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常染色体异常有哪些
小儿常染色体异常有哪些
常染色体异常指染色体三体,部分染色体三体(由于部分长臂或短臂的易位),以及不同染色体的缺失可形成许多临床综合征。新生儿期较安静,少哭闹,肌肉张力低下,颈部皮肤通常增厚。
在人类大多数细胞核中都有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呈现46条杆状结构。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大多数基因均位于染色体的dna之中。
诊断
制备染色体并进行分析相对较简单,细胞通常采用循环血中的淋巴细胞,胎儿采用羊膜液中的羊膜细胞或胎盘绒毛膜细胞。细胞经过培养,再用植物凝集素(pha)刺激细胞分化。当每个染色体都复制成两个染色体单体时,随后加入秋水仙素,在分裂中期阻止细胞有丝分裂。位于载玻片上的细胞随后被染色,在显微镜下拍照。或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分析。根据染色体形态大小,剪下照片上的染色体,按序分类排贴在纸上,进行核型分析。
染色体显带通常通过g(吉姆萨)或q(荧光)染色技术进行,增加其他染色方法可提高细胞遗传学诊断的准确性。
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使用dna探针(含有荧光标记)来定位染色体上特定基因和dna序列,荧光素标记的原位杂交技术可用于鉴别基因结构和寻找染色体缺失,重排及复制。
染色体核型命名如下:正常男性为46,xy,正常女性为46,xx。21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由于有一条额外的21号染色体(21三体),核型命名为男性47,xy,21+;女性命名为47,xx,21+。染色体易位也可导致21三体综合征,典型的14/21平衡易位携带者母亲写为45,xx,t(14q;21q)。易位染色体分别来自14q和21q(在该染色体上,q为长臂),短臂(p)已丢失。短臂缺失的5号染色体(又称为5p缺失综合征),女性的核型为46,xx,5p-。
染色体的每个臂被分成1~4个主要区,依染色体长度而定。每条条带无论染色阳性或阴性,都有一个序号。序号随距离着丝点的距离增加而增加。如,1q23指1号染色体(1),长臂(q),第二区(2)位于该区的第三条带(3)(图261-9)。
常染色体异常
染色体三体,部分染色体三体(由于部分长臂或短臂的易位),以及不同染色体的缺失可形成许多临床综合征。这里仅介绍临床较常见的几种类型。
唐氏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先天愚型)
21三体综合征常导致儿童智能落后,特征性面容,小头畸形和矮小身材等很多其他典型的特征。
本病在活产儿中发病率约为1/800,但在不同年龄的孕母中发病率有显著变异:孕母小于20岁,发病率为1/2000;孕母年龄大于40岁,发病率上升为1/40左右(表247-1)。约20%的21三体综合征婴儿为大于35岁的母亲所生。21三体综合征可因核型21三体型,易位型和嵌合体型所引起。
21三体型 约95%的病例有一条完整的额外染色体,其中95%额外染色体来自母亲。
易位型一些21三体综合征表现为46条染色体,但实际有47条染色体的遗传物质,额外的21号染色体被易位或附着于另一条染色体上。
t (14;21)为最常见的易位类型,其中多余的21号染色体附着于14号染色体上。约半数病例的父母为正常核型,表明患儿有一个新生的易位。在另外半数病例中,双亲中的一方(几乎总是母亲)尽管表现型正常,有46条染色体,但其中一条为t(14;21)。理论上,一个携带者母亲生产一个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机率为1:3,但由于未知的因素,其实际风险率较低(约1:10);若父亲是携带者,实际生产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风险率为1:20。
