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血液酸碱度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血液酸碱度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1.血液酸碱度值增高:提示失代偿性碱中毒。

(1)呼吸性碱中毒:由于换气过多所致,如呼吸中枢兴奋性增高的中枢神经疾病等。

(2)代谢性碱中毒:常因服碱过多或丢酸过多所致,如长期大量呕吐。

2.血液酸碱度值降低:提示失代偿性酸中毒。

(1)呼吸性酸中毒:主要由于肺排出二氧化碳功能障碍,如呼吸肌麻痹、肺部疾病如肺水肿、阻塞性肺病、哮喘持续状态等。

(2)代谢性酸中毒: ① 体内产酸过多,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饥饿性酸中毒;②肾脏排泄障碍,如尿毒症;③丢失碱过多,如慢性腹泻;④酸性药物服用过多。

3.血液酸碱度正常,可有三种情况:无酸碱失衡、代偿性酸碱失衡或复合性酸碱失衡。要区别是呼吸性、代谢性,还是两者的复合作用,须结合其他有关的指标进行综合判断。

所以在上文的介绍中,相信很多人对于血液酸碱度有了一定的认识了,那么,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并不是一个血液酸碱度就可以看得出了一个患者是患有了怎样的疾病的,还是需要结合了各方面的因素之后才可以来决定的,对于有需要的患者来说的话,如果是可以多加的去了解在医学中的一种具有一定的相关的信息之类的话,这样对于实现了血液酸碱度的平衡的问题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什么是尿常规酸碱度

尿常规酸碱度是在做尿常规检查时尿液的酸碱值。可反映体内酸碱平衡情况以及肾脏的调节功能。

尿的酸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饮食种类、服用的药物及疾病类型。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尿液为弱酸性,也有可能是中性或弱碱性。当尿常规酸碱度过高或是过低,就表示异常了。

当尿常规PH值增高,会出现频繁呕吐、泌尿系统异常、碱中毒等病症。当尿常规PH值降低,多为糖尿病、通风、酸中毒以及慢性肾小球肾炎。

因此,作为尿常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尿常规酸碱度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需要了解的是,尿液酸碱度的测定没有明显的临床意义,一般是与其他项目结合,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

乙肝五项检查结果分析 乙肝五项临床意义

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不具有传染性,但它常常伴随乙肝病毒出现,是被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

临床意义:是检查者已被病毒感染的标志,并不反映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强弱。

又简称为表面抗体,是乙肝病毒入侵人体后,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反应,从而产生表面抗体。它可以与人体其他免疫细胞一起清除病毒,保护人体不再受乙肝病毒感染。

临床意义:是中和性抗体的标志,也是检查者是否康复或有抵抗力的标志。

一般通称为E抗原,是核心抗原的压成分,或是核心抗原裂解后的产物。e抗原是可溶性蛋白。当核心抗原裂解时,可溶性蛋白部分(及E抗原)就溶于血清中,存在于血液循环中,若取血化验就可查出来。

临床意义:为病毒复制标志,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则有慢性化倾向。

是异性肝炎e抗体,简称(抗-Hbe),s是由E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出来的特异性抗体,这种特异性e抗体能够和抗原结合。

临床意义:为病毒复制停止标志,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较弱,当抗-Hbe和抗-HBs不同,e抗体不是保护性抗体,不代表患者有了免疫力。

核心抗原虽然在血清中查不出来,但是它具有抗原性,能刺激身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出特性抗体,即核心抗体,即核心抗体,故检测抗-HBc可以了解人体是否有过核心抗原的刺激,也就是说是否有过乙肝病毒的感染。

临床意义:曾感染或感染期出现的标志。

血氧饱和度正常值是多少

血氧饱和度,在血常规的检查当中,需要达到一定的数值,这是我们身体内部,皮肤细胞之间的氧化作用,如果血样饱和度没有达到正常的数值,会对我们的身体血液,产生一定的影响,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血样饱和度正常值是多少。

血氧饱和度指血红蛋白被氧饱和的百分比,即血红蛋白的氧含量与氧结合量之比乘以100。主要取决于动脉血氧分压(PO2)。血氧饱和度间接反映血液氧分压的大小,是了解血红蛋白氧含量程度和血红蛋白系统缓冲能力的指标。它受血液氧压与血液酸碱度影响,当氧分压低时,血氧饱和度亦低;当氧分压高时,血氧饱和度亦高。抽动脉血,用血气分析仪测定。

