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脾艾灸哪里 艾灸太白补益脾经
养脾艾灸哪里 艾灸太白补益脾经
盘腿坐,太白在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艾灸方法:盘腿正坐,按照要求找准穴位,取一燃着的艾条在手,悬于太白穴上方,以自己能感受到艾条灼热之感即可,注意不要将燃着的艾条直接接触到皮肤,每次灸3-5分钟。
艾灸功效:太白是脾经的原穴,灸治这个穴位能补益脾经经气,健脾和胃,治疗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经常灸疗此穴能消食化滞,通腑泄热,预防肥胖。
百日咳艾灸行吗
百日咳通过艾灸可以调理。
身体不佳,先天不足,后天缺补,导致肺脾气虚,内隐伏痰,外感风邪,这是引起百日咳最为常见的原因。通过艾灸相关穴位,可以调理身体阴阳平衡,宣通肺气,驱散风邪,调理气机,增强身体抵抗力,起到防治百日咳的作用。
邪侵肺卫型百日咳艾灸方法
治法:宣肺化痰止咳。
艾灸处方:大椎,列缺,肺俞,风门,合谷。
艾灸方义:选大椎解表,风门,肺俞,肃肺疏表;合谷,列缺,为手阳明,太阴经原络配穴法,以清热化痰,解表止咳。
艾灸方法:
1.隔姜灸:选大椎,风门,肺俞三穴,艾炷如麦粒大,切鲜姜片垫铺穴上,每穴可灸3-5壮。
2.温针灸:合谷,列缺二穴用消毒后的亳针施提捻转泻法,再以艾绒少许包裹针柄末端,点燃急吹,令其速燃速灭,大椎以亳针刺,施迎随泻法,令针感沿脊柱向下传导。
痰热壅闭型百日咳艾灸方法
治法:清热化痰,降逆镇咳。
艾灸处方:身柱,丰隆,尺泽,大椎。
取穴方义:身柱穴位于两肺俞之间,属督脉,取身柱以理气降逆平喘;丰隆能豁痰降逆平冲气;尺泽为手太阴肺经合穴,专治本腑,且能止咳止血;大椎通阳泄热。
艾灸方法:
1.艾柱灸:每穴可灸1-3壮,艾柱如麦粒大,每日1-2次,针灸尺泽穴注意消毒亳针,且勿伤血脉,临床可亳针点刺出血后隔蒜片施艾炷灸疗。
2.艾条温和灸:将艾条点燃,采用艾条温和悬灸法,每穴灸5分钟,每日2-3次均可。
3.针刺加灸:以1寸亳针,消毒后刺诸穴,行提插捻转泻法,不留针,再于背部身柱穴施以隔姜灸法。
脾肺气虚型百日咳艾灸方法
治法:健中扶正,温养脾肺。
艾灸处方:脾俞,肺俞,足三里,太渊,太白。
取穴方义:脾肺气虚以脾俞,肺俞以匡其正,合胃经合穴足三里,健中培土以生金,太渊,太白分别为手,足太阴经的原穴,合用乃是十二经子母补泻中脏与脏的大五行配穴法,虚则补其母,补肺经属土的原穴太渊,再加用脾经属土的原穴太白。
艾灸方法:
1.艾柱灸(补法):依方选用上穴,取艾灸如麦粒大,置穴位上施灸,待皮肤温热红润时即取下,勿使太过,每穴灸3-5壮,灸毕用手按压,每日1次。
2.艾条温和灸:选用上穴,用细艾条悬空灸之,每穴灸3-5分钟,每日可灸1-2次。
艾灸百会穴的作用
一、补中益气艾灸养生方
1 施灸方穴 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渊。
2 方穴功用 益气行血、通经活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健脾和胃、温中散寒、脾肾双补、化水利湿、调和营卫。
3 方穴主治 可作为一切亚健康艾灸养生保健的基础施灸方穴,还可治疗气虚血瘀之中风、胃脘痛、腹胀、腹泻、气短、乏力、腰腿无力、浮肿等症。
二、五脏俱补艾灸养生方
1 施灸方穴 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
2 方穴功用 补五脏、调气血、安神定志、通经活络。
3 方穴主治 可用于强身健体、防治亚健康、体质衰弱。还可治疗心悸气短、腰酸乏力、中风后遗症及一切虚劳损伤。
心悸是否可以艾灸 心脾两虚型心悸艾灸
治则:养心健脾,补血定悸。
艾灸处方:膈俞,脾俞,内关,足三里。
艾灸方义:膈俞为血会,内关宁心宽胸,二穴相配,养血定悸。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取脾俞,足三里以助生血之源,共奏健脾益血,养血定悸之效,烦热,虚火面赤加三阴交,太溪。
灸法:
1.艾条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10日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2天。
2.艾炷灸:每穴3-5壮,每日灸1次,10次为一疗程。
心悸艾灸哪里
心悸可以艾灸
