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见于什么病呢
血小板减少见于什么病呢
1、再生障碍性贫血与骨髓病性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都有骨髓巨核细胞减少,血小板的生成减少等特点,血小板减少可以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最早出现的表现,也可能是经过治疗之后血红蛋白及粒细胞恢复正常,血小板尚未得到恢复。骨髓病性疾病如癌肿浸润时血小板减少,大多为肿瘤细胞损害巨核细腿,因此血小板生成减少。以上两种情况检查骨髓即可明确诊断,前者骨髓增生低下,巨核细胞减少;后者可查到肿瘤细胞。
2、理化因素抑制骨髓:理化因素如电离辐射、烷化剂、抗代谢剂、细胞毒性制剂等在治疗恶性肿瘤时,血小板减少是常见的并发症,或者直接毒害骨髓细胞,或者发生免疫反应。此类因素大多使骨髓弥漫性损伤,患者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但少数患者巨核细胞对射线的作用较敏感,因某些病人可只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巨核细胞减少。
3、选择性抑制巨核细胞的因素:氯噻嗪类药及其协同剂可以引起血小板减少,除通过产生血小板抗体的机理外,还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生成。而且后者更为重要。一般认为是药理学的作用。个别孕妇服用此药后,可引起新生儿先天性血小板减少,母体可无症状。
4.先天性巨核细胞生成不良:该病罕见,巨核细胞及血小板明显减少,常伴先天畸型,如、肾脏、心脏、骨赂等。预后差,约2/3患儿8个月内死于颅内出血。母体孕期患风疹、口服D860可为发病因素。
5、其他:雌性激素偶尔可以引起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乙醇可以抑制血小板生成,这是长期大量饮酒病入血小板减少的较常见的原因。临床少有出血表现,停止饮酒后,血小板可恢复。
诊断血小板减少的五个标准
1、临床以出血为主要症状:无明显肝、脾及淋巴结肿大,血小板计数<100×109/L,骨髓核细胞为主,巨核细胞总数增加或正常,血清中检出抗血小板抗体,血小板寿命缩短,并排除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即可诊断。
2、慢性患者可见血小板形态大而松散:染色较浅;出血时间延长,凝时时间正常,血块收缩不良或不收缩;凝血酶原消耗减少,凝血活酶生成不良。血小板极度减少时,由于缺乏血小板第3因子,可致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寿命很短。
3、血小板减少的骨髓象:出血严重者可见反应性造血功能旺盛。急性病例巨核细胞总数正常或稍高;慢性病人巨核细胞多增高。
4、血小板减少检查血象:出血不重者多无红、白细胞的改变,偶见异常淋巴细胞,提示由于病毒感染所致。
5、巨核细胞分类:原巨核细胞和幼稚巨核细胞百分比正常或稍高;成熟未释放血小板的巨核细胞显著增加,可达80%;而成熟释放血小板的巨核细胞极少见。为了确诊此病而排除白血病或再生障碍性贫血时须进行骨髓检查。
血小板减少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多为儿童患者,可治愈。成人多为慢性,大部分患者终身难以治愈,但日常生活中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戒烟戒酒,尽量远离血小板减少的诱因,则可减少疾病的发作。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
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目前认为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是由于人体内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导致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血小板过多,从而造成血小板减少,发病原因不明确。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前通常有病毒感染史。
2.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血小板生成障碍或无效生成 1)巨核细胞生成减少 ①物理、化学因素。②骨髓浸润性疾病。③造血干细胞病变。④感染性疾病。⑤血小板生成调控紊乱。⑥遗传性疾病。
2)血小板无效生成 见于维生素B12、叶酸缺乏、部分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2)血小板破坏增加或消耗过多
1)免疫性破坏 ①药物相关抗体。②某些免疫反应异常疾病。③感染相关血小板减少。④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2)非免疫性破坏 血管炎、动脉插管、体外循环等。
3)血小板消耗过多 主要见于血栓性微血管病。
(3)血小板分布异常 各种原因导致的脾大。3.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各种病因损伤微血管内皮细胞使内皮细胞抗血栓能力降低。
血小板减少是怎么回事
无效性血小板生成
该病常见于部分维生素 B12或叶酸缺乏的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有的患者有出血倾向,有的表现为全血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正常甚至增加,因此为无效性血小板生成。随着巨幼贫的治疗,血小板可恢复正常。
血小板生成素缺乏
本病是由于先天性促血小板生成素缺乏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本病多为遗传性,婴儿期开始有出血表现,血小板计数减少,巨核细胞数量正常,形态及结构无特殊变化。
周期性血小板减少症
本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周期性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性疾病。该病比较常见,血小板减少与血小板增多或正常以规律的间隔交替出现,其间隔通常为20一30天。本病多见于女性,其发作常与月经一致,月经期血小板减少,出血量增多。巨核细胞一般不减少,以皮肤粘膜出血为主,无特效治疗。
