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的药用价值与应用
蚕豆的药用价值与应用
别名
佛豆(《益部方物略记》),胡豆(《纲目》),南豆(《蒙化府志》),马齿豆(《台湾植物名录》),竖豆、仙豆、寒豆、湾豆,罗泛豆(《中国药植志》),夏豆(《上海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豆科植物蚕豆的种子。夏季豆荚成熟呈黑褐色时拔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扬净后再晒干。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全体无毛,高30~180厘米。茎直立,不分枝,方形,中空,表面有纵条纹。双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基部两侧具大而阴显的半箭头状托叶,先端尖,边缘白色膜质,具疏锯齿,基部下沿呈尖耳状;小叶2~6个,椭圆形或广椭圆形乃至矩形,长5~8厘米,阔2.5~4厘米,先端圆形,具细尖,全缘,基部楔形;顶端小叶中央有很不发达的狭线形卷须。花1至数朵,腋生于极短的总花梗上;萼钟状,无毛,长约1厘米,先端5裂,裂片狭披针形,上面2裂片稍短;花冠蝶形,旗瓣白色,有淡紫色脉纹,倒卵形,长约3.5厘米,先端圆而有一短尖头,基部渐狭;翼瓣边缘白色,中央有黑或紫色大斑,椭圆形,长约1.8厘米,顶端圆形,基部作耳状三角形,一侧有爪;龙骨瓣白绿色,三角状半圆形而作掌合状,长约5毫米,基部耳状,一侧亦有爪;雄蕊10,2体;雌蕊1,子房无毛、无柄,花柱细,顶端背部有一丛白色1C毛。荚果长圆形,稍扁,大而肥厚,长5~10厘米,阔约2厘米。种子矩圆形而扁。花期3~5月。
生境分布
通常栽培于田中或田岸旁。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植。
化学成份
种子含巢菜碱甙0.5%,蛋白质28.1~28.9%,及磷脂、胆碱、哌啶酸-2,尚含植物凝集素。巢菜碱甙是6-磷酸葡萄糖的竞争性抑制物,为引起蚕豆黄病发作的原因之一。
药理作用
极少数人(男小孩较多)在食入蚕豆或吸入其花粉后,可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症状有血色素尿、休克、乏力、眩晕,胃肠紊乱及尿胆素的排泄增加;更重者有苍白、黄疸、呕吐、腰痛、衰弱。一般吃生蚕豆后5~24小时后即发生,但有时食炒热的也可发生。如系吸入其花粉,则发作更快。发生蚕豆黄病的原因,是少数人有一种先天性的生化缺陷,即其血细胞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因而其还原型的谷胱甘肽含量也很低,在巢菜碱甙侵入后,可发生血细胞溶解。将巢菜碱甙混于食物中(1%)饲喂大鼠或小鸡可抑制其自然生长。有人还认为,除巢菜碱甙外,蚕豆中还有其他因子也能引起类似的溶血作用。
根含5羟-尿嘧啶,为一种代谢拮抗剂,并含有2,6-二胺嘌呤,可抑制乳酸杆菌,此种抑制可被腺甙所翻转;上述物质可使骨髓耗竭,并伤害犬及大鼠结肠、空肠的上皮细胞,是-种致癌物质。DAP之作用并非通过戊糖核酸,而是由于干扰了腺甙、胍的基本代谢功能所致。
性味
甘,平。
①《纲目》:"甘微辛,平,无毒。"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味甘咸辛,平,无毒。"
归经
入脾、胃经。
①《本草求真》:"入脾、胃。"
②《本草再新》:"心、脾二经。"
③《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功能主治
健脾,利湿。治膈食,水肿。
①汪颖《食物本草》:"快胃,和脏腑。"
②《本草从新》:"补中益气,涩精,实肠。"
③《湖南药物志》:"健脾,止血,利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研末。外用:捣敷。
注意
《本经逢原》:"性滞,中气虚者食之,令人腹胀。"
附方
①治膈食:蚕豆磨粉,红糖凋食。(《指南方》)
②治水胀,利水消肿:虫胡豆一至八两。炖黄牛肉服。不可与菠菜同用。(《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③治水肿:蚕豆二两,冬瓜皮二两,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④治秃疮:鲜蚕豆捣如泥,涂疮上,于即换之。如无鲜者,用干豆以水泡胖,捣敷亦效。(《秘方集验》)
结语:我们通过上文的了解,我们一起详细的学习了蚕豆的相关知识,我们知道了蚕豆针对止血、利尿这些症状都有明显的疗效,希望有关蚕豆的相关介绍内容能够帮到大家。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关于止血药的相关知识,别忘了阅读下一篇文章哦。
紫菜的药用价值与应用
【拼音名】Zǐ Cài.
