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小儿神经发育是否正常的方法
判断小儿神经发育是否正常的方法
1、出生至一个月:呈蠕动运动,手紧握,刺激后为全身反应;对光刺激有瞬目反应,对突然响声有惊跳,触睫毛能瞬目;饥饿或尿湿后啼哭;伴随啼哭发生呃逆、咳嗽或喷嚏时能发出声音;有惊吓、吸吮、寻找、握持等原始反射。
2、2个月:俯卧位时头可抬起数秒钟;见闪光闭眼,对突然响声仍能引起惊吓反射;头及眼可随物体向两侧移动45度,逗之能微笑;保持原始反射。
3、3个月:俯卧位能长时间抬头,可短时间拿玩具,全身性运动反射减少;盯眼看人,被刺激肢体有选择性运动;头及眼随物体转动可达90度,逗之能笑并发出声音;呀呀学语;原始反射尚存在,但处于过度时期。
4、4个月:肢体能分别运动;头可随声音转动;抓住玩具能往嘴里塞;逗之能大声地笑;惊吓反射及强。
5、5—6个月:能翻身,俯卧时能撑起胸部;能辨别生人,能玩玩具由一手移至另一手;有时能与熟人咿呀说个不休;吸吮反射仍存在。
6、7—8个月:能稳坐,开始学爬行;能辨认熟悉声音,拒绝不喜欢的食物;对陌生人表示害羞;能发出爸妈单音;仍有吸吮反射。
7、9—10个月:能熟练地爬行,用食指拨物体;能辨别食物;能挥手再见,用杯子喝水;能发出爸爸妈妈等音。
8、11—12个月:能牵着行走,短时间独立;能听音乐,辨别香臭;穿衣时会主动伸出手臂,拿起笔乱写乱画,试用匙吃,摇头表示“不”;能理解几个简单嘱咐,说1—3个单字;吸吮反射逐渐消失。
9、13—15个月:能蹒跚行走,易摔跤,试爬楼梯,拾起小纸片,开关小盒;喜欢红色,有触觉定位;能指眼指鼻,喜欢动物玩具;常常自言自语,能与意义的说出3—5个字;大小便时会蹲下。
10、16—18个月:边走带跑,偶摔到,喜爬床爬桌,开始自己吃饭,爱 掷球玩方块积木,能认得书上的人、动物、汽车等,能脱鞋袜,能讲到6个字语,回答简单问题,能控制大小便。
11、19—21个月:扶手上楼,学倒退走,能踢打皮球;认方圆;模仿扫地,擦桌子,学唱1—2句歌。
12、22—2岁半:熟练地上下楼梯及跑跳;喜欢看图书,对痛觉有精确定位;能画圈,叠纸,穿鞋袜;开始懂得集体概念,如“我们、大家”。
13、3—5岁:能穿衣扣钮,蹬三轮车;视力已发育成熟,能辨认五种颜色,能唱儿童歌曲,背诵歌谣,爱提问,喜模仿。
14、6—7岁时:运动感觉发育都比较成熟,有一定分析综合能力,为上学创造了条件。
准确判断小儿脑瘫疾病的辅助检查有哪些
(1)脑电图是准确判断小儿脑瘫的主要措施之一:约有80%的脑瘫患儿有脑电波异常,其中脑瘫的脑电图异常率高,也有可能正常,也可表现异常背景活动,伴有性放电波者应注意合并的可能性。
(2)脑电地形图是准确检测小儿脑瘫的重要标杆:检测囟门发育与脑波变化。
(3)脑磁图。
(4)诱发电位:视力减退或听力障碍者可分别给予视诱发电位和听诱发电位检查。
(5)肌电图是确诊小儿脑瘫不可缺少的一项检查:了解肌肉和神经的功能状态,小儿脑瘫合并肌萎缩者尽可能做此检查。
(6)脑阻抗血流图。
(7)头颅CT、MR睑查是确诊小儿脑瘫是否出现其他脑部伤害的重要凭证:1/2-2/3的患儿可有异常,但CT、MR呛查结果正常者不能否定小儿脑瘫的诊断,大多数脑瘫患者在脑损伤早期可发现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脑水肿等;脑损伤急性期后可发现脑萎缩、外部性脑积水、脑软化或其他脑部损害。
(8)头颅超声波:对前囟门未闭合的脑瘫小儿,可以利用超声波检查,也可以有效发现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脑水肿、脑萎缩、外部性脑积水、脑软化或其他畸形。
(9)准确判断小儿脑瘫疾病的辅助检查有哪些?智能测定是检测小儿脑瘫是否存在的主要项目:可发现脑瘫患儿是否合并智力低下。
(10)血尿氨基酸分析:尿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甲状腺功能等检查,可对不明原因的智力运动发育迟缓的婴幼儿进行遗传代谢病的筛查。
(11)TORCH筛查。
生长发育迟缓的小知识
(一)连续性和阶段性
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并非等速进行,具有阶段性。一般体格生长,年龄越小,增长越快,生后6个月内生长最快,周岁后基本稳步成长,至青春期又迅速加快。
(二)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
各系统的发育快慢不同,各有先后。神经系统发育先快后慢,生殖系统发育较晚;淋巴系统则先快而后回缩;皮下脂肪发育年幼时较发达;肌肉组织的发育到学龄期才加速。
(三)顺序性
一般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规律。
(四)个体差异性
生长发育在一定范围内因受先天和后天各种因素影响而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在判断小儿发育是否正常时应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并需做连续动态的观察,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儿童为何要做骨密度测定
很多爸爸妈妈会问:什么是骨密度?我的孩子需要做吗?为何要做呢?
