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艾灸的四大好处 三伏天艾灸的注意事项
三伏天艾灸的四大好处 三伏天艾灸的注意事项
刚做完艾灸后,机体的毛孔都处于舒张的状态,如果此时立马去洗澡或者是吹风的话,寒邪就很容易顺着毛孔进入体内,从而很容易着凉生病。一般建议做完艾灸后4小时内不要进行吹风和洗澡。
三伏天天气很热,所以人们很喜欢吃冷饮。但是三伏天做完艾灸当天最好不好吃生冷食物,否则会对机体造成不好的影响。
艾灸的分类
一、艾炷灸
艾炷灸是用艾绒捏成的圆锥体,点燃施灸的方法。又称为艾团、艾丸、艾圆等名称。古代以艾炷灸最盛行。一般艾柱可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者如蚕豆大小,中者为黄豆大小,小者为麦粒大小,皆为上尖下大的圆锥体,便于平放和点燃。标准艾炷,其艾的直径为0.8厘米,柱高为1.0厘米,艾柱的重量约为0.1克,可燃烧3-5分钟。艾炷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
1、直接灸,又称明灸、着肤灸。是把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面施灸的一种方法。
2、间接灸,是在皮肤和艾炷之间隔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又称“隔物灸”。
二、艾条灸
艾条灸又称艾卷灸。是将艾条一端燃着后进行灸疗的一种方法。艾条灸可分为悬起灸、实按灸、隔物灸三种。
1、悬起灸,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种灸法。一般艾火距皮肤约3厘米,灸5-10分钟,可是皮肤又温热感而不至于烧伤皮肤。操作方法分为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三种方法。
2、实按灸,施用药物艾条点然后,垫上纸或布,乘热按到穴位上,使热气透达深部组织的一种施灸方法。
3、隔物灸,是在穴位或部位上覆盖某些物品后,将艾条点燃后悬灸隔物的一种灸法,常用的有隔核桃皮壳灸和隔蟾处皮灸。
盗汗可以艾灸吗 艾灸治疗盗汗施灸方法
治疗盗汗,可用双孔,四孔或六孔艾灸盒施灸,或用艾条温和灸法。
肺俞穴用艾条灸5-10分钟,艾盒灸10-15分钟;中脘穴,足三里用艾条灸5-10分钟,艾盒灸15-30分钟;大椎穴用艾条灸15-20分钟,艾盒灸20-30分钟,神厥穴用艾条灸5-15分钟,艾盒灸20-30分钟;气海穴用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15分钟,艾盒灸15-30分钟。
艾条艾灸的仪器哪种最好
一般建议用艾灸盒。
市面上艾条艾灸的仪器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随身灸、艾灸杯、艾灸盒三种,而这三种中最常用的就是艾灸盒,其适合长艾条,艾灸腰部或者腹部的效果较好,能够短时间内起到较好的艾灸效果,而随身灸和艾灸杯虽然也有一定的艾灸效果,但是其发挥时间较长,随身灸适合小艾条,携带方便,而艾灸杯是可以一边艾灸、一边刮痧的,艾灸面积较小。
艾条艾柱区别 使用方法的区别
1、手持艾条悬灸:艾条比较长,将它点燃后,用手拿着艾条在身体患处或者穴位上方悬灸即可;
2、借助艾灸盒施灸:将艾条插入艾灸盒后,点燃艾条,调整好高度,将艾灸盒捆绑在身体患处或者穴位上方艾灸;
3、借助艾条夹悬灸:点燃后,用艾条夹夹住,在距离身体患处或者穴位上方悬灸等等;
1、直接灸:点燃艾柱后,直接放在身体患处或者穴位上方艾灸;
2、隔物灸:就是在身体患处或者穴位上方,放上姜片、大蒜、盐等物品,将艾柱点燃后放在物品上方艾灸;
3、借助随身灸艾灸:将艾柱插入随身灸,点燃后盖上盖子,调整洞孔大小后放入绒布套中,再捆绑在身体身体患处或者穴位上艾灸等等。
直射灸法的艾灸分类
艾灸分类:
(一)、艾灶灸:即用艾绒或艾粉做成因锥型或自贴灸型进行施灸。
A:直接灸一将艾泣直接放在皮肤上灸至起泡,对咳喘、肺痨、痞块有良好的作用。
B:间接灸一即隔物进行施灸、有隔姜灸、隔盐灸、隔蒜灸、隔附子饼灸等。
(二)、艾条灸:
A、温和灸:点燃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进行熏灸,病人感到舒适无灼痛感,以皮肤潮红为度。
