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孩子为什么恨父母
溺爱孩子为什么恨父母
在严重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没可能长期不离开父母的,一旦离开家必会遇到大问题。在家中,他们习惯了别人替他做事情,他可以颐指气使,但到了家以外,很少有人会愿意接受他的颐指气使,相反,什么事都要他自己去完成。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则习惯以为,他可以靠别人实现他的愿望。在家以外,这自然是不可能的。于是,一个习惯了溺爱的孩子会无法在学校和社会上靠自己去实现他的愿望,这就不只是受挫感的事,而是他切切实实地无法实现他的目标。
如果遇到的挫折太多,自己就会恨自己的父母,对父母产生很大的怨恨,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不能帮助自己完成这些事情,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这么没本事,为什么自己不生在一个有钱有权的家庭,这样自己就什么都不操心。
溺爱一个孩子,居然会让他恨父母?其实是“你们对我好是理所当然的,是应该的,是欠我的”这种想法的一个逻辑结果,就是说,按照这种想法,一往前走,就走到了恨。
为了自己的孩子长大不恨自己,不要过份溺爱孩子,挫折教育也是每个成长过程中必须接受的,没有必要什么都替孩子做完,长大以后他就很难适应这个社会,很难独立。
家长怎么做可防止儿童自闭症
不要溺爱孩子。成人对孩子过分溺爱,不能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孩子,一般是造成孤僻的主要原因。有的父母可能太忙,见孩子的时间不多,所以每次见孩子都会溺爱孩子,这是不好的。
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可塑性大,求知欲强,是人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不能事事由成人来做而抹煞了幼儿的求知欲,失去了培养幼儿独立性的有利时机。多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兴趣,不要局限于特别的事。
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要包办代替孩子能做的事。有时候,孩子也是需要自己的空间的,给他一个自学的时间,他会记得更牢靠。
爱孩子、关心孩子、亲近孩子,经常和孩子进行感情上的交流,了解孩子,激发孩子说话的愿望,有意识地解除幼儿的心理障碍。
多鼓励孩子,不要让孩子把你当敌人。要知道如果你和你的孩子达成朋友的关系,那么对于你的教育和孩子的学习都是很有好处的,这样孩子有什么事都会想到跟你讲,也不会存在自闭症了。
完美早教坚持四个完美原则
1、零岁起步的原则
所谓的零岁起步就是说父母要给孩子进行胎教,至少从他们出生的时候就要充分利用这段无知的年纪,好好教育他们。孩子在6岁的时候,大脑差不多已经成熟了,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见,并不愿意父母干涉他们,也会有不听从父母的时候,因此,教育要趁早。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奠定一些素质基础,让他们在潜意识中形成一些观念,有助于以后的教育。而且每个孩子都是有天赋的,很可能成为行业顶尖人物,这就需要父母挖掘培养。因此早期教育的意义很大,父母应该注重把握时机。
2、发掘孩子的兴趣
如果孩子对一件事情有兴趣,那么父母在后期培养的时候会省很多的力气,甚至不需要付出多少时间精力。因此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要注意寻找孩子的兴趣爱好,例如孩子喜欢跳舞,音乐,或者是孩子有着极大的想象力,新鲜感,好奇心,这些都是父母可以挖掘的地方。因为婴儿对未知事物有兴趣有好奇心,父母在这个时期给他们灌输一些知识是最好的,可以让他们迅速接受,如果教的好,孩子以后就会变优秀。
3、多鼓励
孩子在3个月大的时候就知道生气或者是其他的不良情绪,因此父母需要注意经常鼓励他们。父母的夸奖可以滋生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开心快乐,并且会乐于做这些可以获得夸奖的事情。这样以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便不会自卑自弃,也很少会产生妒忌怨恨的心理。有助于孩子阳光快乐的长大,对生活有着积极的人生态度。
4、不要娇生惯养
有的家长在孩子摔跤之后,会非常心疼的扶起他们,其实在小孩子在家里走路时的摔跤是很正常的,也并不会引起多大的疼痛,这时候,如果父母并不上前扶他们,而是让他们自己站起来,可以锻炼孩子的勇气与坚强品质,培养孩子的独立坚韧性。因此父母对孩子的疼爱应该是隐忍的关爱,而不是惯养溺爱。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一、性格柔弱内向
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一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二、 自卑心理障碍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不求上进。
三、 孤独无靠心理
父母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孤独,近而产生心里骚动和抑郁等问题。
四、 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心理,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说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
直升机父母要怎么去改变
直升机父母哭着对大家说,我也不想的,可是就是忍不住要这样做,因为他是我们的孩子啊!那么,到底要怎么做,才能改变这一状况呢!