t(21;22)为第二种最常见的易位,母亲携带者生产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机率为1:10,父亲为携带者的发病风险率更低。在极少数病例中,双亲均为t(21;22)携带者,100%的存活后代均为21三体综合征患者。
嵌合体当两种不同的细胞类型存在于同一个体时称为嵌合体。21三体综合征嵌合体推测是在胚胎期染色体未分离所致。大多数病例有两种细胞株,一株为正常染色体,一株有47条染色体。在不同个体之间,或在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和器官中,每种细胞株的相对比例都可不同。患者智力情况与三体细胞在脑中所占的比例有关。少数嵌合型的21三体综合征个体具有正常的智力,临床几乎无症状。在21三体综合征中,嵌合型的发病率尚不明确,如果父母生殖细胞有21三体嵌合型,生产第二个患儿的机率就会大大增加。
症状和体征
新生儿期较安静,少哭闹,肌肉张力低下,颈部皮肤通常增厚,超声波检查可诊为颈部水肿。体格和智能发育落后,平均智商(iq)约为50。
特殊体征有小头畸形,头枕部扁平和矮小身材。眼外眦部上斜,内眦赘皮,鼻梁低平,舌大,常伸出口外,耳小而圆,手短宽,常有单一掌屈褶线(猿褶),手指短,第五指弯曲,常只有二段指骨。脚第一趾与第二趾之间常有宽沟,手及足均有特征性皮纹表现。
在21三体综合征患者中,先天性心脏病在新生儿患者中的发病率约为40%,常累及室间隔或形成房室间异常通道。另外,患者几乎所有的先天性异常发病率均上升,特别是十二指肠闭锁。
许多患者可出现甲状腺疾病,如不进行内分泌检查较难发现。患者易发生视听障碍,所以应进行常规筛查。
在解剖学上,所有的成年21三体综合征患者脑组织均呈典型的阿尔茨海默病的显微镜下表现,多数人伴有相应临床症状,部分成年女性患者有生育能力,她们的胎儿患唐氏综合征的可能性为50%,患病胎儿多数自发流产。男性21三体综合征患者均不能生育。
预后
由于患者合并心脏疾病和急性白血病的发生率较高,预期寿命常下降。许多患者可存活到成年,但衰老较快,常在40或50岁左右死亡。
染色体检查的临床适应症
1、白血病及其它肿瘤患者
白血病及其它肿瘤时出现的染色体异常可使血细胞的癌基因表达,使血细胞无控制的恶性生长。不同的白血病常有各自的特征性染色体异常,因此染色体检查有助于白血病的诊断和预后判定。
(1)急淋巴细胞白血病:染色体检查可发现8号和14号染色体相互易位,4号和11号染色体相互易位,9号和22号染色体相互易位形成的6条异常染色体并增加一条21号染色体。
(2)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染色体改变主要为8号和21号染色体相互易位,以及15号和17号染色体相互易位,形成4条异常染色体。
(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h染色体是其标记染色体,由9号和22号染色体部份片段相互易位形成的。Ph染色体的出现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确诊指标,治疗过程中Ph染色体的出现或消失,还可作为疗效和愈后的参考指标。
2、接触过有害物质者
辐射、化学药物、病毒等可以引起染色体的断裂,如果染色体裂后原来的片段未在原来的位置上重接,将形成各种结构异常的染色体,如缺失、易位、倒位、重复、 环形染色体等,这些畸变如发生在体细胞可以引起一些相应的疾病,例如肿瘤。如畸变发生在生殖细胞就发生遗传效应,殃及子代,可以引起流产、死胎、畸形儿。
3、第二性征异常者
常见于女性,如有原发性闭经、性发育不良,伴身材矮小、肘外翻、盾状胸和智力稍有低下,阴毛、腋毛少或缺如,后发际低,不育等,应考虑是否有X染色体异 常。常见的X染色体异常有特纳氏综合征和环形X染色体。特纳氏综合征患者比正常女性少一条X染色体,其染色体核型为:45,XO。环形X染色体患者由于某 种原因使X染色体两端同时出现断裂,并在断裂部位重接形成,环形染色体越小临床症状越重。早期发现这些异常并给予适当的治疗可使第二性征得到一定程度地改 善,也可能获得生育能力。
4、外生殖器两性畸形者
对于外生殖器分化模糊,如阴茎伴尿道下裂,阴蒂肥大呈阴茎样,根据生殖器外观常难以正确决定性别的患者,通过性染色体的检查有助于做出明确诊断。
