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称活动脚趾可以健胃
中医理论称活动脚趾可以健胃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对应的穴位。人的第二和第三个脚趾与肠胃有关,因此,经常活动它们可以达到健胃的目的。
一个人的肠胃功能好不好, 从脚趾的状态就可以判断出来。胃肠功能好的人,第二、三个脚趾往往粗壮而有弹性,站立时抓地牢固;胃肠功能差的,这两个脚趾干瘪而无弹性,站立时往往抓地不牢。
活动脚趾的方法非常简单,最常见又有效的有以下几种:
脚趾抓地:采取站或坐的姿势,将双脚放平,紧贴地面,与肩同宽,凝神息虑,连续做脚趾抓地的动作60—90次。在做此动作时可赤脚或穿柔软的平底鞋,每日可重复多次。
中医理论治疲劳
现代中医认为,疲劳为一个病名,有其病因病机,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是必须重视的新病种,归于亚健康范畴,涉及五脏六腑,主要以脾、肝、肾为主。可以通过中医辨证组方调治,以达到预防、治疗、控制的目的。
疲劳为元气耗伤之虚证与心理变化(或不畅)双重因素所致。治疗上不仅要补虚扶正,也应祛疲安神。一方面,补虚固元,滋养机体,虚得补,正则旺,疲劳自除;另一方面,调畅心志,舒心畅意,神得安,心则宁,疲劳可消。
1、从脾治,益气健脾,祛疲养神,主治脾伤疲劳证
脾伤疲劳证多因饥饱失常,酒食过度,或忧愁思虑过多,或工作繁重杂乱,应酬频繁,形体劳役所致。青少年则可因用脑过度,思虑伤脾所致。本证因脾伤中亏,肢体乏养。可见怠惰嗜卧,四肢乏力不收,大便泄泻,懒于言语,恶食纳少,舌苔薄白腻,或厚腻,或舌质偏淡,脉缓而大或浮,或细,或濡诸症。
西洋参或党参、炒白术、茯苓、炙黄芪、山药、砂仁、青皮、陈皮、木香、鸡内金、莱菔子、紫苏梗、藿香、甘草等。方中西洋参或党参、炒白术、茯苓、炙黄芪、山药益气健脾,砂仁、青皮、陈皮、木香行气调中运脾,紫苏梗、藿香化湿醒脾,鸡内金、莱菔子消食理脾,甘草益气和中。诸药共奏益气健脾、祛疲养神之功。
2、从肝治,养阴柔肝,祛疲醒神,主治肝伤疲劳证
肝伤疲劳证多因酒食应酬过多,或工作压力大,或喜怒不节,谋虑过度,或疲劳过度,情绪心理的改变超过肝的调节能力所致。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云:“肝者罢极之本”,明确指出肝脏功能失调是产生疲劳的重要原因。肝藏血,主疏泄,肝能藏魂,魂与神密切相关,可影响心理活动,神经活动过度会影响肝,从而降低肌肉活动能力。肝主筋,筋是连属关节,“诸筋者是属于节。”筋是肌肉发力引起肌体运动,“筋,肉动也。”
本证因肝伤阴亏,肢体不濡,可见疲倦乏力,肢软少动,运动减少,或有低热口干,五心烦热,或目赤易怒等,舌质偏红或苔薄少,脉细弦或滑。养肝是消除疲劳及养生的最佳选择。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玄参、茯苓、泽泻、酸枣仁、柴胡、赤芍、红花、炙甘草等。方中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玄参滋阴养肝;茯苓、泽泻祛湿健脾养肝,并取茯苓生肝化湿之功,泽泻利水泄热之效;酸枣仁养阴安神;柴胡舒肝气,为引经药;赤芍、红花活血柔肝,取红花养血柔肝,赤芍凉血软肝;炙甘草甘平调补,缓和药性,调和诸药。若酒伤者,增葛花、枳木具子解酒醒脾。诸药共奏养阴柔肝,祛疲醒神之功。
3、从心治,养心宁心,祛疲益神,主治心伤疲劳证
心伤疲劳证多因谋虑过度,工作压力大、节奏快,噪音或紧张所致。本证因心伤神扰,肢体无主,可见面色不华,疲劳而不耐劳累,休息后疲乏有所缓解,甚则心悸、多梦。舌苔薄白或边尖略红,脉细弦或滑。药取黄连、百合、珍珠母、龙骨、紫贝齿、酸枣仁、合欢皮、茯神、郁金、柴胡、川芎、丹参、炙甘草等。方中黄连、百合清心安神,珍珠母、龙骨、紫贝齿镇心安神,酸枣仁养心安神,合欢皮解郁安神,茯神健脾安神,郁金化痰解郁,柴胡舒肝解郁,川芎、丹参活血畅心,炙甘草宁心安神,调和诸药。诸药共奏养心宁心、祛疲益神之功。
4、从肾治,强肾固精,祛疲提神,主治肾伤疲劳证
