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咳嗽中医辨证食疗方
宝宝咳嗽中医辨证食疗方
(1)生姜+红糖+大蒜
孩子患风寒感冒时,喝温热的生姜红糖水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如果孩子同时还伴有咳嗽,可以在生姜红糖水里再加2-3瓣的大蒜头,一起煮,要小火煮10分钟,把蒜头的辣味煮掉,这样孩子才肯喝。
(2)麻油姜末炒鸡蛋
将一小勺麻油放入炒锅内,油热后放入姜末,稍在油中过一下,随即倒入1个鸡蛋炒匀,在孩子临睡前趁热吃下,不要烫着孩子,孩子风寒咳嗽及体虚咳嗽时,每晚给孩子吃一次,坚持吃上几天,就能看到明显的效果。
治疗宝宝咳嗽有哪些误区
第一,急于止咳。
咳嗽是幼儿的常见疾病,而且在宝宝身上会表现得非常明显。看到宝宝咳得喘不过气,父母怎么能不心疼呢?因此急忙适用止咳的药物,想在短时间内让宝宝不咳嗽。但这样往往适得其反。殊不知,咳嗽是人体的防御反射之一,能把呼吸道内的异物与分泌物排出体外,所以咳嗽不必急于止咳,应该先考虑祛痰。服用祛痰药物的同时给宝宝多补充一些水分,使痰液变稀,有利于宝宝排痰。
第二,乱用民间食疗方式。
坊间口口相传的治疗咳嗽的食疗方子最常见的就是冰糖炖雪梨。父母都会想,这样的食材只要买的不是劣质产品,肯定对宝宝无害的,而且甜甜的,宝宝应该不会反感。殊不知,宝宝咳嗽分为很多种类的,不同种类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同样的,在没判断清楚宝宝咳嗽是属于哪一种,是不能用冰糖炖雪梨做治疗的,有时还会出现反效果的。
宝宝鼻塞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药是中医学用以治病和保健的主要手段,对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中药资源可达一万二干八百多种,各地使用的中药已达五千种左右,把各种药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剂,更是数不胜数。在上下几千年,纵横近万里的亿万人民中,无数人次的口尝身受,以观察和利用这些药物,其实践基础和历史底蕴,都是举世无双的,所积累的用药经验,是值得珍视和发掘的。中草药治疗鼻炎、鼻窦炎引起的鼻塞:比如祖传秘方姜氏鼻炎膏,中草药配方:苍耳子30克、辛夷20克、黄芩35克、细 辛40克、白芷25克、龙胆草10克等中草药材,手工工序,精心选药、晾晒、研磨,外用,一日两次,不仅对鼻炎、鼻窦炎引起的鼻塞有确切效果,对鼻炎、鼻窦炎引起的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效果也均佳。
中医辨治宝宝咳嗽
辨证选药
咳嗽,有外感和内伤之别,在临床中,多以外感咳嗽常见。外感咳嗽因季节和体质的不同,分为风热、风寒、暑热、秋燥咳嗽等。如果小宝宝平日的饮食中多以高蛋白、油腻、烘烤、生冷等食物为主,一般都体质多热、多痰,即使外感风寒,也易化热。因此,临床上又以风热咳嗽多见,并兼夹有痰、有湿。
风热咳嗽(本型多见)
主证:咳嗽白天为甚,无痰或黄稠痰,口干唇红,舌红苔薄白或黄,指纹浮紫。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止咳。
方用:银翘散合桑菊饮加减。
处方:荆芥穗、薄荷、桔梗、甘草各3克,银花、连翘、淡豆豉、桑叶、菊花、芦根、淡竹叶、前胡、杏仁、苏子各5克。