【别名】索菜(《漳浦县志》),紫英(《本草从新》),子菜(《漳州府志》)。
【来源】主要为红毛菜科植物甘紫菜的叶状体。
【原形态】藻体为扁平叶状体,基部有盘状固着器。具短柄,由柄上生出的叶状体呈广披针形或椭圆形,一般长可达15~20厘米,宽10~16厘米,个别的长可达50厘米,宽可达30厘米。膜质,边缘波状;幼时浅粉红色,以后逐渐变为深紫色,衰老时转为浅紫黄色。生长期(叶状体)11月至次年5月。
生于海湾内较平静的中潮带岩石上。
【生境分布】分布江苏连云港以北的黄海和渤海海岸。亦有栽培者。
【化学成份】干紫菜含水分10%,蛋白质24.5%,脂肪0.9%,碳水化物31%,粗纤维3.4%,灰分30.3%,钙330毫克%,磷440毫克%,铁32毫克%,胡萝卜素1.23毫克%,硫胺素0.44毫克%,核黄素2.07毫克%,尼克酸5.1毫克%,抗坏血酸1毫克%。每公斤干紫菜含碘18毫克。
甘紫菜中含核黄素,尼克酸,生物素,硫辛酸,维生素B12,胆碱比较丰富;多量自由氨基酸如丙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β-胡萝卜素及少量α-胡萝卜素,叶黄素,玉蜀黍黄素;藻红蛋白,藻青蛋白,叶绿素。甘紫菜中含总脂约1.7%(以干重计算),其中磷脂占35%,甘油三酯25%,甘碳四烯酸占40.8%。尚含α-蒎烯,d-柠檬烯,异松油烯,牻牛儿醇,葛缕酮,糠醛,缬草酸,甲酸,乙酸,丙酸等。
【性味】甘咸,寒。
①《本草拾遗》:"味甘,寒。"
②《本草从新》:"甘咸,寒。"
③《随息居饮食谱》:"甘,凉。"
【归经】《本草撮要》:"入手太阴经。"
【功能主治】化痰软坚,清热利尿。治瘿瘤,脚气,水肿,淋病。
①《本草经集注》:"治瘿瘤结气。"
②《食疗本草》:"下热气,若热气塞咽者,汁饮之。"
③《纲目》:"病瘿瘤脚气者宜食之。"
④《随息居饮食谱》:"和血养心,清烦涤热,治不寐,利咽喉,除脚气瘿瘤,主时行泻痢,析酲开胃。"
⑤《现代实用中药》:"治水肿,淋疾,湿性脚气,甲状腺肿,慢性气管炎,咳嗽。"
⑥《国药的药理学》:"干嚼之,治肺坏疽的起始性吐臭痰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
【注意】①《食疗本草》:"多食胀人。"
②《本草拾遗》:"多食令人腹胀、发气,吐白沫,饮少热醋消之。"
【备注】此外常见的尚有圆紫菜(青岛以南沿海)、长紫菜(浙江、福建、广东沿海)等数种。
紫豆药用价值及注意
现代医学分析认为,芸豆还含有皂苷、尿毒酶和多种球蛋白等独特成分,具有提高人体血身的免疫能力,增强抗病能力,激活淋巴T细胞,促进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等功能,对肿瘤细胞的发展有抑制作用,因而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其所含量尿素酶应用于肝昏迷患者效果很好。
芸豆不宜生食,因为芸豆生吃会产生毒素,会导致腹泻,呕吐等现象, 夹生芸豆也不宜吃,芸豆必须煮透,才能食用。芸豆是营养丰富的食品,不过其籽粒中含有一种毒蛋白,必须在高温下才能被破坏,所以食用芸豆必须煮熟煮透,消除其毒性,更好地发挥其营养效益,否则会引起中毒。芸豆在消化吸收过程中会产生过多的气体,造成胀肚。故消化功能不良、有慢性消化道疾病的人应尽量少食。
白豆蔻的药用价值与应用
【别名】多骨(《本草拾遗》),壳蔻(《本经逢原》),白蔻(《本草经解》)。
【药用部位】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果实。
【成份】果实含挥发油,其中有d-龙脑、d-樟脑、葎草烯及其环氧化物、1,8-桉叶素、α-及δ-拍帕烯、α-及β-蒎烯、石竹烯、月桂烯、桃金娘醛、葛缕酮、松油烯-4-醇、香桧烯等。
