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核诊断鉴别
痔核诊断鉴别
据痔的典型症状和检查,诊断一般无困难。
根据病史和肛门物理检查,肛管直肠指检和肛门境检,参照痔的分类作出诊断。
如稍有可疑应进一步检查,以除外结,直肠,肛管的良,恶性肿瘤及炎性疾病。
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直肠癌临床上常将下端直肠癌误诊为痔,延误治疗,误诊的主要原因是仅凭症状诊断,未进行直肠指诊及肛门镜检查,因此在痔诊断中一定要做以上两种检查,直肠癌在直肠指诊下可扪到高低不平硬快,表面有溃疡,肠腔常狭窄,指套上常染有血迹,特别要注意的是内痔和环状痔可与直肠癌同时并存,绝不能看到有内痔或环状痔,就满足于痔的诊断而进行痔的治疗,直至病人症状加重才进行直肠指诊或其他检查而明确诊断,这种误诊,误治的惨痛经验教训,在临床上并非少见,值得重视。
2、直肠息肉低位带蒂的直肠息肉,若脱出肛门外有时误诊为痔脱垂,但息肉多见于儿童,为圆形,实质性,有蒂,可活动。
3、肛管直肠脱垂有时误诊为环状痔,但直肠脱垂粘膜呈环形,表面平滑,直肠指诊时括约肌松弛;环状痔的粘膜呈梅花瓣状,括约肌不松弛。
肺结核诊断鉴别
诊断
病史
1.询问接触史或既往有胸膜炎、肛瘘、颈淋巴结肿大、糖尿病及卡介苗接触史。
2.有结核中毒症状,如低热、全身不适、乏力、盗汗、食欲下降、面颊潮红等。粟粒性肺结核和干酪性肺炎往往伴高热,有的可伴关节痛,女性可有月经失调。
3.早期干咳,空洞形成合并感染时痰呈粘液脓性或脓性,咯血,胸痛,严重者有呼吸困难。
鉴别诊断
肺结核的临床与X线表现,常与多种非结核性肺病相似,甚易误诊,必须强调认真根据病史,相关实验室检查资料,X线片等综合分析,必要时尚需动态观察,审慎鉴别。
一、肺癌
中央型肺癌常有痰中带血,肺门附近有阴影,与肺门淋巴结结核相似,周围型肺癌可呈球状,分叶状块影,需与结核球鉴别,肺癌多见于40岁以上嗜烟男性常无明显毒性症状,多有刺激性咳嗽,胸痛及进行性消瘦,X线胸片示结核球周围可有卫星病灶,钙化,而癌肿病灶边缘常有切迹,毛刺,胸部CT扫描对鉴别两者常有帮助,中央型肺癌的CT所见有支气管内软组织密度块影附着在一侧增厚支气管壁上,肿块轮廓不规整,肺段及肺叶支气管不规则狭窄,纵隔淋巴结肿大等,结合痰结核菌,脱落细胞检查及通过纤支镜检查及活检等,常能及时鉴别,肺癌与肺结核的并存,亦需注意发现,临床上难以完全排除肺癌者,结合具体情况,必要时可考虑剖胸探查,以免贻误治疗时机。
二、肺炎
典型肺炎球菌肺炎与浸润型肺结核区别不难,而病情进展较快的浸润型肺结核,扩大到整个肺叶,形成干酪样肺炎,易被误诊为肺炎球菌肺炎,前者起病急骤,高热,寒战,胸痛伴气急,咳铁锈色痰,X线征象病变常局限于一叶,抗生素治疗有效,干酪样肺炎则多有结核中毒症状,起病较慢,咳黄色粘液痰,X线征象病变多位于右上叶,可波及右上叶尖,后段,呈云絮状,密度不均,可出现虫蚀样空洞,抗结核治疗有效,痰中易找到结核菌。
有轻度咳嗽,低热的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或过敏性肺炎(嗜酸性粒细胞肺浸润症)在X线上的炎症征象,与早期浸润型肺结核相似,对这类一时难以鉴别的病例,不宜急于抗结核治疗,支原体肺炎通常在短时间内(2~3周)可自行消散过敏性肺炎的肺内浸润阴影常呈游走性,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三、肺脓肿
肺脓肿空洞多见于肺下叶,脓肿周围的炎症浸润较严重,空洞内常有液平面,肺结核空洞则多发生在肺上叶,空洞壁较薄,洞内有很少有液平面,此外,肺脓肿起病较急,高热,大量脓痰,痰中无结核菌,但有多种其他细菌,血白细胞总数及嗜中性粒细胞增多,抗生素治疗有效,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合并感染时易与慢性肺脓肿混淆,后者痰结核菌阴性。
四、支气管扩张
