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脱肛推拿哪里好 气虚脱肛推拿方

脱肛推拿哪里好 气虚脱肛推拿方

组成:补脾经,补肺经,补大肠,推虎口三关,按揉百会,右运外劳宫,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捏脊,揉运委中。

功效:补中益气,升提固脱。

推拿方解:小儿先天不足,或病后体弱,或因泻利日久,耗伤正气,气虚下陷,升摄无权,导致脱肛,故健脾益气,举陷固脱,有补脾经,推虎口三关,按揉百会,捏脊之施;补肺经,补大肠,乃补肺益气敛肛之用;右转揉运外劳宫,性温,有温阳之功,故为治气虚脱肛之法;而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有益气举陷敛肛之效;足太阳经买支别入于委中,其别络之脉入于肛,故委中可激发太阳经之脉气,有升阳举陷提肛之功。

小儿推拿消化不良手法 按百会穴

定位: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会处。

推拿功能主治:有提升功能。治脾虚泻,慢性消化不良等,尤其对脾虚泻,脱肛疗效显著,但患儿有恶心吐时应用此方法容易使病情加重,故须注意。

推拿方法:按或揉法,固定患儿头部以拇指端适当用力按之,稍停后抬起拇指(抬时宜缓慢),反复操作,约30-50次。

婴儿腹泻推拿手法图解 脾虚型腹泻推拿方法

治疗原则:健脾益气,温阳止泻。

推拿方法:补脾经,补大肠,推三关,摩腹,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捏脊。

推拿功效:补脾经,补大肠以补脾益气止泻;推三关,摩腹,揉脐以温中散寒,推上七节骨,揉龟尾以理肠止泻;捏脊以补中益气。

辨证加减:损及肾阳者加补肾经,揉外劳宫;久泻不止而脱肛者加揉百会;腹胀者加运内八卦,分腹阴阳。

小儿脱肛推拿 按摩背部

让患儿俯卧位,两上肢弯曲抱于胸前,胸、服稍微前挺。按摩者站于其旁,以双手自大椎穴由上而下,至腰阳关穴位顺序点按,反复操作2-4遍,以补中益气。

脱肛推拿哪里好 百会脱肛方

组成:百会(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长强(尾骨尖下0.5寸,约当尾骨尖端与肛门的中点),承山(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功效:温肾阳,维阴脉,益气束肛。

推拿主治:阳虚脱肛。

推拿方解:取百会,内关,命门,长强,承山,因百会为诸阳之会,有益气举陷之功;命门位于两肾之间,肾藏精, 为生命之根,先天之本,有壮阳益肾之功,为虚寒证之治穴;长强为督脉与足少阴肾经交会穴,有荣督益肾束肛之功;承山乃足太阳膀胱经之穴,具有敷布阳气之功,故按承山,有益肾束肛之效;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别起手少阳三焦经,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而有维持诸阴之用,故内关又为治后阴肛门疾病之用穴,诸穴合用按摩治,可治肾阳虚衰,下焦虚寒,肛门失束之脱肛。

宝宝受惊怎么推拿 揉按百会

定位: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推拿手法:将手掌置于百会上,先以顺时针方向按揉50次,再以逆时针方向揉按50次。

推拿功效:揉按百会具有升阳举陷,益气固脱的作用,主治小儿头痛,失眠,焦躁,惊风,脱肛,遗尿,慢性腹泻等病症。

肛门脱出怎么办

肛门脱出并不是单纯的脱肛,这种脱肛有非常多的可能性,很多人肛门脱出的时候都不知道怎么办,这需要针对性的治疗。平复脱肛的时候可能会自愈,而脱肛严重是需要立刻到医院检查治疗的。

1.轻度脱肛

一般情况下来说呢,比较轻度的肛门脱出是可以自己好的,肠管会自行的回纳进肛门里面,这样的情况下,一般就不需要去医院治疗,但是需要注意不要引起经常性的脱肛,这样之后在出现症状的话,在治疗上会比较麻烦!

2.脱肛严重

如果脱肛的情况比较严重的话,就需要进行手术的治疗了,一般临床上手术的方式比较多,具体选择什么样的手术方式,就需要结合患者自身的情况来选择,但是建议大家在选择医院上,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大医院,保障医疗的质量!