【功能主治】行气,暖胃,消食,宽中。治气滞,食滞,胸闷,腹胀,噫气,噎膈,吐逆,反胃,疟疾。
①《开宝本草》:"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②《本草图经》:"主胃冷。"
③《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肺金本药,散胸中滞气,感寒腹痛,温暖脾胃,赤眼暴发,白睛红者。"
④杨士瀛:"治脾虚疟疾,呕吐,寒热,能消能磨,流行三焦。"
⑤王好古:"补肺气,益脾胃,理元气,收脱气。"
⑥《纲目》:"治噎膈,除疟疾,寒热,解酒毒。"
⑦《本草备要》:"除寒燥湿,化食宽膨。"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不宜久煎),0.5~2钱;或入丸、散。
【选方】①治胃口寒作吐及作痛者:白豆蔻仁三钱。为末,酒送下。(《赤水玄珠》白豆蔻散)
②治胃气冷,吃饭即欲得吐:白豆蔻子三枚,捣,筛,更研细,好酒一盏,微温调之,并饮三、两盏。(《随身备急方》)
③治脾胃气不和,止脾泄泻痢:白豆蔻二两(用仁,一半生一半熟),枳壳半斤(去瓤,以浆水煮软,麸炒令香止),肉桂二两(去皮),橘皮二两(去瓤,炒,切细),诃子二两(去核,半生半熟),当归二两(洗)。上六味,杵为末,每服-钱,水一中盏。姜、枣同煎至七分,稍温服。如要丸,用好枣,浆水煮,去皮核,细研,为丸如桐子大。以姜擘破,炒令黑色,入水煎汤,下十五丸。(《博济方》白豆蔻散)
④治气膈脾胃,全不进食:白豆蔻仁、缩砂各二两,陈米一升(淘洗,略燕过,铫内炒),丁香半两(不见火)。上为细末,枣肉为丸,如小赤豆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米饮下。(《魏氏家藏方》太仓丸)
⑤治妊娠呕吐:白豆蔻一钱,竹茹三钱,大枣三枚,鲜姜一钱。将生姜捣碎取汁,前三药煎取一茶杯(约50~60毫升)过滤,冲姜汁服。(《武汉医药卫生》(3):288,1959)
⑥治小儿吐乳胃寒者:白豆蔻仁十四个,缩砂仁十四个,生甘草二钱,炙甘草二钱,为末,常掺入儿口中。(《世医得效方》)
⑦治呕吐哕:白蔻、藿香、半夏、陈皮、生姜。水煎服。(《沈氏尊生书》白豆蔻汤)
⑧治产后呃逆:白豆蔻、丁香各半两。研细,桃仁汤服一钱,少顷再服。(《乾坤生意》)
【宜忌】阴虚血燥而无寒湿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凡火升作呕,因热腹痛,法咸忌之。"
②《本草汇言》:"凡喘嗽呕吐,不因于寒而因于火者;疟疾不由于瘴邪,而因于阴阳两虚者;目中赤脉白翳,不因于暴病寒风,而因于久眼血虚血热者,皆不可犯。"
③《本草备要》:"肺胃火盛及气虚者禁用。"
④《本经逢原》:"忌见火。"
腥草的应用价值药用
应用价值药用
1、用于肺痈咳吐脓血及肺热咳嗽,痰黄而稠等。前者,常与桔梗、芦根、冬瓜仁等同用,以加强清热解毒,消肿
排脓作用;后者,常与黄芩、贝母、桑白皮等清肺化痰止咳药同用。本品为治肺痈之要药。
2、用于热毒疮疡,常与紫花地丁、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同用。内服外用均可。
3、用于热林小便涩痛,常与木通、滑石、车前子等利尿通淋药同用。
现代多用治肺脓疡,肺炎,急、慢性气管炎,尿路感染等。
主治
以鱼腥草为主药的便方几则
治疗肺脓疡:鱼腥草30克,桔梗15克,水煎服或研末冲服。
治疗痢疾:鱼腥草20克,山楂炭6克,水煎加蜂蜜服。
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新鲜鱼腥草适量,捣烂外敷患处,以胶布包扎固定,每日2次。
