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流涎与健康
婴幼儿流涎与健康
婴幼儿流涎俗称流口水。婴幼儿流口水的原因很多。总所周知,婴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唾液腺尚还不完善,加上幼儿半岁左右处于出牙期,且婴儿口腔浅,唾液的分泌略有增加,孩子不会调节口腔内过多的液体。随着乳牙的出齐和年龄的增长,口腔深度增加,唾液的分泌量也会逐渐转为正常,流涎也会自然停止。
病理性流涎是指婴幼儿不正常的流口水。
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们喜爱捏压幼儿颊部,导致腺体机械性损伤。腮腺有损伤的儿童,唾液的分泌量和流涎现象大大超过正常;另一方面患有口腔疾病,如口腔炎、粘膜充血或溃烂或舌尖部、颊部、唇部溃疡等也可导致儿童流涎。
小儿流口水,常常打湿衣襟,容易感冒和并诱发其它疾病,有的不经治疗可数年不愈。有的流涎是由脑炎后遗症、呆小病、面神经麻痹而导致调节唾液功能失调,因此应去医院明确诊断。
流涎多,不论是生理的或是病理的,都要做好局部的护理,注意清洁,避免皮肤刺激。同时根据小儿的特点,采用一些方法治疗,这里介绍二则验方,可根据条件选用。
处方一:山药粉20克、鲜茨菇30克、捣烂如泥、红糖适量(以甜为度,下同),加白开水调成糊状,煮服。每日分2次,连服5天为一疗程。
处方二:鲜茨菇一枚(重约30克)、藕粉3克、冰糖适量。用法同上或加入稀粥同服。
流口水的基本原因
流口水医学上称流涎症或唾液增多。引起流涎症的原因很多。
一般6个月~3岁流口水较常见,大部分是正常现象。新生儿流口水是很少见的。因为新生儿的唾液腺不发达,唾液分泌很少,3~4个月开始唾液分泌增多,6个月后由于饮食转变,刺激神经引起唾液分泌增加,才开始发生流口水现象。且婴儿口腔浅,不会调节口内过多的液体,因而就发生流口水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齿萌出,口腔深度增加,婴幼儿逐渐学会以吞咽来凋节过多的唾液,这种流口水现象就逐渐消失。以上流口水是正常现象。但有的小儿流口水同时哭闹不安,拒食,进食时哭闹加重,或伴有发热现象,这时应仔细检查一下口腔粘膜即舌尖部,颊部、唇部有无溃疡。溃疡可引起疼痛及唾液分泌增加以致流口水,应抓紧治疗。有的流口水是由脑炎后遗症、面神经麻痹及呆小病而致调节唾液分泌功能、吞咽功能失调引起的,则应去医院明确诊断进行治疗。
小孩子经常流口水怎么办
幼儿涎液过多属于正常情况,但实际上,它也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因素是因为随着新生儿慢慢长大,唾液也逐渐增多,再加上小孩子口腔浅,也不太会及时吞咽过多唾液,因此便出现流涎的情况,但程度不会太重,所以不必过于担心。如果是病理性的,家长就要及时给孩子诊断治疗了,这就是中医里所说的“流涎症”。
流涎症即流涎不收,又叫做滞颐,是小儿口水过多,经常流出口外的一种症状。它的诊断依据是,常见于3岁以内的小儿,除了涎液不断,浸湿两颐和胸前外,幼儿口腔内和嘴角周围还会出现小米粒大的红疹,或是发生溃疡、糜烂等,同时伴有发热等症状。
脾脏虚冷涎多,就要多给患儿吃一些有温和健脾作用的食物,比如虾、羊肉、韭菜、花生、核桃等。只有把脾的阳气升起来,体内多余的水湿之气经脾阳运化才能除去。我们可以煮点生姜甘草汤给孩子喝。用生姜3片,甘草9 克,加水300毫升,文火煎至150毫升,给幼儿频频饮服。每天1剂,连服5~7天。生姜辛而散、温,益脾胃,善温中降逆,可以止涎唾,在这里起主导作用。将甘草搭配进来,是因为甘草味甘性平,清热生津益气,可以起到辅助作用,使生姜温而不燥。这样,两者就有了一个温润行气,化燥祛涎的功效。
