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胡椒的临床应用

胡椒的临床应用

1、治疗神经衰弱

取白胡椒1粒(剪成两半)置于耳穴部位,胶布固定;而后用拇指捏压敷药部位至有发热感,每日4~6次。捏压时不宜搓捻以免移位,若胡椒破碎或捏压无刺激时,需重新更换。一般宜持续2周,如有反复则宜继续第二疗程。取穴:神经衰弱-枕、肾、神门;神经衰弱综合症-皮质下、额、心。

2、治疗皮肤病

先取紫皮蒜捣烂,再加入细胡椒粉(2:1)共捣成糊状备用。治疗时先用三棱针在双侧耳背静脉点刺放血;并在一侧耳轮脚凹陷处划破表皮(1~2厘米长的竖切口),双耳交替划割。按无菌操作进行。然后取椒蒜泥约米粒大放于胶布上,贴在切口处固定。每4天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0天。观察各种皮肤病(神经性皮炎、牛皮癣、湿疹、痤疮、神经瘙痒症、过敏性皮炎)共219例,治愈156例(71.2%),进步56例(25.1%)。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荆芥临床应用

1、荆防败毒散(《外科理例》)治疮疡时毒,肿痛发热,左手脉浮数者:荆芥、防风、人参、羌活、独活、前胡、柴胡、桔梗、枳壳、茯苓、川芎、甘草各3g。水煎。食远服。

2、荆芥解表汤(时逸入方)治风寒感冒:荆芥、防风、苏叶、白芷、杏仁各6g,赤苓9g,陈皮6g,神曲9g,生姜2片,葱白2段。水煎,日服1剂。

3、荆芥连翘汤(《回春》)治鼻渊:荆芥、柴胡、川芎、当归、生地黄、赤芍药、白芷、防风、薄荷叶、栀子仁、黄芩、桔梗、连翘各1.5g,甘草1g,锉作1服,水煎服。

药理作用

用人工发热的家兔,口服荆芥煎剂与浸剂2克(生药)/公斤,无甚解热作用。

附方

1、治风热头痛:荆芥穗、石膏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茶调下。(《永类钤方》)

2、治头目诸疾,血劳,风气头痛,头旋目眩:荆芥穗为末。每酒服三钱。(《眼科龙木论》)

3、治风热肺壅,咽喉肿痛,语声不出,或如有物哽:荆芥穗半两,桔梗二两,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煎六分,去渣,食后温服。(《局方》荆芥汤)

4、治一切风,口眼偏斜:青荆芥一斤,青薄荷一斤。一处砂盆内研,生绢绞汁于磁器内,煎成膏;余滓三分,去一分,将二分滓日干为末,以膏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早至暮可三服。忌动风物。(《经验后方》)

5、治大便下血:

(1)荆芥,炒,为末。每米饮服二钱,妇人用酒下。亦可拌面作馄饨食之。(《经验方》)

(2)荆芥二两,槐花一两。炒紫为末。每服三钱,清茶送下。(《简便单方》)

6、治产后血晕,筑心,眼倒,风缩欲死者:干荆芥穗,捣筛。每用末二钱匕,童子小便一酒盏,

荆芥调热服,口噤者挑齿,闭者灌鼻中。(《本草图经》)

7、治小便尿血:荆芥、缩砂,等分。为末。糯米饮下三钱日三服。(《濒湖集简方》)

8、治痔漏肿痛:荆芥煮汤,日日洗之。(《简便单方》)

9、治癃闭不通,小腹急痛,肛门肿疼,无问新久:大黄(小便不通减半)、荆芥穗(大便不通减半),等分。各别为末。每服一、二钱,温水调下,临时加减服。(《宜明论方》倒换散)

10、治一切疮疥:荆芥、金银花、土茯苓,等分。为末,熟地黄熬膏为丸,梧子大。每旦、晚各服百丸,茶酒任下。(《本草汇言》)

11、治风毒寡疬、赤肿痛硬:鼠粘子一升(微炒),荆芥穗四两。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入竹沥半合,搅匀服之,日三服。(《圣惠方》)