肾伤疲劳证多因素体禀受不足或久劳久病,身心疲惫所致。本证因肾伤阴亏,肢体无养,可见肢体酸懒、耳鸣、精神昏愦、记忆力减退、或有腰膝酸软,足跟酸痛。舌质偏淡、苔薄少或光红无苔,脉细数或濡细。宜用民间验方冬虫夏草炖乌龟:冬虫夏草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多种微量无素,如锌、铬、锰等,又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发挥特殊的生理功能,具有具有补腰肾、降肝火、治疗腰腿痛的功效。配方:选用质地优良的福临门冬虫夏草3克,川芎5克,淫羊霍10克,肉苁蓉12克,土伏苓15克,草龟1只约300克。 做法:把全部用料洗净放入锅内,放适量清水,文火煮3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本方具有良好的补肾、活血作用,连续服用10天可取得显著的疗效.
牛肉的中医理论
中医认为:牛肉补脾胃,益气盘,强筋骨。治虚损羸瘦,消渴,脾弱不运,痞积,水肿,腰膝酸软。
①《别录》:"主消渴,止泄,安中益气,养脾胃。"
②《千金·食治》:"止唾涎出。"
③《本草拾遗》:"消水肿,除湿气,补虚,令人强筋骨、壮健。"
④《滇南本草》:"水牛肉,能安胎补血。"
⑤《韩氏医通》:"黄牛肉,补气,与绵黄芪同功。"
【用法与用量】内服:煮食、煎汁或入丸剂。
【中药选方】①补诸虚百损 :黄犍牛肉(去筋膜,切片,河水洗数遍,仍浸一夜,次日再洗三遍,水清为度,用无灰好酒同入坛内,重泥封固,桑柴文武火煮一昼夜,取出如黄沙为佳,焦黑无用,焙干为末,听用);山药(盐炒过),莲肉(去心,盐炒过,并去盐)、白茯苓、小茴香(炒)各四两,为末。每牛肉半斤,入药末一斤,以红枣蒸熟去皮,和捣丸,梧子大。每空心酒下五十丸,日三服。(《乾坤生意》返本丸)
②治脾胃久冷, 不思饮食:牛肉五斤,胡椒五钱。荜茇五钱,陈皮二钱,苹果二钱,缩砂二钱,良姜二钱。上件为细末,生姜汁五合,葱汁一合,盐四两,同肉拌匀,腌二日,取出,焙干作脯,任意食之。(《饮膳正要》牛肉脯)
③治腹中癖积:黄牛肉一斤,恒山三钱。同煮熟,食肉饮汁,癖必自消。(《卫生杂兴》)
有黄牛肉、水牛肉之分,以黄牛肉为佳。其性味甘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族、烟酸、钙、磷、铁、胆甾醇等成分。具有强筋壮骨、补虚养血、化痰熄风的 作用。牛肉的营养价值 高,古有“牛肉补气,功同黄芪”之说。凡体弱乏力、中气下陷、面色萎黄、筋骨酸软、气虚自汗者,都可以将牛肉炖食。若手术后的病人,可用牛肉加红枣炖食。
牛肉 牛筋的性味甘平 ,有补肝强肾、益气力、续绝伤的作用。血虚、骨折病人可食之。牛肝性味甘平,能补血养肝明目,凡疳夜盲、产后血虚、面色萎黄者可多食。牛血性味甘凉 ,能养血理血,滋阴润肤。牛脂能治诸疮疥癣。
《本草纲目》指出,牛肉能“安中益气、养脾胃,补虚壮健、强筋骨,消水肿、除湿气”。
适用最好的人群
牛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比猪肉更接近人体需要,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生长发育及手术后、病后调养的人在补充失血和修复组织等方面特别适宜。寒冬食牛肉,有暖胃作用,为寒冬补益佳品。中医认为:牛肉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化痰息风、止渴止涎的功能。适用于中气下陷、气短体虚,筋骨酸软和贫血久病及面黄目眩之人食用。
絮瓜瓤的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认为,该品味甘性平,入肺、胃、肝经,为医用、食疗佳品,具有通经活络、清热化痰功效,《本草再新》记载:“通经络,和血脉,化痰顺气”,可用于:①风湿痹证。本品善袪风通络,唯药力平和,多入复方中应用。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肢体麻痹,常与秦艽、防风、当归、鸡血藤等配伍。②胸胁胀痛。本品能入肝活血通络,常用于气血瘀滞之胸胁胀痛,多配柴胡、香附、瓜蒌皮、郁金等。③乳汁不通,乳痈。本品体轻通利,善通乳络,治产后乳少或乳汁不通者,常与王不留行、路路通、穿山甲、猪蹄等同用;治乳痈肿痛,每与蒲公英、浙贝母、瓜蒌、青皮等配伍。此外,本品又能治跌打损伤、胸痹等。
