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
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
1、消胆胺:阴离子交换树脂,服后与胆汁酸结合,增加胆固醇与胆酸的排泄而降低血胆固醇,副作用:胃肠道反应较明显。
2、安妥明:降低血浆甘油三酯作用较降胆固醇为明显,其主要作用为抑制甘油三酯的合成。副作用:除恶心、腹泻外,且可引起肝功损害,血清GPT增高,故服用时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3、烟酸:有降低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作用,主要通过抑制肝脏产生极低密度脂蛋白转化为低密度脂蛋白进入血循环而降低胆固醇。服用后常有皮肤潮红、搔痒或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并可引起血尿酸增高、血糖增高及肝功能损害,因此宜在进餐时服用,开始用小剂量(0.1-0.2g),以后逐渐增加,并定时检查肝功能、血糖及血尿酸。
4、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在食用玉米油,豆油及红花油中含量较高,可抑制小肠对脂质的吸收,以及胆汁酸的再次吸收,从而减少胆固醇的合成。临床上所用以亚油酸乙酯为主的复方如益寿宁、血脂平及心脉乐等。
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怎么办
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怎么办,降压有助于动脉硬化的康复吗,如何治疗动脉硬化,怎么治疗动脉硬化效果怎么样,那么,下面就来看看专家为我们解读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怎么办,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血管疾病已经上升为现代人的第一大死亡因素,超过癌症的死亡率。而糖尿病一旦合并心血管疾病则更加危险。
来自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的Marja-Riitta Taskinen教授于日前指出,动脉粥样硬化与糖尿病是一对致命组合,动脉粥样硬化是2型糖尿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而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危险度也增加,例如没有糖尿病的心肌梗塞患者,一般情况下,致死性心梗的发生率为19%,一旦合并糖尿病,致死性心梗的发生概率将达到45%。
现有的大量证据证实,大多数成年人均存在一定数量的粥样硬化斑块,从正常动脉到无症状的动脉粥样硬化、动脉血管狭窄,需要十余年到几十年的时间,一些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也可能出现早期改变,却毫不自觉。因此稳定和预防斑块成为现代心脏学预防的基础。
改变生活方式(如健康饮食、锻炼和戒烟)能有效改变疾病进程。改良生活方式的同时,对心血管疾病的高危患者进行积极的药物治疗干预,显得十分必要。采用降糖、调脂、降压——“三足鼎立”的综合方法,可明显减少高危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降压】一些降压药物,例如ACEI不但具有降低心衰、心肌梗死与高血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作用,而且能改善内皮功能,减少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能够防止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有效预防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中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穴位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出现,让患者都饱受疾病的折磨,从如今的医学来看,对于动脉粥样硬化还是有很多的治疗方式,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更是有很大的效果,中医主要是采用由内而外的治疗方式去改善患者的疾病状况,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穴位。
1、足三里穴:为足阳明经穴,具有健脾益胃,强壮机体的作用,艾灸足三里具有调整脾胃、祛湿、化痰涤浊的功能。
2、丰隆穴:属足阳明胃经之络穴,具有降痰浊、行气血、化瘀滞、泄热通腑的作用,与足三里配伍共奏健脾祛湿、化痰之效。诸穴合用使气血灌注周身,心、肝、脾、肾、脑功能正常,达到了涤痰开 窍、补益脑髓、通调心脉、活血化瘀的功能,起到了预防和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3、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穴,又是络穴及八脉交会穴,能联络表里经,通阴维脉,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的作用,通于三焦经,有疏肝理气、行气活血、平肝潜阳的作用。
4、人迎穴:属于足阳明胃经,有通经调气的作用。针刺该穴可使颈动脉段血液动力学得以改变,亦可能直接改变颈动脉段血管壁物理形态,同时改善脑供血。
5、风池穴:为手足少阳、阳维之会,通于督脉。可调整头部的阴阳气血,疏通经络,补益脑髓。
上述是为大家介绍的中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穴位,希望大家也可以掌握好这方面的知识,从中医的介绍可以看出,气血通畅才会使得患者的疾病早日得到控制,从而恢复到健康,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内容。
股动脉粥样硬化治疗
药物治疗的方法主要有
1、扩张血管,解除血管运动障碍。
①单硝酸异山梨醇,每次20毫克,每日2-3次;缓释胶囊每次40毫克,每日1次
②硝基地平缓释片(拜新同),30毫克,每日1次
③地尔硫卓(合心爽缓释片)60毫克,每日1次。
2.调节血脂。在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的基础上,血脂仍高于正常时,可用调脂药。