12、治脚桠湿烂:荆芥叶捣敷之。(《简便单方》)

丹参临床应用

①治妇人经脉不调,或前或后,或多或少,产前胎不安,产后恶血不下并治之。兼治冷热劳,腰脊痛,骨节颊疼:丹参(去芦)不以多少,为末。每服二钱,酒调下,经脉不调食前,冷热劳无时。

②治经水不调:紫丹参一斤,切薄片,于烈日中晒脆,为细末,用好酒泛为丸。每服三钱,清晨开水送下。

③治经血涩少,产后瘀血腹痛,闭经腹痛:丹参、益母草、香附各三钱。水煎服。

④治腹中包块:丹参、三棱、莪术各三钱,皂角刺一钱。水煎服。

⑤治急、慢性肝炎,两胁作痛:茵陈五钱,郁金、丹参、板蓝根各三钱。水煎服。

⑥治妊娠胎堕,下血不止:丹参十二两,细切,以清酒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

⑦治心腹诸痛,属半虚半实者:丹参一两,白檀香、砂仁各一钱半。水煎服。

⑧治腰髀连脚疼:杜仲八两,丹参五两,独活、当归、芎劳、干地黄各四两。上六味切,以绢袋盛,上清酒二斗债之五宿,服二合,日再。忌芜荑。

⑨治神经衰弱:丹参五钱,五味子一两。水煎服。

⑩治小儿汗出中风,身体拘急,壮热苦啼:丹参半两,鼠粪三七枚(微炒)。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浆水调下半钱,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生蚝临床应用

1.心神不安,惊悸失眠。该品质重能镇,有安神之功效,用治心神不安,惊悸怔忡,失眠多梦等症,常与龙骨相须为用,如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伤寒论》)。亦可配伍朱砂、琥珀、酸枣仁等安神之品。

2.肝阳上亢,头晕目眩。该品咸寒质重,入肝经,有平肝潜阳,益阴之功。用治水不涵木,阴虚阳亢,头目眩晕,烦躁不安,耳鸣者,常与龙骨、龟甲、白芍等同用,如镇肝息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亦治热病日久,灼烁真阴,虚风内动,四肢抽搐之症,常与生地黄、龟甲、鳖甲等养阴、息风止痉药配伍,如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3.痰核,瘰疬,瘿瘤,症瘕积聚。该品味咸,软坚散结。用治痰火郁结之痰核,瘰疬,瘿瘤等,常与浙贝母、玄参等配伍,如消瘰丸(《医学心悟》);用治气滞血瘀的症瘕积聚,常与鳖甲、丹参、莪术等同用。

4.滑脱诸证。该品煅后有与煅龙骨相似的收敛固涩作用,通过不同配伍可治疗自汗,盗汗,遗精,滑精,尿频,遗尿,崩漏,带下等滑脱之证。用治自汗,盗汗,常与麻黄根、浮小麦等同用,如牡蛎散(《和剂局方》),亦可用牡蛎粉扑撒汗处,有止汗作用;治肾虚遗精,滑精,常与沙苑子、龙骨、芡实等配伍,如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治尿频,遗尿可与桑螵蛸、金樱子、益智仁、龙骨等同用;治疗崩漏,带下证,又常与海螵蛸、山茱萸、山药、龙骨等配伍。

蚤休临床应用

①治疗慢性气管炎

将重楼根茎去皮,捣碎、磨粉压片。每次3克,每日2次,饭后服。10天为一疗程,共服三个疗程,每疗程间停药3天。共治疗250余例。第一疗程治疗174例,有效率78%;第二疗程治疗122例,有效率96.7%;全程治疗92例,有效率为97.3%。

②治疗神经性皮炎

将蚤休根茎研成细粉,以香油或热菜油调敷。糜烂湿润病变可以粉剂直接撒布。一般治疗2~8天即可止痒,皮损逐渐消退。

③治疗外科炎症

用蚤休块根制成每毫升含生药2克的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4毫升,每日2~3次。治疗过敏性皮炎、痈疖、蜂窝织炎、急性淋巴结炎共37例,痊愈27例,好转6例,无效4例。

