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到底有什么办法
血小板减少到底有什么办法
1.重视支持治疗 如有明显贫血症状,HGB?60g/L应予以输血;中性粒细胞,0.5X109/L者应保护性隔离并作好皮肤口腔护理,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时需服肠道不吸收抗生素,进无菌饮食。
2.分型诊疗 慢性再障一般用支持治疗、中医药及雄激素等治疗,总体疗效较好。经适宜治疗超过2/3患者可获长期缓解或基本治愈,但仍有部分患者迁延难愈。严重型再障进展迅速,预后凶险,自然病程6个月左右。
3.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慢性再障治疗前病程短者疗效较好。治疗前病程超过两年者有效率为57%,不足两年者为74%,小于半年者高达90%,三者间有显著差异,说明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4.坚持治疗 有两层含义,首先,治疗方案确定后应坚持治疗半年以上,切忌疗程不足而频繁换药
5.维持治疗 雄性激素治疗有效病例,停药后近期复发率高达20%以上,中科院血液病研究所科研组观察到24例慢性在障用康力龙治疗缓解后又维持中医治疗2年余,仅1例复发,可见维持治疗对降低再障复发率,提高远期疗效有重要意义。
上面就是几种治疗血小板减少的方法,如果想要彻底解决血小板减少的问题,大家首先就必须了解出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血小板减少的危害表现很多,常见的是流血时破裂的血管难以被止住。因此大家还应该多关注此病发生的症状表现,以便及时治疗。
血小板减少有哪些检查方法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检查:
1.血常规
血常规示只有血小板减少而其他各系血细胞均在正常范围,部分患者由于失血导致缺铁,可伴有贫血。单纯ITP网织红细胞计数基本正常。
2.外周血涂片
需排除由于EDTA依赖性血小板凝聚而导致的假性血小板减少。出现破碎红细胞应除外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溶血尿毒综合征。出现的巨血小板或微小血小板需考虑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
3.骨髓涂片
骨髓增生活跃,巨核细胞一般明显增多,有时正常,较为突出的改变是巨核细胞的核浆成熟不平衡,胞质中颗粒较少,产血小板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或缺乏。
4.艾滋病毒HI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检测
对考虑ITP的成人患者均应进行HIV和HCV检查,HIV及HCV感染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在临床上有时很难与原发性ITP患者相鉴别。
5.免疫球蛋白定量
多测定血清IgG、IgA、IgM水平。低水平的免疫球蛋白常提示变异型免疫缺陷病或选择性IgA缺陷症。
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有哪些
1.血小板生成减少:
(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部分患者可首先表现为血小板减少,而后出现其他血细胞的减少,骨髓涂片和骨髓活检具有一定鉴别意义。
(2)感染:见于小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
(3)放、化疗后引起血小板生成减少。
2.血小板破坏增多:
(1)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Evans综合征、甲亢、慢性肝炎等引起血小板生成减少,有些患者可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症状,数月乃至数年后才出现相应的典型症状。因此,疑诊ITP的患者,尤其是年轻女性患者,应常规行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筛查试验。
(2)抗磷脂综合征:也可先出现血小板减少,以后才出现抗磷脂抗体和狼疮抗凝物阳性、血栓栓塞、流产等其他表现。
(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也是由免疫机制介导的。血小板减少可发生于HIV感染后无症状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的不同阶段。
血小板减少能治愈吗
血小板对我们的血液有保护的作用,如果出现了血小板减少,那就会给身体带来很大的伤害,那得了血小板减少能治愈吗,这是每个患者朋友的心声,正因为患者体会到血小板减少的危害有多严重,所以他们才能治疗血小板减少这么的关注,既然如此,下面就给大家说说得了血小板减少能治愈吗的问题。
血小板的减少对身体是有很大的危害的,血小板减少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血小板减少患者就很容易出现大出血甚至脑出血的反应,危及生命安全,那血小板减少能治好吗。
关于得了血小板减少能治愈吗的问题,关键是要看治疗的方法,以及是否治疗及时,治疗血小板减少要依据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和病况采纳适合的办法进行诊疗才是重要的。应积极防护及抑制感染,给予足量液体和易消化饮食,防止腔粘膜损害。为减少出血倾向,常给大量维生素。
对于血小板减少一定要早诊断早治疗,血小板减少治疗前病程超过两年者有效率为57%,不足两年者为74%,小于半年者高达90%,三者间有显著差异,说明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血小板减少有什么症状表现?