有慢性咳嗽,咯痰及反复咯血史,需与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鉴别,但支气管扩张的痰结核攻阴性,X线胸片多无异常发现或仅见局部肺纹理增粗或卷发状阴影,CT有助确诊。
五、慢性支气管炎
老年慢支症状酷似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且近年来老年人肺结核的发病率有所增高,需认真鉴别两者,及时X线检查有助确诊。
六、其他发热性疾病
各型肺结核常有不同类型的发热,因此肺结核常是临床上发热原因不明的主要鉴别之一,伤寒,败血症,白血病,纵隔淋巴瘤及结节病等与结核病有诸多相似,伤寒有高热,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及肝脾在等临床表现,易与急性粟粒型结核混淆,但伤寒热型常呈稽留热,有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血清伤寒凝集试验阳性,血,粪便伤寒杆菌培养阳性,败血症起病急,寒战及弛张热型,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常有近期皮肤感染,疮疖挤压史或尿路,胆道等感染史,皮肤常见瘀点,病程中出现近徙病灶或感染性休克,血或骨髓培养可发现致病菌,急性粟粒型肺结核有发热,肝脾大,起病数周后出现特异性X线表现,偶尔血象呈类白血病反应或单核细胞异常增多,需与白血病鉴别,后者多有明显出血倾向,骨髓涂片及动态X线胸片随访有助确立诊断,成人支气管淋巴结核常表现为发热及肺门淋巴结肿大,应与结节病,纵隔淋巴瘤等鉴别,结核病患者结素试验阳性,抗结核治疗有效而淋巴瘤发展迅速,常有肝脾及浅表淋巴结肿大,确诊常需依赖活检,结节病通常不发热,肺门淋巴结肿大多为双侧性,结素试验阴性,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必要时应作活检以明确诊断。
以上所举,仅是少数主要的常见疾病,在具体鉴别时既需要全面掌握与分析患者具备的肺结核的诊断依据,又应熟悉此类易被混淆疾病的特点,尽量做到检查既要有针对性,又要认真动态观察与严格对比与判断 。
痔疮的鉴别诊断
常见的检查方法
一、肛门视诊
首先应查看肛门周围有无血、脓、粪便、粘液、肿块及瘘管外口等,以便判断病变性质。如肛门周围有无内痔、息肉脱出,有否外痔、瘘管外口及湿疹等。然后嘱病人象解大便便一样下挣,医生用双手的食、中指将肛门轻轻地自然向两边分开,使肛门外翻,观察有无病变,如内痔位置,数目,大小,色泽,有无出血点,有无肛裂等情况或用特制的玻璃吸肛器将内痔吸出检查,这种视诊对诊断肛裂及环状痔,有时比肛门镜检查更为确切。
二、肛门触诊
要触摸肛门周围皮肤温度,弹性是否正常,在病变情况下,如肛痈可触到肛门周围肿胀,皮肤灼热,肿块呈漫肿,平坦,软陷及质地硬度等,中央是否有应指感等,如肛瘘是否可触及条索状硬结,外口距肛门长度,大小,深度等。
三、直肠指诊
直肠指诊的意义是肛门直肠疾病检查方法中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四、肛门镜检查
检查内痔的主要方法,可看清内痔的部位、大小和形态。同时还可鉴别直肠下端肿瘤和慢性结肠炎。
鉴别诊断
根据内痔的典型症状和检查,诊断一般无困难,但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直肠癌
临床上常将下端直肠癌误诊为痔,延误治疗。误诊的主要原因是仅凭症状诊断,未进行直肠指诊及肛门镜检查,因此在痔诊断中一 定要做以上两种检查。直肠癌在直肠指诊下可扪到高低不平硬快,表面有溃疡,肠腔常狭窄,指套上常染有血迹。特别要注意的是内痔和环状痔可与直肠癌同时并存,绝不能看到有内痔或环状痔,就满足于痔的诊断而进行痔的治疗,直至病人症状加重才进行直肠指诊或其他检查而明确诊断,这种误诊、误治的惨痛经验教训,在临床上并非少见,值得重视。
2、直肠息肉
低位带蒂的直肠息肉,若脱出肛门外有时误诊为痔脱垂,但息肉多见于儿童,为圆形、实质性、有蒂、可活动。
3、肛管直肠脱垂