5、性情异常者
身材高大、性情凶猛和有攻击性行为的男性,有些可能为性染色体异常者。如XYY综合征,染色体检查表现为比正常男性多一条Y染色体,染色体核型表现为 47,XYY。患者多数表型正常,即健康情况良好,常有生育能力,但子代男性中同样为47,XYY的机会大于正常人群。该病的发病率占一般男性人群的 1/750。男性如出现身材修长、四肢细长、阴茎小、睾丸发不发育和精液中无精子者,有时还可以伴有智力异常,应通过染色体检查确定是否患有可氏综合征, 该病患者比正常男性多一条X染色体,染色体核型表现为47,XXY。其发病率在一般男性中为1/800,在男性精神发育不全者中为1%,而在男性不孕者中 可高达1/10。
6、生殖功能障碍者
在不孕症、多发性流产和畸胎等有生殖功能障碍的妇夫中至少有7%-10%是染色体异常的携带者。常见的有染色体结构异常如平衡易位和倒位以及数量异常如由 于女性少一条X染色体造成的45,XO,或多一条Y染色体造成的47XXY。平衡易位和倒位由于无基因的丢失,携带者本身常并不发病,却可因其生殖细胞染 色体异常而导致不孕症、流产和畸胎等生殖功能障碍。性染色体数目异常除可造成不孕外,还常出现第二性征异常。
7、婚前检查
婚前检查可以发现表型正常的异常染色体携带者,如染色体平衡易位、倒位,染色体的平衡易位和倒位由于基因不丢失而表型正常,但极易引起流产、畸胎、死胎, 盲目保胎会引起畸形儿的出生率增加。婚前检查还可以发现表形基本正常,但性染色体异常者,这些患者可表现为性功能障碍、无生育能力等。因此,婚前检查对优 生优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8、先天性多发性畸形和智力低下的患儿及其父母染色体病的特点就是多发性畸形和智力低下,常见临床特征有,头小、毛发稀而细、眼距宽、耳位低、短 颈、鼻塌而短、外生殖器发育不良、腭裂、肌张低下或亢进、颠痫、通贯掌、肛门闭锁、身材矮小、发育迟缓、眼裂小、发际低、持续性新生儿黄疸及明显的青斑、 眼睑下垂、心脏畸形、肾脏畸形、虹膜或视网膜缺损等。染色体检查可发现有21-三体综合征等异常。
为什么会流产
1、情绪急骤变化:孕妇的情绪受到重大刺激,过度悲伤,惊吓,恐惧,及情绪过分激动,可引起孕妇 体内环境失调,促使子宫收缩引起流产。
2、遗传因素:基因异常是自然流产最常见的原因,早期流产时染色体异常者占50%~60%。而染色体 异常可分为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染色体数目异常有多倍体、三体、单体等;结构异常有染色体断裂、缺 失和易位等。染色体异常的胚胎多数会发生流产。而造成染色体异常的原因有由父母遗传而来和后天环境 因素影响。
3、胎盘发育不良:胎儿在母体内生长发育,主要通过胎盘将母体的营养物质和氧输送到胎儿,如果 胎盘发育不良或出现疾病,胎儿得不到营养物质和氧而停止生长引起流产。
4、母儿血型不合:孕妇过去曾接受过输血,或在妊娠过程中产生和血型不合的致凝因子,会使胎儿 的体内细细胞发生凝集和溶血,从而引起流产。
5、母体因素:孕妇患某些疾病,如急性传染病可使胎儿死亡、流产;黄体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低下 或亢进、糖尿病都可影响蜕膜、胎盘、胎儿的发育而流产。
6、环境因素:能够引起自然流产的环境因素有物理性的、化学性的和生物性的。如放射性物质、重 金属、DDT、农药及TORCH感染(指风疹病毒、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及弓形体等)。如妊娠前后有不良环境 接触,均有可能造成自然流产。
染色体异常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染色体病即染色体异常,故而导致基因表达异常机体发育异常。染色体畸变的发病机制不明,可能由于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发生不分离或染色体在体内外各种因素影响下发生断裂和重新连接所致。
1、物理因素:人类所处的辐射环境,包括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天然辐射包括宇宙辐射,地球辐射及人体内放射物质的辐射,人工辐射包括放射辐射和职业照射等。