治疗习惯性便秘:鱼腥草5~10克,用白开水浸泡10~12分钟后代茶饮。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10天为一个疗程。
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鱼腥草180克,白糖3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5~10剂。
治疗肾病综合征:鱼腥草(干品)100~150克入开水1000毫升,浸泡半小时后代茶饮,每日1剂,3个月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间隔2~3日。
白果的药用价值与应用
本品为银杏科植物银杏(白果树、公孙树)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种子成熟时采收,除去肉质外种皮,洗净,稍蒸或略煮后,烘干。
性状
本品略呈椭圆形,一端稍尖,另端钝,长1.5~2.5cm,宽1~2cm,厚约1cm。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平滑,具2~3条棱线。中种皮(壳)骨质,坚硬。内种皮膜质,种仁宽卵球形或椭圆形,一端淡棕色,另一端金黄色,横断面外层黄色,胶质样,内层淡黄色或淡绿色,粉性,中间有空隙。无臭,味甘、微苦。
鉴别
取本品粉末10g,加甲醇4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15ml使溶解,通过少量棉花滤过,滤液通过聚酰胺小柱(80~100目,3g,内径10~15mm),用水70ml洗脱,洗脱液用醋酸乙酯振摇提取2次,每次40ml,合并醋酸乙酯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银杏内酯A、C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0.5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以含4%醋酸钠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醋酸乙酯-丙酮-甲醇(10:5:5:0.6)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醋酐,在140~160℃加热30分钟,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炮制
白果仁:取白果,除去杂质及硬壳,用时捣碎。
炒白果仁:取净白果仁,照清炒法(附录Ⅱ D)炒至有香气,用时捣碎。
性味
甘、苦、涩,平;有毒。
归经
归肺经。
功能主治
敛肺定喘,止带浊,缩小便。用于痰多喘咳,带下白浊,遗尿尿频。
用法用量
4.5~9g。
注意
生食有毒。
备注
(1)服用过量中毒,可出现发烧、呕吐、腹泻、惊厥、抽搐、肢体强直、皮肤青紫、瞳孔散大、脉弱而乱,甚者昏迷不醒。解救方法:可洗胃,导泻,服鸡蛋清,活性炭,并对症处理:如皮肤青紫可给氧气或人工呼吸;出现抽搐可给镇静剂,遇有昏迷可吸入氨水,注射兴奋剂。
豆瓣绿的价值应用
1、观赏作用。豆瓣绿常作小型盆栽。常用白色塑料盆、白瓷盆栽培,置于茶几、装饰柜、博古架、办公桌上,十分美丽。或任枝条蔓延垂下,悬吊于室内窗前或浴室处,也极清新悦目。
2、净化空气,吸收辐射。豆瓣绿对甲醛、二甲苯、二手烟有一定的净化作用,刚装修完的室内可放置一盆,减少有害气体,有抽烟者的家庭也可养殖,以减少二手烟的危害。此外,豆瓣绿是吸收辐射最有效的植物,最适合摆放在电脑旁边。