血氧饱和度临床意义:

降低:见于肺气肿等缺氧性肺部疾病、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

升高:见于高压氧治疗。

血氧饱和度即你血液里的氧气饱和度,能反映出你是否缺氧。是否需要氧疗。

当我们的身体机能下降,法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疾病的时候,需要做血常规的检查,血氧饱和度正常值,过高或者过低对我们的身体都不会有很大的好处,如果,血氧饱和度超出了正常值,或者低于正常值,就要及时的到医院进行治疗。

尿液PH值的临床意义

通过这一指标的测定可以了解机体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平衡情况,是临床上诊断呼吸性或代谢性酸/碱中毒的重要指标。尿液酸碱度测定独立应用时往往无明显临床意义,一般常用来与其他项目结合综合判断病人病情变化和用于监测。

据临床经验得知,尿PH受食物摄取、机体进餐后碱潮状态、生理活动和药物的影响,当进食富含蛋白质食物等荤菜后尿液多成酸性;多吃水果蔬菜,尿液多成碱性。饭后受胃酸分泌的影响,尿多成酸性。

尿酸碱度(PH)增高,见于代谢性酸中毒或肾小管酸中毒。

尿酸碱度(PH)降低见于酸中毒、痛风、低钾血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除上述原因之外,服用酸性药物如维生素C之后也会导致尿酸碱度降低。

血粘度高的临床意义

增高原因

①细胞浓度过高:血液中的细胞数量相对增多。例如老年人体内水分相对减少,血液中的水含量也减少,那么血细胞的比例就会相对增大,由于血液中的液体成分减少,固体成分增多,血液中的粘度就自然升高了。

②血液粘度增高:血液中除了红细胞以外,还有许多血浆蛋白,如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这些大分子蛋白质增多时 常与红细胞粘合成网格,增加了血液流动的阻力,导致血液粘度增高。

③血细胞的聚集性增高:血液中的细胞应该是单个执行功能,而不是积聚在一起的。当红细胞或血小板的结构出现某种异常时 ,红细胞和血小板就会积聚到一起,就会阻塞血管,形成血栓。

④血细胞的变形性减弱:人体内的毛细血管是很细的,最小的血管只能允许一个血细胞通过,而且血细胞在通过小血管时还要改变形状,以利通过,当血细胞的变形能力减弱时,通过小血管时很困难,影响血流速度,因而使血粘度增高。

⑤血脂异常:由于血液是全身循环的,所以血液中脂质含量过高时,可以使血液的自身粘度改变。另外,增高的血脂可抑制纤维蛋白溶解,使血液粘度稠度更加增高。血粘度的增高,有利于冠心病的发生,甚至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降低原因

各类贫血,例如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教你如何看懂尿常规化验单

一、尿常规的常见检查项目:

目前尿常规检查一般包括:酸碱度(pH)、尿比重(SG)、尿胆原(URO)、隐血(BLD)、白细胞 (WBC)、尿蛋白(PRO)、尿糖(GLU)、尿糖(GLU)、尿胆红素(BIL)、酮体(KET)、红细胞(RBC)、尿液颜色等。

在一张尿常规化验单上,如果一些项目后面写了“+”号(或“++”、“+++”,表明程度不同),这在医学上叫做阳性结果;阳性结果通常是泌尿系统疾病的标志。相反,“-”号就叫阴性结果,表明该项是正常的。

教你如何看懂尿常规化验单

二、尿常规化验单及临床意义:

1、尿酸碱度(U—pH)

正常参考值:4.5—8.0,均值为6.5。

临床意义:降低‘见于酸中毒、痛风、糖尿病、发烧、白血病等。此外,—田氯化铵等药物时也可降低。增高’见于碱中毒、输血后、严重呕吐、膀肮炎等。

2、尿比重(SG)

正常参考值:1~5岁‘1.010—1.014;5-8岁,1.010—1.019;8~14岁,1.010—1.025;14岁以上至成人,1.002—1.030。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急性肾炎、糖尿病、高热、呕吐、腹泻及心力衰竭等。降低,见于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急慢性肾功衰竭及尿崩症等。