加减法:宝宝咽部红肿,加牛蒡子、蒲公英、地丁各5克;宝宝鼻塞,加葱白3根;若伴有发热,方中薄荷后下,另加蝉蜕、钩藤各3克;宝宝咳甚伴呕,加枇杷叶5克,淡竹茹3克;宝宝热盛剧咳兼有痰,加麻黄3克,生石膏18克;宝宝大便干结,加大黄1.5-3克(后下,便通则停用);宝宝舌苔黄腻夹湿,加藿香、佩兰各3克。
风寒咳嗽(多发于寒冬)
主证:咳嗽,夜卧为甚,鼻塞流清涕,痰白而清稀,舌苔薄白,指纹浮红。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止咳。
方用:七味饮加味(经验方)
处方:防风、桔梗、陈皮、枳壳、甘草、泽泻各3克,前胡、杏仁各5克,生姜2片。
加减法:宝宝发热时,加北柴胡5克;宝宝夹湿、舌苔白腻,加藿香、苍术各3克。
秋燥咳嗽(多发于秋分-小雪)
主证:干咳无痰,或咳嗽少痰,甚则痰中带血,鼻燥,或兼有鼻血,咽干,咽喉痒痛,形寒身热,舌红苔薄黄,指纹浮紫。
治法:清热润燥,化痰止咳。
方用:桑杏汤加味。
处方:桑叶、杏仁、浙贝母、淡豆豉各5克,沙参6克,山栀子 、蝉蜕各3克,鲜梨皮1只(洗净)。
加减法:宝宝咽痛,加连翘5克,薄荷3克;宝宝出鼻血、痰中带血,加白茅根6克,藕节3只。
专家提醒:1.文中的用药量均为1-3岁的宝宝用量。2.文中所用汤剂,不宜久煎,煮沸后煎15分钟即可。后下的薄荷只能煎3-5分钟。3.文中处方请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4.宝宝在早期咳嗽时即请有经验的中医进行辨证治疗,效果甚佳。
饮食需忌口
忌口,早就被历代中医学家所重视,俗有“药食同源”、“药疗不如食疗”之说。因此,对于咳嗽的宝宝不仅要避风寒,还应忌食生冷之品,否则咳嗽更易加重。
儿童咳嗽吃什么药好
天气的变化使娇嫩的宝宝容易感冒、咳嗽,尤其是春季宝宝咳嗽明显增多,其中80%是由病毒或气候变化引发的,显然,如果盲目给宝宝用抗菌素有害无益。用止咳化痰药对其中的部分咳嗽固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会影响宝宝食欲,宝宝胃口差了,营养跟不上,抵抗力也会差。宝宝咳嗽,除了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外,应用饮食疗法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效果,并且按照中医辨证食疗,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
风寒咳嗽
特点:咳嗽,咽痒,咳痰清稀,鼻塞疏清涕等,且舌苔是白的,治疗宜宣肺散寒止咳。
中医推荐偏方:
紫苏粥:紫苏叶10克,粳米50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先用粳米煮粥,粥将熟时加入苏 叶、生姜、大枣,趁热服用。
葱白粥:大米50克,生姜5片,连须葱白5段,米醋5毫升,加水适量煮粥,趁热饮用。
杏仁萝卜煎:杏仁 甜10克,生姜3片,白萝卜100克,水煎服,每日1剂。
核桃生姜饮:核桃肉5枚捣烂,生姜汁适量送服。
生姜大蒜红糖汤:生姜5片,红糖12克,大蒜3片。加水煮10分钟,饮汤。
姜糖豆腐羹:豆腐200克,红糖50克,生姜3片。加少许水煮熟即可。
橘红生姜蜂蜜水:橘红60克,生姜30克,蜂蜜250克。先将橘红,生姜二味用水煎煮,15分钟取煎液1次,加水再煎,共取煎液3次,合并煎液,以小火煎熬浓缩,至稠粘时,兑人蜂蜜,至沸停火,装瓶备用。每日服3次,每次3汤匙。
麻油姜末炒鸡蛋:将一小勺麻油放入炒锅内,油热后放入姜末,稍在油中过一下,随即打入1个鸡蛋炒匀。孩子风寒咳嗽及体虚咳嗽时,每晚让孩子在临睡前趁热吃一次,坚持吃上几天,就能收到明显效果。