3、药用价值。豆瓣绿以全草入药。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可祛风除湿,止咳祛痰,活血止痛。用于风湿筋骨疼痛,肺结核,支气管炎,哮喘,百日咳,肺脓疡,小儿疳积,痛经;外用治跌打损伤,骨折。
蚕茧药用价值
【考证】出自《本草纲目》:蚕茧,方书多用,而诸家本草并不言及,诚缺文也。近世用治痈疽代针,用一
枚即出一头,二枚即出二头。煮汤治消渴,古方甚称之。丹溪朱氏言此物能泻膀胱中相火,引清气上朝于口,故能止渴也。【药理作用】蚕蛾的茧有拟胆碱作用。先用石油醚、乙醚、氯仿处理过的蚕茧的90%乙醇提取物对麻醉猫的血压、离体豚鼠回肠及家兔十二指肠上均呈现胆碱能作用;但在蛙腹直肌标本上,对横纹肌无作用。【炮制】将蚕茧剪开,去尽内部杂质。或置罐内,煅存性用。
【生药材鉴定】性状鉴别,蚕茧长椭圆形或中间稍缢缩,长3-4cm,直径1.7-2.1cm。表面白色 或淡黄色,有不规则皱纹,并有附着的蚕丝,整形绒毛状。其内壁的丝很有规律。体轻而韧,不易撕裂。微有腥气,味淡。
【功效分类】止血药【性味】《纲目》:甘,温,无毒。
蚕茧药用
【功用主治】治便血,尿血,血崩,消渴,反胃,疳疮,痈肿。《纲目》:烧灰酒服,治痈肿无头,次日即破;又疗诸疳疮及下血、血淋、血崩。煮汁饮,止消渴,反胃,除蛔虫。
豆瓣绿的药用价值与应用
豆瓣绿,为胡椒科植物豆瓣绿的全草或根。生于岩石上或石隙阴湿处。那么在医学上豆瓣绿有哪些具体的药用价值呢?又有哪些方剂需要用到它呢?下面三九养生堂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豆瓣绿的药用价值与应用。
拼音名
Dòu Bàn Lǜ.
别名
豆瓣鹿衔草(《植物名实图考》),岩筋草(《峨嵋药植》),豆瓣如意草(《昆明药植调查报告》),瓜子鹿衔、瓜子细辛(《贵州草药》),石上开花、四块瓦、客阶、岩花、石上瓦浆(《云南中草药》),一柱香、三年草(《文山中草药》)。
来源
为胡椒科植物豆瓣绿的全草或根。夏秋采收,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一年生肉质草本,高10~25厘米。茎基部匍匐,下部几节常生不定根,节间有粗纵条纹,多分枝。叶4或3片轮生,带肉质,有透明腺点,椭圆形或近圆形,长9~12毫米,宽5~9毫米,两端钝圆,无毛或幼叶被疏柔毛,干后变淡黄色,并显皱纹;叶柄短,被短柔毛。穗状花序长2~4.5厘米;总花梗与花序轴均被毛:苞片近圆形,盾状;雄蕊2,花丝短;子房1室,卵形,顶端尖,柱头头状,被短柔毛。浆果卵状球形,顶端尖,长近1毫米。花期2~4月及9~10月。
生境分布
生于岩石上或石隙阴湿处。分布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
性味
淡,微寒。
①《植物名实图考》:"性寒。"
②《云南中草药》:"淡,微寒。"
功能主治
治劳伤咳嗽,哮喘,风湿痹痛,痢疾,中暑,腹泻,疳积,跌打损伤。
①《植物名实图考》:"治跌打。"
②《贵州草药》:"止咳,健脾。"
③《云南中草药》:"清热解毒,舒筋活络。"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附方
①治水泻:豆瓣如意草三钱(捣细),胡椒三分,红糖一钱。水煨服。(《云南中医验方》)
②治劳伤咳嗽:㈠瓜子鹿衔二两。泡酒服。㈡瓜子鹿衔,十二槐花各三钱。煎水服。(《贵州草药》)
③治小儿疳积:瓜子鹿衔三钱。蒸瘦肉吃。(《贵州草药》)
④治风湿筋骨疼痛:豆瓣如意根五钱。泡酒服。
⑤治跌打损伤:豆瓣如意三钱。水煎服或泡酒服。