3.运动

要提高肛门肌肉的能力,可以做提肛门运动:静坐,放松,将臀部及大腿用力夹紧,合上双眼,配合吸气时,向上收提肛门,提肛门后稍闭一下气,然后配合呼气时,全身放松。每次练90下。

4.饮食

平时以饮食疗法为主,多吃富含粗纤维的蔬菜和水果,对于习惯性便秘者,可经常食用一些润肠通便的食品;在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的基础之上,配合双红提肛方进行系统化的调理。在上厕所时,应采用坐抗式,而且排便时间不 宜过长,如果在排便时,发生脱肛应及时进行处理;排便后,先洗净肛门,然后躺在床上,垫高臀部,在柔软的便纸上放些食油,手拿油纸,将脱肛轻轻推入肛门,再用手指轻轻地推入深处。

小儿推拿治疗27种常见疾病

病症1:小儿腹泻

推拿位置:板门,即手掌面大鱼际平面。

推拿方式:用拇指按揉板门称为揉板门,顺时针、逆时针都可以。从腕横纹推向拇指根称为横纹推向板门,可以止吐。反之,称为板门推向横纹,可以止泻。

功效:可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治疗乳食停滞,食欲不振。主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暧气等 。

病症2:小儿便秘

推拿位置:天枢,即肚脐旁2寸(约一指)的地方,左右各一个。

推拿方式:用食指和中指分别点按在两侧的天枢穴,轻轻的按揉,揉50~100次。

功效:可疏导大肠,理气消滞。临床上常用治疗消化系统疾患。主治腹泻、腹胀、腹痛、便秘,消化功能紊乱。

病症3:腹胀、呕吐

推拿位置:手阴阳,即掌侧腕横纹。又称大横纹。桡侧(拇指侧)为阳池,尺侧(小指侧)为阴池。

推拿方式:两拇指自掌侧腕横纹中央(总筋穴)向两旁分推,称分推大横纹,又称分手阴阳、分阴阳。

功效:可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滞消食。主治寒热往来,腹胀、腹泻、呕吐、食积、烦躁不安等症状。

病症4:腹胀、疳积

推拿位置:四横纹,即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推拿方式:小儿四指拼拢,从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为推四横纹。用拇指甲掐,为掐四横纹。

功效:可退热除烦,散结行气,和气血。治疗腹胀,疳积、消化不良、不思饮食等症。

病症5:呕吐、咽痛

推拿位置:天柱骨,即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推拿方式:用拇指或示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汤匙蘸水自上向下刮。

功效:可降逆止呕,祛风散寒。主治呕恶,项强,发热,惊风,咽痛等症。

病症6:痢疾

推拿位置:端正,在中指甲根两侧赤白肉处,桡侧称左端正,尺侧称右端正。

推拿方式:用拇指甲掐或拇指罗纹面揉称掐、揉端正。

功效:掐右端正治呕吐及鼻出血;掐左端正有升提作用,主要用于水泻,痢疾等症。主治鼻出血,惊风,呕吐,泄泻,痢疾等症。

病症7:腹痛

推拿位置:一窝风,即手腕背侧,腕横纹中央。

推拿方式:用指端揉,称揉一窝风。

功效:揉一窝风能温中行气,止痹痛,利关节。主治一切腹痛,还可伤风感冒,关节痹痛,急慢惊风。

病症8:腹痛腹泻

推拿位置:肚角,即脐下2寸,(石门)穴旁开2寸大筋处。

推拿方式:用拇、示、中三指做拿法,称拿肚角;或用中指端按,称按肚角。

功效:此穴为临床止痛要穴,对寒性腹痛及伤食腹痛也相当有效。主治腹痛,腹泻等病症。

病症9:小儿遗尿

推拿位置:龟尾,即尾椎骨末端。

推拿方式: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100~300次。

功效:可疏调肠腑,司调二便。主治腹泻,便秘,脱肛,遗尿,痢疾等。

病症10:消化系统疾患

推拿位置:腹阴阳,即中脘穴与两胁下之软肉处。

推拿方式: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分腹阴阳;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功效:可健脾和胃,理气消食。主治腹痛,腹胀,肠鸣等消化系统疾患。顺时针摩腹可通便,逆时针摩腹可止泻。

呼吸道感染导致的疾病也是小儿常见病,特别是遇到天气无常的冬季,宝宝抵抗力差,周围环境稍存诱因就容易导致各种呼吸道疾病。如小儿感冒、小儿咳嗽、哮喘、肺炎等病症。

病症11:小儿感冒

推拿位置:肩井,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点,肩部筋肉处,属足少阳胆经。

推拿方式:用拇指与示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肩井,称拿肩井,一般提拿5次;用指端按肩井,称按肩井,一般按两分钟。