3、尿胆原(URO或UBG)

正常参考值:弱阳性。

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溶血性黄疽、肝病等。阴性,见于梗阻性黄疽。

酸碱平衡重要性

相信很多人都想了解酸碱平衡重要性,医学教育网编辑为您搜集整理了酸碱平衡重要性的信息,供您参考。

正常人血液的酸碱度即pH值始终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其变动范围很小。血液酸碱度的相对恒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机体每天在代谢过程

中,均会产生一定量的酸性或碱性物质并不断地进入血液,都可能影响到血液的酸碱度,尽管如此,血液酸碱度仍恒定在pH7.35-7.45之间。健康机体是如此,在疾病过程中,人体仍是极力要使血液pH恒定在这狭小的范围内。之所以能使血液酸碱度如此稳定,是因为人体有一整套调节酸碱平衡的机制,首先依赖于血液内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并以一定的比例的缓冲体系来完成,而这种比例的恒定,却又有赖于肺和肾等脏器的调节作用,把过剩的酸或碱给予消除,使体内酸碱度保持相对平衡状态。机体这种调节酸碱物质含量及其比例,维持血液pH值在正常范围内的过程,称为酸碱平衡。

体内酸性或碱性物质过多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超出机体的调节能力,或者肺和肾功能障碍使调节酸碱平衡的功能障碍,均可使血浆中HCO3-与H2CO3浓度及其比值的变化超出正常范围而导致酸碱平衡紊乱如酸中毒或碱中毒。酸碱平衡紊乱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各种疾患均有可能出现。

尿常规检测对人的健康至关重要

尿常规是医学检验"三大常规"项目之一,在临床上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初步检查,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对泌尿系统和糖尿病的筛检有重要价值,亦常是提供病理过程本质的重要线索.

尿常规检查内容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蛋白质、比重、尿胆原、胆红素、亚硝酸盐、隐血、酮体及尿糖定性.

1、尿色

正常尿液的色泽,主要由尿色素所致,其每日的排泄量大体是恒定的,故尿色的深浅随尿量而改变.正常尿呈草黄色,异常的尿色可因食物、药物、色素、血液等因素而变化.

2、透明度

正常新鲜尿液,除女性的尿可见稍混浊外,多数是清晰透明的,若放置过久则出现轻度混浊,这是由于尿液的酸碱度改变,尿内的粘液蛋白、核蛋白等逐渐析出之故.

3、酸碱度

正常尿为弱酸性,也可为中性或弱碱性,尿的酸碱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饮食种类、服用的药物及疾病类型.

4、细胞

在临床上尿中有重要意义的细胞为红细胞、白细胞及小圆上皮细胞.①红细胞.正常人尿中可偶见红细胞,离心沉淀后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3个.若尿中出现多量红细胞,则可能由于肾脏出血、尿路出血、肾充血等原因所致.剧烈运动及血液循环障碍等,也可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而在尿中出现蛋白质和红细胞.②白细胞.正常人尿中有少数白细胞存在,离心尿每高倍镜视野不超过5个.异常时,尿中含有大量白细胞,表示泌尿道有化脓性病变,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及尿道炎等.③小圆形上皮细胞.正常尿液中,有时可发现少数脂肪变性的小圆形上皮细胞.若肾小球肾炎时,尿中上皮细胞增多.若肾小管有病变时,可出现许多小圆形上皮细胞.

5、管型

正常尿液中仅含有极微量的白蛋白,没有管型,或偶见少数透明管型.若尿中出现1个管型,可以反映至少1个肾单位的情况,是肾脏疾病的一个信号,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6、蛋白质

一般认为正常人每日排出蛋白质量为40~80毫克,最多100~150毫克,常规定性检测为阴性.病理性蛋白尿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妊娠中毒症、狼疮性肾炎、放射性肾炎及肾内其它炎症病变、中毒、肿瘤等.

7、比重

尿液的比重约在1.015~1.025之间,婴幼儿的尿比重偏低,尿比重受年龄、饮水量和出汗的影响.尿比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肾脏的浓缩功能,故测定尿比重可作为肾功能试验之一.