有时误诊为环状痔,但直肠脱垂粘膜呈环形,表面平滑,直肠指诊时括约肌松弛;环状痔的粘膜呈梅花瓣状,括约肌不松弛。
根据病史和肛门物理检查,肛管直肠指检和肛门镜检,参照痔的分类作出诊断。如不能确诊应进一步检查,以除外结、直肠、肛管的良、恶性肿瘤及炎性疾病。
外痔如何鉴别诊断
中医诊断:
1.气滞血瘀:
证候:肛缘肿物突起,排便时可增大,有异物感,可有胀痛或坠痛,局部可触及硬性结节。舌暗红,苔淡黄,脉弦涩。辨析:热结肠燥,湿热积聚,壅塞而血凝;或气虚,气滞,血行无力,均可致气滞血瘀,壅阻于肛门而成癥瘕症状。可见肛缘肿物突起,有异物感,排便时肛缘肿物可增大。血液瘀阻于肛门,则见肛门局部胀痛或坠痛,可触及硬性结节;气滞则脉弦涩,瘀血内停,故见舌紫,苔淡黄。
2.湿热下注:
证候:肛缘肿物隆起,灼热疼痛,便于或溏,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中医认为湿热下注为肛肠疾病常见的病因,外痔亦无例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酒色过度等各种原因,均可致湿热内生,下注大肠、肛门,以致肠道气机不利,经络阻滞,浊气瘀血凝滞而生肛缘肿物。热结肠道、肛门,则肛门灼热疼痛;湿邪浸 yin,则生便溏;湿热相搏,则见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脾虚气陷:
证候:肛缘肿物隆起,肛门坠胀,似有便意,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无力。辨析: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肺脾肾的功能失调而致气的生成不足,或劳倦内伤,久病不复,均可致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无力提升,而出现肛门坠胀,似有便意,肛缘肿物隆起,神疲乏力,细少便溏,舌淡胖,苔薄白,均为气虚之具体表现。气虚则血液生化无源或日渐衰少;气血两虚,故脉细弱无力。
西医诊断:
外痔分为以下四型:
1.血栓外痔: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外痔。早期在齿线以下肛管皮肤或肛缘皮下有血块,继之出现炎性水肿,疼痛较甚;水肿消退后,皮下可见暗紫色血块,触之较硬;炎症消退后,血栓结节不易被吸收,形成皮下硬结,常为大小不等的数个血栓球。
2.结缔组织外痔:由于肛门边缘的皱褶反复发炎、变粗变厚,或肛裂刺激组织增生而来。无静脉曲张,扩张,多生长在肛门之前后是其特点。也有数颗围绕肛缘的,平日柔软、无任何症状。当局部发炎时,可有红肿热痛,行走和坐卧皆受限制。因其无静脉曲张、扩张、故又有人称之为赘皮外痔。
3.静脉曲张性外痔:由痔外静脉丛曲张扩张,刺激组织增生而成。多生于肛门左右两侧,平日无症状,只见一柔软之肉块。发作时可有红肿,甚至引起内痔外翻。此型外痔排便时用力努责可见肉块增大而硬,便毕即能自行复位。这种外痔多伴有内痔并存。
4.炎性外痔:肛门皱褶经粪便刺激,衣裤和手纸摩擦破损,或因肛裂引起肛门皱壁发炎,水肿所致。可见肛门皱壁发红,水肿伴少量渗出液。若反复发作即为结缔组织性外痔。以上几种类型外痔,若在发炎时,均可称之为炎性外痔。
痔疮诊断标准:
(一)内痔
一期:无明显自觉症状,痔核较小,质柔软,表面色鲜红或青紫,大便时痔核不脱出肛外,常与大便摩擦出血。
二期:痔核较大,大便时痔核能脱出肛外,大便后自行回纳,出血量较多,呈点滴状或喷射状。
三期:痔核更大,表面微带灰白色,大便时经常脱出肛外,甚至行走、咳嗽、喷嚏、站立时也会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须用手推回或平卧、热敷后才能回纳,便血不多或不出血。
(二)外痔
1.炎性外痔:肛缘皮肤皱襞突起,有红、肿、热、痛的炎性表现。
2.血栓外痔:因便秘或排便时用力过猛,而致肛门静脉丛破裂,血管外形成血栓,有皮下隆起、肿胀、发炎、疼痛。