功效:可帮助发汗解表,补益气血。除了可以治疗感冒外,还可以应对昏厥,上肢活动不利等状况。

病症12:鼻塞流鼻涕

推拿位置:迎香,即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推拿方式: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功效:主治鼻塞流涕,因鼻塞不闻香臭时,按之可以通利鼻窍,使香臭得闻,故命名迎香。

病症13:受寒感冒

推拿位置:外劳宫,在手背中央与内劳宫相对。

推拿方式:用揉法,称揉外劳;用掐法,称掐外劳。

功效:可温阳散寒,发汗解表,可用于一些寒症,主治受寒感冒,腹痛,腹胀,肠鸣,腹泻,消化不良,痢疾,脱肛,遗尿,疝气等。

病症14:呼吸道疾病

推拿位置:小横纹,即掌面示、中、环、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推拿方式:以拇指甲掐,称掐小横纹;拇指侧推,称推小横纹。

功效:可开胸散郁,化痰涎。主治气管炎,百日咳,肺炎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

病症15:百日咳、肺炎

推拿位置:掌小横纹,即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推拿方式:用中指或食指按揉,称揉掌小横纹,100-500次。

功效:可清热散结,化痰止咳,常用于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流涎等症,为治疗百日咳、肺炎的要穴,对婴儿流涎剧烈者,亦有良效。

病症16:咳嗽痰多

推拿位置:五指节,即手背,五指第1指间关节处。

推拿方式:用拇指指甲掐,称掐五指节,掐5~20次;用拇、食指揉搓称揉五指节,揉100~200次。

功效:掐或揉五指节可镇惊安神,祛风痰,通关窍,掐五指节主要用于烦躁不安。主治咳嗽痰多,腹痛,惊惕不安,惊风抽搐等。

病症17:咳喘

推拿位置:肺俞,在第3胸椎棘突下缘(第3胸椎与第4胸椎间)旁开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推拿方式:用两拇指或用示、中二指揉两侧肺俞,称揉肺俞;用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推动100次,称分推肺俞,或称分推肩胛骨。

功效:可益肺理气,止咳化痰。主治发热,咳喘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

病症18:胸闷

推拿位置:膻中,在胸骨上,两乳头连线之中央,属任脉。

推拿方式:中指端揉称揉膻中;两拇指自穴中向两旁分椎至乳头名分推膻中。

功效:膻中为气之会穴,居胸中,推揉膻中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主治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呕吐,气逆,咳喘,痰鸣等症。

除了消化系统疾病与呼吸系统疾病外,还有很多症状都可以通过小儿推拿的方式进行缓解。比如头痛、宝宝夜间多汗、夜间哭闹等等症状。

病症19:小儿鹅口疮

推拿位置:退六腑,在前臂尺侧,自肘关节至腕横纹呈一条直线。

推拿方式:用拇指面或示、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或推六腑。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可治一切热证。主治高热,口渴,惊风,咽痛,鹅口疮,腮腺炎,大便干燥等症。

病症20:头痛

推拿位置:耳后高骨,即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下陷中。

推拿方式:两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耳后高骨。

功效:主治头痛、惊风、烦躁不安,主要是疏风解表功效。

病症21:白天或夜间多汗

推拿位置:肾顶,在小指顶端。

推拿方式: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肾顶。

功效:揉肾顶能收敛肾气,固表止汗。主治白天或夜间多汗,也可以解颅,即囟门应合不合症状。

病症22:夜啼

推拿位置:小天心,又称鱼际交,在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推拿方式:用指端揉,称揉小天心;拇指甲掐,称掐小天心;以中指尖或屈曲的指间关节捣,称捣小天心。

功效:揉能清热镇惊,利尿,明目;掐捣能安神镇惊。主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夜啼,小便赤涩,目赤肿痛,痘疹欲出不透等。

病症23:急惊风

推拿位置:老龙,即在中指指甲根正中下一分。

推拿方式:用拇指甲掐中指指甲根正中下一分处,称掐老龙。

功效:可开窍醒神,退热。主治突然昏厥,虚脱气闭,心火实热,急惊风。

病症24:惊风

推拿位置:总筋,在掌后腕横纹之中点。

推拿方式:以指按揉称揉总筋;用拇指甲掐称掐总筋。

功效:可震惊醒神,主治惊风,夜啼,潮热,呕泻等症。

病症25:强身健体

推拿位置:脊柱,自大椎至长强呈一直线。

推拿方式: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捏3~5遍,每捏3下再将背脊皮提1下,称为捏三提一法。