电离辐射因导致染色体不分离而引人注目。有试验证明,将受照射小鼠处于MⅡ中期的卵细胞和未受照射的同期卵细胞比较,发现不分离在受照射组中明显增高,这一现象在年龄较大的小鼠中尤为明显。人的淋巴细胞受照射或在受照射的血清内生长,发现实验组三体型频率较对照组高,并引起双着丝粒染色体异位、缺失等染色体畸变。
2、化学因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有的是天然产物,有的是人工合成,它们会通过饮食、呼吸或皮肤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染色体畸变。
3、生物因素:当以病毒处理培养中的细胞时,往往会引起多种类型的染色体畸变,包括断裂、粉碎化和互换等。
4、母龄效应:胎儿在6—7个月龄时,所有卵原细胞已全部发展为初级卵母细胞,并从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进入核网期,此时染色体再次松散舒展,宛如同前胞核,一直维持到青春期排卵之前。这种状态可能与合成卵黄有关。到青春期时,由于FSH的周期性刺激卵母细胞,每月仅一个完成第一极体。次级卵母细胞自卵巢排出,进入输卵管,在管内进行第二次减数分裂达到分裂中期。此时如果受精,卵子便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成为成熟卵子,与精子结合成为合子,从此开始新个体发育直至分娩。随着母龄的增长,在母体内外许多因素的影响下,卵子也可能发生许多衰老变化,影响成熟分裂中同对染色体间的相互关系和分裂后期的行动,促成了染色体间的不分离。
5、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常可以表现为家族性倾向,这提示染色体畸变与遗传有关。
6、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似乎在染色体不分离中起一定作用,如甲状腺原发性自身免疫抗体增高与家族性染色体异常之间有密切相关性。
通过以上介绍,对染色体异常病因都是有着一些了解,在出现这样问题的时候,也是要看自身是不是有疾病,尤其是自身是不是有免疫性疾病,这类疾病对造成染色体异常有着直接关系,而且治疗的时候,也是要根据患者疾病情况进行。
精子染色体异常如何治疗
一、染色体异常,一是指染色体的数目不正常,二是指染色体的结构畸变,如染色体断裂、缺失、倒位、易位等。染色体异常引起男性不育症,以性染色体异常为最多见,常染色体异常也可造成不育,但极少见。无精症和少精症是导致男性不育很常见的原因,然而导致这些疾病的原因就与男性的体内出现异常染色体有很大的关系。
二、治疗方法:
(1)由内分泌失调、前列腺炎等附属性腺炎症等引起的少精症采取药物治疗,因少精症患者基本都有生育要求,药物治疗可有效规避某些仪器治疗(如介入导融)带来的伤害。
(2)生精药物辅助,活精育子方将男性的性功能和精子质量提高以后,坚持按疗程服药,可达全面调理、固本强精之功,调和阴阳、扶正固本、增液生精,可有效增加精子数量、增强精子活力、改善精子质量,使得精子异常病症得以治愈。
(3)手术治疗:如患者是由隐睾、精索静脉曲张等引起的少精症,则可采用手术矫正隐睾,精索静脉曲张高位结扎术等进行治疗。
以上就是关于治疗,男性精子染色体异常的方法介绍,希望通过上面的这些介绍之后,每个男性朋友都能够更加注重,在平时生活当中,对这些生殖健康问题也不可忽视,确实受到这些疾病的影响,要听从医生的治疗建议。
染色体异常的病理
染色体异常的病因,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染色体病即染色体异常,故而导致基因表达异常,机体发育异常。染色体异常的常见的致病因素还有母龄效应、遗传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染色体异常的病理:
染色体畸变的发病机制不明,可能由于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发生不分离,或染色体在体内外各种因素影响下发生断裂和重新连接所致。