梨+花椒+冰糖:梨一个,洗净,横断切开挖去中间核后,放入20颗花椒,2粒冰糖,再把梨对拼好放入碗中,上锅蒸半小时左右即可,一只梨可分两次吃完。蒸花椒冰糖梨对治疗风寒咳嗽效果非常明显,但有的孩子不喜欢花椒的味道,家长可自己选择。
家庭常备中成药:通宣理肺丸。橘红丸、橘红痰咳液等。
秋季孩子如何抗击咳嗽
西医治疗咳嗽,一般根据其病因对症治疗。感冒后引起咳嗽,不应只抗病毒治感冒,而应与抗生素同用,迅速控制上呼吸道和气管炎症;咳嗽反复发作并伴哮喘者,除抗感染外,应同时使用解痉平喘药,如安茶硷和舒喘灵,以解除气管痉挛。但是西药虽然止咳快速,但是副作用一般会比中药大,妈妈们会考虑到孩子的发育安全问题,所以一般会为宝宝选择中药治疗的比较多。 中医治疗咳嗽,要先辨证再施治。咳嗽在中医可分为热咳、寒咳、伤风咳嗽和内伤咳嗽,因此在选用中药止咳糖浆时,因药性不同,也有寒、热、温、凉之分,须对症服用。
秋季,虽然已转凉,但是秋燥引起的风热咳嗽多痰的患者居多,患者多表现为:咳嗽气粗,痰黏稠或黄稠,常伴有发热、口干、咽喉疼痛等症状。这种症状的就属于风热咳嗽,专家推荐,治疗风热咳嗽用佐今明生产的佐儿百咳静糖浆,专门针对风热感冒引起的咳嗽,上呼吸道感染所致的急慢性气管炎都具有很好治疗效果。 佐儿百咳静糖浆的化痰效果极佳,儿童由于咽喉还没有发育完全,在咳嗽是大部分痰液不好咳出,因此导致孩子高烧肺炎的发病率极高,作为家长在很多时候也束手无策。佐今明生产的佐儿百咳静糖浆,是由中国医科大学韩凤久、杨荫清等几位教授在清气化痰汤、定喘汤、三拗汤等止咳名方基础上研制而成,经过五十年数百万例患者的临床验证,深得医生和消费者的喜爱和欢迎。后又在糖浆的基础上研制出更为先进的颗粒剂型“百咳静颗粒”。 颗粒剂更适合于3岁以下的孩子服用,由于宝宝的咽喉部位未发育完全,所以粘膜比较敏感和薄弱,糖浆由于甜度比较大,又很粘稠,3岁以下的宝宝服用会有不适感,而且宝宝由于脾胃功能差,服用糖浆多了会造成消化不良,故3岁以下的孩子服用颗粒剂会比糖浆的效果好,并且服用和携带都比较方便。
宝宝中耳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1、鲜桑叶数片洗净后,捣烂取汁。每次将1~2滴桑叶汁滴入耳道内,每日3次,一般2~3天即愈。
2、黄柏(生药),水煎为浓缩液20毫升。用此药液滴耳,每次2~3滴,每日3次,一般2~5天即愈。
3、蛇蜕烧灰研末,调以麻油。用时先以3%双氧水清洗耳中分泌物,擦干后用棉签蘸药涂于患部,每日或隔日一次。
4、先取3%双氧水清洗耳中分泌物,擦干后滴入地龙糖浸液3~4滴。治疗急慢性中耳炎,一般用药4~5天可愈。
5、广郁金一枚,麻油少许,冰片少许。取广郁金蘸麻油少许,在清洁的玻璃片上磨取浓汁,再放冰片调匀,先用药棉拭净耳内脓液,再用此油滴耳。每日3次,一般用一枚即愈。
6、紫草,放入麻油内,置于火上煎炸,待油变紫后滤取油液,装瓶备用。用时洗净患处,拭干后滴入上药。每次2~3滴,每日2~3次。
7、冰片,枯矾,苦参、黄柏。将苦参、黄柏烤焦,研为细末,冰片、枯矾砸碎研细末。麻油(香油)62克,烧开冷却数分钟,把4味药入麻油中调匀,装瓶备用。使用时,先用双氧水洗净耳中脓液,擦干滴入药液2~3滴,每日两次。急性中耳炎3天显效,慢性中耳炎6~7天可痊愈。
静脉炎中医辨证食疗
1、气血两虚型患者(形体消瘦乏力,患肢肌肉萎缩,皮肤枯皱脱屑,创面经久不愈)宜食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如瘦肉、鸡蛋、牛奶等。可用党参、黄芪、白术、大枣炖牛肉食用。