3.结缔组织性外痔:因慢性炎症刺激,反复发炎,肿胀,致使肛门静脉丛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皮垂。
4.静脉曲张性外痔:下蹲腹压增加,排便或肛门吸引器检查,均可见肛缘周围皮下曲张的静脉团瘀血,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突起,但可逐渐消散。
(三)混合痔
由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的直肠和肛门静脉丛扩张屈曲,相互吻合,括约肌间沟消失,使上下形成一整体者。
诊断混合痔必须注明:
1.外痔部位属于何种病理性质。
2.大小、部位(按时钟定位法)。
西医鉴别诊断:
经久不愈之肛瘘外口,有的也出现高突之肉块,但其部位不在肛门边缘而在肛外,肉块上有小孔流脓水。肛门外还有粉瘤,囊肿和疣,也会发生肿块突起,其部位也都不在肛门边缘上,而且病程和症状也与外痔完全不同。
大肠癌如何鉴别诊断
大肠癌须与其他一些具有腹部肿块、腹部绞痛,直肠出血或大便习性改变等症状的肠道病变相鉴别,包括大肠的良性肿瘤或息肉要产病变如腺瘤、炎性息肉、幼年性息肉、肠壁脂肪瘤、血管瘤、平滑肌瘤等;大肠各类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Crobn氏病、阿米巴肠炎、日本血吸虫病、肠结核、结肠憩室炎、阑尾炎周围炎症性包块、放射性肠炎、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等,良性直肠、肛管疾患如痔、肛裂、肛瘘等。
其他如肠套叠、乙状结肠粪块积贮及罕见的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等亦属于鉴别之列。由于大肠癌症状并不特异,与肠道多种疾病临床表现相重叠,故在临床诊断中多采取主动性诊断方式,排除诊断法少用,对于可疑患者,详细询问病史后仔细检查,配合纤维结肠镜或X线钡餐灌肠及病理活检往往能作出明确诊断。结肠癌主要应与结肠炎症性疾病鉴别,包括肠结核、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肉芽肿、阿米巴病肉芽肿等。
此外,还应与原发性肝癌、胆道疾病、阑尾脓肿相鉴别。直肠癌应与菌痢、阿米巴痢疾、痔、血吸虫病、慢性结肠炎等相鉴别。
痔疮的鉴别诊断
痔疮是人体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多见于经常站立者和久坐者。痔疮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是肛门直肠底部及肛门粘膜的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柔软的静脉团的一种慢性疾病。痔疮给患者的身体带来很大的不便,日常如果出现该病的症状时,还需尽早诊断,及时治疗。
常见的检查方法
一、肛门视诊
首先应查看肛门周围有无血、脓、粪便、粘液、肿块及瘘管外口等,以便判断病变性质。如肛门周围有无内痔、息肉脱出,有否外痔、瘘管外口及湿疹等。然后嘱病人象解大便便一样下挣,医生用双手的食、中指将肛门轻轻地自然向两边分开,使肛门外翻,观察有无病变,如内痔位置,数目,大小,色泽,有无出血点,有无肛裂等情况或用特制的玻璃吸肛器将内痔吸出检查,这种视诊对诊断肛裂及环状痔,有时比肛门镜检查更为确切。
二、肛门触诊
要触摸肛门周围皮肤温度,弹性是否正常,在病变情况下,如肛痈可触到肛门周围肿胀,皮肤灼热,肿块呈漫肿,平坦,软陷及质地硬度等,中央是否有应指感等,如肛瘘是否可触及条索状硬结,外口距肛门长度,大小,深度等。
三、直肠指诊
直肠指诊的意义是肛门直肠疾病检查方法中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四、肛门镜检查
检查内痔的主要方法,可看清内痔的部位、大小和形态。同时还可鉴别直肠下端肿瘤和慢性结肠炎。
鉴别诊断
根据内痔的典型症状和检查,诊断一般无困难,但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直肠癌