8、尿糖定性

正常人尿内可有微量葡萄糖,每日尿内含糖量为0.1~0.3克,最高不超过0.9克,定性试验为阴性.尿糖阳性多见于肾性糖尿、糖尿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

9、尿胆原

正常参考值:弱阳性.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溶血性黄疽、肝病等.阴性,见于梗阻性黄疽.

10、胆红素

正常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阳性,见于胆石症、胆道肿瘤、胆道蛔虫、胰头癌等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和肝癌、肝硬化、急慢性肝炎、肝细胞坏死等导致的肝细胞性黄疽.

11、亚硝酸盐

正常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阳性,见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

12、酮体

正常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阳性,见于糖尿病酮症、妊娠呕吐、子痫、腹泻、中毒、伤寒、麻疹、猩红热、肺炎、败血症、急性风湿热、急性粟粒性肺结、惊厥等.此外,饥饿、分娩后摄入过多的脂肪和蛋白质等也可出现阳性.尿酮体阳性鉴于糖尿病酮体酸中毒及饥饿性酮症.

13、隐血

正常参考值:阴性.临床意义:阳性,见于泌尿系统结石、感染、肿瘤、急慢性肾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癌、血友病等.

碱性磷酸酶临床意义

临床上测定ALP主要用于骨骼、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尤其是黄疸的鉴别诊断。对于不明原因的高ALP血清水平,可测定同工酶以协助明确其器官来源。

1.生理性增高儿童在生理性的骨骼发育期,碱性磷酸酶活力可比正常人高1~2倍。处于生长期的青少年,以及孕妇和进食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后均可以升高。

2.病理性升高

(1)骨骼疾病如佝偻病、软骨病、骨恶性肿瘤、恶性肿瘤骨转移等;

(2)肝胆疾病如肝外胆道阻塞、肝癌、肝硬化、毛细胆管性肝炎等;

(3)其他疾病如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3.病理性降低见于重症慢性肾炎、儿童甲状腺机能不全、贫血等。

CT检査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CT(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检查的诊断价值较高,应用普遍。对颅内肿瘤、外伤性颅内血肿与脑损伤、脓肿、肉芽肿、脑梗死与脑出血、椎管内肿瘤、椎间盘脱出等病变的诊断较为可靠。

肌酐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尿肌酐的临床意义

通常尿肌酐作为间接反映一定要肌肉的发达程度和肌酸含量,尿肌酐测试广泛应用与运动员科学训练和科学选材上。

相关推荐

颅内压升高的临床意义什么

颅内压升高提示颅内存在如颅内占位性病变、脑水肿、炎症时脑脊液增多或流通受阻、颅腔容积太小(如尖头畸形)等,发生脑疝的前奏,颅内压增高的“三主征”即头痛、呕吐、视神经盘水肿,以及有意识障碍、生命体征变化等临床表现。

酸性食物否危害身体健康

一些关于多吃酸性食品就容易导致人体血液酸碱度失衡,并容易导致人体生病的说法实际上存在误区;而很多被传统观点认为相克并会导致食用者食物中毒的说法也并不科学。 人体每天必须的营养素有40多种,谷物最好的食物基础,也平衡膳食的基本保障,饮食应该注重粗细搭配,现代人应多吃粗粮和适当增加一些加工程度低的米面,饮食粗细搭配才更健康。 一、澄清,酸性食品并非“万恶之源” 谷物酸性食品,而蔬菜则碱性食品,那种说多吃酸性食品容易使人体血液酸碱度失衡,进而引发疾病的说法错的。 “人的身体一定呈弱碱性状态的,PH

老人小便泡沫多怎么回事

在做个人健康体检时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尿常规+尿沉渣 尿常规检查内容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蛋白质、比重及尿糖定性。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一旦发现尿异常,常肾脏或尿路疾病的第一个指征。 2、肾功能检查 肾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用于急慢性肾炎、肾病、尿毒症、肾衰竭等疾病的检查。 3、前列腺B超 临床上主要用于测定前列腺的形态和大小,可作为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钙化、前列腺萎缩等前列腺疾病的主要诊断依据之一。