脾脏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正常情况下,体内1/3的血小板停滞在脾脏,当有脾脏肿大时如门脉高压症、高雪氏病、淋巴瘤、结节病、Folty综合征等,血小板计数可减少,但体内血小板的总量并不减少。注射肾上腺素后,在一定的时间内,血小板计数可明显升高。有时,可能同时存在血小板破坏增加的因素。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及脏器的出血性倾向以及血小板显著减少,可分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上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急性型常见于儿童。起病急骤,少数病例表现为暴发性起病。可有轻度发热、畏寒,突发广泛性皮肤黏膜紫癜,甚至大片瘀斑。皮肤瘀点多为全身性,以下肢多见,分布均匀。黏膜出血多见于鼻腔、牙龈,口腔可有血疱。
慢性型常见于年轻女性,起病隐匿,症状较轻。出血常反复发作,每次出血可持续数天到数月。皮肤紫癜、瘀斑、瘀点以下肢远端或止血带以下部位多见。可有鼻腔、牙龈,口腔黏膜出血,女性月经过多有时是惟一症状。
血小板是什么及为什么发烧后血小板低
血小板(blood platelet)是只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也是最小的血细胞。形状不规则,有质膜,没有细胞核,一般呈圆形,体积小于红细胞和白细胞。成年人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为(1~3)×10^11个/L,一般呈圆形,体积小于红细胞和白细胞。血小板在长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无功能的细胞碎片。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为每立方毫米10~30万),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但是血小板过多会形成血栓,不易于血液流动。
为什么:
1、血小板很低的话在临床有一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如果血小板很低(正常是10万-30万)并且有临床的出血.紫癜的症状的话,就需要重视起来了,但是也没有必要害怕.临床治疗这方面有很好的方法!
2、如果是原发性的血小板减少,最好积极采用药物或者定期输注血小板,如果是继发性的,最好排除病因,积极对症治疗。
3、血小板数量,质量异常可引起出血性疾病.数量减少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等症. 数量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病症.质量异常可见于血小板无力症.
看完上面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什么是血小板以及血小板为什么在发烧时会偏低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那么大家就一定要牢记上面的内容了,还要去医院定期检查身体以确保自己的血小板值在正常的范围内,这样才能在发现问题的第一时间去解决问题。
如何正确诊断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
1、临床以出血为主要症状:无明显肝、脾及淋巴结肿大,血小板计数<100×109/L,骨髓核细胞为主,巨核细胞总数增加或正常,血清中检出抗血小板抗体,血小板寿命缩短,并排除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即可诊断。
2、慢性患者可见血小板形态大而松散:染色较浅;出血时间延长,凝时时间正常,血块收缩不良或不收缩;凝血酶原消耗减少,凝血活酶生成不良。血小板极度减少时,由于缺乏血小板第3因子,可致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寿命很短。
3、血小板减少的骨髓象:出血严重者可见反应性造血功能旺盛。急性病例巨核细胞总数正常或稍高;慢性病人巨核细胞多增高。
4、血小板减少检查血象:出血不重者多无红、白细胞的改变,偶见异常淋巴细胞,提示由于病毒感染所致。
5、巨核细胞分类:原巨核细胞和幼稚巨核细胞百分比正常或稍高;成熟未释放血小板的巨核细胞显著增加,可达80%;而成熟释放血小板的巨核细胞极少见。为了确诊此病而排除白血病或再生障碍性贫血时须进行骨髓检查。
血小板减少症应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1、病毒感染急性期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病毒血症可引起血小板凝集和破坏而数量减少并非免疫机制引起。特点是血小板减少发生在感染初期,减少程度与感染轻重成正比随感染好转而血小板上升。PA-IgG不增高。这些可与ITP鉴别。
2、感染并发DIC所致的血小板减少:也发生在感染急性期出血症状及全身症状均较急性ITP严重,血小板减少进展更快,同时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3P试验阳性等实验室检查异常,可资鉴别。
3、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应用奎尼丁克尿塞衍生物、磺胺、新生霉素洋地黄毒甙等药物史,起病时常伴有发冷、发热头痛、呕吐等全身症状,以及结合实验室检查可资鉴别。
4、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Evans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巨大血管瘤Wiskott-Aldrich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及各种恶性肿瘤骨髓浸润等均可引起继发性血小板减少,需结合各该病临床特点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加以鉴别。
为什么会导致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过早破坏或消耗过多,导致周围血中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寿命缩短,而骨髓中巨核细胞数正常或代偿增生,由于血小板减少症的症状复杂,因此血小板减少病因也十分的复杂,那么血小板减少病因都有哪些?