心悸多因素体虚弱,心血不足或优思过度,劳伤心脾,使阴血亏损,心失所养,神志不宁;或肾阴亏损,水火不济,虚火妄动,上扰心神;如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上犯于心,心阳被遏,心脉痹阻,均可发为本病。临床上根据其证候特点,可分为心气不足,心阴亏虚,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痰浊阻滞六种类型。灸法治疗本病以补益气血,调理阴阳为主,以求气血调畅,阴平阳秘。艾灸相关穴位有补益心气,滋养阴血,宁心安神,补血定悸之功,对心悸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心气不足型心悸艾灸
治则:补益心气。
艾灸处方:膻中,心俞,气海,关元,间使。
艾灸方义:气会膻中与心俞同用可调补心气,气海,关元培补元气而固本,间使宁心安神,主治心悸,心痛。五穴相配,标本同治,心慌,心悸可止,失眠加神门,善惊加大陵,多梦加太冲。
灸法:
1.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7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3天。
2.艾炷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5-7壮,7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3天。
心阴亏虚型心悸艾灸
治则:滋养阴血,宁心安神。
艾灸处方:阴郄,郄门,心俞,巨阙。
艾灸方义:阴郄,郄门分别为手少阴,厥阴经之郄穴,两穴同用能养阴定悸,心俞,巨阙为俞募配穴,能协调心经气机而收镇惊宁神之效;多梦加太冲,面赤加劳宫。
灸法:艾炷灸,用补法,每穴灸3壮,每日灸1次,10次为一疗程。
心脾两虚型心悸艾灸
治则:养心健脾,补血定悸。
艾灸处方:膈俞,脾俞,内关,足三里。
艾灸方义:膈俞为血会,内关宁心宽胸,二穴相配,养血定悸。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取脾俞,足三里以助生血之源,共奏健脾益血,养血定悸之效,烦热,虚火面赤加三阴交,太溪。
灸法:
1.艾条灸: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灸1-2次,10日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2天。
2.艾炷灸:每穴3-5壮,每日灸1次,10次为一疗程。
小儿疳积能艾灸吗
小儿疳积能艾灸。
小儿疳积时间长,消耗掉身体正气,就会造成气血两虚,而艾灸通过对特定穴位的刺激,有助于补充阳气,通畅经络,补益脾肾,从而对治疗疳积起到一定的作用。具体艾灸方法如下:
脾胃不和型疳积艾灸
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与任脉穴为主。
治法:健脾和胃。
艾灸处方: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
取穴方义:疳积者,脾气不升,胃气不降,上下不通之痞病也,故本方首选脾俞,以其有健脾化湿,理气和中之功,主治小儿疳积。
中脘居中焦,胃于任脉,为胃经之募穴和六腑会穴,具有健脾益胃,降逆和中,化湿消积之功,为治胃病之主穴。
足三里,为胃经合穴,《针灸甲乙经》曰: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也。
脾气得升,胃气得降,上下通泰,何积聚只之有?以上四穴相配,为治脾胃不和疳积之要方。
艾灸方法:
1.温和灸:以细枝艾条回旋温和灸上四穴,每穴5-10分钟,每日1次。
2.艾柱灸:每穴可灸3-5壮,每日1次。
脾虚夹积型疳积艾灸
取穴以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及经外奇穴为主。
治法:健脾化积消痞。
艾灸处方:章门,四缝,膏肓。
取穴方义: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章门穴在肝经上,又是脾经之募穴和脏之会穴,具有疏肝健脾,化滞利湿之功。
四横为治小儿疳积之要穴,因其病久积甚,故选用膏肓,意在滋肺健脾,益肾培元,扶正化积。
艾灸方法:
1.艾炷灸:取章门,膏肓,用小米粒大艾炷灸之,每穴3-5壮,每日1次,3周为一疗程。隔物灸即可。
注:将三棱针消毒后点刺四横穴,出黄稠粘液为佳。
气血亏耗型疳积艾灸