2、血瘀阻络型静脉炎患者(喜暖怕冷,足趾端皮肤苍白,持续胀痛,无溃疡),可进食生姜羊肉汤、鸭、鹿血、山碴、桂枝、桂圆肉;忌生冷。
3、热毒伤络型静脉炎患者(反复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趾端可发生坏疽及溃疡),宜食清热解毒,易消化的食物,如绿豆、赤小豆、茶、梨、西瓜、马齿觅等。可饮用菊花茶、金银花露或用荷叶、竹叶、鲜车前煎汤代水。
小儿咳嗽的中医辨证治疗
当小儿出现流清涕,身稍热,咽不适,食欲减时,可服用保元丹、至宝锭等小丸药,每服一丸,每日三次。如果服用一天后,病情加重,即需停药,及时到医院诊治。
如果小儿咳嗽是阵发性的干咳、用抗生素无效,伴有咽喉痒、不伴发热,怕冷空气怕烟雾,夜间加重,那就可能是过敏性咳嗽,那么用药方面就要有所改善。
小儿低烧,鼻塞流涕,轻咳等,可服用妙灵丹,每服一丸,每日二次。
小儿身热、咽红、声哑,病情较前加重,可加用小儿清咽冲剂、小儿感冒冲剂。
小儿突然发热,可用些小儿清热冲剂。如热度较高,且有高热惊厥史的小儿,可先用紫雪散。如大便干结可用牛黄清热散一次。
对于因感冒,不发烧而咳嗽的患儿,可用儿童清肺口服液,儿童咳液等治咳糖浆,可控制咳嗽病情的发展。
以上病情不缓解即需到医院诊治为佳。此外,这些儿科常用呼吸道中成药,不可长期服用,也不可乱用,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民间“有病无病至宝锭”的说法其实并不科学,如果长期服用以上药物,会伤及小儿脾胃。
帮助小儿轻松止咳
小儿止咳化痰偏方
盲目用抗菌素有害无益。用止咳化痰药对其中的部分咳嗽固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会影响宝宝食欲,除了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外,应用饮食疗法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效果,并且,按照中医辨证食疗,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介绍几个止咳化痰的偏方。
风寒咳嗽
特点:咳嗽,咽痒,咳痰清稀,鼻塞疏清涕等,且舌苔是白的,治疗宜宣肺散寒止咳。
中医推荐偏方
紫苏粥
紫苏叶10克,粳米50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先用粳米煮粥,粥将熟时加入苏 叶、生姜、大枣,趁热服用。
葱白粥
大米50克,生姜5片,连须葱白5段,米醋5毫升,加水适量煮粥,趁热饮用。
杏仁萝卜煎
杏仁(甜)10克,生姜3片,白萝卜10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小儿止咳糖浆
在不少父母看来,止咳糖浆是没有什么毒副作用的,宝宝咳嗽了就可以喝一点。专家提醒,喝止咳糖浆也需辨证,更不能当作糖水来喝,否则不仅不能有效地止咳,还可能因为长期服用而造成上瘾。所以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对证选用是关键
中药通常有寒、热、温、凉之分,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若不辨证选用,止咳的效果也就不好。因此,选用糖浆止咳的关键就是要分清小儿咳嗽是属于哪种类型,是寒证还是热证,是否有痰,痰是什么颜色等等。例如咳嗽声重,痰黄黏稠,咽喉疼痛,多属热证,需清热化痰止咳,应选用急支糖浆之类;例如咳痰清稀,色白或有泡沫,流鼻涕,喉痒,多属于寒证,需解表散寒止咳,应选用咳嗽冲剂之类;例如干咳痰少,喉痒,多属风燥咳嗽或是阴虚,需润肺止咳,应选用川贝枇杷露之类;例如早晨咳嗽痰多或有痰块,多属痰湿咳嗽,需化痰止咳,应选用半夏露之类;例如干咳、久咳不止,可适当选用镇咳药强力枇杷露等;例如反复咳嗽带痰,有可能是慢性支气管炎,应到医院请医生诊断治疗。如果痰液特别多的患儿应该慎用止咳药,以免痰液排出受到阻碍,发生滞留于呼吸道内的现象,从而加重感染。
