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饮食改变
小儿肠套叠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饮食改变
饮食改变可能是造成小儿肠套叠的原因之一。出生后4~12个月,为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套叠。
导致小儿肠套叠疾病的原因
常见的为6—12月幼儿的小儿肠套叠。一般无明显原因,因而称为自发生肠套叠。6—12月往往是幼儿断奶及改变食物的年龄。
有人认为随着食物的改变肠道内细菌也起变化,易引起粘膜下Peyer斑炎症肿胀而诱发肠套叠。幼儿肠套叠大多发生在末段50cm回肠,该处Peyer斑也最多。 肠套叠由三层肠壁组成:外壁为鞘部,套入部又由最内壁和反折壁组成。套入部的最前端为顶部,鞘部的开口处为颈部。套入部系膜血管为鞘部挤压而使套入肠管充血、水肿以至坏死。
肠套叠发生后,只要肠系膜够长且肠管可活动,套入部的顶部可继续向前推进到左侧结肠。
按套入肠的顶部和外鞘颈部肠段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类型。按照Perin和Lindsay的统计,最多见的为回盲型,占39%,其次为回结型,31.5%,回回型、6.7%和结结型,4.7%,其余为少见类型。
小儿肠道叠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急性肠套叠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饮食改变
生后4~10个月,为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套叠。
(2)回盲部解剖因素
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过度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婴儿90%回肠瓣呈唇样凸入盲肠,长达1厘米以上,加上该区淋巴组织丰富,受炎症或食物刺激后易引起充血、水肿、肥厚,肠蠕动易将回盲瓣向前推移,并牵拉肠管形成套叠。
(3)病毒感染
系列研究报道急性肠套叠与肠道内腺病毒、轮状病毒感染有关。
(4)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
由于各种食物、炎症、腹泻、细菌毒素等刺激肠道产生痉挛,使肠蠕动功能节律紊乱或逆蠕动而引起肠套叠。
(5)遗传因素
有些肠套叠患者有家族发病史。
(6)先天性肠管畸形和其他器质性疾病
如梅克尔憩室、先天性肠重复畸形等都会成为急性肠套叠的诱因。
2.慢性复发性肠套叠
多见于年长儿及成人,其发生原因常与肠道存在气质型病变而引起的继发性套叠,肠管器质病变常见有肠息肉、憩室、重复畸形、紫癜血肿、肿瘤及结核等。
为什么会有小儿肠套叠
1、饮食改变和辅食刺激:
婴幼儿期为肠蠕动节律处于较大变化时期,易发生肠蠕动紊乱,且外界引起肠套叠的因素较多,如增添辅食或食物性质、环境、气温的改变,肠管本身疾病如肠炎等诱发肠蠕动紊乱而引起肠套叠。
2、局部解剖因素:
婴幼儿回盲部较游动,回盲瓣呈唇样凸入盲肠,当回肠蠕动发生异常时,即可牵拉肠壁形成套叠。
3、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
引起回盲部集合淋巴结肿大因素:小儿腺病毒或轮状病毒感染后,可引起末端回肠集合淋巴结增生,局部肠壁增厚,甚至形成肿物向肠腔突起构成套叠起点,加之肠道受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刺激,蠕动增强,导致发病。
4、免疫反应不平衡因素:
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1岁以内,是机体免疫功能不完善时期,肠壁局部免疫功能易破坏,蠕动紊乱而诱发肠套叠。继发性肠套叠多因肠壁或肠腔内器质性病变,如肠息肉、肿瘤、肠壁血肿、梅克尔憩室、肠囊肿翻入肠腔,牵带肠壁作为起点而引起肠套叠,发病率约占2%~5%。
宝宝肠套叠是怎么回事
1、饮食改变
在宝宝4到6个月的时候很容易发生肠套叠,因为这个时候妈妈会给宝宝添加辅食增加乳量。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套叠。
2、病毒感染
由于肠道内腺病毒、轮状病毒感染侵染,可能造成肠套叠。
3、遗传因素
如果父母有肠套叠的发病史那么宝宝有可能遗传到这个疾病。
4、肠管疾病
先天性肠重复畸形、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等一些肠管疾病都会引发肠套叠。
小儿肠梗阻的原因