我们说骨密度是指骨头中矿物质的密度。骨密度是骨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儿童重要健康标准之一,是了解小儿骨矿含量的有效方法。通过骨密度测定,早期诊断疾病所造成的骨矿化异常。 一般说骨密度的正常值sos标准≥1500,T值在-1至+1之间,倘若小儿骨密度低于上述标准,可初步判断小儿有‘缺钙’存在,应及时在医生的指导下早期合理用药与合理膳食。
所以,儿童体检定期检查骨密度有助于预防小儿钙质缺乏,对预防佝偻病的发生有一定指导作用。
温馨提示:判断小儿是否缺钙(佝偻病),还应结合临床症状、血液生化检查综合考虑。
宝宝发烧为何手脚发凉
这种情况在临床上经常见到,孩子本来发高烧却手足冰冷,待体温逐渐下降后,手脚又慢慢热起来,其实这是一种假冷真热现象,尽管孩子的手脚冰冷,但内脏却处于发热状态,这在3岁以下的婴幼儿中尤为多见。
小儿四肢含血量少于内脏,四肢的供血不足,较成年人容易发凉。此外,小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尚未完善,负责管理血管舒张、收缩的植物神经易发生紊乱,导致高热初发时四肢末端的小血管处于痉挛性收缩状态而发凉。
遗憾的是,不少家长一发现小儿四肢发凉,就误以为孩子受寒怕冷,马上用棉被将孩子紧紧包裹,结果使得小儿的体温得不到及时散发而越升越高,发生高烧、抽筋,给孩子身体康复带来不良影响。
遇到孩子手足发凉时,家长可用体温表测量孩子的体温,也可用手摸摸孩子的腋下,或面对面地感觉一下孩子呼出气体的温度;哺乳的妈妈还可以在哺乳时,通过乳头感觉孩子口腔的温热来判断小儿是否发热。假如小儿手足冰冷,而腋下、额部、口腔等部位灼热,应及时采取退热降温措施,并到医院找出发热的病因。
该如何检查婴儿神经发育
如果身高、体重、头围的测量值全部都偏低的话那就表示孩子的发育出现了全面的迟缓,应该向小儿科全国医师做详细咨询,以确认是否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如果只是身高、体重、头围的某一项优秀指标出现偏低,那就表示孩子可能出现了部分的发育迟缓,可进一步检查脑神经或内分泌等结合项目,以了解孩子的生理发展是否受到了影响。
如果智能水平处于临界状态,又缺乏可协助诊断的病史和体征,那最好是做智力测验。学龄期的在校学生,在同年龄的同班学生对比下,智力缺陷很容易显露不承认自己的孩子有问题,最后在会来要求医生判断,医生不能根据临床表现判断时,也要做智力测验。因此智力测验是一个很重要的诊断手段。现多用Stanford-Binet智力量表(比内量表)和Wechsler智力量表(韦氏量表)。
对早产儿的神经系统进行早期干预,方法如下。一是在出生后1~2个月内坚持对早产儿抚触,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钟左右。监护期间主要由医护人员执行抚触,住院后期和出院后则由医护人员教会产妇具体操作方法和步骤,由婴儿的母亲对早产儿继续进行抚触。二是自出生后1个月起可在医生指导下,为婴儿制定智能发展和训练计划,开展肢体运动,并利用丰富的视听环境促进婴儿感知觉,运动、语言发展,使早产儿的智能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与足月儿一样得到快速发展。
一些神经性的疾病,在婴儿的时候,是不容易发作的,但是如果没有进行检查,要确诊自己的病情,在后期当中,病情会更加的严重,会影响胎儿的,运动功能,以上的婴儿神经发育检查方式,希望能给各位爸爸妈妈们带来帮助。
婴儿神经发育的自测
