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什么是寒湿困脾证

什么是寒湿困脾证

【概念】寒湿困脾证是指由于寒湿内盛,中阳受困所表现的证候。又称湿困脾阳证、寒湿中阻证。在六经辨证中,一般归属于太阴病证。多因饮食失节,过食生冷,以致寒湿停滞中焦;或因冒雨涉水,久居潮湿,气候阴雨,寒湿内侵伤中;或因嗜食肥甘,湿浊内生,困阻中阳所致。本证以脾胃纳运功能障碍及寒湿内盛的表现为审证要点。

因阴寒偏盛,水湿不化,水泛肌肤,则肢体浮肿;未伤津液,则口淡不渴;水湿阻遏,膀胱气化不利,故小便短少。因此,《东医宝鉴》:“水肿由脾虚湿胜,凝闭渗道,水渍妄行,故通身面目手足皆浮而肿,皮薄而光,手按成举手即满是也。”寒湿困脾证所致水肿,若因坐卧湿地,远行涉水,或冒雨露而行,则水湿内侵,壅滞脾胃,影响三焦决渎、膀胱气化而致的水肿,多为阳水;若因脾阳不足,气不化水,健运失职,水湿内停中焦,泛滥肌肤所致的水肿,多为阴水。前者肿势逐渐蔓延全身,后者肿势以腰以下,足跗部水肿为多见,且常易累及肾阳,而成脾肾阳气俱衰的证候。寒湿下渗,带脉不固,故带下清稀量多。湿困中焦,脾胃运化水谷功能障碍,则精微不布,气血化生乏源,不能上荣肌肤,故面色黄晦。即“寒湿内生,色必滞暗,变黄变黑,皆沉晦不明”(《医原》)。若寒湿壅阻中焦,阻滞肝胆气机,胆汁不循常道,泛于肌肤、白睛,下流膀胱而发为黄疸,以寒湿为主,称为阴黄。故《临证指南医案》云:“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黄之黄疸表现为白睛、肌肤、颜面发黄,其色晦暗如烟熏。舌质胖有齿痕,为水湿上浸,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湿困气机,故脉来怠缓。

寒湿困脾证的预防和治疗

体质肥胖之人多湿,在夏秋之交,尤须注意勿伤湿冒雨露,涉江河,勿贪凉饮冷,以免湿邪外入或内生。霍乱吐泻时宜暂禁食,吐泻已止,亦应逐渐恢复饮食,先以流法或半流汁饮食为宜。暴泻者易伤胃气,可予淡盐汤、米汤等以养胃气。臌胀病人忌食煎炸、辛辣、坚硬的食物,以半流质和无渣而富于营养之食物为宜;此外还应记录小便的次数、颜色及数量,定期测定体重及腹围,以了解病情的变化,避免情志抑郁或暴怒,戒除烟酒。当臌胀患者,腹围腹水增加时,应当进无盐或低盐饮食。

寒湿困脾证,治疗宜散寒除湿,健脾温中,方用茵陈四逆汤(《张氏医通》);湿热蕴脾证,治疗宜清化湿热,健脾利胆,方用茵陈蒿汤加减(《伤寒论》)。正如《类证治裁》所云“阳黄系胃腑湿热熏蒸,与胆液泄越,上侵肺则发而为黄,其色明如橘子,治在胃,茵陈蒿汤;阴黄系脾脏寒湿不运,与胆液浸淫,外渍肌肉,则发而为黄,其色晦如烟熏,治在脾,茵陈四逆汤。”此外,急黄一证,因“杀人最急”,《杂病源流犀烛》故治疗宜泻热凉血,解毒开窍,方用神犀丹(《温热经纬》)。

寒湿困脾的中药方剂有哪些

1、苏砂平胃散

不分剂次,总以不呕为度。制备方法:上为粗末。各家论述:平胃散一方原为满闷呕泄设,盖以阴气不积胸中不得满闷,寒不侵胃不呕,湿不困脾不泄,故方中有苍术、厚朴、橘红、生姜之辛温,以消阴邪;甘草、大枣之甘平,以益脾胃,合为辛甘通阳之剂,使阳复则阴消,而满闷自除,呕泄自止。兹寒湿伏邪发喘于膜原,而为胸中不乐,头微眩,四末微麻,小便不通,下利清水,嗢嗢欲呕,较之满闷呕泄,虽异派而同源,故就原方加紫苏、砂仁。