功效: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主治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泻、呕吐、腹痛、便秘等症。

病症26:烦躁不安

推拿位置:涌泉,即足掌心前1/3与2/3交界处。

推拿方式:用拇指面向足趾推称推涌泉;用指端揉,称揉涌泉。推揉50次。

功效:可引火归源,退虚热,止吐泻,左揉止吐,右揉止泻。主治发热,呕吐,腹泻,五心烦热,即双手心、双足心发热及心中烦闷,以及烦躁不安等症。

病症27:虚烦内热

推拿位置:内劳宫,在掌心中央,握拳屈指时中指、无名指所指处中间,即是劳宫穴。

推拿方式:用中指揉,称揉劳宫。揉100-200次。

功效:左揉发汗,右揉泻心火,除烦躁。主治发热、烦渴、目疮、齿龈糜烂、虚烦内热等。

宝宝消化不良推拿哪里

按百会穴

定位: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会处。

推拿功能主治:有提升功能。治脾虚泻,慢性消化不良等,尤其对脾虚泻,脱肛疗效显著,但患儿有恶心吐时应用此方法容易使病情加重,故须注意。

推拿方法:按或揉法,固定患儿头部以拇指端适当用力按之,稍停后抬起拇指(抬时宜缓慢),反复操作,约30-50次。

推脾经

定位:拇指罗纹面,外(桡侧)侧缘。

推拿功能主治:健脾,温中,和胃,治消化不良,泄泻,呕吐,疳积。

推拿方法: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 沿拇指外缘推向里直推为补,将小儿拇指伸直,向里向外来回推为平补平泻,又称清法,均匀做300次。实热证用清法,虚寒证用补法。

推运胃经

定位:位于大指掌面第二节。

推拿功能主治:健脾和胃。主治泄泻呕吐。

推拿方法:推或运法,直推或向肾水方向运约100次,向里推为补,向里向外推为清法。

脱肛推拿哪里好 百强大肠俞方

组成:大肠俞(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百会(后发际 正中直上7寸),长强(尾骨尖下0.5寸,约当尾骨尖端与肛门中点)。

推拿功效:培元荣督,益气举陷,固肠束肛。

主治:气虚脱肛。

推拿方解:大肠俞,为大肠经气敷布之处,内应肠腑,具疏通大肠腑气之功;百会乃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交会之处,有温阳通脉,益气举陷之功;长强位于肛门部,故摩长强有固肠束肛之效,且又为督脉之络穴,尚为督脉与足少阴交会穴,因肾开窍于二阴,故按摩长期有益肾健中之效。三穴相伍,名:百强大肠俞方,可益元荣督,健脾益气,举陷束肛,而治脱肛。

相关推荐

什么是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是指运用各种手法刺激小儿穴位,从而使小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有治病功效的一种保健方法。如今小儿推拿其功效越来越得到大众的肯定,成为一种时尚的小儿保健方法。如今的小儿推拿广泛应用于小儿泄泻、呕吐、食积、厌食、便秘、腹痛、脱肛、感冒、咳嗽、哮喘、发热、遗尿、夜啼、肌性斜颈、落枕、惊风等疾病。 小儿推拿的治疗法则谨守病机,以期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由于小儿肌肤娇嫩、神气怯弱,因此在推拿治病时,特别要注意手法,强调轻柔、渗透,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状穴、线

孕妇患上脱肛怎么办

如果妊娠期间对脱出来的肛管进行套扎和冷冻或激光等特殊治疗或手术切除,均会冒有一定的风险。因此,只要不是大量或经常出血,还是等到分娩以后,再进行彻底治疗。万一肛管脱出不能托回肛内,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 妊娠期间患此病一般采用保守疗法。就是平时以饮食疗法为主,多吃富含粗纤维的蔬菜和水果。对于习惯性便秘者,可经常食用一些润肠通便的食品。这样,才能保持大便通畅。另外,在上厕所时,应采用坐便式,而且排便时间不宜过长。 如果在排便时,肛管脱出应及时进行处理:排便后,先洗净肛门,然后躺在床上,垫高臀部,在柔软的便纸上