【名家论述】①《本草汇言》:"蚤休,凉血去风,解痈毒之药也。但气味苦寒,虽云凉血,不过为痈疽疮疡血热致疾者宜用,中病即止。又不可多服久服。"

②《本草正义》:"蚤休,乃苦泄解毒之品,濒湖谓足厥阴经之药,盖清解肝胆之郁热,熄风降气,亦能退肿消痰,利水去湿。《本经》治惊痫,摇头弄舌,皆肝阳肆虐、木火生风之症。又谓之癫疾者,癫即巅顶之巅,字亦作颠,谓是肝风上凌,直上顶巅之病。蚤休能治此症,正以苦寒泄降,能熄风阳而清气火,则气血不冲,脑经不扰,而癫疾惊痫,摇头弄舌诸病可已。若其专治痈肿,则苦寒清热,亦能解毒。治阴蚀,下三虫,亦苦寒胜湿,自能杀虫,其用浅显易知,不烦多赘。濒湖引谚语有"…痈疽如遇着,一似手拈拿"。知此草专治痈疡,古今无不推重。然此类寒凉诸品,惟阳发红肿大痛名为宜。而坚块顽木之阴症大忌,非谓凡是外科,无不统治也。"

茯苓的临床应用

1.防治钩端螺旋体病:预防:每日1两,1次或2次煎服,每周连服3日,共服5周。2000余人服药结果表明,服药组与未服药组发病率之比为1:5.58。治疗:土茯苓100克(病情重而体质较好者可用至5两),甘草15克,水煎每日2次分服。同时可根据病情辨证加减;对高热、重症者给葡萄糖液及维生素丙,个别有出血倾向者加用激素。治疗18例均愈,16例于服药2~3剂、3例于服药4~5剂后症状消失。平均住院时间3.6天。或用土茯苓4两,地榆、青蒿、白茅根各50克煎服。每日1~3剂,热退后每日1剂,4次分服。同时配合对症处理,如镇静、止血、补液等。治疗14例,失败4例。其中血培养阳性者9例,5例治愈,4例失败。治愈病例体温降至正常时间在1~7日内,主要症状随体温下降而逐渐减轻或消失,大部分病人头痛、身痛、球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血痰等均于1~2天内消失。治疗中少数病例出现恶心、呕吐等反应。

2.治疗梅毒:土茯苓据早年临床观察报告,以土茯苓为主,配合银花、甘草,或配合苍耳子、白藓皮、甘草,或配合忍冬藤、蒲公英、马齿苋、甘草。煎服.治疗现症梅毒及隐性梅毒,其血清阴转率在90%上下。其中晚期现症梅毒的治愈率为50%左右。对晚期麻痹性痴呆,不仅脑脊液康、华氏反应转阴,而且精神症状亦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对于小儿先天性梅毒性口腔炎效果亦佳。用量:成人每日用土茯芩75~100克,水煎,2~3次分服,以10~20天为一疗程。但亦有每日量用至100~400克的,疗程有长达2个月的。

姜的临床应用

1、用于风寒感冒、发热、恶寒等症。

生姜用于解表,主要为发散风寒,多用治感冒轻症,煎汤,加红糖乘热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作预防感冒药物。生姜发汗作用较弱,常配合麻黄、桂枝等同用,作为发汗解表辅助的药品,能增强发汗力量。

2、 用于胃寒呕吐。

生姜为止呕要药,可单独应用,治疗胃寒呕吐。也可治胃热呕吐,配合半夏、竹茹、黄连等同用。

3、解毒。

生姜能解鱼蟹毒,单用或配紫苏同用。生姜又能解生半夏、生南星之毒,煎汤饮服,可用于中半夏、南星毒引起的喉哑舌肿麻木等症。因此在炮制半夏、南星的时候,常用生姜同制,以减除它们的毒性。