养肾的中医理论
中医以为,肾有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 主水液代谢等功能,被称为“先天之本”。肾亏精损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故许多养生家把养肾作为抗衰防老的重要措施。
养肾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养精保肾。人体衰老与寿命的长和短在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肾气的强弱。《黄帝内经》指出:“精者,生之本也”,《寿世保元》云:“精乃肾之主,冬季养生,应适当节制性生活,不能姿其情欲,伤其肾精。”以上养生家提示我们,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精的充坚与否,亦是决定人们延年益寿的关键。精气流失过多,会有碍“天命”。冬属水,其气寒,主藏。故冬天宜养精气为先,对性生活有节制,以益长寿。
食药粥温肾元,填补表髓。肾中精气有赖于水谷精微的供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冬天气温较低,肾又喜温,肾虚之人通过膳食调养,其效果较好 。补肾食品有多种。冬天一般可以选用核桃、枸杞、狗肉、羊肉、黑芝麻、龙眼肉等温性食物。肾虚有阴虚、阳虚之分,进补时对症用膳,方可取得显著效果。肾阳虚可选服羊肉粥、鹿肾粥、韭菜粥等温肾壮阳之物;肾阴虚宜选服海参粥、地黄粥、枸杞粥等滋补肾精之品。
适当运动,健肾强身。肢体功能活动。包括关节、筋等组织运动,由肝肾所支配,因而有肝肾同源之说。善养生者,在冬季更注重 锻炼身体,以取得养筋健骨、舒筋活络、畅通血脉、增强自身抵抗力之效。锻炼时运动量要适当,散步、慢跑、做健身、打太极拳都是很好的运动方式,只要持之以恒,定能达到健肾强体之目的。
牛肉的中医理论
中医认为:牛肉补脾胃,益气盘,强筋骨。治虚损羸瘦,消渴,脾弱不运,痞积,水肿,腰膝酸软。
①《别录》:"主消渴,止泄,安中益气,养脾胃。"
②《千金·食治》:"止唾涎出。"
③《本草拾遗》:"消水肿,除湿气,补虚,令人强筋骨、壮健。"
④《滇南本草》:"水牛肉,能安胎补血。"
⑤《韩氏医通》:"黄牛肉,补气,与绵黄芪同功。"
湿气的中医理论
一、湿气——万恶之邪
吃肉吃得太多,吃的食物里有污染,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所以大便无法正常。为什么成型的大便很少呢?中医里讲,脾虚则便溏,中国人本应以五谷杂粮为食,以肉食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觉得很亏,长期这样,伤害的是脾胃,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 中,中医最怕湿邪。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寒湿袭人。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又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
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以前仅仅盛行于我国西南的川菜,风行全国,就是因为川味是辛辣的,以前只有生活在湿邪比较重的西南一带人需要用它来化解体内的湿气;全国人体内都有湿气了,都需要辛辣来化解,于是大家本能地爱上了川菜。
老人常晒脚心保健康