染色体异常通常可分为三类:
1.数量畸变:包括整倍体和非整倍体畸变,染色体数目增多、减少和出现叁倍体等。
2.结构畸变:染色体缺失、易位、倒位、插入、重复和环状染色体等。又可分为常染色体畸变,如Down(21 叁体)综合征、Patau(13 叁体)综合征和Edward(18叁体)综合征等,以及性染色体畸变,如Turner综合征(XO)和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等。
最常见的染色体疾病Down:综合征病理改变,患者脑重约较正常轻10%,仅有简单的脑回结构,额叶小,颞上回皮质薄,脑白质髓鞘形成晚,皮质神经元发育不全和分化低等。40岁以上患者可见Alzheimer病样神经原纤维缠结及老年斑。
染色体异常患者的饮食宜忌
染色体是组成细胞核的基本物质,是基因的载体,染色体病即染色体异常,也称染色体发育不全,故而导致基因表达异常机体发育异常。染色体畸变的发病机制不明,可能由于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发生不分离或染色体在体内外各种因素影响下发生断裂和重新连接所致。对于染色体异常患者,饮食没有特殊的要求。
习惯性流产的原因
1.黄体功能不全:由于黄体发育不良或过早退化,孕酮分泌不足,或子宫内膜对孕酮反应性降低而引起的分泌期子宫内膜发育迟缓或停滞,或基质和腺体发育不同步而影响孕卵着床。
2.染色体异常:如果夫妻双方或一方或胚胎染色体异常,导致胚胎不能正常发育,常常会发生自然流产,因为某些胚胎染色体异常其父母的染色体可正常。染色体异常者应根据异常的种类判断能否再妊娠,若能再妊娠也应做产前诊断以确保优生优育。
性染色体异常有4种类型
1男性多1条X染色体:也称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发生率约为1/1000,其染色体组成为47条,即47,XXY。临床上以睾丸和男性性征发育不全为主要特征,呈所谓“宦官样体态”,表现为全身皮肤细腻,毛发稀少,无胡须、腋毛和阴毛,睾丸小如蚕豆、花生米或黄豆样大,阴茎短小、勃起不能或不坚,音调尖细,喉结低平,乳房轻度发育。一般身材较高,身体多呈向心性肥胖,走路时身体左右晃动形同“企鹅样”步态。无生育能力,精液检查无活动精子。部分患者智力发育低于正常,显示轻度智能障碍。心理个性发育以不成熟性和被动性为著,表现为情绪冷漠、沉静、胆怯、动作笨拙、做事优柔寡断、较少交友、缺乏上进心和力量。对自身缺乏男子气概经常感到不安,对性功能低下和无生育能力甚为焦虑,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有时可出现性犯罪或其它反社会行为,甚至会发生某些精神心理方面的障碍。
2男性多1条Y染色体:亦称超雄综合征,发生率约为1/1500,染色体组成也为47条,即47,XYY。临床中多以身材高大为特征,常达190厘米以上,常伴有面形特异或身体轻度不对称现象,面部多痤疮,部分患者可有运动不协调或震颤等表现,此外无更多的躯体外形异常。其智能发育虽属正常范围,但多偏于中下水平。人格发育多自童年开始就偏离正常,以不稳定性和易于暴发性为突出,个性残暴,遇事缺乏耐心,经受不住挫折,易激惹,甚至会出现某些冲动暴力行为,当处境不利时易于发生社会适应不良或伴发精神障碍。
3女性少1条X染色体:称为Turner综合症或也称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发生率约为1/2500,染色体组成为45条,即45,X。以卵巢、子宫和女性性征发育不全、原发性闭经为主要特征,常伴有身材矮小和某些躯体外形的异常,如下颌短而内缩,双耳大位置低,颈短,后发际低,间有蹼颈、盾状胸,乳间距增宽,乳房或乳头未发育以及肘外翻等。外阴呈幼稚型,无阴毛,妇科检查宫体极小或触不到。部分患者可有轻度智力发育障碍。心理个性特征以孤独、幼稚、行为被动和易于冲动为著。他们对自身过于矮小、无月经和缺乏正常女性特征尤为敏感,从而产生害羞和自悲心理,甚至嫉妒别人的恋爱和婚姻活动,特别是当遇到某些应激因素时,易于伴发精神或心理方面的问题。