取穴以任脉为主,兼取督脉及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之穴。
治法:补气益血,回阳固脱。
艾灸处方:神阙,关元,长强,章门,脾俞。
取穴方义: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乃为血,水谷精微必赖胃之腐熟和脾之转输,再加心肺阳气锻炼,方可化生气血。本方取神阙,补益脾胃,调气暖中;用关元温肾壮阳,壮火以煖土;长强回阳固脱;章门疏理肝脾,化湿滞,是寓疏于补之中的配穴方法。
艾灸方法:
1.艾炷灸:上方选取2-3穴,取艾炷如麦粒大,每穴灸5-10壮,间日1次。
2.隔盐灸:取神阙穴,凡脱症急用粗盐填平肚脐,用黄豆粒大艾炷隔盐灸之,每次20-30壮。
养脾艾灸哪里 艾灸血海补脾益血
血海穴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屈膝取穴。
艾灸方法:取燃着的艾条在手,燃端对准血海,以感到温热为度,注意燃端不要直接接触皮肤,以免烫伤,每次灸3-5分钟。
艾灸功效:血海是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灸此穴位能补脾益血,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在饭前灸治不但能起到控制食欲的功效,还有预防雀斑的作用。
闭经艾灸哪里最快
血枯型闭经艾灸方法
治则:补气血,益冲任为主,佐以养血,滋阴,健中。
艾灸取穴:膈俞,肝俞,肾俞,脾俞,关元,气海,足三里;中虚者,加灸胃俞,中脘;肝肾虚者,加灸命门,阴谷,腰夹脊,膏肓,内关,神门。
艾灸方义:血之会穴膈俞,脾,肝,肾三俞,调益三阴经之精血,关元填精培元,足三里健中斡旋,脾肾复健,精血得复,血盈海充,时自溢下,闭自开,枯自解矣。
艾灸方法:除背俞穴须让他人帮助外,腹部和下肢穴均可自行灸疗,每穴艾条悬灸15-30分钟。
血滞型闭经艾灸方法
治则:理气活血,祛痰化瘀。
艾灸取穴:中极,合谷,太冲,血海,三阴交,丰隆。
艾灸方义:中极为任脉穴而近胞宫,合血海以化瘀通经,配合谷,太冲,开四关,疏肝理气,调经活血,佐三阴交以健脾化湿,丰隆豁痰降逆。
艾灸方法:以上诸穴多宜先以亳针刺,施泻法。
1.中极穴:亳针2.5-3寸,消毒后,施呼吸补泻手法的泻法后,再用开阖泻法起针,令针感向会阴部放射,再以隔姜艾炷灸,艾炷如蚕豆大,点燃后急吹其火,令其速烧速尽,可灸3-5壮。
2.血海,三阴交:可施4温针灸泻法,亳针刺后令针感向足下放射,取半寸艾条置于针柄,吹火助燃,以助其行滞散结通经之力。
痔疮艾灸那个部位 太白
太白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属足太阴脾经。
太白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脚气,痔漏等,艾灸太白对于治疗痔疮很有效果。
面瘫艾灸部位图片 面瘫常用艾灸部位
面瘫艾灸多以阳明经腧穴为主,足太阳经腧穴为辅。
治则:祛风通络,养血合营。
艾灸处方:颊车,地仓,翳风,合谷,阳白,外关,足三里,下关。
艾灸方义:翳风,合谷,下关,外关疏散风邪,通经活血;颊车,地仓,阳白疏调局部经气,通经活络;足三里补益脾胃,益气生血。
灸法:
1.温和灸:每次选用4-7个穴位,每穴灸5-15分钟,每日灸1-2次,5-7次为一个疗程。
2.隔姜灸:每次选用4-6个穴位,每穴灸507壮,艾炷如黄豆大,每日灸1次,5-7次为一个疗程。
面瘫能不能艾灸
面瘫能艾灸。
本病多由于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面部经络,导致气血痹诅,面部少阳经络,阳明经筋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治疗以祛风通络,益气养血为主,通过艾灸相关穴位,有益风祛瘀,活血通络之功,对改善面瘫症状有明显效果。
面瘫常用艾灸部位
面瘫艾灸多以阳明经腧穴为主,足太阳经腧穴为辅。
治则:祛风通络,养血合营。
艾灸处方:颊车,地仓,翳风,合谷,阳白,外关,足三里,下关。
艾灸方义:翳风,合谷,下关,外关疏散风邪,通经活血;颊车,地仓,阳白疏调局部经气,通经活络;足三里补益脾胃,益气生血。
灸法:
1.温和灸:每次选用4-7个穴位,每穴灸5-15分钟,每日灸1-2次,5-7次为一个疗程。
2.隔姜灸:每次选用4-6个穴位,每穴灸507壮,艾炷如黄豆大,每日灸1次,5-7次为一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