脚部保健方法有以下几种: 动趾健胃:日本医学家最近研究发现,经常活动脚趾可以健胃。经络理论认为,胃的经络通过脚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间,胃经的原穴也在脚趾的关节部位,故脚的二趾、三趾粗壮有弹性。另外,胃肠功能强的人,站立时脚趾抓地也很牢固。胃肠功能较弱的人,不妨经常锻炼脚趾。每天抽出一点时间,练习用二趾和三趾夹东西,或在坐、卧时有意识地活动脚趾,持之以恒,胃肠功能就会逐渐增强。 晒脚强体:早晨或傍晚脱掉鞋袜,将两脚心朝向太阳晒20—30分钟,专家称之为脚心日光浴。
此法的妙处在于让阳光中的紫外线直射脚心,促进全身代谢,加快血液循环,提升内脏器官的活力,使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此法对佝偻病、鼻炎、贫血、低血压等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浴足养生:浴足与通常的洗脚相似,但不尽相同。开始时水不宜过多,浸过脚趾即可,水温在40-50℃。浸泡一会儿后,再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保持在60℃左右。同时两脚不停地活动或相互搓动,以促进水的流动。每次持续20-30分钟,以身上感到微热炎上。
若用冷热水交替浴足,还可收到治疗头痛、失眠、心绞痛、鼻炎支气管炎、足扭痛等效果。 摩脚美容:面部皮肤疾患一部分是由病原微生物所致,如扁平疣、毛囊炎、疖疮等,其余大多与人体内环境的失调及系统的功能紊乱有关,如痤疮、黄褐斑、湿疹等。研究表明,利用足反射的全足按摩美容法,可以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及局部器官、组织、细胞的自动调节,使机体内环境达到平衡,收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具体做法是每次先将全足按摩3—5遍,再有针对性地按摩,如痤疮多按摩足外侧的孵巢(睾丸)反射区;黄褐斑可按摩右侧足底的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生殖腺等反射区:湿疹则按摩足背部的面部、胸部淋巴腺等反射区。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30—40分钟。
经常活动脚趾可以健脾养胃
当出现胃肠道不适的时候,试试动动脚趾头。近日,日本医学家研究发现,经常活动脚趾可以健胃。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中医内科杨国华教授指出,对脾胃虚弱的人来说,经常活动活动脚趾确实能起到健脾养胃的作用。
从经络看,胃经是经过脚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间,管脾胃的内庭穴也在脚趾的部位。一般来说,胃肠功能强的人,站立时脚趾抓地也很牢固。因此,胃肠功能较弱的人,不妨经常锻炼脚趾。
活动脚趾时可以站立,让脚部的经络受到一定的压力,脚趾可以练习抓地、放松相结合的方式,对经络形成松紧交替刺激。还可以每天抽一点时间,练习用二趾和三趾夹东西,或在坐、卧时有意识地活动脚趾,持之以恒,胃肠功能就会逐渐增强。特别是现在临近年底,饭局多,饮食没有节制,易吃伤脾胃,常活动脚趾能在一定程度上帮脾胃减负。
杨国华教授建议,还可以顺手将小腿从上到下依次按摩一次,效果会更明显。因为,小腿上集中了不少消化系统的穴位,像管脾经、肝经的足三阴在小腿内侧,管胃经、胆经的足三阳在小腿外侧,能够健脾的足三里在膝盖下三寸的外侧。按按这些穴位,都可以起到健脾养胃的作用,特别是足三里,过去就有“按按足三里,胜过老母鸡”的说法。
自己在家里做不用刻意讲究章法,力度以能够承受为度,按后觉得舒服即可,不要在过饱和过饿时按摩。需要注意的是,儿童脾胃的穴位和成人不同,因此,儿童不要选择这种方法来健脾养胃。
老年人常晒脚心保健康
中医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应的穴位,脚底是各经络起止的汇聚处,脚背、脚底、脚趾间汇集了很多穴位;有的科学家还认为脚是人体第二心脏,脚掌上有无数的神经末梢与大脑相连,是人体的保健“特区”。
