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的并发症有哪几种呢
心力衰竭的并发症有哪几种呢
1、呼吸道感染:较常见,由于心力衰竭时肺部瘀血,易继发支气管炎和肺炎,必要时可给予抗菌素。
2、血栓形成和栓塞:长期卧床可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脱落后可引起肺栓塞。肺栓塞的临床表现与栓子大小有密切关系。小的肺栓塞可无症状,大的肺栓 塞可表现为突发呼吸急促、胸痛、心悸、咯血和血压下降,同时肺动脉压升高,右心衰竭加重。相应肺部呈现浊音,呼吸音降低伴有湿罗音,部分病人有胸膜摩擦音 或胸腔积液体征,巩膜可有黄染,或有短阵心房颤动发作。起病后12-36小时或数天后在下肺野出现三角形或园形密度增深阴影。巨大的肺动脉栓塞可在数分钟 内导致心原性休克和猝死。心力衰竭伴有心房颤动者,易发生心房内血栓,栓子脱落而引起脑、肾、四肢或肠系膜动脉栓塞。长期卧床的病人应注意及时翻身按摩肢体作被动活动,预防血栓形成,对有栓子脱落引起肢体动脉栓塞者,轻症者可用尿激酶或链激酶进行溶血栓治疗,肢体缺血严重者应作外科治疗。
3、心原性肝硬化:由于长期右心衰竭,肝脏长期淤血缺氧,小叶中央区肝细胞萎缩和结缔组织增生,晚期出现门脉高压,表现为大量腹水、脾脏增大和肝硬化。处理:经强心利尿等治疗,腹水仍不减退,大量腹水影响心肺功能者,可行穿刺适量放液。
4、电解质紊乱:常发生于心力衰竭治疗过程中,尤其多见于多次或长期应用利尿剂后,其中低血钾和失盐性低钠综合征最为多见。
心力衰竭并发症有哪几种呢
1、呼吸道感染:较常见,由于心力衰竭时肺部瘀血,易继发支气管炎和肺炎,必要时可给予抗菌素。
2、血栓形成和栓塞:长期卧床可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脱落后可引起肺栓塞。肺栓塞的临床表现与栓子大小有密切关系。小的肺栓塞可无症状,大的肺栓 塞可表现为突发呼吸急促、胸痛、心悸、咯血和血压下降,同时肺动脉压升高,右心衰竭加重。相应肺部呈现浊音,呼吸音降低伴有湿罗音,部分病人有胸膜摩擦音或胸腔积液体征,巩膜可有黄染,或有短阵心房颤动发作。
起病后12-36小时或数天后在下肺野出现三角形或园形密度增深阴影。巨大的肺动脉栓塞可在数分钟内导致心原性休克和猝死。心力衰竭伴有心房颤动者,易发生心房内血栓,栓子脱落而引起脑、肾、四肢或肠系膜动脉栓塞。
长期卧床的病人应注意及时翻身按摩肢体作被动活动,预防血栓形成,对有栓子脱落引起肢体动脉栓塞者,轻症者可用尿激酶或链激酶进行溶血栓治疗,肢体缺血严重者应作外科治疗。
3、心原性肝硬化:由于长期右心衰竭,肝脏长期淤血缺氧,小叶中央区肝细胞萎缩和结缔组织增生,晚期出现门脉高压,表现为大量腹水、脾脏增大和肝硬化。处理:经强心利尿等治疗,腹水仍不减退,大量腹水影响心肺功能者,可行穿刺适量放液。
4、电解质紊乱:常发生于心力衰竭治疗过程中,尤其多见于多次或长期应用利尿剂后,其中低血钾和失盐性低钠综合征最为多见。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可能引起的并发症
随着二尖瓣病变逐步加重,左心室功能也受到损害,内科治疗虽可缓解心力衰竭症状,但不能解除二尖瓣和肺血管梗阻性病变,未经手术治疗的病人多数在50岁左右死于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心房颤动、体循环栓塞或感染性心内膜炎。
而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有以下四个:1.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是二尖瓣闭式分离术最常见的并发症。
2.心力衰竭手术后急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在6.8%,后果严重,占到手术死亡原因的首位,应予特别重视。
3.低血压低血压是指收缩压在90mmHg以下,需用药物治疗的一种情况,其发生率为5.2%。
4.栓塞。
5.心包切开综合征:过去称之为二尖瓣分离术后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术后7~14天出现高热,可伴有胸闷胸痛,心前区可听到心包摩擦音。这可能是心包对积血的一种过敏反应。服用激素可于数天消退。自从重视心包引流和术后常规服用激素以来很少发生此种并发症。