①降低甘油三脂的药物有:非诺贝特、阿伐他汀、吉非罗齐
②降低胆固醇的药物有:辛伐他汀、氟伐他汀、普伐他汀
③中药如血脂康、脂必妥等也有一定的调脂作用。
3.抗血小板粘附和聚集的药物可防止血栓形成,防止血管阻塞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常用药物有:肠溶阿司匹林、噻氯匹定等。
4.溶解血栓药和抗凝药。对动脉内血栓导致管腔狭窄或阻塞者,可用溶解血栓药、抗凝药,如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维旦白溶解酶原激活剂、肝素等。
另外,也可采用介入治疗,包括对狭窄或闭塞的血管,特别是冠状动脉、肾动脉和四肢动脉施行再通,重新或旁路移植等外科手术,可以恢复动脉供血。
可以治疗动脉硬化斑块的中药
颈动脉粥样硬化在中医范畴中无此病名。有学者根据其病理特点及发病部位提出动脉粥样硬化属于中医"瘀血"、"痰浊"、"脉痹"的范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有本虚标实之分,本虚多为气虚、阴虚,标实则以血瘀、痰浊、寒凝、气滞多见,而"血瘀"之病机则贯穿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整个过程。
化痰类
动脉粥样硬化的首要因素是血脂过高,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脂质摄入过多,利用、排泄失常,均可使血脂升高而为痰浊。《内经》称为"膏人"、"脂人"。中医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与痰浊有关,因而治疗上多采用化痰泄浊、升清降浊法治疗。
我院研究噬斑通管ASP治疗,以首乌、黄精等滋肾养肝,阻断痰瘀生成之源为君药。海藻等软坚化痰为臣,水蛭等活血祛瘀为佐,全方消补兼施,标本兼顾,使痰浊得化,瘀血得消,血脉通畅,研究结果表明,噬斑通管ASP对颈部动脉硬化斑块具有很好的消退作用,颈动脉内膜厚度明显变薄,TC、TG明显降低、全血黏度低中高切变率明显降低。证实该系列方剂具有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同时观察以温胆泄浊法组成的温胆片(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茯苓、党参、郁金、炙甘草等制成)治疗痰浊型高血压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3个月后发现颈动脉斑块大面积缩小,颈动脉斑块积分降低。
针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大有可为
众多的临床资料与基础研究表明,自由基与脂质过氧化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存在细胞内的天然抗氧化剂,具有清除氧自由基,防止脂质过氧化的作用。脂质过氧化物(LPO)及其代谢产物丙二醛可使生物膜的流动性降低,膜的结构与功能受损,细胞代谢紊乱,并活化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使血栓素、前列腺素增高,导致血管痉挛,血栓形成。CAS患者经针灸治疗后,LPO氧化活性显著减弱,SOD活性显著升高,因此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显著。
内皮素(ET)是目前人类发现体内存在的最强的缩血管物质,也是一种内源性致损伤因子。具有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是目前已知体内最强的扩血管物质,是一种内源性保护因子,其作为一种舒血管物质和神经递质在体内作用广泛,是一种多功能的生理调节肽。 CGRP还可促进前列环素的释放,并对ET有一定的拮抗作用。CGRP可以抑制脂质过氧化的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CGRP明显降低,针灸治疗后,病灶稳定,症状好转,CGRP含量趋于正常。提示血浆CGRP稳定对脑血管病的疗效和愈合有一定的意义。
动脉粥样硬化归属于中医痰凝、血瘀范畴,系本虚标实之病。对于其治疗,应采取化痰软坚、行气散结、活血化瘀的方法,调整脏腑功能,使气血畅通,津液流通,痰瘀消散,才可使已胶结之痰浊瘀血、日久坚凝之斑块软化消散。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穴,又是络穴及八脉交会穴,能联络表里经,通阴维脉,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的作用,通于三焦经,有疏肝理气、行气活血、平肝潜阳的作用。人迎穴属于足阳明胃经,有通经调气的作用。针刺该穴可使颈动脉段血液动力学得以改变,亦可能直接改变颈动脉段血管壁物理形态,同时改善脑供血。风池穴为手足少阳、阳维之会,通于督脉。可调整头部的阴阳气血,疏通经络,补益脑髓。足三里为足阳明经穴,具有健脾益胃,强壮机体的作用,艾灸足三里具有调整脾胃、祛湿、化痰涤浊的功能。丰隆穴属足阳明胃经之络穴,具有降痰浊、行气血、化瘀滞、泄热通腑的作用,与足三里配伍共奏健脾祛湿、化痰之效。
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十分复杂,其确切病因至今尚未阐明。大量的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是由多个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这些因素被称为危险因素(risk factors)。危险因素共分为3类:①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和肥胖等;②新显现的危险因素,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③潜在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等。其中,血脂异常、高血压和糖尿病是最早公认的重要危险因素。