但相对于脾脏虚寒导致的流涎症,有的患儿却是由于脾胃积热造成的。也就是说,流涎不收的根源在脾,但要加以辨证分型才能取得治疗效果。脾胃积热表现出一系列热证的特点,有流涎黏稠,双颊肤色红赤、痛痒,口角红赤糜烂,面赤唇红,啼声响亮,小便发黄,大便秽臭或燥结等。而一直流黏稠的口水,就是由于脾胃湿热之气向上熏蒸造成的。这时要吃一些清热养胃、泻火利脾的食物,像绿豆汤、丝瓜汤、梨汁、西瓜汁就是不错的选择。还可以试试青果石斛茶:新鲜橄榄 7只(打碎),鲜石斛9克,加水400毫升,用文火煮成150毫升,给幼儿频频饮服。每天1剂,连服5~7天。用于脾胃积热,清除壅滞熏蒸于口导致的小儿流涎症。
在治疗的同时,家长还要做好护理措施。比如要及时擦拭幼儿口腔周围浸湿的皮肤,每天要用清水及时清洗,让孩子的脸部和颈部保持干爽,防止患湿疹。如果出现湿疹和糜烂,要及时去医院诊治。最重要的一点还得提醒大家,就是不要总等问题出现了才去心疼孩子,急着找方子、看医生,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管好孩子的脾胃。要知道,幼儿脏腑娇弱,对食物性味的敏感程度更强,吃得过于寒凉或温燥都不好。并且,作为母亲也是有责任的。譬如妈妈饮食过于辛辣或肥腻荤厚,喂奶时乳汁就会把这种温燥之性传给孩子。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家长需要注意很多细节。
3个月的宝宝流口水怎么了
流口水,一般属于正常生理表现,不需医治。
流口水异常的,称流涎症或唾液增多,常见于婴儿时期。少数属溃疡或唾液调节和分泌功能失调。异常流口水的原因:口腔溃疡、咬伤、喉咙发炎、神经障碍。
一般6个月~3岁流口水较常见,大部分是正常现象。新生儿流口水是很少见的。因为新生儿的唾液腺不发达,唾液分泌很少,3~4个月开始唾液分泌增多,6个月后由于饮食转变,刺激神经引起唾液分泌增加,才开始发生流口水现象。且婴儿口腔浅,不会调节口内过多的液体,因而就发生流口水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齿萌出,口腔深度增加,婴幼儿逐渐学会以吞咽来凋节过多的唾液,这种流口水现象就逐渐消失。
以上流口水是正常现象。但有的小儿流口水同时哭闹不安,拒食,进食时哭闹加重,或伴有发热现象,这时应仔细检查一下口腔粘膜即舌尖部,颊部、唇部有无溃疡。溃疡可引起疼痛及唾液分泌增加以致流口水,应抓紧治疗。有的流口水是由脑炎后遗症、面神经麻痹及呆小病而致调节唾液分泌功能、吞咽功能失调引起的,则应去医院明确诊断进行治疗
宝宝流口水饮食疗法
1、小儿流涎饮食支持疗法
可以多给宝宝多吃些水果、蔬菜,不要过甜、过咸、厚味等不易消化的食物。保持每天大便通畅。这对防治小儿流涎有一定的意义。另外,多给宝宝喝水,这也会减轻宝宝的流涎症状。
2、小儿流涎食疗方
(1)冰糖儿茶汤:儿茶5克,冰糖适量。水煎汤代茶饮,1天1次,连服5天为1个疗程。可治小口角流涎。
(2)陈皮大枣汤:大枣10枚,陈皮5克,竹叶7克。将这三味水煎,每天1剂,分2次饮服。3天为1个疗程。防治小儿流涎。
(3)姜糖神曲茶:生姜2片,神曲半块。将生姜和神曲放入罐内,加水煮开后稍煮,代茶饮,每天2-3次。可防治小儿流涎。
流口水其他常见疗法
1、敷贴疗法
(1)选细辛10克,凡士林膏少许。把细辛研成细末,用适量凡士林调成膏状,外敷于脐,胶布固定,每天敷3次。
(2)选吴茱萸12克,胆南星4克,共研末。临睡前把双腿洗净,用陈醋调匀药末敷于涌泉穴。包扎固定,12小时后取下。每2天1次。
(3)选吴茱萸30克,食醋10克。将吴茱萸研细过筛,加食醋调成糊状,涂在双足涌泉穴,用两层纱布包裹,胶布固定。每12小时换1次。