免疫性破坏:药物相关抗体,产生相应抗体。某些免疫反应异常疾病,均可引起免疫性血小板破坏。感染相关血小板减少,常见于病毒及细菌感染。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见于输血后紫癜及新生儿紫癜是血小板减少病因。
非免疫性破坏:血管内膜粗糙,血管内异物引起血小板机械性破坏。血小板减少病因包括如血管炎、人工心脏瓣膜、动脉插管、体外循环、血液透析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症综合征均伴有血小板减少,此与血小板消耗过多有关。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是体内生产血小板不足,如骨髓出现问题,病人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苭物导致骨髓损坏,血癌(白血病)或其他癌症等。血小板减少的原因还是血小板消耗得太快,如免疫性血小板过低症,一般最常见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正常人的血小板含量为每公升血液,含150x109,若降至50x10(9次方),身体遇到一些碰撞便容易瘀黑;若降至10x109,皮下便容易出血,情况非常严重。血小板过低的一般症状是皮下及黏膜部位如鼻、口腔牙齿容易流血,而关节内出血会导致关节肿胀也是血小板减少病因。
急性型ITP多发生在病毒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的恢复期,如风疹、麻疹、水痘,腮腺癌等。患者血清中有较高的抗病毒抗体,血小板减少病因包括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明显增高,故认为是病毒抗原引起的。发病机理可能是包括病毒抗原在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血小板fc受体或是病毒抗原产生的自身抗体与血小板膜起交叉反应,损伤血小板,并被吞噬细胞所清除。
慢性ITP发病前常无前驱感染史,是由于血小板结构抗原变化引起的自身抗体所致。80%~90%病历有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其中95%为PalgG,2/3为PalgG和PalgM,少数作用为PalgA和pac。抗体直接作用于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少数作用与Gbib复合物,使血小板寿命缩短和功能改变均是血小板减少病因。
如何正确诊断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在日常的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状的时候大家都在担心,如不及时治疗,更是给患者的生命造成极大的威胁。在接受治疗之前,首先要要检查清楚,这样才能帮助治疗,达到最佳的疗效。 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 1、临床以出血为主要症状:无明显肝、脾及淋巴结肿大,血小板计数<100×109/L,骨髓核细胞为主,巨核细胞总数增加或正常,血清中检出抗血小板抗体,血小板寿命缩短,并排除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即可诊断。
2、慢性患者可见血小板形态大而松散:染色较浅;出血时间延长,凝时时间正常,血块收缩不良或不收缩;凝血酶原消耗减少,凝血活酶生成不良。血小板极度减少时,由于缺乏血小板第3因子,可致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寿命很短。
3、血小板减少的骨髓象:出血严重者可见反应性造血功能旺盛。急性病例巨核细胞总数正常或稍高;慢性病人巨核细胞多增高。 4、血小板减少检查血象:出血不重者多无红、白细胞的改变,偶见异常淋巴细胞,提示由于病毒感染所致。 5、巨核细胞分类:原巨核细胞和幼稚巨核细胞百分比正常或稍高;成熟未释放血小板的巨核细胞显著增加,可达80%;而成熟释放血小板的巨核细胞极少见。为了确诊此病而排除白血病或再生障碍性贫血时须进行骨髓检查。 血小板减少症应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1、病毒感染急性期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病毒血症可引起血小板凝集和破坏而数量减少并非免疫机制引起。特点是血小板减少发生在感染初期,减少程度与感染轻重成正比随感染好转而血小板上升。PA-IgG不增高。这些可与ITP鉴别。
2、感染并发DIC所致的血小板减少:也发生在感染急性期出血症状及全身症状均较急性ITP严重,血小板减少进展更快,同时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3P试验阳性等实验室检查异常,可资鉴别。
3、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应用奎尼丁克尿塞衍生物、磺胺、新生霉素洋地黄毒甙等药物史,起病时常伴有发冷、发热头痛、呕吐等全身症状,以及结合实验室检查可资鉴别。
4、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Evans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巨大血管瘤Wiskott-Aldrich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及各种恶性肿瘤骨髓浸润等均可引起继发性血小板减少,需结合各该病临床特点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加以鉴别。 总之,血小板减少症是常见的出血症状,有些人误以为是撞伤、碰伤产生的细小血丝,而不去在意它。到后期,病情发展更为严重时,才发现这是一种病。因此我们应该及早了解此病。
... ...