2、苍术丸

小茴香(炒)各30克厚朴90克(姜汁炒)真茅山苍术240克(米泔浸一宿,切,炒)破故纸(酒浸一日,晒干,稍香)120克制法:上药研末,糯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祛寒化湿,健脾止泻。主寒湿困脾,泄泻久不愈者。用法用量:空腹时用清汤送下70~80丸。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苍术丸:处方:制苍术2斤,神曲1斤。

舌苔厚白腻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舌苔厚白腻该怎么办

痰湿引起的舌苔厚白大便不成形应以健脾祛湿化痰为主,然后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具体症状进行相关重要的选择配伍为好。

寒湿困脾证的治疗,应以温中化湿为治则,再在专业的中医医生指导下,通过具体症状来选择中药进行相关配伍。

针对脾虚夹积症,治则应以健脾助运,消补兼施为主,最好在专业的中医医生指导下,通过具体症状来选择中药进行相关配伍。

姜水泡澡的禁忌 湿气重的人可以用姜水洗澡吗

视情况而定。

生姜入肺、脾、胃经,有温中止呕的功效,对于寒湿重的人群,用生姜是较为合适的,由于寒湿困脾,导致水湿运化不足,多余的水分停在脾胃就造成脾胃虚寒,停在肺造成咯白痰增多,用生姜洗澡对寒湿体质人群有一定的去湿气作用,但是单用生姜作用并不能起到完全祛湿的效果,湿热体质的人群也不建议用生水姜泡澡。

寒湿困脾的适合吃什么

1、忌食辛辣食品。

2、忌烟酒。

3、饮食勿过苦寒、生冷。

4、忌食肥腻食物。

二、辩证施治

寒湿困脾证的治疗,以温中散寒,健脾化湿为法。胃苓汤、平胃散、实脾饮、理中丸、苓桂术甘汤等方剂可随证选用。

1.湿阻脾胃

(1)证候脾土不运,湿浊困中,胸腹胀满,口淡不渴,不思饮食,或有恶心呕吐,大便溏泻,困倦嗜睡,舌不红,苔厚腻。

(2)治则燥湿健脾,消胀散满。

(3)主方平胃散加味。

(4)方药制苍术、厚朴、陈皮、茯苓、泽泻、炒向木、甘草。

水煎煮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温服,每日1剂。

若泄泻如水,胸脘痞闷,舌苔白腻者,可加猪苓、肉桂;若痢下赤白,白多赤少,伴腹痛,可去泽泻加桂枝、炮姜、白芍、木香;若身目发黄,黄而晦暗者,加茵陈、附片、干姜。

2.寒湿外侵

(1)证候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等。

(2)治则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3)主方藿香正气散。

(4)方药蕾香、紫苏叶、大腹皮、炒白术、厚朴、半夏曲、白芷、桔梗、甘草、茯苓。

水煎煮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温服,每日1剂。

若吐泻频紧,吐泻物如米泔水,四肢清冷者,合纯阳正气丸以芳香化湿,温中散寒。

姜厚朴的功效与作用 健脾养胃

姜厚朴健脾养胃的功效,可用于湿困脾胃,症见腹胀,恶心欲吐,纳呆,便溏,小便混浊。若属脾胃寒湿,可与生姜、半夏等同用,如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若属胃中湿热、气滞胀满便秘者,可与枳实、大黄同用,如厚朴三物汤。

怎样判断脾虚

脾胃是否健康,可以通过一些身体表现来判断。脾胃的问题,最常见的有虚实两种表现,可以分为脾气亏虚型、痰湿困脾型,分别会有不同的身体表现。

脾气亏虚型表现为:

面色淡白、萎黄;

身体容易出现疲劳感;

大便溏薄,腹部怕冷,一受凉就腹泻;