临床上常将下端直肠癌误诊为痔,延误治疗。误诊的主要原因是仅凭症状诊断,未进行直肠指诊及肛门镜检查,因此在痔诊断中一 定要做以上两种检查。直肠癌在直肠指诊下可扪到高低不平硬快,表面有溃疡,肠腔常狭窄,指套上常染有血迹。特别要注意的是内痔和环状痔可与直肠癌同时并存,绝不能看到有内痔或环状痔,就满足于痔的诊断而进行痔的治疗,直至病人症状加重才进行直肠指诊或其他检查而明确诊断,这种误诊、误治的惨痛经验教训,在临床上并非少见,值得重视。
2、直肠息肉
低位带蒂的直肠息肉,若脱出肛门外有时误诊为痔脱垂,但息肉多见于儿童,为圆形、实质性、有蒂、可活动。
3、肛管直肠脱垂
有时误诊为环状痔,但直肠脱垂粘膜呈环形,表面平滑,直肠指诊时括约肌松弛;环状痔的粘膜呈梅花瓣状,括约肌不松弛。
根据病史和肛门物理检查,肛管直肠指检和肛门镜检,参照痔的分类作出诊断。如不能确诊应进一步检查,以除外结、直肠、肛管的良、恶性肿瘤及炎性疾病。
痔疮的鉴别诊断
痔(俗称痔疮)是一种位于肛门部位的常见疾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在我国,痔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
1.直肠癌
主要症状为大便习惯改变,可有直肠刺激症状,指诊可及菜花样肿物,结肠镜及活检病理可定性。
2.直肠息肉
儿童多见,多为低位带蒂息肉,呈圆形、实性,活动度好。
3.直肠脱垂
黏膜呈环形,表面光滑,括约肌松弛。
甲状腺结核诊断鉴别
诊断标准
甲状腺结核缺乏特殊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不易。
1.初步诊断的依据
即使甲状腺结核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亦有一些临床表现可作为初步诊断的依据:
(1)结核中毒症状:如盗汗,食欲减低,体重减轻。
(2)既往有结核病史:如淋巴结核,结核性胸膜炎,肺结核钙化灶,肾结核,骨结核等。
(3)有时可表现为甲亢或甲减。
Wegelin认为,在甲状腺结核的急性期,大量的胶质被正常的甲状组织合成,分泌而造成甲亢,故有甲状腺硬结合并甲亢症状时,应考虑是否有甲状腺结核的可能。
2.确诊依据
现在认为,具备下列3个条件中的2项时,可诊断甲状腺结核:
①在甲状腺组织中找到结核杆菌;
②甲状腺组织切片的病理检查可清楚地见到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组织,冷脓肿的形成;
③甲状腺组织以外有原发结核病灶,前二者需要经过FNAC或手术标本的病理切片才能证实。
吴壮宏曾治疗1例甲状腺结核的病人,有甲状腺硬结但无肺结核,多项辅助检查亦未能提示甲状腺结核,直至手术中作冰冻切片检查才做出正确诊断,Huguette等亦有类似的发现,在高度怀疑甲状腺结核的病例,经抗结核药物治疗,包括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等,1个月后甲状腺肿块仍未缩小,手术切除甲状腺肿块后进行病理检查,才证实为甲状腺结核。
鉴别诊断
甲状腺结核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加之既往无结核病史,故在未获得病理诊断前,不容易确诊,临床上需要与之鉴别的甲状腺疾病有:
1.亚急性甲状腺炎
本病好发于女性,是病毒感染后引起甲状腺滤泡破裂,胶质溢出造成,病程较长,核素扫描可显示冷结节,难与甲状腺结核鉴别,用甲状腺素或左甲状腺素治疗后症状可缓解,且有自愈的倾向。
2.慢性甲状腺炎
主要是淋巴性甲状腺炎和侵袭性纤维性甲状腺炎,特别是后者可表现硬实的甲状腺结节,不易与增生型甲状腺结核鉴别。
3.甲状腺腺瘤或甲状腺癌