花椒的临床应用

①治疗蛔虫性肠梗阻

用麻油2~4两,置锅中煎熬,投入花椒3~4钱,至微焦即捞出弃去;待花椒油微温时1次服完。治疗8例儿童患者,均于服药后15~30分钟腹痛停止,随后排便,有的同时排出蛔虫。如梗阻时间过长,中毒症状明显,有肠坏死或有阑尾蛔虫可能者,则不宜服用。

②治疗血吸虫病

试用于早、中期血吸虫病,对改善症状有一定作用,服药后食欲增加,肝脾有不同程度的缩小。用法:花椒炒研成粉装胶囊,成人每天5克,分3次服。20~25天为一疗程。

③治疗蛲虫病

花椒1两,加水2市斤,煮沸40~50分钟,过滤。取微温滤液25~30毫升行保留灌肠,每日1次,连续3~4次。治疗108例小儿蛲虫病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粪检3次虫卵皆为阴性。

④用于止痛

取花椒果皮制成50%的注射液,痛时肌肉注射或穴位注射,每次2毫升。共观察266例,其中腹痛(溃疡痛、肠痉挛、胆绞痛)246例,有效240例;肝区痛4例均有效;腰痛3例,有效2例;其它疼痛(头痛、心绞痛等)13例。有效5例。266例中疼癌完全缓解者186例,部分缓解者68例,无效12例。注射后一般10~15分钟疼痛缓解,可持续2~4小时。治程中未见副作用。

⑤用于回乳

花椒2~5钱,加水400~500毫升,浸泡后煎煮浓缩成250毫升,然后加入红糖(白糖效果不佳)1~2两,于断奶当天趁热1次服下,日服1次,约1~3次即可回乳。绝大多数于服药后6小时乳汁即显著减少,第2天乳胀消失或胀痛缓解。

当归的临床应用

①治疗肌肉、关节疼痛及神经痛

采用当归液穴位注射,治疗腰肌劳损、肌肉风湿、四肢关节捩伤、关节炎,及各种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胁间神经痛、枕神经痛等),有较好效果。当归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

以 5%当归液注入膻中、肺俞、定喘、孔最等穴。每次每穴注入0、5~1毫升。针刺入(深约1、5厘米左右)后,用摇动针管及轻度提插的手法,使针下产生酸胀感觉,然后缓缓注入药液。治疗50岁以上的患者93例,结果痊愈5例,显著好转26例,好转5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9、3%。

③治疗慢性盆腔炎

用当归组织液行穴位注射。治疗5例,经1~2疗程,患者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或消失,腹痛减轻,月经正常,均在治疗后6个月内再次受孕。取穴及用法:穴位分两组,第一组维胞(双)、三阴交(左)、足三里(右);第二组关元透中极、三阴交(右)、足三里(左)。两组穴位交替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或每周2次,每次一组。每穴注射药液2~6毫升,6~10次为一疗程。

注药前先捻转针头,使其"得气",再注入药液。月经期停止治疗。注射后局部酸胀感向下放射。有3例于注药后自觉心跳、发冷,持续5分钟即自行消失,不需处理。

④治疗月经病

将当归20克,红花10克分别浸于50%酒精50毫升中,48小时后过滤,混匀,加酒精至100毫升。每日3次饭后服,每次3毫升,经期停服。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子宫发育不全等病54例,服药 60~600毫升不等,除7例无进步外,其余均有效果。

⑤治疗高血压病

用20%复方当归注射液(当归、红花、川芎等量)2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2毫升内,或75%复方当归注射液1毫升加10%葡萄糖液3毫升,于两侧曲池及足三里交替注射,每穴2毫升,10次为一疗程。一般用4个疗程。第一疗程每日1次,第二疗程隔日1次,第三疗程每周2次,第四疗程隔日1次。

注射时采用5号针头,刺入穴位后,待患者有酸麻胀感时,再缓缓注入药液。初步观察7 例,用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压下降,其中收缩压下降16~56毫米汞柱,舒张压下降2~30毫米汞柱;头晕、耳鸣、眼花、失眠等症状也有改善或消失,个别病例还显示出心率减慢的作用。