首先,审视自己对孩子的爱。直升机父母就要意识到对孩子怎么样才是真爱,怎么样是溺爱。真爱可以让孩子更强大,溺爱只会毁了孩子。所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爱,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自己心目中所想。
其次,不妨做“懒”父母。有时候,该让孩子学会独立的时候,就应该放手,让孩子去跌倒,去碰撞,这样才能更好地成长,而不是一味地护航。把生活中的困难、承担、失败都还给孩子,让孩子做自己,而不是做父母掌控下的好孩子。比如孩子常忘带书或者作业,就不要给他送,让他受批评,吃一堑就长一智,这样他下次就不会忘记了。
最后,做加油呐喊的父母,不做铺路的父母。相信只要是为人父母了,心中都会有一架直升机,因为这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但是,在孩子成长的时候,要学会放手,做到收放自如,给他自己面对的勇气,而不是一味地为他排忧解难。
哪家都有孩子,哪家的孩子都是宝,不能盲目地做直升机父母。就好像孩子学步那样,家长退一步,孩子才能进一步。
四种教养方式决定孩子性格
现在的家庭环境中,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有的父母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教养自己的孩子,有的父母教孩子时"下手之狠"让人痛心;有的父母爱孩子时"没有分寸"让人费解,不管是"爱"还是"恨"都会对孩子的人生造成深远的影响。那么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孩子的个性性格的形成是一种什么关系呢?父母应该以怎样的教养方式来培养孩子的优良的个性品质呢?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心理学家鲍姆令德曾经进行了长达10年的研究,他的研究已经成为发展心理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研究之一。
一、实验目的
父母教养模式与儿童个性特点之间的关联
二、实验过程
首次是将学前儿童按个性(儿童的独立性、自信、探究、自我控制、交往等方面)成熟水平分出最成熟的、中等成熟的和最不成熟的三个组,然后对这三组儿童父母的教养水平从A控制,B成熟的要求,C父母与儿童的交往,D教养四个方面进行评定。
而在第二、三次实验研究时采用与第一次实验相反的研究程序,方法是对三种不同教养类型父母的幼儿做个性评定,等这些而通长到9岁时再做一次个性评定。
三、实验结论
首次试验的测评结果是最成熟组儿童的父母教养水平最高,依次往下,最不成熟组儿童父母得分最低。鲍姆令德将这三组儿童的父母分别称为权威型、专制型和娇宠型。
第二、三次的实验结果发现,权威型父母的男女孩子在认知能力和社会能力发展方面都胜过其他两组儿童;专制型父母的孩子发展平平;娇宠型父母的女孩在认知和社会能力方面的得分都低于平均值,男孩的认知能力特别低。
四种教养方式决定孩子性格
从鲍姆令德的实验中明显可以看出,权威性的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孩子的培养和发展是最有利的。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鲍姆令德提出了划分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要求和反应性。根据这两个维度,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四种。
(1)"权威型"父母,即"高要求、高反应"型。此类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方面有适当的"高"和"严"。有明确合理的要求,会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对孩子不合理的任性行为作出适当的限制并督促孩子努力达到目标;同时,他们并不缺乏父母应该有的温情,能主动关爱孩子,能够耐心的倾听孩子的述说,而且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励孩子自我成长。这类父母施行"理性、严格、民主、关爱和耐心"的教育方式。在这样的教导之下,孩子会慢慢养成自信、独立、合作、积极乐观、善社交等良好的性格品质。
(2)"专制型"父母,即"高要求、低反应"型。这类父母会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而没有意识到过高的要求对孩子的个性是一种变相的扼杀;他们不能接受孩子的反馈,对孩子缺乏热情和关爱,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不能及时鼓励和表扬孩子。在这种"专制"下,孩子容易形成对抗、自卑、焦虑、退缩、依赖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3)"溺爱型"父母,即"低要求、高反应"型。因父母过度的溺爱而有了今天的"小皇帝、小公主",这类父母对孩子充满了无尽的期望和爱,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但他们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这些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的依赖、任性、冲动、幼稚、自私,做事没有恒心、耐心。