【临床表现】
1.急性型
小儿常见(约占70%~90%),好发于2~8岁,男女发病率无差异。其特点:皮肤出血可能是最早的症状,随着血小板数量减少,出血加重,血小板极低时(一般低于5000~10000/mm3)病人可自发出现严重消化道出血或致命性颅内出血。患儿发病前1~3周内有先驱的急性病毒感染(主要为上呼吸道炎,其次为风疹、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疫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肝炎、巨细胞病毒包涵体病及疫苗注射)和化脓感染。起病急,常有发热;以自发性皮肤和粘膜出血为主要表现,多为针尖大小的皮内或皮下出血点;常伴有鼻出血或牙龈出血,胃肠道大出血少见,偶见肉眼血尿。少数患者可有结膜下出血和视网膜出血。颅内出血少见,一旦发生,预后不良。出血严重者可至贫血,淋巴结不大,肝脾偶见轻度大。本病呈自限性经过,85%~90%患儿于发病后1~6个月内能自然痊愈。约10%患儿转变为慢性型。病死率约为1%,主要死因为颅内出血。
2.慢性型
较少见,占16%~29%,发病年龄多>6~10岁,起病隐匿,多无先驱感染症状,但病毒感染可加重病情。出血症状一般较轻,重者也可发生瘀斑、血肿及颅内出血。病程超过6个月。血小板数常为(30~50)×10^9/L,血小板寿命2~3天,伴血小板功能持续异常.PF3活性降低,血小板粘附性降低,对ADP凝集反应降低。PAIg阳性率达95%。骨髓巨核细胞多为成熟型。
3.反复发作型(再发型)
小儿少见,约1%~4%。其特点为:呈急性发作与完全缓解交替,发作持续数周~6个月,完全缓解持续数周、数月或数年不等(血小板数及寿命正常)。急性发作前常有先驱病毒感染,血清IgA降低。
病情分度:
1.轻度 血小板>50×10^9/L,一般无出血征,仪外伤后易发生出血或术后出血过多。
2.中度 血小板≤50×10^9/L,>25×10^9/L,皮肤粘膜瘀点,或外伤性瘀斑、血肿和伤口出血延长,但无广泛出血。
3.重度 具备下列一项者:①血小板数<25 10="" 9="" l="">10×10^9/L,皮肤粘膜广泛出血点、瘀斑、大量鼻出血或多发血肿;②消化道、泌尿道或生殖道暴发性出血,或发生血肿压迫症状;③视网膜或咽后壁出血和(或)软腭瘀点、明显血尿、黑便或鼻出血,头痛、眩晕等,可为颅内出血的先兆症状;④外伤处出血不止,经一般治疗无效。
4.极重度 具备下列一项者:①血小板计数<10×10^9/L或几乎查不到,皮肤粘膜广泛自发出血、血肿及出血不止;②危及生命的严重出血(包括颅内出血)。
血小板减少能治愈吗
血小板的减少对身体是有很大的危害的,血小板减少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血小板减少患者就很容易出现大出血甚至脑出血的反应,危及生命安全,那血小板减少能治好吗。
关于得了血小板减少能治愈吗的问题,关键是要看治疗的方法,以及是否治疗及时,治疗血小板减少要依据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和病况采纳适合的办法进行诊疗才是重要的。应积极防护及抑制感染,给予足量液体和易消化饮食,防止腔粘膜损害。为减少出血倾向,常给大量维生素。
对于血小板减少一定要早诊断早治疗,血小板减少治疗前病程超过两年者有效率为57%,不足两年者为74%,小于半年者高达90%,三者间有显著差异,说明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方法是什么
1、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放射线损伤等。
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恶性淋巴瘤,风疹,药物过敏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3、血小板分布异常:脾功能亢进。
4、放射治疗和化疗等都是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中医认为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可概括为外感和内伤、外感六淫之邪,入里化为邪热,或内伤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均能导致本病的发生。可概括为外感邪热,血热妄行;或脾气虚损,气不摄血;或脾肾阳虚,统摄无权;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或瘀血内阻,血不循经。有关论述散见于“血证”、“发斑”、“葡萄疫”等范畴。如果发现请及早治疗,最好用中药比较好,中医对身体的没用什么副作用。调理的比较快捷,比如中药卷柏紫癜方,能够更好的增加血小板的含量。
通过了解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知识,我们不难发现该病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伤害是有多大,该病的发生,会让我们身体里面的血液没有办法正常的循环,就会导致一些疾病不断的蔓延,最后导致我们生命出现危险,所以如果发现该病的发生,就需要及时的治疗。
血小板与血小板减少
人体血液里有一种称为“血小板”的成分,形如圆盘状小体。正常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大约含有10~30万个血小板。血小板是由骨髓中的巨核细胞产生的,它的寿命平均为8~12天。
当人体受到外伤而碰破血管时就要出血,血小板随着血液流出。这时由于破损了的创面组织上的胶原纤维暴露出来,与血小板接触,在1至2秒钟内即可粘附在伤口表面上,随即发生凝集、形成一种白色血栓。这种血栓能初步堵塞血管上的伤口,使出血暂时停止。同时血小板又释放出凝血因子,形成血块而堵住伤口,由此可见,血小板具有帮助止血的功能。
当血小板减少时,特别是少于每立方毫米5万以下时皮肤和粘膜就容易自动出血,如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粘膜出血,胃肠道也可出血、还可出现月经血量多、血尿等。皮肤上可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多见于四肢,以下肢最常见,称为“紫癜”。医学上把这种病叫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很多,可以因为缺乏某些生成血小板的成分而使血小板产生不足;也可因为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化学损伤、放射线或某些药物(如抗菌素、磺胺类)破坏了大量的血小板;使用一些化学物质如苯和某些染发剂,也可使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各种血细胞均有减少。
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首选免疫抑制剂(如强的松)控制出血。作用于血小板的药物如利血生、肌苷、氨肽素、三磷酸腺苷、辅酶A、核苷酸等,可促进血小板生成。用于皮肤粘膜出血的药物如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C等,可达到止血目的。也可行脾切除术,还可向体内输入血小板,具体治疗方法要由医生根据情况决定。当前使用中药如小蓟、茅根、生地等治疗此病,对于缓解出血,提高血小板数量也收到了良好效果。
预防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是最重要的。如,不要滥用药物,特别是抗菌素(氯霉素、头孢菌素)和某些止痛药如消炎痛、保泰松、阿斯匹林等。防止某些化学毒品或有害因子的影响,防止或减少电解辐射,预防各种感染,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营养,这些都对维持正常免疫功能、预防血小板减少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