胃口不佳,食欲差;

舌头淡胖,边上有齿痕,舌苔白;

脉象虚弱缓慢。

痰湿困脾型表现为:

体形偏胖;

容易疲劳,身体有种很沉重的感觉,头重如裹;

舌胖大,苔白而厚腻;

胃脘部痞满胀闷,特别是食后出现胃部胀满的感觉;

大便不爽,有解不干净的感觉,并且大便不成形。

另外,痰湿困脾型还有寒湿蕴脾、湿热中阻之分。

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鉴别

寒湿困脾证:脘腹胀闷痞满疼痛,口淡乏味,肢体沉重困顿,食欲不振,呕恶欲吐,大便溏薄,小便不利,肢体浮肿,口不渴,或妇女白带量多质稀,面色黄晦,或白睛、肌肤、颜面发黄,其色晦暗如烟熏,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以寒湿内盛和脾运失健为临床特征。

湿热蕴脾证:脘腹胀满痞闷,不思饮食,恶心欲吐,头身困重,大便溏薄,小便短黄,或白睛、肌肤、颜面俱黄,色泽黄亮如橘子。甚则起病急重,黄色如金,伴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及出血诸症。口苦,厌油腻,肌肤瘙痒,或浮肿,皮肤发亮紧绷,或不发热或身热不扬,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以湿热内蕴和脾运化功能失调为临床特征。

鉴别分析

寒湿困脾证和湿热蕴脾证,均由湿邪为患,故具备脘腹痞闷胀满,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头身困重,大便溏薄,黄疸,苔腻,脉濡的共同症状。

寒湿困脾证和湿热蕴脾证,均由于水湿内停,阻遏中焦,壅遏气机,脾阳被困,进而影响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气机升降失常而致一系列消化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脾与胃同居中焦,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与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纳运相得,共同完成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运输功能,若湿邪外侵,常易困脾,同气相求,而成湿壅中焦之变。脾阳虚或肾阳不足,温运气化水液功能失调,常致内湿停聚,损伤脾胃之气,健运失职,致脘腹痞闷胀满。湿困脾胃,胃不受纳则不思饮食,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湿邪困遏脾胃,脾气不运,水湿不化,清浊不分,并走大肠,则大便溏薄。脾主身之肌肉,四肢为脾之外候,湿邪困脾,脾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不布,湿邪困遏肌表经络,阳气阻滞不能外达,则头身困重。湿邪阻遏中焦,脾胃邪实,反侮其不胜之肝胆,湿邪浸淫,肝胆失于疏泄,胆液被阻,不循常道,则外达肌肤,上溢白睛,不注膀胱而作黄疸。湿邪困遏阳气,阻压脉道,则苔腻,脉濡。

针灸治疗泄泻

泄泻的病位在肠,但关键病变脏腑在脾胃,此外尚与肝、肾有密切关系。不论是肠腑本身的原因还是由于其他脏腑的病变影响到肠腑,均可导致大肠的传导功能和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失常而发生泄泻。由于“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所以,泄泻的病机主要在子脾胃的功能障碍,脾虚湿盛是其关键。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说:“湿盛则濡泻”。常因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诱发,多反复发作。

以大便次数增多、便质清稀甚至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多伴有腹痛、肠鸣等症状。中医分为六大症型:1、寒湿困脾 2、 肠腑湿热 3、食滞胃肠 4、 肝郁气滞 6、脾气虚弱 6、肾阳亏虚(五更泻)。西医检查:大便常规、大便细菌培养可见脓细胞、致病菌等。纤维结肠镜及钡剂灌肠可见结肠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癌变、息肉等病变。

治则:寒湿困脾、脾气虚弱、肾阳亏虚者健脾益肾、温化寒湿,针灸并用,虚补实泻;肝郁气滞、食滞胃肠、肠腑湿热者行气化滞、通调腑气,只针不灸,泻法。

选穴:神阙 天枢 大肠俞 上巨虚 三阴交

配穴:寒湿困脾加脾俞、阴陵泉健脾化湿;肠腑湿热加合谷、下巨虚清利湿热;饮食停滞加中脘、建里消食导滞;肝郁气滞加期门、太冲疏肝理气;脾气亏虚加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气;脾气下陷加百会升阳举陷;肾阳亏虚加肾俞、命门、关元温肾固本。