B、在啄灸:点燃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象鸟雀啄食一样, 一起一落,一远一近。
C、回旋灸:将点燃的文条悬于施灸部位上方2-3cm左右移 动,往返回旋。
D、太乙神针:加十一味中药制成的药艾条,点燃药艾条, 用七层棉布包裹着艾火,紧按在穴位上,稍停留1-2分钟。如感觉过热可提起等热减再灸。
E、雷火神针:加八味中药制成的药艾条,灸法同太乙神针。
(三)、温针灸:把针插入艾绒球或艾粒边燃烧边行针。
(四)、灸器灸:把艾灸放在灸器里施灸。
(五)、天灸:与直接的灸法相同,千旦有蒜泥灸、毛莨灸、斑蟊灸、早莲灸、白芥子灸,吴某芙灸之分。
(六)、灯火炙:用灯草蘸油点燃火苗对准穴位猛一接触,迅速 离开,反复若干次。
艾灸前后注意事项
艾灸前
1、 因为艾灸时不能吹到风,艾灸前请关小门窗,房间内不可以通风。夏天也是,不可通风不可开空调。
2、 饭后不可以马上艾灸,饭后1小时后才可以灸,因为过饱不可以艾灸。
艾灸中
1、 艾灸时不可以过饱或过饥,心情大悲大喜大怒也不可以艾灸,要保持心情平静舒缓。
2、 艾灸中必须多喝温开水,便于排毒,水温可以稍微高点。不可以喝冷开水,夏天也是。
3、 艾灸中如果皮肤表面出现水气,是体内湿气排出。
艾灸后
1、 艾灸完半小时内,不可以用冷水洗手洗脸。艾灸完毕,全身毛细孔打开,易受寒凉。
2、 艾灸后不可马上洗澡。道理同上。一般情况下,我都是洗好澡后再艾灸。或者艾灸完,隔开几小时后再洗澡。
3、 艾灸完,如果出现疲劳乏力精神不济,属正常现象。此时身体在进行休整,可稍事休息,不必劳累。
艾灸最适合阳虚、气虚人群
和其他中医疗法一样,艾灸也有其适应症,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随便施灸。中医认为,艾灸本身就是补益阳气的,适合体质阳虚、气虚的人做。如果体质不对,乱灸很容易出问题。不适合艾灸人群如果使用艾灸可能会出现浑身燥热,满面潮红等症状。因此在家做艾灸时,最好先请中医辨证一下自己的体质,在中医的指导下施灸。
家庭艾灸使用有技巧
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艾灸,主要是艾灸的实用性和易操作性,为了能时常在家保健,大部分也都选择自己在家中进行家庭艾灸,那么在家中艾灸,如何判断艾条、艾绒质量的好坏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方面呢?今天我们有幸请到针灸科主任庄礼兴教授来为我们讲解一下家庭艾灸,我们该注意哪些事情。
家庭艾灸建议以艾条灸和隔姜灸为主
庄礼兴教授提到,艾灸的方法多种多样,从日常大家多见的艾条灸、隔物灸、温针灸之外,还有一些大家不太了解的四花灸、麦粒灸、长蛇灸等。但是从操作方便易学和安全来说,家庭艾灸还是建议以艾条灸盒、隔姜灸为主。
艾灸方法不同,时间计算的方法也不同
很多人常常问到的问题是艾灸灸多久才适合?庄礼兴教授这样回答,艾灸是根据不同的方法来计算艾灸时间的,不可一概而论。像艾条灸和温针灸是以时间来定夺的,一般建议是15-20分钟,如果是儿童建议不要超过10分钟,如果是一些皮肤麻木的病人,或者是老人建议可以相应延长些时间,但最好不要超过30分钟。一般以皮肤潮红为度。
而艾炷灸和隔姜灸就是以艾灸的壮数来计算,根据情况不同每次每穴约3-7壮,若用直接灸、施灸于肌肉皮肤较薄的地方又或是妇女、儿童、体弱、年老的人群,则选用较小的艾炷,一般为花生米大小;如果是间接灸、施灸于肌肉丰厚的地方又或是青壮年、男性等人群可以选用较大的艾炷,但一般不要超过大拇指第一节大小,而且要看皮肤的适应程度,如果皮肤感觉灼热就该立即拿去艾炷,以免烫伤。
艾绒的选择也是关键
艾条方面有清艾条和药艾条之分。清艾条是纯粹的艾叶,没有添加其他的药材制成的艾条;药艾条则是在艾叶之外还增加了一些针对不同疾病的药材共同制成的艾条。庄礼兴教授建议,一般的家庭保健和治疗用清艾条即可。
艾条内的杂质比较多,如艾草梗等,所以如果要以艾条的艾绒来制成艾炷,一方面比较难燃烧,另一方面也比较难制成松紧合适的艾炷。所以如果要以艾炷直接灸或者是隔物灸,建议选择质量较好的散装艾绒,艾绒以杂质少、艾绒细、软为上品。
选取花生米大小的艾绒搓成上小下大的圆锥形艾炷。松紧要合适,太紧不好烧,烧不起来,太松的话一放下来就松了,时间很短,而且容易烧伤。病人一感觉到温热的时候就该把艾炷拿去,家庭艾炷灸可先在穴位上涂点万花油,一方面防烫伤,另一方面可以辅助粘住艾炷,以免掉落。灸后也可涂点万花油在艾灸部位以保护皮肤。
