病的机理主要是正气不足、风寒内侵、七情内伤、所愿不遂、郁结伤肝、引起体内脏腑功能出现了紊乱、冲任失调,降低了患者机体对癌细胞的监视抵抗力,在癌基因作用和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终致气滞血淤、邪毒蕴内,痰浊交凝,结滞乳部而成乳腺癌。
中医的病因分析为:乳腺癌在历代文献中被称为“乳岩”等,综合历代和现代医家的论述,本文提出“毒邪”则是贯穿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始终的病因和病理的产物,“六淫伏毒”和“七情郁毒”是乳腺癌发生的两大主要的病因,“癌毒内生”是乳腺癌发生的核心变化,“痰毒瘀结”是乳腺癌发展的核心病机,“余毒未清”是术后的主要病机,“余毒旁窜”是术后复发转移的关键病机,“散结解毒”是术后抗复发转移治疗的重要治则。乳腺癌痰毒瘀结病机理论和散结解毒治则治法完善和发展了乳腺癌中医理论,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3、乳腺癌中西医病因的关系
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对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中医辨证的重要内涵之一,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部分,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的相当于中医正气的生理功能。乳腺癌患者IgA, Igm均显著升高,说明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功能活跃抗体生成释放增多。阳气虚和阴血虚型患者IgA,IgG有下降趋势,这与国内绝大多数对虚证体液免疫功能的报道一致,说明正气比较虚弱,机体各脏器功能无论是蛋自质的合成,还是免疫系统的反应性都会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