操作;诸穴均常规针刺;神阙穴用隔盐灸或隔姜灸;寒湿困脾、脾气亏虚者可施隔姜灸、温和灸或温针灸;肾阳亏虚者可用隔附子饼灸。急性泄泻每日治疗1~2次,慢性泄泻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女人多喝白扁豆花米粥

白带过多是很多女性经常遇到的妇科疾病之一,女性白带过多,有很多时候就是跟脾有关系。例如脾虚、寒湿困脾,都会令白带量增多或异常。

白扁豆花米粥如何治疗白带增多

说起扁豆,大家肯定不陌生,但白扁豆花,大家都注意过吗?它也是可入药的——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的作用。像女性白带过多,有很多时候就是跟脾有关系。例如脾虚、寒湿困脾,都会令白带量增多或异常。所以,这类女性可以常用白扁豆花煮大米粥喝。

具体做法:

干白扁豆花10~15克,也可以直接取鲜品25克,再取粳米50~100克。先将粳米加水煮成稀粥,待粥将熟时,放入扁豆花,也可将晒干的扁豆花研成粉末倒入锅内。然后改用文火慢煮,再沸一两次变稠即可。每天分早晚两次,温热服用。

温馨提示:遵从医师嘱咐,按时食疗进补,保持愉悦心情,时刻注意身体状况。相信您一定会很快康复,重拾那个健康的自己。

舌苔厚白大便不成形怎么回事 寒湿

如果是寒湿困脾证,则除了舌苔厚白大便不成形外,还可能有脘腹痞闷胀痛,饮食减少或不思饮食,口中黏腻,头重如裹,肢体困倦沉重,面色晦黄,或面目肌肤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等症状。

因素体脾阳不振,加之饮食不节,过食生冷,使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停滞而为水湿。内生的水湿又困阻脾阳,形成恶性循环。亦可因冒雨涉水,或居处潮湿,寒湿内侵,脾阳受困而形成。由于寒湿内盛,中阳受困,脾气被遏,运化失司,故见腹胀便溏;寒湿困阻,清阳不展,故见头身困重,面色晦黄;寒湿困遏阳气,水湿失于温化,泛溢肌表,故尿少肢肿。

寒湿困脾证的治疗,应以温中化湿为治则,再在专业的中医医生指导下,通过具体症状来选择中药进行相关配伍。

1.茯苓饮:茯苓30 克,用清水文火煮30分钟后,加入6 克白蔻,再煮10分钟,去渣取汁,热饮。

2.薏米粥:生薏米30 克,以文火炖煮40 分钟后,加入葡萄千10 克,煮熟烂后热服。

为什么会湿困脾阳嗜睡

寒湿困脾的病理特征是脾阳不振和湿邪内盛。可因素体脾阳不振,加之饮食不节,过食生冷,使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停滞而为水湿。内生的水湿又困阻脾阳,形成恶性循环。亦可因冒雨涉水,或居处潮湿,寒湿内侵,脾阳受困而形成。

1.寒湿困脾又湿阻

治疗时应根据“脾虚”与“温阻”的主次处方。湿阻初起,湿困中焦,以除湿为主。因为寒湿困脾,易伤脾阳,当选用温热药助阳以燥湿,除选用苦温燥湿的药物之外,还要配合温运脾阳的药物,如干姜、附子等。湿为阴邪,其性黏滞,病程较长,治疗应坚持不懈,即使临床症状消失,仍需服用调理、健壮脾胃之剂,如香砂六君子汤之类,以免留湿未尽,继而复发。

2.内湿发病,主要是脾运失键

其治疗方法,一方面是杜绝或减少湿邪的来源与产生,另一方面是扩湿邪的出路。因此认为,健脾宣肺是一个关键。药物中苍木、麻黄最为理想。当苍术、麻黄等量使用,则有发大汗的作用;苍术倍于麻黄,则有发小汗的作用;苍术量叁倍于麻黄时,则有明显的利尿作用,苍术四倍于麻黄时,则无发汗之作用,而有明显的化湿作用。