(4)选五倍子、天南星、吴茱萸各等份,共研细末。睡前以米醋调匀药末敷涌泉穴。纱布固定,次晨取下。10日为1个疗程。
小儿为什么爱流口水
流口水医学上称流涎症或唾液增多。引起流涎症的原因很多。一般6个月~3岁流口水较常见,大部分是正常现象。新生儿流口水是很少见的。因为新生儿的唾液腺不发达,唾液分泌很少,3~4个月开始唾液分泌增多,6个月后由于饮食转变,刺激神经引起唾液分泌增加,才开始发生流口水现象。且婴儿口腔浅,不会调节口内过多的液体,因而就发生流口水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齿萌出,口腔深度增加,婴幼儿逐渐学会以吞咽来凋节过多的唾液,这种流口水现象就逐渐消失。
以上流口水是正常现象。但有的小儿流口水同时哭闹不安,拒食,进食时哭闹加重,或伴有发热现象,这时应仔细检查一下口腔粘膜即舌尖部,颊部、唇部有无溃疡。溃疡可引起疼痛及唾液分泌增加以致流口水,应抓紧治疗。有的流口水是由脑炎后遗症、面神经麻痹及呆小病而致调节唾液分泌功能、吞咽功能失调引起的,则应去医院明确诊断进行治疗。
流口水是什么原因
流口水医学上称流涎症或唾液增多。引起流涎症的原因很多。
一般6个月~3岁流口水较常见,大部分是正常现象。
新生儿流口水比较少见。因为新生儿的唾液腺不够发达,唾液分泌也比较的少,3~4个月唾液分泌增多,6个月以后因为饮食转变,刺激神经引起唾液分泌增加,才开始出现流口水的现象。
且婴儿口腔浅,不会调节口内过多的液体,因而就发生流口水现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齿萌出,口腔深度增加,婴幼儿逐渐学会以吞咽来凋节过多的唾液,这种流口水现象就逐渐消失。
但有的小儿流口水的时候,还哭闹不安,拒食,进食的时候哭闹加重,或者伴有发热现象,这时应该检查一下口腔粘膜,即舌尖部,唇部有无溃疡。
溃疡可引起疼痛及唾液分泌增加以致流口水,应抓紧治疗。
有的流口水是由脑炎后遗症、面神经麻痹及呆小病而致调节唾液分泌功能、吞咽功能失调引起的,则应去医院明确诊断进行治疗。
小儿流口水的原因
小儿流涎多见于1岁左右的婴儿,常发生于断奶前后,是一种以流口水较多为特征的病症。一般6个月至3岁流口水较常见,大部分是正常现象。一般来讲,1岁以内的婴幼儿因口腔容积小,唾液分泌量大,加之出牙对牙龈的刺激,大多都会流口水。随着生长发育,大约在1岁左右流口水的现象就会逐渐消失。如果到了2岁以后宝贝还在流口水,就可能是异常现象,如脑瘫、先天性痴呆等。
当患口腔黏膜炎症以及神经麻痹、延髓麻痹、脑炎后遗症等神经系统疾病时,因唾液分泌过多,或吞咽障碍所致者,为病理现象。由于婴儿的口腔浅,不会节制口腔的唾液,在新生儿期,唾液腺不会发达,到第五个月以后,唾液分泌增加,六个月时,牙齿萌出,对牙龈三叉神经的机械性刺激使唾液分泌也增多,以致流涎稍多,均属生理现象,不应视做病态。
小儿生后“流涎细胞”尚不发达。所以唾液分泌很少。到3-4个月时,唾液分泌逐渐增多,到5-6个月时小儿开始出牙,牙齿萌出又刺激了三叉神经。由此小儿唾液量就增多了。但此时小儿的口腔浅,自己又不会把过多的唾液咽下去,于是就流出来。小儿如流口水太多,要注意用清洁的软毛巾随时擦干。并涂上凡士林油。罩衣或“围嘴”要经常洗换。嘴角边湿疹样病损可涂以炉甘石洗剂,湿疹霜,氧化锌软膏等。
根据以上的说法我们知道小孩子流口水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在一定的年龄是会消失的,我们都知道妈妈的心愿都是让宝宝健康的成长,所以妈妈们不要太过于的担心,这样满足了宝宝的营养这个问题就不会出现了,平时也要让宝宝多喝点水。
新生儿嘴巴吐泡泡的原因及相关介绍
一、这是正常现象,可能是宝宝要长牙牙了,你多备几张口水围,一湿以后赶快给他换掉,以免下颚起红点!