溶液的酸碱度及表示方法

1. 溶液的酸碱性:溶液呈酸性、碱性或中性,通常用指示剂来测定。 2. 溶液的酸碱度:指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即酸碱度定量表示溶液酸碱性强弱的一种方法.溶液的酸碱度通常用ph表示。 3. ph的范围:0—14 溶液酸碱度和ph值的关系 溶液的ph值溶液的酸碱度 ;7碱性溶液(ph越大,碱性越大) (1)呈酸性的溶液不一定酸溶液,如nahso4溶液呈酸性,但属于盐溶液;呈碱性的溶液不一定碱溶液,如na2co3溶液呈碱性,但它也盐溶液。 (2)粗略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试纸。ph的测定方法: 测定溶

尿检酸碱度

尿检酸碱度的数值跟某些药物的使用也会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在做尿液检测的时候如果服用某种药物,要跟医生讲清楚,以免影响就诊,还有些病例因素也会导致尿检酸碱度的变化,比如说发热,通风,肾病等,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尿检酸碱度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的治疗有所帮助。 简介 1尿酸碱度(尿液pH) 英文缩写:pH 参考值:5~7 尿酸碱度(pH)为尿常规主要检查指标之一。尿液酸碱度可反映肾脏调节体液酸碱平衡的能力。正常参考范围为5.0-8.0。 人体可通过尿液排出大量酸性和碱性物质,以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正常人24小时

碱性磷酸酶偏高的临床意义

临床上测定ALP主要用于骨骼、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尤其黄疸的鉴别诊断。对于不明原因的高ALP血清水平,可测定同工酶以协助明确其器官来源。 1.生理性增高 儿童在生理性的骨骼发育期,碱性磷酸酶活力可比正常人高1~2倍。处于生长期的青少年,以及孕妇和进食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后均可以升高。 2.病理性升高 (1)骨骼疾病如佝偻病、软骨病、骨恶性肿瘤、恶性肿瘤骨转移等; (2)肝胆疾病如肝外胆道阻塞、肝癌、肝硬化、毛细胆管性肝炎等; (3)其他疾病如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3.病理性降低 见于重症慢性肾炎、儿

精子常规检查的正常值介绍

1、精子常规检查的正常值 1.1、液量的检查 [正常参考值]2-5ml。 [临床意义] 若数日未射精、且精液量少于1.5m1者为不正常,说明精囊或前列腺有病变;若精液量减至数滴,甚至排不出,称为无精液症,见于生殖系统的特异性感染,如结核、淋病和非特异性炎症等。 若精液量过多(一次超过8m1),则精子被稀释而相应减少,有碍生育。 1.2、颜色检查 [正常参考值]灰白或乳白色,久未射精者可呈浅黄色。 [临床意义] 黄色或棕色脓样精液:见于精囊炎或前列腺炎等。 鲜红或暗红色血性精液:见于生殖系统的炎症、结核和肿

柠檬水碱性的吗 吃碱性食物有什么好处

人的体液的酸碱度主要由体内酸性无机盐和碱性无机盐的水平决定,其高低则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 一日常饮食中的食物构成。食物按其所含元素成分的多少可分为碱性食物、中性食物和酸性食物三大类。凡含钾、钙、镁、钠等碱性食物元素较多的事物一般为碱性、多食碱性食物,人的体液可呈碱性;凡含磷、氯、硫等酸性元素较多的食物一般为酸性,多食酸性食物,体液则呈酸性;有些食物如提炼的很纯的油脂、糖、淀粉等,基本上不含有上述两大类元素,因此属中性食物,这些事物不影响体液酸碱度。 二机体内部的自我调节功能。人体对食物有很强的适应性,

吃什么抗皱效果好 海带

调节皮肤油脂分泌:海带矿物质含量丰富的碱性食物,常吃能调节血液酸碱度,防止皮肤过多分泌油脂。

尿常规的检查有什么意义

体检现在人们最常见的检验健康的方法,其中尿常规不可忽视的一项初步检查,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尿常规三大常规检查之一,在临床诊断上有很大的应用,那么,尿常规的检查意义什么呢? (1)尿色:正常尿液的色泽,主要由尿色素所致,其每日的排泄量大体恒定的,故尿色的深浅随尿量而改变。正常尿呈草黄色,异常的尿色可因食物、药物、色素、血液等因素而变化。 (2)透明度:正常新鲜尿液,除女性的尿可见稍混浊外,多数清晰透明的,若放置过久则出现轻度混浊,这由于尿液的酸碱度改变,尿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