什么是寒湿困脾证

【概念】寒湿困脾证是指由于寒湿内盛,中阳受困所表现的证候。又称湿困脾阳证、寒湿中阻证。在六经辨证中,一般归属于太阴病证。多因饮食失节,过食生冷,以致寒湿停滞中焦;或因冒雨涉水,久居潮湿,气候阴雨,寒湿内侵伤中;或因嗜食肥甘,湿浊内生,困阻中阳所致。本证以脾胃纳运功能障碍及寒湿内盛的表现为审证要点。

【临床表现】脘腹痞闷或痛,腹痛便溏,口腻纳呆,甚则泛恶欲吐,口淡不渴,头身困重,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身目发黄,其色晦暗不泽,或妇女白带量多,或舌体胖,苔白腻或白滑,脉缓弱或沉细。

相关推荐

巴戟天的基本信息

【性质】温 【五味】辛 【热量】0.00大卡(0千焦)/100克 【功效】强筋,壮骨 【巴戟天什么】巴戟天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根。巴戟天缠绕性草质藤本,生于山谷、溪边或山地疏林下,有栽培。分布于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地。栽培品6至7年即可采收。秋冬季采挖,挖出后,剪去茎叶须根晒于6至7成干,用槌打扁,晒至全干或蒸约半小时后晒至半干,再槌扁晒干。 巴戟天呈扁圆柱形,略弯曲,长度不等,直径1至2厘... 【适宜疾病】 湿热蕴脾 寒湿困脾 风轮湿热 膀胱湿热 大肠湿热 【适宜症状】 喉痒咳嗽 泻药性便

腹泻拔罐拔哪里 腹泻拔罐取穴解析

本病病位在肠,故取大肠募穴天枢,大肠背俞穴而成俞募配穴,与大肠之下合穴上巨虚合用,调理肠腑而止泻;三阴交健脾利湿兼调理肝肾,各种泄泻皆可用之。四穴合用,标本兼治,泄泻自止;寒湿困脾者加脾俞,阴陵泉健脾化湿;肠腑湿热者加合谷,下巨虚,手三里清利湿热;饮食停滞者加中脘,建里消食导滞;肝郁气滞者加期门疏肝理气;脾气亏虚者加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气;脾气下陷者加关元,气海升举阳气;肾阳亏虚加肾俞,关元温肾固本。

婴儿腹泻推拿手法图解 婴儿腹泻的病因病机

1.感受外邪:寒湿所侵,湿困脾阳,脾失健运,饥饱无度,脾胃受伤,运化失职,升降失司,清浊不分而成腹泻。 2.内伤乳食:乳食不当,或过食生冷,油腻,或饥饱无度,脾胃受伤,运化失司,不能腐熟水谷而成腹泻。 3.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迁延不愈,而致脾胃虚弱,水谷不化,水湿滞留,而成腹泻。

痢疾病因病机什么

痢疾多由饮食生冷、不洁之物,或感受时令之邪所致。外邪与食滞阻碍肠腑,气机不利,大肠传导功能失职,湿热相搏,壅滞腑气,肠络受损,而致下痢脓血,形成湿热痢;寒湿困脾,脾失健运,邪留肠中,气机阻滞,形成寒湿痢;感受疫毒之邪,毒邪熏灼肠道,热毒内盛,引动内风,蒙蔽清窍,而成疫毒痢;若疫毒上冲于胃,使胃气上逆而不降,为噤口痢;若痢疾迁延日久,中焦虚弱,命门火衰,正虚邪恋,常因受凉或饮食不当而反复发作,成为休息痢。

生姜泡脚能减肥吗 生姜泡脚能去湿气吗

具有去湿作用。 生姜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食物,其中含有大量的挥发油,用生姜泡脚,具有温经散寒、温胃止呕、散寒除湿等功效,可以帮助提高人体的阳气,从而具有温脾运湿的功效,其次对于身体脾虚湿气重的情况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除了用生姜泡脚外,也可以每天用生姜泡水喝,对于身体湿气比较重,寒湿困脾的情况,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所以生姜泡脚可以去湿气的。