⑥治痢疾、中暑、乳腺炎:豆瓣如意三钱。水煎服。
⑦治中耳炎:豆瓣绿鲜草捣汁漓耳。(④方以下出《云南中草药》)
⑧治哮喘、百日咳:一柱香干根三钱。水煎服,日服二次。
⑨治神经衰弱、失眠:一柱香三钱。调鸡蛋蒸服,日服二次。
⑩治睑缘炎:一柱香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患处,每日二至三次。(⑧方以下出《文山中草药》)
结语: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详细的学习了关于豆瓣绿的相关知识,我们知道了豆瓣绿具有清热解毒、止咳的功效,豆瓣绿针对劳伤咳嗽,哮喘等症状也十分有效。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关于中药的相关知识,别忘了阅读下一篇文章哦。
芡实绿豆能一起吃吗 喝芡实绿豆汤的注意事项
芡实含有较多淀粉,不宜消化,且绿豆性凉,过量食用芡实绿豆汤,可能会造成肠胃不适。
绿豆药性偏寒凉,空腹食用可能造成脾胃不适,易出现腹泻、胃痛等症状。
芡实绿豆汤有较好的药用价值,适量食用可以健脾补肾、清热解毒、保肝利尿,但绿豆性凉,长期食用易对脾胃造成伤害。
南瓜的药用价值与应用
生境分布
栽培于屋边、园地及河滩边。全国各地均有。
化学成份
果肉含瓜氨酸20.9毫克%、精氨酸、天门冬素、胡芦巴碱、腺嘌呤、胡萝卜素、维生素B、抗坏血酸、脂肪2%、葡萄糖、蔗糖、戊聚糖及甘露醇等。
性味
甘,温。
①《纲目》:"甘,温,无毒。"
②《医林纂要》:"甘酸,温,有小毒。"
③《随息居饮食谱》:"早收者甘,温;晚收者甘,凉。"
归经
入脾、胃经。
①《滇南本草》:"入脾、胃二经。"
②《本草求真》:"入脾、胃、肠。"
③《本草再新》:"入心经。"
功能主治
补中益气,消炎止痛,解毒杀虫。
①《滇南本草》:"横行经络,利小便。"
②《纲目》:"补中益气。"
③《医林纂要》:"益心敛肺。"
④《中国药植图鉴》:"煮熟用纸敷贴干性肋膜炎、肋间神经痛患处,有消炎止痛作用。"
用法用量
内服:蒸煮或生捣汁。外用:捣敷。
注意
凡患气滞湿阻之病,忌服。
①《纲目》:"多食发脚气、黄疸。"
②《随息居饮食谱》:"凡时病疳疟,疸痢胀满,脚气痞闷,产后痧痘,皆忌之。"
附方
①解鸦片毒:生南瓜捣汁频灌。(《随息居饮食谱》)
②治火药伤人及汤火伤:生南瓜捣敷。(《随息居饮食谱》)
③治肺痈:南瓜一斤,牛肉半斤。煮熟食之(勿加盐、油),连服数次后,则服六味地黄汤五至六剂。忌服肥腻。(《岭南草药志》)
临床应用
南瓜生食可以驱蛔:成人每次1斤,儿童半斤,两小时后再服泻剂。连服2天。试治10例,6例驱出蛔虫,最多的达百余条,最少2条。
备注
本植物的根(南瓜根)、茎(南瓜藤)、茎卷须(南瓜须)、叶(南瓜叶)、花(南瓜花)、瓜蒂(南瓜蒂)、果瓤(南瓜瓤)、种子(南瓜子),种子在果实内萌发的幼苗(盘肠草)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结语: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详细的学习了关于南瓜的相关知识,我们知道了南瓜具有补中益气,消炎止痛的功效,南瓜针对疸痢胀满,脚气痞闷等症状也十分有效。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关于中药的相关知识,别忘了阅读下一篇文章哦。
韭菜的药用价值与应用
【别名】丰本、草钟乳、起阳草、懒人菜、长生韭、壮阳草、扁菜。
【药用部位】为百合科植物韭的叶。
【成份】叶含硫化物、甙类和苦味质。
【功能主治】温中,行气,散血,解毒。治胸痹,噎膈、反胃,吐血、衄血、尿血,痢疾,消渴,痔漏、脱肛,跌扑损伤,虫、蝎螫伤。