甲状腺癌转移到颈淋巴结而误诊为淋巴结核并不少见,相反,亦有颈淋巴结核与甲状腺癌同时发生,也有些甲状腺结核合并颈淋巴结核,而被误诊为癌肿,Rankin分析21例误诊的甲状腺结核时发现,12例误诊为毒性弥漫性甲状腺,4例误诊为甲状腺腺瘤,4例误诊为慢性甲状腺炎,1例误诊为甲状腺囊肿并出血,高方报道的6例甲状腺结核均在手术前皆被误诊,其中误诊为甲状腺瘤4例,甲状腺癌1例,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1例。
怎么检查食道癌
食道癌的诊断鉴别:
诊断鉴别1:脱落细胞学检查
脱落细胞学检查是临床检查食道癌的一种常见方法,采取这种方法可诊断准确,准确诊断率较高,对患者的影响较小,是食管癌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之一。
诊断鉴别2:食管CT扫描检查
CT扫描可以清楚的观察食道周围器官和食管的情况,可及时的发现病情并做相应的治疗。
诊断鉴别3:X线钡餐检查
钡餐检查也是检查食道癌的常见方法之一,早期食道癌患者通过钡餐检查能有效鉴别食道癌的发病症状,是对患者有利的检查方法之一。
食道癌的诊断检查可较好的诊断出发病部位和病情程度,对食道癌患者的治疗是非常有帮助的。食道癌是影响患者身体健康造成患者营养不良的严重疾病,及时诊断鉴别有助于早期的治疗。
食道癌的发病原因有很多,要想避免食道癌的发病,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及时的预防,任何时候良好的生活习惯都是能够避免疾病出现的,一旦出现了食道癌症状就要立即去医院治疗,食道癌患者早期治疗是可以得到治愈的,也避免了该病给患者带来的严重的伤害,错过了早期的治疗只会加重病情,突发癌变,治愈率较低。
尿路感染诊断时会与什么疾病混淆
在临床上,不典型的尿路感染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对于这类患者进行尿路感染诊断是重要的。本病主要应与尿道综合征、肾结核、肾小球疾病、前列腺炎、尿路结石、发热性疾病、腹部器官炎症等进行尿路感染诊断鉴别。
尿路感染诊断鉴别一、尿道综合征:
在有尿道症状的妇女中,约70%的患者有脓尿和细菌尿,为真性尿路感染,而另外30%的患者,不是真正的尿路感染,而属于尿道综合征。所以这在尿路感染诊断上需要鉴别的。这类病例在临床上常常容易被误诊为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诊断鉴别二、发热性疾病:
有部分急性尿路感染的病人以发热为主症,尿路刺激症状不明显,尿路感染诊断症状易与发热性疾病,如流感、上呼吸道感染、疟疾、败血症等混淆。尿路感染诊断鉴别要及时查尿沉渣,甚至作尿细菌学检查,则鉴别诊断不难。
尿路感染诊断鉴别三、腹部器官炎症:
有些尿路感染病例主要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发热、血白细胞数增高,尿路感染诊断易误诊为急性胃肠炎、阑尾炎、附件炎等,若能及时查尿,易于鉴别。
外痔的诊断鉴别
鉴别诊断
1.本病一般与内痔相鉴别,内痔表面由粘膜覆盖,位于齿线上方,由痔内静脉丛形成,常见于左侧正中,右前及右后3处,常有便血及脱垂史。
2.与直肠癌鉴别。直肠癌是指从齿状线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之间的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直肠癌位置低,容易被直肠指诊及乙状结肠镜诊断。但因其位置深入盆腔,解剖关系复杂,手术不易彻底,术后复发率高。中下段直肠癌与肛管括约肌接近,手术时很难保留肛门及其功能是手术的一个难题,也是手术方法上争论最多的一种疾病。我国直肠癌发病年龄中位数在45岁左右。
内痔如何鉴别诊断
中医诊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将内痔分为以下四种证型。
1.风伤肠络:
证候: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或有肛门瘙痒。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辨析:《症治要诀》说:"血清而色鲜者,为肠风……"。《见闻录》说:"纯下清血者,风也。"说明风邪可引起下血。而风多挟热,血不循经而下溢,风又善行而数变,故风邪引起的便血,其色泽较鲜红,下血暴急呈喷射状。风性善行而数变,故肛门瘙痒。风为阳邪,故见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2.湿热下注:
证候:便血色鲜红,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缩,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辨析:湿分内外,外湿多因坐卧湿地,久居雾露潮湿之处而发;内湿多因饮食不节,恣食生冷、肥甘,损伤脾胃而生。湿与热结,致肛门部气血纵横,经络交错而生内痔。热盛则迫血妄行,血不循经,则血下溢而成便血;热积肠道,灼伤肠络,则肛门灼热;湿热下注大肠,肠道气机不利,经络阻滞,故肛内肿物外脱。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下注之征。
3.气滞血瘀:
证候:肛内肿物脱出,甚至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至肛缘有血栓,水肿、触痛明显,舌质暗红,苔白或黄,脉弦细涩。辨析: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癌。热结肠燥,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气滞则血癌阻肛门,导致肛内肿物脱出,甚至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气机失畅,无力统摄,则血失统摄而不行其道,出现便血,血栓形成。瘀血为有形之邪,属实证,故见舌质暗红,苔白或黄,气机郁滞,故见脉细涩。
4.脾虚气陷:
证候:肛门坠胀,肛内肿物外脱,需手法复位。便血色鲜或淡,可出现贫血,面色少华,头昏神疲,少气懒言,纳少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弱。辨析:《素问》说:"又有妇人生育过多,力尽血枯,气虚下陷,及小儿久痢,皆能使肛门脱出。"说明内痔的发生,气虚也是因素。脾胃功能失常、妇人生育过多、小儿久泻久痢、老人气血衰退、某些慢性疾病等,皆能致中气不足,脾虚气陷,无力摄纳而致内痔脱出不纳。同时,气与血有阴阳相随,互为依存的关系,气之于血,有温煦、化生、推动统摄的作用。故气虚无以生化,血必因之而虚少,气虚则无力摄血,易致下血加重,故可见便血色鲜或淡,或面色少华。头昏神疲,少气懒言,纳少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弱,均为脾虚气陷,气血两虚之征。
西医诊断标准:
1995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将内痔分为Ⅲ期。Ⅰ期:便血,色鲜红或无症状。肛门镜检查,齿线上方粘膜隆起,表面色淡红。Ⅱ期:便血,色鲜红,伴有物脱出于肛外,便后可自行复位。肛镜检查、齿线上方粘膜隆起,表面色暗红。
Ⅲ期:排便或增加腹压时。肛内肿物脱出,不能自行复位,需休息后或手法复位。甚至可发生嵌顿,伴有剧烈疼痛,便血少或无。肛镜检查,齿线上方粘膜隆起,表面纤维化。
欧美多采用Goligher内痔四度分类法。Ⅰ度:排便时出血,齿线上有扩张的静脉丛,呈结节状。Ⅱ度:排便时内痔脱出,可自行还纳。Ⅲ度:内痔易脱出肛门外,需用手还纳。Ⅳ度:合并外痔,内痔脱出后不能完全还纳。
痔疮诊断标准:
(一)内痔
一期:无明显自觉症状,痔核较小,质柔软,表面色鲜红或青紫,大便时痔核不脱出肛外,常与大便摩擦出血。
二期:痔核较大,大便时痔核能脱出肛外,大便后自行回纳,出血量较多,呈点滴状或喷射状。
三期:痔核更大,表面微带灰白色,大便时经常脱出肛外,甚至行走、咳嗽、喷嚏、站立时也会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须用手推回或平卧、热敷后才能回纳,便血不多或不出血。