心脏病会引发什么疾病
心脏病常见并发症:心力衰竭,肺梗塞,脑梗塞,心肌梗塞,猝死,肺心病,多器官衰竭等。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常易患肺炎,易发生心力衰竭,法洛氏四联症常可并发脑血栓、脑脓肿。风湿性心脏病如不加注意,或处理不当,则可发生不良甚至严重的后果,如风湿热复发,感染性心内膜炎,心房纤颤,心力衰竭,脑栓塞,这些都是风心病的严重并发症。得了并发症,如不及时就医或就医不当,会带来终身残废,甚至死亡。
慢性心力衰竭的并发症
心力衰竭时常见的并发症及其治疗如下:
(1)呼吸道感染
较常见,由于心力衰竭时肺部瘀血,易继发支气管炎和肺炎,必要时可给予抗菌素。
(2)血栓形成和栓塞
长期卧床可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脱落后可引起肺栓塞,肺栓塞的临床表现与栓子大小有密切关系,小的肺栓塞可无症状,大的肺栓塞可表现为突发呼吸急促,胸痛,心悸,咯血和血压下降,同时肺动脉压升高,右心衰竭加重,相应肺部呈现浊音,呼吸音降低伴有湿罗音,部分病人有胸膜摩擦音或胸腔积液体征,巩膜可有黄染,或有短阵心房颤动发作,起病后12-36小时或数天后在下肺野出现三角形或园形密度增深阴影,巨大的肺动脉栓塞可在数分钟内导致心源性休克和猝死,心力衰竭伴有心房颤动者,易发生心房内血栓,栓子脱落而引起脑,肾,四肢或肠系膜动脉栓塞。
长期卧床的病人应注意及时翻身按摩肢体作被动活动,预防血栓形成,对有栓子脱落引起肢体动脉栓塞者,轻症者可用尿激酶或链激酶进行溶血栓治疗,肢体缺血严重者应作外科治疗。
(3)心原性肝硬化
由于长期右心衰竭,肝脏长期淤血缺氧,小叶中央区肝细胞萎缩和结缔组织增生,晚期出现门脉高压,表现为大量腹水,脾脏增大和肝硬化,处理:经强心利尿等治疗,腹水仍不减退,大量腹水影响心肺功能者,可行穿刺适量放液。
(4)电解质紊乱
常发生于心力衰竭治疗过程中,尤其多见于多次或长期应用利尿剂后,其中低血钾和失盐性低钠综合征最为多见。
①低血钾症轻者全身乏力,重者可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常加重洋地黄毒性,必须及时补充钾盐,轻症可口服氯化钾3-6g/日,重者可用氯化钾1-1.5g溶于5%葡萄糖液500ml内静脉滴注,必要时可重复给予。
②失盐性低钠综合征是由于大量利尿和限制钠盐摄入所引起,多发生在大量利尿之后,发病较急,出现软弱无力,肌肉抽搐,口渴及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者可有头痛,烦燥不安意识不清,甚至昏迷等低钠性脑病表现,患者皮肤干躁,脉细速,尿量减少,甚至血压降低,化验:血钠,氯化物,二氧化碳结合力皆低,红细胞压积增高,治疗,应不限制食盐,并可用3%氯化钠液100-500ml缓慢静脉滴入。
血管畸形的并发症
充血性心力衰竭
血管瘤的并发症有溃疡,出血,感染,重要器官功能损害,充血性心力衰竭及骨骼肌肉损害而造成的肢畸形等,如血管瘤侵及颈椎,可发生神经根压迫症状,如疼痛,上肢感觉及运动障碍等。
血管瘤的综合症有:
1,骨肥大性静脉曲张症 。
2,血小板减少血管瘤综合症。
3,脑颜面管瘤综合症 。
4,软骨发育异常血管瘤综合症。
5,Lindon-Von-Hippel综合症。
6,Steiner-Vorner综合症。
7,血管瘤球瘤。
小儿肺炎并发症有哪些 心力衰竭
发病时小儿躁动不安,呼吸困难和发绀、心率加快、180次/分,呼吸急促,>60次/分,肝脏增大,下肢浮肿等,应立即采取措施,控制其发展,利用强心剂,利尿剂等治疗。
高血压会引起鼻炎吗
1、高血压与鼻窦炎关系密切
不少患有高血压的男性朋友其实和鼻窦炎的关系是非常的密切的。权威专家在一项研究中发现,慢性鼻炎的男性出现高血压的可能性比无鼻炎男性高得多,而鼻窦炎患者并发高血压的几率更是远远大于鼻炎中的慢性鼻炎,而女性则没有这么明显的情况。我们知道鼻窦炎如果治愈不当会容易引起咽鼓管堵塞导致睡眠呼吸暂停的症状,伴随着睡眠呼吸堵塞又会极易引发高血压。
2、高血压的并发症有哪些
肾:长期持久血压升高可致进行性肾炎硬化,并加速肾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可出现蛋白尿、肾功能损害,但肾衰竭并不常见。