腹泻艾灸哪个部位图 寒湿困脾型腹泻艾灸

症状:粪便清稀如水样,色白无臭,腹痛肠鸣,畏寒食少,伴随鼻塞头重,肢体酸痛,舌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濡迟。 施灸方法: 宜选用足阳明胃经穴,背俞穴进行治疗。 艾条灸:点燃艾条,火头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活力要壮而短促,以达消散邪气之效,每穴灸5分钟左右,若皮肤产生小泡,任其自然吸收,但不要产生大的瘢痕,刺激以能忍受为度。 施灸穴位:大肠俞,足三里,中脘,神阙(可隔盐灸)。

脾湿的症状有哪些

脾湿有寒湿和湿热. 寒湿困脾指寒湿内盛,困阻脾阳脾失温运,以纳呆,腹胀,便溏,身重为主要表现的寒湿证候. 表现为脘腹胀满,口腻纳呆,欲呕,口淡不渴,腹痛便溏,头身困重,或小便短少,肢体肿胀,或身目发黄,面色晦暗,或妇女白带量多,舌体淡胖,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或沉细. 湿热蕴脾指湿热内蕴,脾湿健运,以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为主要表现的湿热证. 表现为脘腹胀闷,恶心欲呕,口中粘腻,口渴不多饮,便溏不爽,小便短黄,肢体困重,或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面目发黄色鲜明,或皮肤发痒,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

请问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

脾虚湿盛指寒湿内盛,困阻脾阳,脾失温运,以纳呆,腹胀,便溏,身重与寒湿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名湿困脾阳证,寒湿中阻证,太阴寒湿证 而脾虚湿热指湿热内蕴,脾失健运,以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与湿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名中焦湿热证,脾经湿热证。 二者主要鉴别要点1,从排便鉴别:前者便溏即可,而后者兼有不爽,里急后重之感 2,从色泽鉴别:前者为身目暗黄,面色晦暗不泽,后者面目黄色鲜明,为新鲜橘黄色泽。 3,从舌头鉴别:前者舌体淡胖,舌苔白滑,后者舌质红,苔黄腻 治疗:前者服用参苓白术散,后者服用

中医可以治好胰腺癌吗

中医治疗胰腺癌之肝胆湿热证:清利肝胆湿热。茵陈蒿汤加减。茵陈18g,栀于9g,大黄(后下)6g,黄连9g,黄柏6g,黄苓6g等,疼痛较甚加延胡索、青皮理气止痛,腹胀较甚加木香、大腹皮行气除满。胰腺癌患者发热甚者加知母、黄柏滋阴清热,黄疸较甚加栀子、车前子(包煎)清热利湿。 中医治疗胰腺癌之瘀血内阻证:化瘀消积。膈下逐瘀汤加减。丹参30g,牡丹皮9g,桃仁10g,红花9g,莪术15g,三棱15g,八月札30g,岩柏30g,木香15g,穿山甲12g,白花蛇舌草30g等。腹痛较甚加延胡索、徐长卿理气止痛。胰腺癌

寒湿怎么形成的

湿困肌表时,则头昏沉重,如有物裹,周身酸困,四肢沉重; 湿困经络则引起阳气不通而致关节沉重、疼痛、肿胀、麻木; 湿阻胸胁则胸闷不舒;湿困脾胃则胃脘痞闷、食欲不佳、呕恶、腹泻、大便黏腻; 湿困下焦则小便短涩、淋沥不爽; 被湿所困者大多都不喜欢饮水和吃水果。 露脚踝、露膝盖、露脐、露肩、露背,这五露当下年轻人十分推崇的穿衣方法。 当然,气温较高的夏季露一露无可厚非的,但入冬之后仍不注重保暖,则容易给寒湿以可乘之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的于宁博士说,不注意保暖会导致气血凝滞,引起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