①《别录》:"安五藏,除胃中热。"
②陶弘景:"以煮鲫鱼蚱,断卒下利。"
③《食疗本草》:"利胸膈。"
④《本草拾遗》:"温中,下气,补虚,调和腑脏,令人能食,益阳,止泄白脓、腹冷痛,并煮食之。叶及根生捣绞汁服,解药毒,疗狂狗咬人欲发者;亦杀诸蛇、虺、蝎、恶虫毒。"
⑤《日华子本草》:"止泄精尿血,暖腰膝,除心腹痼冷、胸中痹冷、痃癖气及腹痛等,食之肥白人。中风失音研汁服,心脾胃痛甚,生研服,蛇、犬咬并恶疮,捣敷。"
⑥《本草衍义补遗》:"研汁冷饮,可下膈中瘀血,能充肝气。"
⑦《丹溪心法》:"经血逆行,或血腥、或吐血、或唾血,用韭汁服之。""跌扑损伤在上者,宜饮韭汁,或和粥吃。"
⑧《滇南本草》:"滑润肠胃中积,或食金、银、铜器于腹内,吃之立下。"
⑨《纲目》:"饮生汁,主上气喘息欲绝,解肉脯毒。煮汁饮,止消渴、盗汗,熏产妇血运,洗肠痔脱肛。"
⑩《贵州民间方药集》:"治年久喘吼,又可通经催乳。"
【用法与用量】内服:捣汁饮,1~2两;或炒熟作菜食。外用:捣敷、取汁滴注、炒热熨或煎水熏洗。
【选方】①治胸痹,心中急痛如锥刺,不得俯仰,自汗出或痛彻背上,不治或至死:生韭或根五斤(洗),捣汁。灌少许,即吐胸中恶血。(《孟诜方》)
②治阳虚肾冷,阳道不振,或腰膝冷疼,遗精梦泄:韭菜白八两,胡桃肉(去皮)二两。同脂麻油炒熟,日食之,服一月。(《方脉正宗》)
③治翻胃:韭菜汁二两,牛乳一盏。上用生姜汁半两,和匀。温服。(《丹溪心法》)
④治喉卒肿不下食:韭一把,捣熬薄之,冷则易。(《千金方》)
⑤治吐血、唾血、呕血、衄血、淋血、尿血及一切血证:韭菜十斤,捣汁,生地黄五斤(切碎)浸韭菜汁内,烈日下晒干,以生地黄黑烂,韭菜汁干为度;入石臼内,捣数千下,如烂膏无渣者,为丸,弹子大。每早晚各服二丸,白萝卜煎汤化下。(《方脉正宗》)
⑥下肠中瘀血:韭汁冷饮,甚验。(朱震亨)
⑦治过敏性紫癜:鲜韭菜一斤,洗净,捣烂绞汁,加健康儿童尿50毫升。日一剂,分二次服。(《福建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⑧止水谷痢:韭作羹粥,煠炒。任食之。(《食医心镜》)
⑨治消渴引饮无度:韭苗日吃三、五两。或炒或作羹,无入盐,但吃得十斤即佳。过清明勿吃。(《政和本草》)
⑩治痔疮:韭菜不以多少,先烧热汤,以盆盛汤在内,盆上用器具盖之,留一窍,却以韭菜于汤内泡之,以谷道坐窍上,令气蒸熏;候温,用韭菜轻轻洗疮数次。(《袖珍方》)
⑾治产后血晕:韭菜(切)入瓶内,注热醋,以瓶口对鼻。(《妇人良方》)
⑿治脱肛不缩:生韭一斤。细切,以酥拌炒令熟,分为两处,以软帛裹,更互熨之,冷即再易,以入为度。(《圣惠方》)
⒀治金疮出血:韭汁和风化石灰,日干,每用为末,敷之。(《濒湖集简方》)
⒁治聤耳出汁:韭汁日滴三次。(《圣惠方》)
⒂治百虫入耳不出:捣韭汁,灌耳中。(《千金方》)
⒃治跌打损伤:鲜韭菜三份,面粉一份。共捣成糊状。敷于患处,每日二次。
⒄治荨麻疹:韭菜、甘草各五钱,煎服;或用韭菜炒食。
⒅治子宫脱垂:韭菜半斤。煎汤熏洗外阴部。
⒆治中暑昏迷:韭菜捣汁,滴鼻。(⒃方以下出苏医《中草药手册》)
⒇治漆疮作痒:韭叶杵敷。(《斗门方》)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绿脓杆菌感染。
取新鲜韭菜用1:3000过锰酸钾浸洗1小时,再用0.2%呋喃西林液浸泡24小时,取出,用1%盐水冲洗10分钟,在无菌操作下压榨过滤取汁,置冰箱内备用。临用时常规清洗创面,涂布1~2%普鲁卡因,约经5分钟,用浸透韭菜汁的消毒纱布贴敷,每日1~3次。如创面在压迫处或易于脱落部位,可再加凡士林纱布包扎。有瘘管者,先扩创除去腐败组织,再以韭菜汁纱条填塞,每天1~2次。治疗烧伤后绿脓杆菌感染患者2例,均有效果。
