跖骨骨折基本常识
跖骨骨折基本常识
一、第五跖骨基部撕脱骨折腓骨短肌附着于第五跖骨基部结节处。足严重内翻扭伤可造成裂纹骨折或完全的撕脱骨折,x线照片检查时应注意与儿童的正常骨骺相区别。
治疗方法:一般无移位,可用胶布固定,绷带包扎,必要时用石膏靴(带橡皮跟可行走)固定约6周。其它跖骨基部骨折无移位也可用同法治疗。
二、第2、3、4跖骨颈骨折如有移位,应手法复位,短腿石膏固定,否则畸形连接后影响走路。又复位不成功,可手术复位,钢针固定。
三、行军骨折较少见,发生于长途走路,在第2、3跖骨颈或干骨折,也可发生在胫骨。一般无移位,又称疲劳骨折。骨折多在不自觉中发生,无外伤史,症状不重,仅早期患足稍痛,局部轻度肿胀,感觉足部疲劳不适,有时有较多骨痂发生才发现。
治疗:适当休息,早期用足弓支持,胶布固定包扎或石膏固定约3周,可防止过多骨痂形成。以后可用足弓垫(横弓及纵弓垫),分散重力,至症状消失。愈合后无后患。
骨折的基本康复治疗
骨折采用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结果很大的不同,原因就在于长期的外固定制动会产生很多的问题,造成了两者之间在康复治疗中完全不同的病情需要。因此,在论及骨折康复治疗的分期问题时,就有必要将两者分开来讨论。当然,实际上还存在第三种情况,即手术治疗而不能达到足够稳定的内固定,手术后仍需要石膏或夹板外固定。这种情况就需要临床医生、康复医生以及病人本人之间充分的交流沟通,根据骨折的性质和类型,以及内固定的情况来决定外固定的长短,在据此灵活制定康复治疗的方案。
骨折后康复治疗一般分两期进行。
第一期,也称愈合期
骨折或脱位等急性损伤经骨科处理后2一3天,损伤反应开始消退,肿胀和疼痛减轻,无其他不宜活动的情况,一般情况即应开始康复治疗。
(一)第一期康复治疗的基本作用
1.骨折经过复位、固定等处理后达到临床愈合一般需时一月至数月,这期间肢体被迫制动,缺少应力刺激。而一定的应力刺激能活跃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是维持组织正常代谢所必需的。一定的应力刺激所产生的生物电,能帮助钙离子沉积于骨骼,防止骨质脱钙,促进骨折愈合。应力刺激包括对肌腿与韧带的牵拉作用和重力作用。
2.维持一定的肌肉收缩是促进肌肉生理作用的最佳方法,能有效地预防因肢体被迫制动而引起的肌张力降低和肌肉萎缩。故必须尽早使伤区肌肉开始适当的训练。
3.维持伤区邻近关节的适当运动,关节运动能牵伸关节囊及韧带,防止关节挛缩。关节运动并能改善关节的血液循环,促进关节内滑液分泌与循环,从而预防和减轻因长期制动所引起的废用性关节挛缩、关节软骨萎缩变性、关节腔变窄、滑液量减少与关节内粘连。在运动间歇期,要注意保持各关节的功能位。
4.骨折与脱位往往同时损伤肌肉、韧带、关节、血管、神经、淋巴、结缔组织和皮肤等软组织,产生局部血肿,局部血肿压迫使肌肉收缩受到影响,甚至会发生肌肉反射性痉挛;局部血肿压迫使静脉与淋巴回流障碍,静脉淤血,液体大量渗出,形成粘连。若肌被膜与肌纤维粘连,会严重影响肌肉收缩与伸展功能。局部血肿压力继续增高时,会影响动脉血供,使骨折愈合迟缓。康复治疗促进血肿及渗液的吸收,维持邻近肌肉或肌肉的活动幅度,预防和减轻粘连。
5.活跃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和全身各系统器官的生理功能与新陈代谢,保持良好心理状态,从而防止肺炎、褥疮、尿路感染或结石,静脉血栓形成、便秘等并发症,改善病人情绪,维持全身健康。
(二)运动疗法
第一期康复治疗的基本方法是运动疗法。
1.伤肢近端与远端未被固定的关节应做所有活动轴位上的运动,主要是主动运动,必要时进行辅助运动,争取逐步达到正常活动度。上肢应特别注意保持肩关节外展、外旋和掌指关节屈曲与拇外展的正常活动度。下肢应特别重视踝背屈的运动度,防止关节挛缩、足下垂,中老年人关节挛缩倾向大,更应特别注意。