宝宝发育不全包括的内容很多,外部畸形一眼就能看出来,对于深藏于内部的则不好把握。不少刚做父母的家长都想早早地了解小宝宝的神经系统发育是否正常,在此,香港玛丽医院的医师向大家介绍一种通过观察婴儿的无条件反射情况,可检测婴儿神经系统的发育是否正常的简便方法。
食物反射:包括觅食反射、吮吸反射和吞咽反射。对出生仅半个小时并醒着的新生儿,当你用手指或乳头抚弄其脸颊时,他会转头、张嘴,并有吮吸、吞咽动作。
定向反射:婴儿出生12~24小时后,就会把眼睛转向光源;强的响声还可使其停止吮吸动作。
抓握反射:触摸出生两三天新生儿的手掌时,他会握紧拳头。
巴布金反射:新生儿躺着时,按住其手掌,头就会转来转去,嘴巴张开,就像打呵欠一样。
巴彬斯基反射:用手指轻划婴儿脚底外侧,由脚跟至脚尖,脚趾会像扇形样的张开。
防御反射:儿童出生后的头几天就能对温度或疼痛刺激产生泛化性反应,也就是说刺激其某一部位,会引起全身性的反应,如呕吐、喷嚏、眨眼、打哈欠、瞳孔反射等。
惊跳反射:当新生儿受到突然的刺激如响声等,就会伸开双臂、双腿,手指张开,背部伸展或弯曲,以及头朝后仰又迅速收回。
游泳反射:将新生儿托起面朝下,其四肢就会做游泳动作。
行走反射:托着新生儿的腋下让其光脚板接触平面,他会做迈步动作,看上去非常像动作协调的行走。
蜷缩反射:当新生儿缩起脚背碰到手面边缘时,他会做出如小猫动作相似的蜷缩动作。
以上这些反射,有些由于大脑皮层的成熟而受到抑制,在一定的时间内会消失;有些则具有明显的保护人体的作用,不会消失。凡有上述反射的婴儿,一般说明其神经系统发育正常,否则就有可能是不正常的表现。特别是某些婴儿如缺乏多种无条件反射,其神经系统发育不良的可能性则较高,可请医生作进一步检查诊断。
新生儿一直睡觉不吃奶怎么办 新生儿为什么爱睡觉
1、睡眠是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过程。在婴儿清醒时,外界无数的刺激向大脑皮层袭来,这些刺激对于成人来说是一般的,但对婴儿来说却是强烈的,“雷电交加”的袭击很快就使小儿神经细胞陷于疲劳。为了补偿细胞的耗损,婴儿采取了保护性措施—长时间的深深的睡眠。
2、另外,婴儿在睡眠时生长激素分泌明显地升高,而在觉醒状态下,生长激素分泌减少。可见,婴儿长时间的睡眠不仅仅是为了恢复疲劳,而且是婴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机。因此,保证婴儿有充足的睡眠时间是保证婴儿神经发育和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的条件。
宝宝发烧手脚冰凉怎么回事
在临床上也会经常的捡到宝宝发烧,但是手脚冰凉的问题。等宝宝的身体体温降下来的时候,手脚又慢慢的热起来了。其实这是属于一种假冷真热的现象。虽然宝宝的手脚是冰凉的,但是宝宝的内脏是属于发热的状态。在3岁以下的儿童中是比较常见的。
宝宝四肢含血量少于内脏,四肢的供血不足,较成年人容易发凉。此外,宝宝小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尚未完善,负责管理血管舒张、收缩的植物神经易发生紊乱,导致高热初发时四肢末端的小血管处于痉挛性收缩状态而发凉。
遗憾的是,不少家长一发现小儿四肢发凉,就误以为孩子受寒怕冷,马上用棉被将孩子紧紧包裹,结果使得小儿的体温得不到及时散发而越升越高,发生高烧、抽筋,给孩子身体康复带来不良影响。
遇到宝宝手足发凉时,家长可用体温表测量孩子的体温,也可用手摸摸孩子的腋下,或面对面地感觉一下孩子呼出气体的温度;哺乳的妈妈还可以在哺乳时,通过乳头感觉孩子口腔的温热来判断小儿是否发热。假如小儿手足冰冷,而腋下、额部、口腔等部位灼热,应及时采取退热降温措施,并到医院找出发热的病因。
孩子为何会经常手脚发冷
3岁的明明因为着凉感冒发起高烧来,脑门和身上很烫,但小手和小脚却是冰凉的,妈妈很纳闷,这是为什么呢?