什么是小儿推拿按摩

什么是小儿推拿按摩 小儿推拿是建立在祖国医学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 小儿推拿的治疗体系形成于明代,以《保婴神术按摩经》等小儿推拿专著的问世为标志。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状穴、线状穴、面状穴等,在操作方法上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程序,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疗效,对消化道病症疗效尤佳。 使用范围 小儿推拿的治疗法则与内治法基本一样,谨守病机,以期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

脱肛的治疗方法

内治: 气虚下陷证:便时肛内肿物脱出,轻重不一,甚至咳嗽、行走时即脱出,色淡红,伴有肛门坠胀或大便带血,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气短声低,头晕心悸,甚则头昏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弱;治疗方法以补气升提、收敛固涩为主,方药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人参、炙甘草、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神曲、谷麦芽、炮姜、荜茇、枳壳、木香、山萸肉、覆盆子、诃子等。 气血两虚证:肛内脱出物色淡无华,伴面白或萎黄,少气懒言,头晕眼花、神倦乏力,失眠多梦,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疗以益气养血、升举固脱为主,方药以八珍汤

龟尾的准确位置图 龟尾特效推拿

用拇指指端以顺时针方向回旋揉动 龟尾100-300次,力度由轻至重再至轻,每天坚持推拿,可缓解便秘,腹泻,脱肛,遗尿等病症。

孕妇痔疮脱出怎么办

孕妇如已出现痔疮脱出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配合医生持续观察病症,遵从医嘱接受治疗。如痔疮脱出比较严重,医生可能会推荐使用安全的外用药,如孕妇专用痔疮膏。市场上用于缓解和治疗痔疮的产品很多,切不可自行选择药物,在使用前,要请医生建议是否合适孕妇使用。 要忌一切辛辣食物,如酒、辣椒、花椒、胡椒、姜、葱、蒜等。 少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因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摄入过量容易引起便秘,加重痔疮脱出。可以多吃富含纤维素、有润畅通便作用的蔬菜和水果,如菠菜、黄花菜、木耳和苹果、桃、梨、香蕉、瓜类等。若有排便困难,可食用蜂蜜或一

推拿如何治湿热型婴儿腹泻

清大肠经:大肠经位置位于食指桡侧缘,食指根部至食指尖之间。 推拿的时候用拇指指腹从患儿虎口直线推向食指之间,推100-500次。 清大肠经具有清利肠俯,消食导滞的作用,主治腹泻,脱肛,便秘等病症。 补脾经:脾经位置位于拇指末节螺纹面。 推拿的时候用拇指侧面或指肚从指尖推到指根,推100-300次。 补脾经具有健脾养胃,调理肠道的作用,主治腹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疳积,腹泻,咳嗽,消瘦等病症。 推胃经:胃经位置位于拇指掌侧第一节。 推拿的时候一手托住患儿手掌,用另一手拇指螺纹面顺时针旋转推动小儿近掌端第一

小儿丹田在哪个位置

丹田位于小腹部,脐下2寸与3寸之间的位置。丹田推拿法有摩丹田与揉丹田之分,患儿仰卧位,以掌摩丹田处2-3分钟,称摩丹田;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揉100-300次,称揉丹田。推拿者用中指螺纹面作揉法,也可用掌面,掌根或四指作摩法。 揉,摩丹田,可以培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浊,常用于治疗小儿先天不足,寒凝少腹及腹痛,疝气,遗尿,脱肛等症。

孕妇得了脱肛应该怎么办

女性在怀孕期间尤其是在怀孕的后期,很容易发生脱肛,这是因为妊娠期间盆腔内的血液供应增加,胎儿发育后长大的子宫会压迫静脉,而造成血液的回流受阻,再加上妊娠期间盆腔组织松弛,都可以促使脱肛发生和加重。分娩以后,这些因素自然会逐渐地消失,脱肛的症状也会得到改善,甚至消失。 在怀孕期间,患此病一般采用保守疗法,也就是平时以饮食疗法为主,多吃富含粗纤维的蔬菜和水果,对于习惯性便秘者,可经常食用一些润肠通便的食品;在上厕所时,应采用坐抗式,而且排便时间不宜过长,如果在排便时,发生脱肛应及时进行处理;排便后,先洗净肛门

宝宝肚子胀气如何推拿 清大肠200次

大肠经位于食指桡侧(近拇指一侧),自指尖至虎口(食指与拇指在手掌部衔接处)呈一直线处,推拿的时候以拇指侧面或指肚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 清大肠有助于消食导滞,清利肠俯,主治小儿腹胀,虚寒腹泻,大便棉结,脱肛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