脚部保健方法有以下几种:
动趾健胃,经常活动脚趾可以健胃。经络理论认为,胃的经络通过脚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间,胃经的原穴也在脚趾的关节部位,故脚的二趾、三趾粗壮有弹性。另外,胃肠功能强的人,站立时脚趾抓地也很牢固。胃肠功能较弱的人,不妨经常锻炼脚趾。每天抽出一点时间,练习用二趾和三趾夹东西,或在坐、卧时有意识地活动脚趾,持之以恒,胃肠功能就会逐渐增强。
晒脚强体,将两脚心朝向太阳晒20—30分钟,专家称之为脚心日光浴。此法的妙处在于让阳光中的紫外线直射脚心,促进全身代谢,加快血液循环,提升内脏器官的活力,使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此法对佝偻病、鼻炎、贫血、低血压等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浴足养生,但不尽相同。开始时水不宜过多,浸过脚趾即可,水温在40-50℃。浸泡一会儿后,再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保持在60℃左右。同时两脚不停地活动或相互搓动,以促进水的流动。每次持续20-30分钟,以身上感到微热炎上。若用冷热水交替浴足,还可收到治疗头痛、失眠、心绞痛、鼻炎支气管炎、足扭痛等效果。
摩脚美容,如扁平疣、毛囊炎、疖疮等,其余大多与人体内环境的失调及系统的功能紊乱有关,如痤疮、黄褐斑、湿疹等。研究表明,利用足反射的全足按摩美容法,可以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及局部器官、组织、细胞的自动调节,使机体内环境达到平衡,收到一定的治疗效果。具体做法是每次先将全足按摩3—5遍,再有针对性地按摩,如痤疮多按摩足外侧的孵巢(睾丸)反射区;黄褐斑可按摩右侧足底的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生殖腺等反射区、胸部淋巴腺等反射区。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30—40分钟。
阳痿是不是肾虚的一种表现
一、阳痿早泄患者多伴有肾虚
阳痿早泄从中医临床有多种分型,肾虚只是其中一种。阳痿早泄者多由先天不足肾之精气亏虚,房事过度损伤肾气肾精。中医认为肾藏精、生髓成精,阳痿或早泄是由于肾藏精的功能减弱,不能供给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需要精微物质,导致性生活时间短或者无法正常勃起。阳痿早泄都是以虚症为多见,与肾虚有直接的关系。
二、肾虚容易导致阳痿早泄
专家表示,中医理论称肾为先天之本,为生命之根。人体生命活动及生理运动之原动力。如果劳倦淫欲过度,久病伤精,则会出现肾虚表现。一般出现腰脊酸软,听力减退,滑精早泄,或阳痿不举等症状。肾虚不一定是阳痿,也不一定是早泄,但是肾虚会导致阳痿早泄等性功能障碍。
穴位的中医理论
涵义
腧(shù,第四声)穴学是研究腧穴的位置特点、主治作用及其基本理论的一门学科,是针灸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本专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代结合腧穴的形态结构和针灸效应等进行研究,使腧穴学的内容更为丰富。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腧”通“输”,或从简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黄帝内经》又称之为“节”、“会”、“气穴”、“气府”等;《针灸甲乙经》中则称之为“孔穴”;《太平圣惠方》有称做“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为“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素问.气府论》解释腧穴是“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说明腧穴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互相输通的特殊部位。“输通”是双向的。从内通向外,反应病痛;从外通向内,接受刺激,防治疾病。从这个意义上说,腧穴又是疾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的刺激点。