2.在被固定的区域,当骨折端复位基本稳定,无明显疼痛时,即可开始有节奏的肌肉等长练习,以预防或减轻废用性肌萎缩。主动的肌肉收缩能使肌腹和肌键向近端滑移是防止与减轻粘连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伤肢近端与远端未被固定部分做按摩,有利于退肿,预防和减轻粘连。
3.用中医夹板做局部固定时,伤后1一2周,肿胀消退,无明显疼痛时即可开始在夹板允许的范围内做伤区关节小幅度的、不引起疼痛的主动运动,再逐步扩大活动幅度及用力程度。进行时必须注意避免做与骨折移位方向一致的运动,防止骨折端重新移位。例如,肱骨外科颈骨折外展型禁忌肩外展的主动运动;内收型禁忌肩内收的主动运动,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禁忌主动伸肘运动;屈曲型禁忌主动屈肘运动。挠骨下端骨折时远端向背侧移位的柯雷氏(Colles)骨折,须禁忌腕背伸及挠侧屈等主动运动,这些动作要待骨折基本愈合后再开始练习。每次练习重复次数宜少,可每日进行数次。
4.当骨折涉及关节面时,于固定2-3周后,即应每日取下外固定物,做受累关节不负重的主动运动,运动后再予固定,每日1-2次。开始时幅度不宜过大,重复次数也宜较少,以后再逐渐增大运动幅度和用力程度,并逐步增加重复次数。
不负重的关节主动运动使关节软骨面受到轻柔的挤压与摩擦,是一种良好的生理刺激,可促进关节软骨面的修复,并使之更合乎生理状态,并有可能使关节面上修复的结缔组织向软骨分化,形成新的关节软骨。受损的关节面在愈合过程中静休不动,缺少应力刺激,则由骨痂覆盖关节面,使关节面上出现粗糙不平的新生骨痂,成为产生创伤性关节炎的病理因素。受损关节的主动运动能有效地改善关节内血液循环,促进关节滑液分泌与流动,防止关节内粘连形成。
5.为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水平。要使未受伤肢体保持正常活动,这一点非常重要,临床医师在作临床处理如固定和包扎时,就应考虑到不要对可允许活动的肢体设置运动障碍,例如不恰当地扩大外固定范围;手或前臂损伤,持续地用绷带或三角巾将上肢悬吊于胸前时,应一日数次将患肢离开悬吊带做肩与肘的主动运动。应在病情允许时尽早起床活动,并做全身保健体操。必须卧床的病人,特别是年老体弱者,要做卧位保健体操。
保健体操:是徒手进行的全身体操,以健身为目的,多在早晨起床后进行。目的要消除残余的睡眠抑制,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度,活跃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以及全身各大系统的生理活动,促进新陈代谢,改善情绪和养成遵守生活制度的良好习惯,让生物钟正常运行。
保健体操要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的准备姿势,有卧位、坐位和站立位,如下肢损伤者多选卧或坐位,上肢损伤的患者则应及早采用站立位,而脊柱损伤者早期均用卧位。保健体操内容应包括深呼吸、腹背肌和躯干练习,以及未受伤肢体的各关节的全幅度运动和主要肌群的用力收缩。患肢及其附近要保持安静。
(三)物理治疗
1.愈合期物理治疗的目的
(l)消除淤血,促进渗液吸收,减少疤痕粘连。
(2)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活跃细胞代谢,促进骨折愈合。在骨折与脱位骨科处理后,经过24一48小时可开始物理治疗。
2.常用方法
(l)光疗法:目的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营养,促进局部渗液和代谢产物的吸收,活跃细胞代谢,促进组织再生,有助于骨痴形成。常用的有红外线、白炽灯、紫外线等。
(2)直流电离子导人治疗法:可提高局部钙、磷浓度,促进骨折愈合。
(3)透热疗法:能使深部组织充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活跃细胞代谢,消炎、退肿,有助于骨痴形成。可选用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等电疗法。