艾灸的制作方法是怎样的
一般情况下,每天灸一次,每次灸30分钟即可,大约一周左右为一个疗程。需要注意的是,做艾灸的时候要注意避免烧烫伤,皮肤距离身体有保持一定的位置,不能太近,以免烫伤,一般以局部感觉微微灼热为度。另外还要注意的就是,孕妇的下腹部不能艾灸,颜面部禁忌艾灸,做艾灸的时候精力集中。
可以的,每天三十分钟艾灸
一般情况下,可以灸一次,每次灸10~20分钟。
艾灸顺序: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也就是说艾灸的一般顺序是 :先灸背部,再灸胸腹部;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头部再灸四肢;就壮数而言,先灸少而后灸多,即由小逐渐增强;就大小而言,先灸艾炷小者而后灸大者,每壮递增。
艾灸注意事项:
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艾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
饭后一小时内不宜艾灸
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不要艾灸;
过饥、过饱、酒醉禁灸;孕妇禁灸;
身体发炎部位禁灸
上文就是向大家详细介绍了艾灸多长时间做一次的,一般都是一周一个疗程的,如果是想要养生的话就必须要坚持一个星期的时间去使用艾灸的,而且每次艾灸的时间最好是十至二十分钟左右的,那样才可以发挥功效。
经期艾灸可以吗
经期艾灸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因人而异。
艾灸的作用是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有的人经期血量多,此时艾灸容易促进活血化瘀,导致经血更多;而如果经量何绍的人,经期可以靠艾灸加大经量,排除体内的一些瘀阻。
艾灸调理月经不调的方法
血虚型月经不调
艾灸穴位:膻中,关元,子宫,内关,涌泉。
艾灸方式:隔姜灸或温和灸,用艾灸盒艾灸,小腹部用三眼艾灸盒,子宫,内关,涌泉用单眼艾灸盒。艾灸时关元穴,子宫不得低于20分钟,内关,涌泉穴各10分钟。
肾虚型月经不调
艾灸穴位:八髎穴、归来、三阴交
艾灸方式:隔姜灸或温和灸,用艾灸盒艾灸,在小腹用三眼艾灸盒,归来和八髎穴用三眼艾灸盒俺就,三阴交用单眼艾灸盒。艾灸归来穴不低于10分钟,八髎穴不低于15分钟,三阴交10分钟。
血寒型月经不调
艾灸穴位:关元、八髎穴、三阴交、足三里
艾灸方法:隔姜灸或温和灸,用艾灸盒艾灸,在小腹部用三眼艾灸盒,可以同时插三根艾条,或两根艾条,这样火力大点。关元、八髎穴艾灸20分钟,足三里三阴交各10分钟。
气郁型月经不调
艾灸穴位:关元、命门、肩井、太冲
艾灸方式:关元、命门、可以用三眼艾灸盒施灸,也可以用隔姜灸。肩井和太冲用单眼艾灸盒或手持艾条施灸。艾灸时关元、命门各熏20分钟、肩井、太冲各熏10分钟。
艾灸的禁忌
并非所有女性来月经的时候都可以进行艾灸,有的女性来月经时经血量比较大,这种情况下进行艾灸的话是不妥的,因为艾灸的作用是活血化瘀,经血量多时候还用艾灸方式调理,反倒会使经血量更多。
艾灸的分类
艾灸可以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灸。
一、艾炷灸
艾炷灸是用艾绒捏成的圆锥体,点燃施灸的方法。又称为艾团、艾丸、艾圆等名称。古代以艾炷灸最盛行。一般艾柱可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大者如蚕豆大小,中者为黄豆大小,小者为麦粒大小,皆为上尖下大的圆锥体,便于平放和点燃。标准艾炷,其艾的直径为0.8厘米,柱高为1.0厘米,艾柱的重量约为0.1克,可燃烧3-5分钟。艾炷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
1、直接灸,又称明灸、着肤灸。是把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面施灸的一种方法。
2、间接灸,是在皮肤和艾炷之间隔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又称“隔物灸”。
二、艾条灸
艾条灸又称艾卷灸。是将艾条一端燃着后进行灸疗的一种方法。艾条灸可分为悬起灸、实按灸、隔物灸三种。