穴道:是人类及动物共有的电位最高的皮下电场区,是神经主干和神经末梢经过的地方,是人类和动物身体中电势能最高的地方,这部分破坏或者坏死,以及外力破坏及阻碍,都会引起麻、胀、痒、痛、酸等症状,甚至会产生组织、器官、循环和心脑不适、还可导致残疾、衰竭、窒息及死亡等症,穴道是活体中重要的电场,也是与大脑密切联系场所。人体总计穴位有720个,医用402个,其中要害穴位有108个,有活穴和死穴之分,不致死的穴为72个,致命为36个。
来源
中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们祖先就已经知道人体皮肤上有着许多特殊的感觉点[4] 。公元前五至一世纪写下的著名医典《黄帝内经》就已指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并记载了160个穴位名称。晋代皇甫谧编纂了我国现存针灸专科的开山名作《针灸甲乙经》,对人体340个穴位的名称、别名、位置和主治一一论述。迨至宋代,王惟一重新厘定穴位,订正讹谬,撰著《铜人腧穴针灸图位》,并且首创研铸专供针灸教学与考试用的两座针灸铜人,其造型之逼真,端刻之精确,令人叹服。可见,很早以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知道依据腧穴治病,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腧穴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1882年,布里克斯发现人体表面存在温点和冷点而被誉为躯体感觉生理学的先驱。
《类经·人之四海》载:“输、腧、俞,本经皆通用。”因此,腧穴又有输穴、俞穴之称,也有叫穴位、穴道或孔道的。按照中医基础理论,人体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它既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还是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的施术部位。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驱病迅速”的神奇
按摩脚底有什么好处
揉大脚趾——缓解眼干
中医认为,“肝主目,肝开窍于目”,意思就是肝主管眼睛,肝提供的血液及其阴津物质,源源不断地上输于目,才使目得以濡养。
因为肝经起于大脚趾,所以经常按揉大脚趾对可加强肝经的气血,从而滋养眼睛,缓解眼干吗,眼痒等不适症状。
按摩脚背——缓解扁桃体发炎
脚背上大拇趾根部两侧的部位,这就是扁桃腺的反射区,扁桃体发炎时,这个部位一按就会很疼,所以很容易就能找到。左、右大脚趾都要按摩,一只脚趾按摩5分钟。可有效缓解由于扁桃体发炎引起的咽喉肿痛。
转脚腕——降低血压
对老人来说,经常转动脚腕子,有助于抗衰老、降血压。每天早晚各做1次,一般每次左右各转100下,有高血压的人,一般有踝部发硬的症状,转动踝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长期坚持,有很好保健作用。
扳扳脚趾——健胃养胃
人的第二和第三个脚趾上的穴位与肠胃有关,按摩二、三脚趾趾缝间的内庭穴,可达到健胃的目的。
有消化不良,有口臭、便秘的患者,最好顺着脚趾的方向按摩此穴,以达到泻胃火的目的。
对于脾胃虚弱、腹泻、受凉或进食生冷食物后胃痛加重的患者,可逆着脚趾的方向按摩此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