(4)超声波:每平方厘米小于0.1瓦的小剂量超声波有助于骨痂形成。但骨髓未封闭的小儿忌用。
脚扭伤骨折怎么处理
脚部扭伤如果合并有骨折的话,首先要判断一下是位于哪个部位的骨折,像是第五跖骨的骨折,或者是跖骨的骨折。如果是骨折移位较轻的话,可以用石膏固定四到六周的时间,然后骨折就可以愈合,如果说骨折移位较严重,像是第五跖骨基底部的骨折,这地方如果分离过重的话,可能还需要做手术给固定一下,可以早期活动。
趾骨骨折如何治疗
1.第五跖骨基部撕脱骨折
一般无移位,可用胶布固定,绷带包扎,必要时用石膏靴(带橡皮跟可行走)固定约6周。其他跖骨基部骨折无移位也可用同法治疗。
2.第2、3、4跖骨颈骨折
如有移位,应手法复位,短腿石膏固定,否则畸形连接后影响走路。如复位不成功,可手术复位,钢针固定。
3.行军骨折
较少见,发生于长途走路,在第2、3跖骨颈或跖骨干骨折,也可发生在胫骨。一般无移位,又称疲劳骨折。需适当休息,早期用足弓支持、胶布固定包扎或石膏固定约3周,可防止过多骨痂形成。以后可用足弓垫(横弓及纵弓垫),分散重力,至症状消失。愈合后无后患。趾骨骨折如有伤口,应清洁伤口,防止感染。如无移位,局部包扎固定。如有移位应手法复位,固定患趾于趾屈位。
脚部骨折的原因
1. 直接暴力:如汽车撞击小腿导致胫排骨骨折;
2. 间接暴力:如突然跪倒时,股四头肌猛烈收缩导致髌骨骨折;
3. 积累性劳损:如远距离行军易致第二、三跖骨骨折。
4.病理因素:老年人骨折疏松是导致脚踝骨折错位的直接因素之一。
跖骨骨折用药治疗
就诊科室:外科 骨外科治疗方式:支持性治疗 康复治疗治疗周期:30天治愈率:70%常用药品:独一味颗粒 独一味软胶囊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2000——5000元)
跖骨骨折西医治疗
(一)治疗
根据骨折有无移位及复位情况,而酌情选择相应的治疗措施。
1.无移位及可获得满意复位者,伤后或复位后患肢以小腿石膏或短靴石膏固定4~6周。
2.有移位的骨折
(1)跖骨头跖曲移位:可行开放复位,如局部嵌插稳定时,仅辅以石膏外固定;对合后仍不稳定者,则需用克氏针交叉固定,7~10天后拔除,再换小腿石膏制动。
(2)跖骨干骨折:一般移位勿需手术,严重错位,尤其是影响足弓者则需切开复位,而后视骨折线形态选用钢丝,克氏针或螺钉固定之。
(3)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仅极个别患者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小螺钉或克氏针等),术后仍需辅以石膏制动。
(4)行军骨折:症状较轻者可行弹性绷带固定及适当休息3~4周,骨折线明显者则需石膏固定。
(二)预后
一般预后良好。
跖骨骨折中医治疗
中医药物治疗骨折一般分三期来治疗。
1、早期以活血化瘀为主
基本处方是在活动止痛汤的基础上加减。如当归、赤芍、丹参、桃仁、红花、地必虫、骨碎补、落得打、川续断、延胡索各9克、桑枝12克。片剂可用化瘀活血片,七星散等。
2、中期以和血生新为主
治疗基本以片剂为主,可用不同种类的片剂,如接骨片、接骨紫金丹等。汤剂可用续骨活血汤,如当归、白芍、主地、泽兰叶、地必虫、骨碎补、川续断、落得打、延胡索各9克、陈皮、枳壳各6克、鸡血藤、桑枝各12克。
3、后期以固本培克为主
可用健步虎潜丸,每次服5克,服二次,或用汤剂,如生血补髓汤加减(当归、白芍、川断、狗脊、补骨脂、牛藤、杜仲、生地、熟地、黄芪、桑枝各9克,络石藤15克,也可用八珍汤,补中益气汤等。
西药左旋多巴等,中成药伤科接骨片,壮骨关节丸、三七片等均有一定的作用。
跖骨头软骨炎是什么病