这种情况在临床上经常见到,孩子本来发高烧却手足冰冷,待体温逐渐下降后,手脚又慢慢热起来,其实这是一种假冷真热现象,尽管孩子的手脚冰冷,但内脏却处于发热状态,这在3岁以下的婴幼儿中尤为多见。
小儿四肢含血量少于内脏,四肢的供血不足,较成年人容易发凉。此外,小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尚未完善,负责管理血管舒张、收缩的植物神经易发生紊乱,导致高热初发时四肢末端的小血管处于痉挛性收缩状态而发凉。
遗憾的是,不少家长一发现小儿四肢发凉,就误以为孩子受寒怕冷,马上用棉被将孩子紧紧包裹,结果使得小儿的体温得不到及时散发而越升越高,发生高烧、抽筋,给孩子身体康复带来不良影响。
遇到孩子手足发凉时,家长可用体温表测量孩子的体温,也可用手摸摸孩子的腋下,或面对面地感觉一下孩子呼出气体的温度;哺乳的妈妈还可以在哺乳时,通过乳头感觉孩子口腔的温热来判断小儿是否发热。假如小儿手足冰冷,而腋下、额部、口腔等部位灼热,应及时采取退热降温措施,并到医院找出发热的病因。
判断小儿神经发育是否正常的方法
小儿的神经——精神发育随着小儿的迅速成长每日每时都在进行着复杂的变化。那么对小儿神经系统机能的发育是否正常,可按不同年龄进行观察:
1、出生至一个月:呈蠕动运动,手紧握,刺激后为全身反应;对光刺激有瞬目反应,对突然响声有惊跳,触睫毛能瞬目;饥饿或尿湿后啼哭;伴随啼哭发生呃逆、咳嗽或喷嚏时能发出声音;有惊吓、吸吮、寻找、握持等原始反射。
2、2个月:俯卧位时头可抬起数秒钟;见闪光闭眼,对突然响声仍能引起惊吓反射;头及眼可随物体向两侧移动45度,逗之能微笑;保持原始反射。
3、3个月:俯卧位能长时间抬头,可短时间拿玩具,全身性运动反射减少;盯眼看人,被刺激肢体有选择性运动;头及眼随物体转动可达90度,逗之能笑并发出声音;呀呀学语;原始反射尚存在,但处于过度时期。
4、4个月:肢体能分别运动;头可随声音转动;抓住玩具能往嘴里塞;逗之能大声地笑;惊吓反射及强。
5、5—6个月:能翻身,俯卧时能撑起胸部;能辨别生人,能玩玩具由一手移至另一手;有时能与熟人咿呀说个不休;吸吮反射仍存在。
6、7—8个月:能稳坐,开始学爬行;能辨认熟悉声音,拒绝不喜欢的食物;对陌生人表示害羞;能发出爸妈单音;仍有吸吮反射。
7、9—10个月:能熟练地爬行,用食指拨物体;能辨别食物;能挥手再见,用杯子喝水;能发出爸爸妈妈等音。
8、11—12个月:能牵着行走,短时间独立;能听音乐,辨别香臭;穿衣时会主动伸出手臂,拿起笔乱写乱画,试用匙吃,摇头表示“不”;能理解几个简单嘱咐,说1—3个单字;吸吮反射逐渐消失。
9、13—15个月:能蹒跚行走,易摔跤,试爬楼梯,拾起小纸片,开关小盒;喜欢红色,有触觉定位;能指眼指鼻,喜欢动物玩具;常常自言自语,能与意义的说出3—5个字;大小便时会蹲下。
10、16—18个月:边走带跑,偶摔到,喜爬床爬桌,开始自己吃饭,爱 掷球玩方块积木,能认得书上的人、动物、汽车等,能脱鞋袜,能讲到6个字语,回答简单问题,能控制大小便。
11、19—21个月:扶手上楼,学倒退走,能踢打皮球;认方圆;模仿扫地,擦桌子,学唱1—2句歌。
12、22—2岁半:熟练地上下楼梯及跑跳;喜欢看图书,对痛觉有精确定位;能画圈,叠纸,穿鞋袜;开始懂得集体概念,如“我们、大家”。
13、3—5岁:能穿衣扣钮,蹬三轮车;视力已发育成熟,能辨认五种颜色,能唱儿童歌曲,背诵歌谣,爱提问,喜模仿。
14、6—7岁时:运动感觉发育都比较成熟,有一定分析综合能力,为上学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