由此看来,宝宝咳嗽的类型有很多种,在治疗方面也需要对症进行,才能够起到应有的效果,保障宝宝尽快恢复健康,不再受疾病的侵扰。
小儿感冒止咳糖浆效果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好的,大家可以试试,如果孩子感冒不是很严重的话,那么就可以给孩子试试,不过孩子如果咳嗽或者是感冒严重的话就不只是靠这个就能够完全的治疗好,但是能够不给孩子吃药的话最好是不要给孩子吃药,期间让孩子多运动锻炼身体加强体质。
中医治疗小儿咳嗽效果好吗
中医疗法对急性咳嗽或反复咳嗽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家长容易接受。专家特意根据三种类型分别开出药方,帮助父母对付小儿咳嗽。
咳嗽,有外感和内伤之别,在临床中,多以外感咳嗽常见。外感咳嗽因季节和体质的不同,分为风热、风寒、暑热、秋燥咳嗽等。如果小宝宝平日的饮食中多以高蛋白、油腻、烘烤、生冷等食物为主,一般都体质多热、多痰,即使外感风寒,也易化热。因此,临床上又以风热咳嗽多见,并兼夹有痰、有湿。
风热咳嗽(本型多见)
主证:咳嗽白天为甚,无痰或黄稠痰,口干唇红,舌红苔薄白或黄,指纹浮紫。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止咳。
方用:银翘散合桑菊饮加减。
处方:荆芥穗、薄荷、桔梗、甘草各3克,银花、连翘、淡豆豉、桑叶、菊花、芦根、淡竹叶、前胡、杏仁、苏子各5克。
加减法:宝宝咽部红肿,加牛蒡子、蒲公英、地丁各5克;宝宝鼻塞,加葱白3根;若伴有发热,方中薄荷后下,另加蝉蜕、钩藤各3克;宝宝咳甚伴呕,加枇杷叶5克,淡竹茹3克;宝宝热盛剧咳兼有痰,加麻黄3克,生石膏18克;宝宝大便干结,加大黄1.5-3克(后下,便通则停用);宝宝舌苔黄腻夹湿,加藿香、佩兰各3克。
风寒咳嗽(多发于寒冬)
主证:咳嗽,夜卧为甚,鼻塞流清涕,痰白而清稀,舌苔薄白,指纹浮红。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止咳。
方用:七味饮加味(经验方)
处方:防风、桔梗、陈皮、枳壳、甘草、泽泻各3克,前胡、杏仁各5克,生姜2片。
加减法:宝宝发热时,加北柴胡5克;宝宝夹湿、舌苔白腻,加藿香、苍术各3克。
秋燥咳嗽(多发于秋分-小雪)
主证:干咳无痰,或咳嗽少痰,甚则痰中带血,鼻燥,或兼有鼻血,咽干,咽喉痒痛,形寒身热,舌红苔薄黄,指纹浮紫。
治法:清热润燥,化痰止咳。
方用:桑杏汤加味。
处方:桑叶、杏仁、浙贝母、淡豆豉各5克,沙参6克,山栀子、蝉蜕各3克,鲜梨皮1只(洗净)。
加减法:宝宝咽痛,加连翘5克,薄荷3克;宝宝出鼻血、痰中带血,加白茅根6克,藕节3只。
专家提醒:1.文中的用药量均为1-3岁的宝宝用量。2.文中所用汤剂,不宜久煎,煮沸后煎15分钟即可。后下的薄荷只能煎3-5分钟。3.文中处方请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4.宝宝在早期咳嗽时即请有经验的中医进行辨证治疗,效果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