二、孩子出生后,由于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有一个成熟的过程,而体格发育很快,婴幼儿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流口水、生长痛以及呼吸暂停等症状,宝宝在小的时候吞咽能力没有发育完全,嘴里的口水来不及咽下,只好流出来了。
三、口水实际上是由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唾液不仅具有湿润口腔、溶解食物和便于吞咽的作用,而且可消化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还具有杀菌作用,防止口腔内细菌生长和繁殖。3~4个月的婴儿唾液腺发育逐渐成熟,唾液分泌量增加,但此时孩子吞咽口水的功能尚未健全,口腔较浅,闭唇与吞咽动作尚不协调,表现为常流口水。
四、孩子长到6~7个月以后,由于正在萌出的牙齿对口腔内神经的刺激,造成唾液大量分泌,这时口水就流得更多。因此,以上两种情况属于正常的生理,不是病态,等到孩子渐渐长大,吞咽功能发育完整后,这种生理性流口水的现象就会自然消失。
五、婴儿流口水的原因
婴幼儿时期流涎的原因很多,有的在出生后2-4个月开始流涎,以后越多,特别是在5-6个月时更加显著。
六、初生时唾液腺还没有发育好,到3-4个月以后发育逐渐成熟,唾液腺分泌也就逐渐增加。5-6个月乳牙萌生,剌激了三叉神经,引丐唾液腺分泌增加,而这时幼儿不习惯于吞咽唾液,再加口腔又浅,所以唾液不断往外流,这是生理现象。
婴幼儿多爬有益健康
“爬”,看来是一种很简单的运动,但对婴儿来说并不简单,要经一番努力才能完成。“爬”,对孩子身体的生长发育、心理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些家长担心会出危险,谈孩子爬的时候,即加以阻止,这是不对的。开始婴儿只会仰卧,最多也只能坐,所接触的范围极小,不利于幼儿认识事物的更多属性。
婴儿会怕后,所接触的范围扩大了,由所躺的地方扩大到整个床,以至整个房间,使婴儿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增加了杰出的声音刺激和事物刺激,有利于发展幼儿的听觉、视觉、平衡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发育。同时,大大的扩大婴儿的认识范围,为婴儿建立、扩大和深化对外部世界的初步认识创造了条件。
·妈妈可以给宝宝练爬的方法
定向爬:即宝宝趴着,把球具放在宝宝前面适当的地方,逗引宝宝爬过去拿。待宝宝快拿到时,在放远点。如果宝宝开始不会前进,家长可以用手掌抵住宝宝的脚掌,帮助宝宝前进。
自由爬:即整理一块宽敞干净的场地(水泥地应该铺上棉垫或席)拿开一切危险物和赃物,四处放一些玩具,任宝宝在地上抓玩.但必须在家长的视线内活动,以免发生意外。
转向爬:即先将有趣的玩具给宝宝玩一会儿,然后将玩具当着宝宝的面藏宝宝身后,引导宝宝转向爬。
小儿脑瘫会合并流涎吗
流涎可看做是部分儿童脑瘫症状之一,且难以治愈。流行病学研究认为,10%~37%的脑瘫患儿伴有流涎,开始可能仅为口腔的功能性损害症状,但后续可能导致不断地更换衣服、体液丢失、下唇及下颌区炎症、外观形象邋遢肮脏、营养失衡,进一步造成语言沟通能力减弱、性格孤僻等。
我们都知道,婴幼儿流涎是一种正常现象。通常的情况下,所有的婴儿多有大约6个月的时间流涎,通常随着口腔运动功能发育成熟,很快便学会吞咽口水,流涎一般于幼儿15~18个月自行消失。但对于脑瘫患儿持续流涎,而口周围和前胸总是处于潮湿状态。
目前认为,3岁以后的顽固性觉醒状态下多涎被认为是异常流涎,在脑瘫患儿中多见,且认为与智力发育水平成正相关,具有流涎随智力减退而加重的特征。
脑瘫患儿的流涎主要是由于口腔内器官运动功能障碍、吞咽功能异常和口咽括约肌功能不全,使患儿不能正常通过吞咽清除口腔内的唾液,一般来说极少与唾液分泌过多有关。 目前通过口周按摩、针灸刺激以及外科小手术的方法都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