研究者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方面提出了许多学说,如脂质浸润学说、炎症学说、氧化学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学说以及平滑肌细胞克隆学说等。1973年,Rusell提出“损伤—反应”学说,随着近些年新资料的不断出现,该学说也不断被修改,此学说的内容涵盖了上述3种学说中的一些论点,认为各种危险因素最终都会损伤动脉内皮,而粥样斑块的形成是动脉对内皮损伤做出反应的结果。此学说的核心包括:①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损伤动脉内皮细胞,使内皮细胞功能发生障碍,引起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白细胞黏附等;②富含胆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在血管壁蓄积;③LDL经活性氧簇(ROS)氧化修饰为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ox-LDL更容易被巨噬细胞识别并吞噬形成泡沫细胞,同时平滑肌移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④不稳定斑块发生破裂;⑤血小板黏附活化,形成血栓,触发临床急性缺血事件。
因此,针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以及临床事件发生的3个中心环节,采取相应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临床急性事件的发生风险。
普罗布考(Probucol)——抗脂质过氧化,稳定斑块
1983年,美国国家科学院Daniel Steinberg提出了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氧化学说,认为与天然LDL相比, ox-LDL更容易被巨噬细胞识别并吞噬形成泡沫细胞,从而奠定了ox-LDL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中的中心地位。此外,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ox-LDL能够刺激内皮细胞多种炎性因子和黏附分子的表达,诱导单核细胞黏附和迁移进入动脉内膜并转化为巨噬细胞;诱导平滑肌细胞增生、移行,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血栓形成;抑制一氧化氮(NO)释放,促进血管收缩;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等。更重要的是,ox-LDL还能增加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重要生物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水平与促进其活性的增高,从而触发斑块破裂与急性临床事件的发生。因此可以说,ox-LDL贯穿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展与破裂的整个过程,而抗氧化治疗已逐渐成为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临床新途径。
既往的研究证实,抗氧化剂普罗布考可使WHHL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泡沫细胞及坏死细胞的数量减少,从而发挥其抗炎作用,并使斑块更加稳定。
日本福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Fukuoka Atherosclerosis Trial, FAST)评价了普罗布考对246例无症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该研究结果表明,82例无症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服用普罗布考(500 mg/d)2年,与单纯采用饮食控制组的患者相比,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加的程度显著下降。此外,普罗布考组的颈动脉事件亦显著减少,提示其有稳定斑块的作用。
在第68届日本循环年会上发表的研究表明,普罗布考500 mg/d除了可以减小斑块体积和增加动脉管腔内容量外,还能显著增强斑块血管内超声(IVUS)的回声强度(30%,P<0.05)。该结果表明,斑块的脂质池减少,纤维帽加厚,即斑块变得更加稳定,不易破裂。而且普罗布考与阿托伐他汀10 mg/d联用可增强斑块的IVUS回声强度达90%。
此外,普罗布考还可以抑制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由于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引起的血管重塑,从而防止动脉成形术后的管腔缩窄,防止再狭窄的发生。
抗血小板治疗(Anti-thrombosis)——预防血栓形成,减少临床事件
临床数据显示,70%~80%的动脉粥样硬化性临床事件是由于在斑块破裂基础上形成血栓而引起的。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一方面可以辅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更为重要的是可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的缺血事件。
未来几十年是防治血栓疾病以及减少心血管死亡的关键时期。WHO指南指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范围应涵盖所有人群和高危人群。对于非心源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缺血性卒中的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减少卒中事件11%~15%,减少心肌梗死和心源性死亡事件15%~22%。
动脉粥样硬化治疗
手术治疗
包括对狭窄或闭塞的血管,特别是冠状动脉、肾动脉和四肢动脉施行再通或重建或旁路移植等外科手术,以恢复动脉的供血。用带球囊的导管进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将突入动脉管腔的粥样物质压向动脉壁而使血管畅通;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经皮腔内血管旋切术、旋磨术、激光成形术等多种介入治疗,将粥样物质切下、磨碎、气化吸出而使血管再通。目前应用最多的还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STent)包括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
药物治疗