(4)"忽视型"父母,即"低要求、低反应"型。这类父母不关心孩子的成长,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要求和行为标准,对孩子冷漠,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爱。这类孩子自控能力差,对一切都采取消极的态度,还会有其他的不良心理特征。
"专制型"教养方式会导致儿童缺反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事优柔寡断,心理上容易产生抑郁和焦虑,缺乏学习的灵活性;"溺爱型"会使儿童缺乏创新能力,影响儿童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发展;"忽视型"会使儿童学习注意力转移,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将会荒废学业。只有在"权威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下,孩子思维活跃,富有想象力,自控能力强,做事有主见,并且能够听取意见,积极改进,学习灵活刻苦,善于和同学交流。"权威"体现了两层含义,一是体现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即"权力",父母具有养育孩子的义务,同时也有教养的权力;二是体现孩子对父母的反馈态度,继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这是亲子间互动的结果。
四种教养方式决定孩子性格
如何做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权威型"父母呢?
1、以身作则,坚持基本原则,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
2、对孩子的要求要采取一致的态度,不可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
3、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目标和要求,并且协助孩子达成目标,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都要态度一致,不可以成喜、以败悲。
4、以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面对孩子,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对孩子的要求及时的作出反馈,避免"权威"变成"专制"。
不要溺爱孩子
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爱,但爱得过度就变成了溺爱,溺爱和放任一样,对孩子的健康都是有害的。那么,溺爱有哪些表现呢?
1、家长屈从于孩子,有求必应,百依百顺,没有原则,没有要求。
2、包办孩子的一切,过度照顾,本来孩子自己可以做的或应该做的也不让孩子做。
3、给孩子提供的物质生活过分优越,甚至超过了家庭正常的经济能力。
4、不给孩子接触困难和艰苦环境的机会,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
5、常当众夸耀孩子的长处和优点,处处为孩子的缺点辩解。另外,家长还应该认识到,虽然,被溺爱的孩子可能身体健康、聪明伶俐。但这些孩子的非智力素质却存在缺陷,如任性、自私、依赖性强、不能与人平等相处、性格软弱等,这必然影响孩子智力的正常发展。这些孩子长大后,难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竞争环境,还有可能产生行为问题。
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不成器”深感烦恼和困惑。所谓“不成器”是家长认为孩子不具备成材条件或难以教育,其实出现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在家长身上。家长应该进行反思:我们给予了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和影响,孩子到底缺少什么?综合看来孩子不成器是缺少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1、缺少远大理想教育。有不少孩子只想长大“当老板”、“当大官”,其实这是家长们(还有社会上一些人)急功近利思想在孩子身上的反映。