多数人认为本病发病多半与外伤有关,而积累性劳损较单次损伤的可能性大,活在跖骨头关节面的骺板和关节软骨不全骨折的基础上产生。也有人认为由于第2跖骨长于其他跖骨,而且在第二跖骨近端又被第三快契骨所包绕,活动度最小,负重时跖骨头承受应力最大,故易导致缺血坏死。另外,女孩足部肌肉力量较弱,足弓较低,造成2、3跖骨头骨骺负重更多,这可能为本病多见于8-17岁女孩的原因,约占75%。左右测发病相近,10%为双侧同时发病。多见于第二跖骨头,遇见其他跖骨头。受累的跖趾关节常过伸,活动明显受限制,强行屈曲或用足尖着地时,疼痛加重。有事可触及跖骨头粗大、压痛。病人足弓较低,横弓松弛,或伴有轻度跛行。后期因跖骨头膨大,关节面不平整,有骨赘增生而压迫其下趾神经,引起持续性疼痛,关节和有摩擦音。
跖骨骨折是什么原因
跖骨骨折的病因分为两种:
1、较常见的是由于直接暴力所造成,多因重物打击足背辗压足内翻扭伤或误踢硬物引起的,或由火器伤、打扑伤、挤压伤、机器绞轧伤等造成的骨折。
2。间接暴力 暴力通过传导、杠杆或旋转等作用而造成骨折,因此骨折不发生在暴力接触部位。(1)传导作用:自高处跌下,因足着地,足跟受到直接暴力,可发生跟骨骨折。但躯干因受重力作用急剧向前屈曲,可发生椎体压缩骨折。(2)杠杆作用:在走路时不慎滑倒,以手掌着地,暴力可沿其肢体轴线向上传导,致使上肢任何部位发生骨折,如桡骨远端骨折等。(3)旋转作用:如旋转时身体向某一方向旋转,可引起胫腓骨骨干螺旋骨折。
3。肌肉牵拉暴力 在肌肉骤然张力收缩的过程中-其对抗肌未能协调,突然受到阻力,但是肌肉仍旧不自主地收缩牵拉,可造成髌骨、尺骨鹰嘴等撕脱骨折。
4。积累性暴力 无明显外伤史,多因过多的和不适应的远距离跑步或强行军,可造成第二跖骨或腓骨下端的疲劳性骨折。
5、也有些骨折是由积累性劳损所造成,如长期、反复、轻微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可致使肢体某一特定部位骨折,如远距离行军易致第二、三跖骨骨折。
跖骨骨折的发病机制
跖骨居跗骨与趾骨之间,1~3跖骨与跟、距、舟及楔骨组成足的内纵弓,4、5跖骨、跟骨和骰骨构成外侧纵弓。5个跖骨和楔骨在外形上显示背侧宽、而腹侧窄,相互连接在一起组成了足的横弓(形似拱桥状)。诸骨之间相互有坚强的韧带连接,以维持足的形态和诸足弓的生理功能。基于这一特点,在对跖骨损伤的处理中,必须注意对足弓的维持与恢复。
造成跖骨骨折的暴力可因扭伤或传导而来的间接外力,但更多的病例系重物的直接打击或撞击所致。因此,除第一跖骨外,少有单发。且其中不少病例与脱位伴发。
锁骨骨折疼多长时间能好 锁骨骨折钢板多久可以取出
不太粉碎的骨折,经过一年的时间,通常锁骨就会愈合得很结实,这时候钢板失去作用了,就可以考虑把钢板取出来。
如果是粉碎得比较严重的,或者是有些人骨折愈合慢,可以把指征放宽到一年半。
在临床中锁骨骨折不愈合很罕见,一年到一年半基本上都可以达到一个比较良好的愈合,所以取钢板的时间是一年到一年半。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一般超过三年的钢板,是非常难取的,因为骨痂有时候把整个钉子都包住了,都找不着钉尾,所以在临床中一般超过三年的骨折,是非常慎重的处理,能不取尽量不取。超过五年的骨折,基本上就不取了,因为取不出来,取失败的机会太高了。
跖骨骨折检查方法
跖骨、趾骨骨折的检查方法X线检查对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凡疑为骨折者应常规进行X线拍片检查,可显临床上难以发现的不完全性骨折,深部的骨折,关节内骨折和小的撕脱性骨折等,即使临床上已表现为明显骨折者,X线拍片检查也是必要的,可以帮助了解骨折的类型和具体情况,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X线摄片应包括正,侧位,井须包括邻近关节,有时须加摄斜位,切线位或健侧相应部位的x光片,仔细阅读x光片后应辨明以下几点:
(1)骨折是损伤性或病理性。
(2)骨折是否移位,如何移位。
(3)骨折对位对线是否满意,是否需要整复。
(4)骨折是新鲜的还是陈旧的。
(5)有否临近关节或骨伤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