⑥治疗带状疱疹

将当归研粉,依年龄大小每服0、5或1克,4~6小时1次。治疗儿童带状疱疹 54例,服药后1天止痛的22例;2天止痛的32例。带状疱疹一般在服药后第3天有部分枯萎,未再发生新疹,第4天结痂。又有用0、5克当归浸膏片内服,每次2~4片,4小时1次,治疗成人患者23例,亦取得相似效果。

⑦治疗鼻炎

相关推荐

雄黄的临床应用

1、治疗白血病:雄黄、青黛按1:9的重量比例,研细混匀,装胶囊或压片剂每日10g,分3次口服,配合辨证施治汤药。洽疗25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完全缓解18例,部分缓解7例,治疗后白细胞数平均39.4日下降,脾脏平均79.9日,缩至正常水平。 2、治疗布鲁氏杆菌后遗症:雄黄30g,大蒜60瓣,将雄黄研细,大蒜的功效与作用捣烂,制成60丸,每次1丸,每日3次,20天为1疗程,疗效满意。 3、用于避孕:雄黄3g,研细末加一杯白萝卜汁于砂锅内炙干,再加米醋杯炙干,研末密封,月经后第2~3日,晨起空腹开水送服0.3

淫羊藿临床应用

1、用于治疗肾虚阳萎、妇女不孕。前人的经验用淫羊藿酒(淫羊藿30g,浸米酒0.5K,20日后可服),现代实践用20%淫羊藿酊(即酒精浸剂)每日3次。每次5毫升,饭前服,对治疗阳痿、遗精、早泄、有一定效果。此方治抑制型神经衰弱。觉困倦无力。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效果也较好。除用酊剂外,也可用复方水煎,方如羊藿三子汤。不育者可试用淫羊藿治疗,配锁阳,蛇床子为基本方浸酒,男加党参、巴戟、胡芦巴,女加八珍汤。 2、用于治疗痹症,尤其下肢瘫痪疼痛,或筋骨挛缩,手足麻木。前人只限于用以治风湿痹痛,现代扩大了这方面的适

麦冬的临床应用

1.治疗百日咳:麦冬、天冬各20g,鲜竹叶10g,百合15g。水煎服。 2.阴虚燥咳、咯血等:麦冬、天冬、川贝各9g,沙参、生地各15g,水煎服。 3.热病心烦不安:麦冬、栀子、竹叶各9g,生地15g,莲子心6g,水煎服。 4.糖尿病:党参、麦冬、知母各9g,竹叶、天花粉各15g,生地12g,葛根,获神各6g,五味子、甘草各3g,水煎服。 5.萎缩性胃炎:党参、麦冬、沙参、玉竹、天花粉各9g,乌梅、知母、甘草各6g,水煎服。 6.阴虚内热、津少口渴:麦冬、石斛各9g,玉竹、生地各12g,水煎服。

橄榄的临床应用

①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取鲜橄榄连核100克,加水200毫升,放入砂锅内用文火煎2~3小时。使成100毫升,过滤。成人日服3~4次,每次2S~30毫升,连续服至大便性状恢复正常,大便次数每日1~2次后停药。一般疗程为5天。如大便性状未见改善,培养阳性者,则取煎液50毫升,加水50毫升行保留灌肠,每日1~2次,连续3天。 临床治疗急性菌痢49例,服药后平均12小时退热,大便次数恢复正常为2.8天,大便性状改善为3.8天,大便培养阴性时间为4.1天。 ②治疗皮肤病 用橄榄煎液湿敷治疗急性炎症性皮肤病,有收敛、消

白菖的临床应用

①治疗慢性气管炎 据150余例的观察,有效率在90%上下,显效率达45~50%左右。对咳、喘、痰、炎均有一定疗效。一般起效时间在服药后3~6天,快者1~2天;且疗效比较持久,不少治愈病例经冬季考验,未见复发。实践中观察到,臭蒲制剂对虚寒型疗效较好,痰热型较差;单纯型疗效略高于喘息型;疗程增加,显效率明显上升,而复发率降低,但有效率却变化不大。 制剂及用法:㈠胶囊.每粒装臭蒲根粉0.3克。每次粒,日服2~3次。㈡注射液:每毫升相当臭蒲根生药1克。每日1次2毫升肌肉注射。均10天为一疗程。初步观察,注射剂似较