4女性多1条X染色体:也称为“X3综合征”或“超雌综合征”。发生率约为1/2000,染色体组成为47条,即47,XXX。这类患者躯体外形特征不显著,性征发育如常,临床中常不易被发现。多数可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障碍。心理个性发育易受不良环境影响,从而导致人格偏离,可表现为伦理道德观念淡薄、行为放荡、粗野,甚至出现暴力、凶杀等社会行为或发生某些精神障碍。
哪些人一定要做羊水穿刺
1.X连锁隐性遗传病
如血友病、红绿色盲、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等家族史的胎儿,及早确定胎儿性别,男胎应终止妊娠。
2.35岁以上的高龄孕妇
高龄孕妇易发生胎儿染色体异常,主要是染色体(常染色体及性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如常染色体异常有先天愚型(21-三体)、性染色体异常有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症(45,XO)等。
3.前胎为先天愚型或有家族病史者
可以从羊水细胞提取胎儿DNA,针对某一基因做直接或间接分析或检测,如诊断地中海贫血、苯丙酮尿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
4.孕妇有常染色体异常、先天代谢障碍、酶系统障碍的家族史者
其基本病因是由于遗传密码发生突变而引起某种蛋白质或酶的异常或缺陷。
5.前胎为神经管缺陷或此次孕期血清甲胎蛋白(AFP)值明显高于正常妊娠者
开放性神经管畸形脑组织或脊髓外露的情况下,孕期血清甲胎蛋白常比正常值高10倍;死胎、先天性食管闭锁、十二指肠闭锁、脐膨出、先天性肾病综合症、严重Rh血型不合妊娠等,AFP值也可能升高。
6.疑为母儿血型不合者
检查羊水中血型物质及胆红素,有助于新生儿ABO溶血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若诊断为ABO血型不合,应加强产前监测与娩出后新生儿的抢救准备。
7.测定胎儿成熟度
处理高危妊娠时,为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引产前需要了解胎儿成熟度,结合胎盘功能测定,选择分娩的有利时机。
8.检测胎儿有无宫内感染
孕妇有风疹病毒等感染时,可测羊水中特异免疫球蛋白。如羊水中白细胞介素-6升高,可能存在亚临床的宫内感染,可导致流产或早产。
引起自然流产的原因
1遗传因素
基因异常是自然流产最常见的原因,早期流产时染色体异常者占50%~60%。而染色体异常可分为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染色体数目异常有多倍体、三体、单体等;结构异常有染色体断裂、缺失和易位等。染色体异常的胚胎多数会发生流产。而造成染色体异常的原因有由父母遗传而来和后天环境因素影响。流产后的妇女应和丈夫一起做染色体检查以了解是否存在问题。如检查有问题,宜向有关医生咨询能否再次妊娠及有关事项。
2环境因素
能够引起自然流产的环境因素有物理性的、化学性的和生物性的。如放射性物质、重金属、DDT、农药及TORCH感染(指风疹病毒、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及弓形体等)。如妊娠前后有不良环境接触,均有可能造成自然流产。
3母体因素
孕妇患某些疾病,如急性传染病可使胎儿死亡、流产;黄体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低下或亢进、糖尿病都可影响蜕膜、胎盘、胎儿的发育而流产。如为此种因素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或妊娠期间用药控制病情使之稳定达到预防流产的目的。
4免疫因素
妊娠后由于母儿双方免疫不适应而导致母体排斥胎儿以至流产。临床上常检查的有血型抗体、抗心磷脂抗体、抗卵巢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抗精子抗体等。如有此类免疫因素存在,应针对病因施治。待免疫因素消除后再次妊娠。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