心:左心室长期面向高压工作可致左心室肥厚、扩大,最终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可促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发展并使心肌氧耗量增加,可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猝死。
脑:长期高血压可形成小动脉的微动脉瘤,血压骤然升高可引起破裂而致脑出血。高血压也促进脑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可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动脉血栓形成。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脑中风,发生脑中风的概率是正常血压人的7.76倍。血压季度升高可发生高血压脑病,表现为严重头痛、恶心、呕吐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昏迷或惊厥,血压降低即可逆转。
视网膜:视网膜小动脉早期发生痉挛,随着病程进展出现硬化改变。血压急剧升高可引起视网膜渗出和出血。
血管:除心、脑、肾、血管病变外,严重高血压可促使形成主动脉夹层并破裂,严重者常会威胁生命。
心力衰竭可能并发哪些疾病
一、心力衰竭常见并发症
难治性心力衰竭、舒张性心力衰竭、急性右侧心力衰竭、急性左侧心力衰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老年人心力衰竭、小儿心力衰竭、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
二、心力衰竭并发病症
1、呼吸道感染:较常见,由于心力衰竭时肺部瘀血,易继发支气管炎和肺炎,必要时可给予抗菌素。
2、血栓形成和栓塞长期卧床可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脱落后可引起肺栓塞。肺栓塞的临床表现与栓子大小有密切关系。小的肺栓塞可无症状,大的肺栓塞可表现为突发呼吸急促、胸痛、心悸、咯血和血压下降,同时肺动脉压升高,右心衰竭加重。相应肺部呈现浊音,呼吸音降低伴有湿罗音,部分病人有胸膜摩擦音或胸腔积液体征,巩膜可有黄染,或有短阵心房颤动发作。起病后12-36小时或数天后在下肺野出现三角形或园形密度增深阴影。巨大的肺动脉栓塞可在数分钟内导致心原性休克和猝死。心力衰竭伴有心房颤动者,易发生心房内血栓,栓子脱落而引起脑、肾、四肢或肠系膜动脉栓塞。
长期卧床的病人应注意及时翻身按摩肢体作被动活动,预防血栓形成,对有栓子脱落引起肢体动脉栓塞者,轻症者可用尿激酶或链激酶进行溶血栓治疗,肢体缺血严重者应作外科治疗。
3、心原性肝硬化:由于长期右心衰竭,肝脏长期淤血缺氧,小叶中央区肝细胞萎缩和结缔组织增生,晚期出现门脉高压,表现为大量腹水、脾脏增大和肝硬化。处理:经强心利尿等治疗,腹水仍不减退,大量腹水影响心肺功能者,可行穿刺适量放液。
4、电解质紊乱:常发生于心力衰竭治疗过程中,尤其多见于多次或长期应用利尿剂后,其中低血钾和失盐性低钠综合征最为多见。
(1)低血钾症:轻者全身乏力,重者可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常加重洋地黄毒性,必须及时补充钾盐,轻症可口服氯化钾3-6g/日,重者可用氯化钾1-1.5g溶于5%葡萄糖液500ml内静脉滴注,必要时可重复给予。
(2)失盐性低钠综合征是由于大量利尿和限制钠盐摄入所引起,多发生在大量利尿之后。发病较急,出现软弱无力,肌肉抽搐,口渴及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者可有头痛、烦躁不安意识不清,甚至昏迷等低钠性脑病表现。患者皮肤干燥,脉细速,尿量减少,甚至血压降低。化验:血钠、氯化物、二氧化碳结合力皆低,红细胞压积增高。治疗,应不限制食盐,并可用3%氯化钠液100-500ml缓慢静脉滴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