【宜忌】阴虚内热及疮疡、目疾患者均忌食。
①孟诜:"热病后十日不可食热韭,食之即发困。"
②《本草经疏》:"胃气虚而有热者勿服。"
③《本草汇言》:"疮毒食之,愈增痛痒,疔肿食之,令人转剧。"
④《本草求真》:"火盛阴虚,用之为最忌。"
⑤《随息居饮食谱》:"疟疾,疮家,痧、痘后均忌。"
桂圆泡茶带皮还是去皮
都可以。桂圆泡茶喝可以去皮也可以不去皮,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喜好和饮食习惯。
桂圆具有药食同源的特性,在桂圆肉和桂圆皮里面都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很多人在吃桂圆的时候都会将桂圆皮去掉,其实,桂圆皮入药,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应用后有祛风解毒、敛疮生肌的作用,从营养价值来说,桂圆肉和桂圆皮一起泡茶营养价值会更高,但是有些人会觉得桂圆皮暴露在空气中,是不干净的,泡茶的时候去皮食用也可以。
白扁豆药用价值有哪些
1.健脾化湿
甘,微温。归脾、胃经。补脾和中,化湿消暑。主治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更溏泻、白带过多、暑湿吐泻、胸闷腹胀。
2.消暑解毒
其子充实,白而微黄,其气腥香,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人太阴气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浊,故专治中宫之病,消暑除湿而解毒也。其软壳及黑鹊色者,其性微凉,但可供食,亦调脾胃。”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的《中国药典》也说:白扁豆“健脾胃,清暑湿。用于脾胃虚弱、暑湿泄泻、白带”。总之,白扁豆一身是宝,它的果实(白扁豆)、果皮(扁豆衣)、花、叶均可人药。其性味甘微湿,入脾胃二经,有补脾胃,和中化湿,消暑解毒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泄泻、呕吐、暑湿内蕴、脘腹胀痛、赤白带下等病,又能解酒毒。
健脾化湿,和中消暑。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更溏泻、白带过多、暑湿吐泻、胸闷腹胀。中药白扁豆:治脾胃虚弱,体倦乏力,食少便溏,暑湿泄泻,白带,食物及酒精中毒。扁豆衣:治暑湿吐泻,脚气浮肿。扁豆花:治中暑发热,呕吐泄泻,痢疾,赤白带下。蒙药治吐血,咯血,月经过多,腰腿痛,腹泻。
白扁豆的食用方法
1.白扁豆煮熟捣成泥可做馅心,与熟米粉掺和后,可制作各种糕点和小吃。
2.白扁豆与红枣、桂圆肉、莲心等煮成羹食用,也是民间传统的滋补佳品。
3.白扁豆含有凝集素,有一定的毒性,加热处理可以使其失去毒性,所以食用时一定煮熟蒸透。
4.白扁豆宜与粳米煮粥,健脾之力更强,对脾胃素虚,食少便溏,夏季泻利或烦渴颇有效果,更为中老年人的长寿粥膳佳品。
以上所讲的就是白扁豆的药用价值以及食用方法,建议大家选购白扁豆的时候应该以粒大、饱满、色白者为佳。小颗粒,不饱满的不宜选购。白扁豆,营养价值较高,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比大部分根茎菜和瓜菜都高,味亦鲜嫩可口。白扁豆既是滋补佳品,夏暑作清凉饮料,又是一味良药。希望我所讲的能够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