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的分类
贫血的分类
发展速度
急性贫血、慢性贫血。
红细胞形态
主要参考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大细胞性贫血:MCV>100fL。
正细胞性贫血:MCV在80fL~100fL。
小细胞性贫血:MCV<80fL。
骨髓红系增生
增生性贫血
增生不良性贫血
病因、发病机制
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造血原料异常所致贫血
造血细胞异常所致贫血
造血调控异常所致贫血
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即溶血性贫血
失血性贫血
地中海贫血患者就一定有贫血吗
中海贫血又称海洋性贫血,是一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疾病。由于遗传的基因缺陷致使血红蛋白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珠蛋白链合成缺如或不足所导致的贫血或病理状态。缘于基因缺陷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使缺乏的珠蛋白链类型、数量及临床症状变异性较大。根据所缺乏的珠蛋白链种类及缺乏程度予以命名和分类。地中海贫血分为α型、β型、δβ型和δ型4种,其中以β和α地中海贫血较为常见。 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许多地区,东南亚即为高发区之一。我国广东、广西、四川多见,长江以南各省区有散发病例,北方则少见。
贫血的分类
(一)按发病机理可分为:
①造血不良性贫血:如再障;
②红细胞过度破坏造成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③失血过多造成的贫血:如溃疡或肿瘤引起的消化道出血等。
(二)按细胞大小形态可分为:
①大细胞性贫血,如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②正常细胞性贫血,如溶贫、再障等;
③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如慢性感染性贫血。
④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等。
地中海贫血基因是什么
地中海贫血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遗传疾病,易防难治,且治疗的费用较大,使得很多患者家庭深受其害。患有地中海贫血的患者,身上一定携带者地中海贫血基因,那么地中海贫血基因是什么呢?
地中海贫血是由珠蛋白基因的缺失或点突变所致。组成珠蛋白的肽链有4种,这些基因的缺失或点突变可造成各种肽链的合成障碍,致使血红蛋白的组分改变。
按照受累的氨基酸链来分类,通常将地中海贫血分为α、β、δβ和δ等4种类型,其中以β和α地中海贫血较为常见。
贫血的具体分类
贫血的分类,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来分类:
1、小儿贫血根据外周血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数,将贫血分为轻、中、重、极重四度。
2、根据红细胞平均容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将贫血分为大细胞贫血、正细胞贫血、小细胞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四类。
3、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将贫血分为失血性,溶血性和生成不足性三类。
贫血的分类
贫血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根据红细胞形态的特点可分为: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及失血3大类;按骨髓增生情况分为:增生性贫血、增生不良性贫血及骨髓细胞成熟障碍性贫血。
(1)根据红细胞形态分为:
1)大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是指红细胞平均体积MCV>100fl,形态上红细胞体积增大(直径>10微米)的一类贫血。这类贫血大多数是正常色素性的。引起的原因主要是:叶酸和(或)维生素B2缺乏的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多时,有些肝脏疾病、甲状腺机能减退者亦可出现大细胞贫血。
2)正常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是指MCV为85~90fl,红细胞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为32%-36%,红细胞形态、大小正常的一类贫血。引起此类贫血的主要疾病有: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及肾功能衰竭性贫血等。
3)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小细胞性贫血中伴低色素性贫血时,MCV<80fl,MCHC<30%,血涂片中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心淡染区扩大。缺铁性贫血属于此类贫血。
(2)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将贫血分为:
1)红细胞生成减少:常见的原因是:①造血原料(主要是铁、叶酸或维生素B2)缺乏或补充不足,见于慢性失血、月经过多、消化道疾病及膳食摄入不足,如缺铁性贫血及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②骨髓造血功能障碍:骨髓受到化学、物理或毒素的损伤,癌细胞侵犯影响造血功能,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及骨髓病性贫血。
2)红细胞过度破坏:见于先天性及后天获得性的溶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
贫血是什么意思 贫血分为几种
临床上最常用的贫血分类方法是以贫血发生的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为依据的。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贫血可分为以红细胞生成减少为主的贫血、以红细胞破坏过多为主的贫血(即溶血性贫血)和失血三大类。
孕妇贫血的分类
1、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孕期最常见的贫血,一般从怀孕5-6个月开始发生。缺铁大多发生于对铁的需求量增加而未能满足供应的特殊情况下,怀孕就是其中之一。到了孕晚期血容量大约增加1300毫升,血液被稀释,红细胞数和血色素相对性减少。因此,孕期血红蛋白低于100g/L可以诊断为贫血。
很多孕妇在怀孕前因月经失血,造成怀孕后体内存贮量不足;而胎盘和胎宝贝的发育都需要增加血液量,以至铁的供给量要达到孕前的2倍;加上孕妇怀孕后胃酸减低也影响了饮食中铁的吸收,而孕后又未能通过饮食摄取足量的铁。以上多种因素均使孕妇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2、叶酸缺乏性贫血
叶酸性贫血又称营养性大细胞性贫血,主要是由于怀孕后身体缺乏叶酸而引起。怀孕后,孕妇的身体对叶酸的需求量由孕前50-100微克增加到150-300微克,却因为胃酸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而影响了体内对叶酸的摄入。加之妊娠期叶酸从尿中的排出量增加,如果动物性蛋白质和新鲜蔬菜进食得少,就更容易缺乏叶酸,由此引发叶酸缺乏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