1、悬起灸,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种灸法。一般艾火距皮肤约3厘米,灸5-10分钟,可是皮肤又温热感而不至于烧伤皮肤。操作方法分为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三种方法。
2、实按灸,施用药物艾条点然后,垫上纸或布,乘热按到穴位上,使热气透达深部组织的一种施灸方法。
3、隔物灸,是在穴位或部位上覆盖某些物品后,将艾条点燃后悬灸隔物的一种灸法,常用的有隔核桃皮壳灸和隔蟾处皮灸。
三、温灸
温灸因其操作方法不同,可分为温灸器灸,蒸气灸及铺灸等。
1、温灸器灸,又叫灸疗器,使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故又称温筒灸。
2、蒸气灸,将艾叶或艾绒放入容器内煎煮,用蒸气熏灸。
3、铺灸,是将艾绒铺在穴位上而施灸的一种灸法。
怎样才能让乳房更大 艾灸可以让乳房更大
取一段艾条,约5cm固定于艾灸盒顶盖上,点燃艾条一端,放于艾灸盒内,将燃着的艾灸盒放于中脘穴上。然后医者用打火机点燃另一根艾条的一-端,以温和灸法同时灸乳根穴10分钟,以局部感到温热为度。
用艾条以温和灸法灸双侧足三里穴10分钟,用艾条以温和灸法灸双侧三阴交穴10分钟,以皮肤有红晕、有热感为度。
取一段艾条,固定于艾灸盒顶盖上,点燃艾条一端,放于艾灸盒内,将燃着的艾灸盒放于胃俞穴、肾俞穴上灸10~ 15分钟。
拉肚子艾灸什么部位
拉肚子应该分型取穴进行艾灸:湿热型拉肚子艾灸
艾灸疗法:灸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内庭,公孙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位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内庭,公孙穴。
艾灸手法:用艾炷隔姜灸,将新鲜老姜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火中等艾炷在姜片上,点燃艾炷施灸,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时,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3-5壮。
艾灸功效:健脾消食,导滞止泻。
脾虚型拉肚子艾灸
艾灸疗法1:灸神阙,关元,脾俞,胃俞,命门,肾俞,申脉,足三里,腹泻特效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取神阙,关元穴。
艾灸疗法2:灸脾俞,胃俞,命门,肾俞穴。
取穴体位:患者取俯卧位灸以上穴位。
艾灸手法:1.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5-20分钟。2.用艾炷隔姜灸,每穴3-5壮,每日1次。
艾灸疗法3:灸申脉穴。
艾灸手法:用艾条雀啄灸法,将艾条点燃,对准所选穴位,采用类似麻雀啄食般的一起一落,忽近忽远的手法施灸,给以较强烈的温热刺激,灸10分钟,以局部温热而不灼痛为度,每日1次。
艾灸疗法4:灸足三里穴。
艾灸手法:用艾条温和灸至局部皮肤潮红,每日1次。
艾灸疗法5:灸腹泻特效穴。
艾灸手法: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10-15分钟,灸法同上温和灸。
艾灸功效:健脾止泻。
痰湿体质艾灸什么穴位
痰湿体质的人最重要的是健脾利湿,化痰去浊,艾灸调养以健脾益气、利湿化痰为基础,保存体内阳气。一般施灸艾灸主要是以下三个穴位:
艾灸脾俞,穴脾俞穴的位置: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左右各有一穴。艾灸方法:此穴艾灸时需两人配合,宜采用回旋灸。艾灸时间:每日灸2~3次,每次灸10~20分钟。功效作用:调理肝脾。
艾灸胃俞穴,胃俞穴的位置:胃俞穴位于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处,左右各有一穴。艾灸方法:此穴艾灸时需两人配合,宜采用温和灸。艾灸时间:每日灸2~3次,每次灸10~20分钟。功效作用:外散胃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