大黄的临床应用

1、用于大便燥结,积滞泻痢,以及热结便秘、壮热苔黄等症。 大黄泻下通便、清除积滞,故可用于大便不通及积滞泻痢、里急后重、溏而不爽等症;又因它能苦寒泄热,荡涤肠胃积滞,对于热结便秘、高热神昏等属于实热壅滞的症候,用之可以起到清热泻火的作用。在临床应用时,本品常与芒硝、厚朴、枳实等配伍。 2、用于火热亢盛、迫血上溢,以及目赤暴痛,热毒疮疖等症。 大黄泻下泄热,有泻血分实热的功效,故又能用治血热妄行而上溢,如吐血、衄血;对目赤肿痛、热毒疮疖等症属于血分实热壅滞的症候,可配黄连、黄芩、丹皮、赤芍等同用。 3、用于

橄榄的临床应用

①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取鲜橄榄连核100克,加水200毫升,放入砂锅内用文火煎2~3小时。使成100毫升,过滤。成人日服3~4次,每次2S~30毫升,连续服至大便性状恢复正常,大便次数每日1~2次后停药。一般疗程为5天。如大便性状未见改善,培养阳性者,则取煎液50毫升,加水50毫升行保留灌肠,每日1~2次,连续3天。临床治疗急性菌痢49例,服药后平均12小时退热,大便次数恢复正常为2.8天,大便性状改善为3.8天,大便培养阴性时间为4.1天。 ②治疗皮肤病 用橄榄煎液湿敷治疗急性炎症性皮肤病,有收敛、消炎

桔梗的临床应用

1.银翘散(《温病条辨》) 主治温病初起。连翘9g,银花9g,苦桔梗6g,薄荷6g,竹叶4g,生甘草5g,荆芥穗5g,淡豆豉5g,牛蒡子9g,芦根9g。方中桔梗清利咽喉,是属佐使之用。 2.桑菊饮(《伤寒论》) 主治风温初起。桑叶7.5g,菊花3g,杏仁6g,连翘5g,薄荷2.5g,桔梗6g,甘草2.5g,苇根6g。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方中桔梗清利咽喉。 3.止嗽散(《医学心悟》) 主治风邪犯肺证。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各3g,陈皮6g。共为末,每服(6—9g)开水调下,食后,临卧服,初

莲子的临床应用

①治久痢不止:老莲子二两(去心),为末,每服一钱,陈米汤调下。 ②治下痢饮食不入,俗名噤口痢:鲜莲肉一两,黄连五钱,人参五钱。水煎浓,细细与呷。 ③治噤口痢:石莲不以多少,不炒,剥去壳,将肉并心,碾为细末。铡艮二钱,米饮调下。 ④治心火上炎,湿热下盛,小便涩赤,淋浊崩带,遗精等证:黄芩、麦门冬(去心)、地骨皮、车前子、甘草(炙)各半两,石莲肉(去心)、白茯苓、黄芪(蜜炙)、人参各七钱半。上锉散。每三钱,麦门冬十粒,水一盏半,煎取八分,空心食前服。 ⑤治心经虚热,小便亦浊:石莲肉(连心)六两,炙甘草一两。细

白术的临床应用

1、归脾汤(《济生方》)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怔忪健忘,惊悸盗汗,发热体倦,食少不眠,或妇人脾虚气弱,崩中漏下。白术,茯神(去木),黄芪(去芦),龙眼肉,酸枣仁(炒去壳)各30g,人参,木香(不见火)各15g,甘草(炙)7.5g,当归,远志各3g。上咀,每用12g,水1.5盏,生姜5片,枣1枚,煎至七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候。方中白术助人参益气补脾,为臣药。 2、白术散(《外台秘要》)治呕吐酸水,结气筑心。白术、茯苓、厚朴各2.4g,桔皮、人参各1.8g,荜茇1.2g,槟榔仁、大黄格3g,吴茱萸1.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