2、缺少是非观念教育。从家长言行上反映出来的道德是非观念对孩子的影响不可低估。
3、缺少良好习惯的培养。如家长没有看书学习的习惯,而对请客送礼、吃喝玩乐津津乐道,这是无法要求孩子刻苦学习的。
4、缺少挫折教育。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使孩子生活得犹如“王子”或“公主”,且放纵多于管束,孩子不可能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也就很难克服成材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了。
如何正确引导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
(1)给孩子充分的爱抚
有些家庭解体后,抚养孩子的一方拒绝另一方来看望孩子。有些父母还告诉孩子:“是你爸爸不要你了,他走了。”或“是你妈妈不要你了,她走了。”这些做法不但剥夺了另一方对孩子的探视权以致爱的权利,而且在孩子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有位母亲离婚后把自己的仇恨转嫁给孩子,从小教育女儿,男人不是好东西,离他们远点。结果这个女孩从小到大不敢和男性接触,恨男人,厌恶男人,最后导致性变态。母亲自私的感情,毁掉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父母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负起对孩子的责任,让孩子在爱抚中健康成长。要让孩子明白,父母虽然离婚了,但并不改变对他的爱。无论父亲或母亲是否和他生活在一起,都不意味着要甩掉他,不爱他。
(2)不要让孩子成为父母竞争的牺牲品
有些父母离婚后都想要孩子,于是,双方争着满足孩子的种种要求,以讨孩子的欢心。有的父母相反,谁都认为孩子是负担。无论是哪种,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有的孩子学会了控制父母,利用父亲的力量去控制母亲,利用母亲的力量去控制父亲,变得自私、虚伪、爱说谎。父母在离婚后,仍应注意对孩子教育的一致性、一贯性。并用挚诚的爱心赢得孩子的尊敬与回报,而不应让孩子成为彼此竞争的牺牲品。
(3)不要让孩子充当丈夫或妻子替代角色
离婚后的父母,往往感情上孤独、寂寞,容易把孩子作为精神上的寄托,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爱倾注在孩子的身上,同时也希望孩子能陪伴自己,慰藉自己。这样做的结果,使孩子养成对父母不健康的依赖性,无法独立。父母对孩子的感情依赖也越来越重,使孩子感到精神压力,这种精神压力超越了孩子能力所承担的程度,扮演了替代爸爸、妈妈的角色,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有害的。
溺爱孩子的危害
1、自我中心化倾向
有的父母认为自己已把所有的爱给了孩子,孩子已得到爱的满足,无需与同伴交往;有的父母爱子心切,当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受委屈,不分青红皂白,马上上前保护而不去了解原因。长期以往,所教育出来的儿童只追求自我感知的满足,代人缺乏真诚,极少考虑他人感受,不会明辨是非、缺乏责任感。
2、失去独立自主能力
有调查指出,溺爱型家庭的幼儿比严厉型家庭和民主型家庭的幼儿更易发生感统失调。因为照顾者(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过分溺爱保护,总是怕孩子受伤、受欺负长期搂抱式保护,剥夺所有孩子能够独立自主的机会,长期下来孩子就失去了独立自主的能力。
3、耐挫能力差
无论孩子有何要求,家长就马上满足孩子,这样会令孩子觉得任何事物都是很易容就可以得到,缺乏为生活奋斗的体验。加上有的家长误以为只要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花数万元进好学校,就能成才。长期的纵容导致孩子耐挫能力差。一点点生活中的小事即惹动较大的波动,稍有点挫折便丧失生活的勇气和完善发展自己的愿望。
4、形成不良习惯
有些家长过分宠爱孩子,由着孩子的性子,惯着孩子。只了孩子喜欢的都随他去。例如:吃饭时候,孩子不吃饭,利用零食当代餐,家长也不多加阻止,总是惯着他。长期的纵容导致孩子不良习惯的形成。
5、不利学校教育的正常进行
因为溺爱而形成品德缺陷的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由于不能像在家里那样任性和为所欲为,要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于是转向寻求父母帮助。溺爱型家长一般很反感别人的批评,并不断为自己的溺爱行为寻找更多的借口以求得心理平衡,使教师的说服教育工作很难奏效。长此以往,对宝宝的成长,性格形成是百害而无一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