血小板与血小板减少
人体血液里有一种称为“血小板”的成分,形如圆盘状小体。正常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大约含有10~30万个血小板。血小板是由骨髓中的巨核细胞产生的,它的寿命平均为8~12天。
当人体受到外伤而碰破血管时就要出血,血小板随着血液流出。这时由于破损了的创面组织上的胶原纤维暴露出来,与血小板接触,在1至2秒钟内即可粘附在伤口表面上,随即发生凝集、形成一种白色血栓。这种血栓能初步堵塞血管上的伤口,使出血暂时停止。同时血小板又释放出凝血因子,形成血块而堵住伤口,由此可见,血小板具有帮助止血的功能。
当血小板减少时,特别是少于每立方毫米5万以下时皮肤和粘膜就容易自动出血,如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粘膜出血,胃肠道也可出血、还可出现月经血量多、血尿等。皮肤上可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多见于四肢,以下肢最常见,称为“紫癜”。医学上把这种病叫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很多,可以因为缺乏某些生成血小板的成分而使血小板产生不足;也可因为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化学损伤、放射线或某些药物(如抗菌素、磺胺类)破坏了大量的血小板;使用一些化学物质如苯和某些染发剂,也可使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各种血细胞均有减少。
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首选免疫抑制剂(如强的松)控制出血。作用于血小板的药物如利血生、肌苷、氨肽素、三磷酸腺苷、辅酶A、核苷酸等,可促进血小板生成。用于皮肤粘膜出血的药物如安络血、止血敏、维生素C等,可达到止血目的。也可行脾切除术,还可向体内输入血小板,具体治疗方法要由医生根据情况决定。当前使用中药如小蓟、茅根、生地等治疗此病,对于缓解出血,提高血小板数量也收到了良好效果。
预防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是最重要的。如,不要滥用药物,特别是抗菌素(氯霉素、头孢菌素)和某些止痛药如消炎痛、保泰松、阿斯匹林等。防止某些化学毒品或有害因子的影响,防止或减少电解辐射,预防各种感染,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营养,这些都对维持正常免疫功能、预防血小板减少有所帮助。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血小板减少是指血液中血小板计数<100×10。血小板减少见于多种血液性疾病、风湿免疫病、放化疗损伤及药物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根据血小板减少程度可出现不同临床表现:轻者可有皮肤出血点、淤斑,牙龈渗血、鼻衄,重者可表现为脏器出血:如呕血、黑便、血尿及脑出血等。
病因:
1.血小板生成减少
(1)遗传性:如Fanconi贫血、先天性伴畸形无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症及May-Hegglin异常等。
(2)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浸润(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结核),化疗药物,辐射,巨核细胞再生障碍,病毒感染(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影响血小板生成的药物(如酒精),维生素B12、叶酸缺乏。
2.非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破坏增加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感染,血管瘤-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蛇咬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烧伤等。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五个原因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并不少见,有数据显示,出生时约有1%~5%的新生儿患有血小板减少。瘀点和瘀斑是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特征性症状,可在娩出时出现,或在以后的任何时间内出现。如血小板持续减少,可不断形成新的典型损害。那么,引起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感染
血小板减少是围生期感染的常见并发症,血小板减少是先天性风疹、弓型体病、巨细胞病毒感染和疱疹病毒感染的主要临床体征。先天性梅毒也可引起血小板缺乏。
2、药物
孕妇所服的许多药物可以破坏血小板,也可破坏胎儿的血小板,以磺胺和奎宁最显着。这些药物促使母亲产生抗体,破坏母亲的血小板,并通过胎盘对胎儿发挥同样的作用。
3、免疫功能
由于母亲的抗体通过胎盘,使胎儿的确血小板受到破坏,这种破坏很少见。
4、巨大血管瘤
先天性血管瘤一般很大,可明显降低循环的血小板数量。血管瘤可捕捉和破坏大量的血小板,因此引起血小板减少导致全身出血。
5、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此病由伴有多种疾病的各种因素所形成,为一严重疾病所导致的综合征,其特点是凝血过程不适当的活化。在血管内凝血期间,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无限制地迅速消耗,因此本病又称为消耗性凝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