(二)外痔
1.炎性外痔:肛缘皮肤皱襞突起,有红、肿、热、痛的炎性表现。
2.血栓外痔:因便秘或排便时用力过猛,而致肛门静脉丛破裂,血管外形成血栓,有皮下隆起、肿胀、发炎、疼痛。
3.结缔组织性外痔:因慢性炎症刺激,反复发炎,肿胀,致使肛门静脉丛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皮垂。
4.静脉曲张性外痔:下蹲腹压增加,排便或肛门吸引器检查,均可见肛缘周围皮下曲张的静脉团瘀血,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突起,但可逐渐消散。
(三)混合痔
由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的直肠和肛门静脉丛扩张屈曲,相互吻合,括约肌间沟消失,使上下形成一整体者。
诊断混合痔必须注明:
1.外痔部位属于何种病理性质。
2.大小、部位(按时钟定位法)。
西医诊断依据:
内痔的诊断并不困难。单纯便血,血色鲜红者,多考虑为Ⅰ期内痔。便后有物脱出,可自行回纳者,为Ⅱ期内痔。便后脱出物需用手托回者,甚至难以回纳者为Ⅲ期内痔。直视及肛门内镜观察是检查痔的重要方法。肛、直肠指检也是不可缺少的检查步骤,但是其目的在于检查肛、直肠下段有无肿瘤或其他病变,及了解老年男性前列腺的情况。检查痔时,如疑有其他疾病即应进一步做乙状结肠镜、X 线钡灌肠等检查。
西医鉴别诊断:
内痔的诊断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直肠癌:直肠癌早期即有大便不规律,排便不尽感明显;随即出现里急后重,大便稀溏,内挟脓血和粘液,便血紫褐或暗红,血液与大便混杂,如有瘤体脱落可发生大出血。有些病人出现肛门疼痛或剧痛。肛门指诊检查,可触及表面粗糙不平,呈菜花样的肿块。肿块与肠壁相连,质硬,活动度差,指套染血。在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情况下,常规肛门指诊是鉴别直肠癌的关键,若发现肿物,可做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2.肛乳头肥大:肛乳头肥大患者常有肛门不适,疼痛或异物感等。肥大的肛乳头在排便时脱出于肛门外呈灰白色,圆形或三角形,有蒂,一般为头大蒂细,肛门指诊时可触及质硬之肿块。
3.直肠息肉:肛门指诊可触及球状肿物。较硬,有蒂,若系无蒂息肉,在直肠内可触及丛生颗粒,低位有蒂息肉,触及活动度大,便时易脱出肛门外,可伴有便血症状。
4.直肠脱垂:肛门局部检查可见肛门口松弛,脱出物长圆而大,有环状沟纹,多呈锥体形,表面附有粘液。
中医类证鉴别:
1.息肉痔:常见于儿童,脱出物为肉红色,有蒂,易出血。
2.悬珠痔:位于齿线上,常呈锥形或有蒂,质较硬,可脱出,色灰白。
3.脱肛:脱出物为直肠粘膜,成环形,表面平滑,有肛门向外的放射状纵沟,无静脉曲张。
4.裂肛:便时肛门疼痛,且便血与肛门疼痛相对应,在肛管部可见裂口。
5.锁肛痔:肿物形状不规则,呈菜花状,表面不整齐,质坚硬,常有出血及恶
臭脓血分泌物。
痔疮如何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和肛门物理检查,肛管直肠指检和肛门镜检,参照痔的分类作出诊断。如不能确诊应进一步检查,以除外结、直肠、肛管的良、恶性肿瘤及炎性疾病。
大便时看到流血、滴血或者粪便中带有血液或脓血,多数是由痔疮引起的;肛裂的出血呈鲜红色,伴有肛门剧痛;大便带血,血色暗红或大便色黑暗,那是消化道出血所致。
排便时有肿物脱出肛门,伴有肛门潮湿或有粘液,多数是由内痔脱出或直肠粘膜脱出;如果肛门有肿块,疼痛激烈,肿块表面色暗,呈圆形,可能是患了血栓性外痔;肛门肿块伴局部发热疼痛,是肛周脓肿的症状;触诊肛门有条索装物,并有少量脓液自溃口出,是肛瘘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