1、调整血脂药物血脂异常的患者,经上述饮食调节和注意进行体力活动3 个月后,未达到目标水平者,应选用以他汀类降低TC 和LDL-C 为主的调脂药,其他如贝特类、烟酸类、胆酸隔置剂、不饱和脂肪酸等。
2、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的药物,可防止血栓形成,可能有助于防止血管阻塞性病变病情发展,用于预防冠状动脉和脑动脉血栓栓塞。最常用者为阿司匹林。
3、溶血栓和抗凝药物对动脉内形成血栓导致管腔狭窄或阻塞者,可用溶解血栓制剂,继而用抗凝药。
4、针对缺血症状的相应治疗,如心绞痛时应用血管扩张剂及β受体阻滞剂等。
一般防治措施
1、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配合治疗:树立信心,长期坚持,积极配合治疗。
2、合理膳食:控制膳食总热量,以维持正常体重为度,40岁以上者尤应预防发胖。提倡饮食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C(如新鲜蔬菜、瓜果)和植物蛋白(如豆类及其制品)的食物。尽量以花生油、豆油、菜籽油等植物油为食用油。已确诊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严禁暴饮暴食,以免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合并有高血压或心力衰竭者,应同时限制食盐。
3、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对老年人提倡散步,做保健体操,打太极拳等,不宜勉强作剧烈活动。
4、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生活要有规律、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睡眠。
5、提倡不吸烟,不饮烈性酒:虽然少量低浓度酒能提高血HDL,但长期饮用会引起其他问题,因此不宜提倡。
6、积极控制与本病有关的一些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症等。
白芝麻的功效与作用 抗动脉硬化和高血压
白芝麻中含有大量卵磷脂和亚油酸,有助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增强记忆力;而亚麻酸和维生素E的同时存在,不但能防止亚麻酸氧化,还能降低胆固醇,起到治疗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的效果。
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最有效的方法
一、一般治疗
1、合理饮食:饮食总热量不应过高防止超重。
2、坚持适量的体力活动。
3、合理安排工作及生活。
4、其他:提倡不吸烟,可饮少量酒。
二、控制易患因素
如患有糖尿病、应及时控制血糖,包括饮食控制。Ⅱ型糖尿病的降糖药物应以不引起高胰岛素血症为宜如达美康等;如有高血压则应给降压药,使血压降至适当水平,如有血胆固醇增高,则应控制高胆固醇适当给予降脂药物。
1、降血脂药物:消胆胺、安妥明、烟酸、藻酸双酯钠。不饱和脂肪酸,如益寿宁、血脂平及心脉乐等。
2、抗血小板药物:阿斯匹林、潘生丁、抵克立得。
金樱子的营养价值 降低血脂的功效
金樱子中含有脂肪酸、皂苷等,能降低血脂,减少脂肪在血管内的沉积,可用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症。
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对已经发生动脉硬化的患者应积极治疗,防止病情发展并使其逆转。已发生并发症的患者应及时治疗,防止其恶化。
一、一般治疗:
(一)合理饮食:饮食总热量不应过高防止超重。
(二)坚持适量的体力活动。
(三)合理安排工作及生活。
(四)其他:提倡不吸烟,可饮少量酒。
二、控制易患因素:
如患有糖尿病、应及时控制血糖,包括饮食控制。Ⅱ型糖尿病的降糖药物应以不引起高胰岛素血症为宜如达美康等;如有高血压则应给降压药,使血压降至适当水平,如有血胆固醇增高,则应控制高胆固醇适当给予降脂药物。
三、降血脂药物:
1、消胆胺。2、安妥明。3、烟酸。4、不饱和脂肪酸。如益寿宁、血脂平及心脉乐等。6、藻酸双酯钠。
四、抗血小板药物:
1、阿斯匹林。
2、潘生丁。
3、抵克立得。
五、饮食治疗:
①减少对脂肪的摄取:应少食"饱和脂肪酸"占有量较多的煎炸食物及含"高胆固醇"食物的虾,肝,肾和其他内脏,蛋黄等,提倡每周至少吃2次鱼,海产品如海带,海鱼,海蜇,淡菜,紫菜,等含有丰富的碘,铁,钙,硒,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被公认为大脑营养剂,血液稀释剂,具有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之功效。
②每日摄盐量控限于5克以内,不食或少食甜食,奶油,糖果或酸味饮料,多食粗粮黑面包,糙米以及蚕豆,豌豆,胡萝卜,绿叶蔬菜和新鲜水果,桃子,梨,苹果(最好带皮),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成分,在不提高血液胆固醇的情况下,供给人所需要的全部热量。
③ 吃饭要定时,两顿饭之间不要加小吃,如果非吃不可的话,可吃些苹果,生胡萝卜,饼干或其他不提供脂肪含量的食品。
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是指动脉发生了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的病变,导致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主要累及体循环系统的大型弹力型动脉(如主动脉)和中型肌弹力型动脉(以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罹患最多),受累动脉的病变从内膜开始,先后有多种病变同时存在,包括局部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和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退化和钙化。现代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都具有平滑肌细胞增生,大量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蛋白多糖等结缔组织基质形成,以及细胞内外脂质积聚的特点。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现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