小儿肠梗阻一般是指机械性肠梗阻,需要外科治疗。机械性肠梗阻定义为由于机械性原因引起的肠腔不通。临床上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一般是急性面容,发病率占小儿急腹症第三位,仅次于阑尾炎与肠套叠,但死亡率占第一位。
一般原因有以下几点:
(1)肠腔内堵塞:如肠套叠、肠腔内肿瘤
(2)肠腔外因素:如肠扭转、肠外肿物压迫以及粘连性肠梗阻。
(3)肠壁因素:肠管狭窄、肠壁肿瘤。
新生儿肠套叠的病因是什么
1.回盲部解剖因素: 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过度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新生儿回肠盲肠直径比值1:1.43,而成人为1:2.5,提示回肠盲肠发育速度不同。婴儿90%回肠瓣呈唇样凸入盲肠,长达1cm以上,加上该区淋巴组织丰富,受炎症或食物刺激后易引起充血、水肿、肥厚,肠蠕动易将回盲瓣向前推移,并牵拉肠管形成套叠。
2.饮食改变: 生后4~10个月,正是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套叠。
3.病毒感染 :系列研究报道急性肠套叠与肠道内腺病毒、轮状病毒感染有关。
4.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 由于各种食物、炎症、腹泻、细菌毒素等刺激肠道产生痉挛,使肠蠕动功能节律紊乱或逆蠕动而引起肠套叠。也有人提出由于婴幼儿交感神经发育迟缓,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失调引起套叠。
5.遗传因素: 临床上发现有些肠套叠患者有家族发病史。
辅食乱喂可能“毁”掉宝宝肠子
“辅食应该4个月开喂,还是6个月开喂?”
“辅食喂养不当,宝宝的肠子也会被毁掉?”
在我们妈咪帮忙团的YY频道上,南京市儿童医院专业儿童营养师刘长伟,就给家长们在线讲解了关于辅食添加的奥秘。
问题大了!乱加辅食诱发肠套叠
肠套叠是小宝宝好发的一种肠道疾病,会导致小宝宝不明原因的哭闹,肚子还会胀鼓鼓的,所以经常被妈妈们当成肠胀气。
不过,肠套叠却是比肠胀气要危险得多的疾病。这种疾病多见于4-6个月的小宝宝,除了会引起阵发性哭闹、腹部包块,宝宝还会出现呕吐、血便等症状,便便看起来像果酱一样。如果时间长了,宝宝就需要手术复位,甚至还可能因此发生肠瘘、肠穿孔、肠坏死等严重问题!
那么,肠套叠是如何发生的呢?原因或许让你猜不到:它竟然可能和辅食胡乱添加有关。
刘长伟告诉记者,小儿肠套叠的病因目前还不明确,但胡乱添加辅食可能引起婴儿胃肠道功能紊乱,诱发肠套叠。“我在儿科病房见到的肠套叠宝宝,往往都比较胖,家长都反映宝宝特别能吃,所以除了奶,辅食也早早就加上,而且加得量还特别多。这种胡乱添加辅食的情况,增加了肠套叠发生的风险,甚至让宝宝大吃苦头。”
警惕孩子腹泻的并发症
1、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腹泻时机体不仅不能有效地从食物中吸收水份和电解质,而且还会以肠液的形式将它们进一步丢失。所以腹泻时,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补充水份和电解质的话,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其中,电解质紊乱包括低钠、低钾、低钙和低镁,它们不仅不利于疾病的恢复,而且还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例如低钾可引起顽固性的腹胀,低钙可引起手足抽搦或惊厥。
2、病毒性心肌炎:
它发生在肠道病毒感染所致的腹泻之后,腹泻使患儿的抵抗力进一步下降,病毒就可侵犯心脏而引起病毒性心肌炎。并发此病的患儿会有胸闷、胸痛、心悸、头晕、乏力等症状。重症患儿会因为严重的心律失常导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3、肠套叠:
小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见于4~10个月的婴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绝大多数婴儿肠套叠是原发性的,只有2%~8%的病例为继发性。由于肠蠕动失去正常节律性,肠环肌发生持续性局部痉挛,肠近端剧烈蠕动,遂将痉挛的肠段推入远端肠腔内。腹泻和伴随它的病毒感染是引起肠套叠的主要原因,应当引起警惕。
4、营养不良:
多发生在迁延性腹泻或慢性腹泻之后。营养不良会使患儿的抵抗力进一步下降,易继发各种感染,如鹅口疮、支气管肺炎、结核病、中耳炎、尿路感染等,而且腹泻迁延不愈还会加重营养不良,造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