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分类有哪些
大肠息肉分类有哪些
大肠息肉分类方法不一,根据息肉外观可描述为:菜花样息肉,乳头状息肉,桥状息肉,广基息肉,带蒂息肉等。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是组织学分类:
(1) 腺瘤性息肉:是最多见的一种,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3种。
(2) 炎症性息肉:是肠粘膜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肠结核病人。
(3) 错构瘤型息肉:多发生在儿童。
(4)增生性息肉。
大肠息肉大多没有临床症状,仅在肠镜、钡灌肠或尸体解剖中偶然发现。少数病人可有以下症状:
(1) 便血:粪便常呈鲜红色,以绒毛状腺瘤及幼年性息肉较多见。
(2) 粪便改变:有时粪便中有较多粘液。
(3) 腹痛:比较少见。
大肠多发息肉癌变率高吗
要知道大肠息肉癌变率就得先了解什么是大肠息肉?大肠息肉是怎么回事?大肠息肉是指肠腔内黏膜表面的隆起病变,大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一般来说大肠息肉很常见,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而且也具有一定的恶变倾向,恶变率大概是为10%。大肠息肉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
部分大肠息肉在某些因素的长期刺激下有一定的癌变倾向,但不是所有的大肠息肉都会癌变。不同种类的大肠息肉,癌变机会有大有小:
(1)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是一种癌前病变,特别是大于2cm的腺瘤性息肉发生癌变的几率很高;
(2)错构瘤性息肉,最典型的病例是P-J综合征患者消化道内的息肉,一般认为癌变几率很小;
(3)炎性息肉,又称假息肉。常继发于结肠各种炎症性疾病,比如溃疡性结肠炎、缺血性肠病和肠结核等,一般认为这类息肉不会发生癌变;
(4)增生性息肉,又称化生性息肉,比较多见,一般不会发生癌变。
哪些大肠息肉必须早期切除呢
事实上,大肠癌的癌前病变是肿瘤性息肉(又称大肠腺瘤),统计表明,80%的大肠癌都是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的。而大肠息肉和大肠腺瘤是两个并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息肉≠腺瘤
大肠息肉是指自黏膜表面突向肠腔的隆起性病变,可以带蒂或不带蒂。在大肠息肉中,有些是肿瘤性息肉,有些是非肿瘤性息肉。其中,肿瘤性息肉占70%~80%,与大肠癌关系密切,而非肿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它们的发生、发展与大肠癌关系不大。
肿瘤性息肉分三种,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绒毛状腺瘤,这三种腺瘤是病理上的三种分类。一般地说,小的息肉多数是管状腺瘤,大一点的息肉是混合性腺瘤,再大一点的息肉则是绒毛状腺瘤。不同种类的腺瘤,癌变机会不一样,管状腺瘤较低,混合性腺瘤稍高,绒毛状腺瘤最高。另外,腺瘤癌变率也与大小有关,1厘米大小者为1%~2%,1~2厘米大小者为10%,2厘米大小者为40%。
癌变时间为5~10年
从癌变时间上来看,腺瘤发生癌变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至少5年,平均5~10年。另外,有资料表明,单个腺瘤者29.7%发生癌变,2~5个腺瘤者的癌变率为51.7%~76.9%,6~48个腺瘤者的癌变率为80%。
一般来说,腺瘤性息肉中的绒毛状腺瘤发生癌变概率很大,如果不治疗,百分之百会癌变。因此,一旦病理检查发现该息肉是绒毛状腺瘤,必须及早摘除。而家族性息肉病是与遗传有重要关系的疾病,属癌前病变,如果不做任何治疗,最后发展成大肠癌的风险很高,也必须积极切除。
手术、检查需谨慎
目前,大肠腺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内镜下手术和开腹手术。内镜下手术切除大肠腺瘤创伤不大,但技术要求高,出血和穿孔危险性大。更重要的是,内镜手术切除前,如果还不能完全肯定所切组织是大肠腺瘤还是大肠癌,病人就将面临肿瘤未切干净、容易复发,以及切除过程中肿瘤扩散、转移、种植等后果。
需要提醒的是,在同一个病人身上,腺瘤可能只有一个,也可以发生多个,发生多个的机会在30%左右。因此,医生大多会仔细检查病人身上可能存在的其他大肠腺瘤。另外,大肠腺瘤很容易复发,据统计,病人再发腺瘤概率为30%~50%。因此,腺瘤摘除后并非一劳永逸,定期做肠镜检查非常必要。通常,病人手术后头1年应随访1次,以后每2~3年随访1次,有的需要终身随访。
直肠息肉的问题是什么
对于直肠息肉,在临床中,我们并不少见,直肠息肉分类均按组织学表现和病理性质划分。
1、新生物:计有管状腺瘤、管状绒毛腺瘤、绒毛腺瘤和家族性腺瘤息肉病。这类息肉是由肠上皮生长的新生物, 极易发生癌变。
2、错构瘤:这类肿瘤是正常组织的异常混合, 一种或数种组织过度生长的肿瘤。包括:幼年息肉、幼年息肉病、黑斑息肉和黑斑息肉综合征。息肉一般不会恶变, 但息肉病则多会恶变。
3、炎性息肉:即假息肉, 由肠粘膜溃疡而引起。常见的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良性淋巴样息肉和良性淋巴样息肉病, 属正常淋巴组织, 与癌变无关。
4、增生性息肉:又叫化生性息肉。是在直肠和结肠粘膜上的无蒂小结节, 可单个孤立, 也可多发, 颜色与周围粘膜相同, 直径仅有几毫米, 一般无症状, 多并发腺瘤。
5、综合征类:该类病在肠胃内有息肉, 在胃肠道外有特殊表现。
肛门息肉分类
息肉的主要症状为便血、脱垂、肠道刺激症状。
息肉分类均按组织学表现和病理性质划分为以下几类:①新生物,②错构瘤,③炎性息肉,④增生性息肉,⑤综合征类。在引发大肠癌的诸多因素中,息肉是不容忽视的常见原因之一。虽说息肉有癌变倾向,但也不是都会变成癌。若是在短期内迅速长大,直径大于2厘米以上时,应警惕癌变
肠癌祸起腺瘤
大肠息肉在消化科比较常见,它是大肠腔内黏膜长出的隆起物,看起来就是一个个大小不一的肉疙瘩。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是腺瘤,虽然这是良性病变,但随着腺瘤增大,癌变率则升高,故肠腺瘤被认为是“癌前病变”。
有研究认为,大约70%的结直肠癌起源于腺瘤。大多数大肠息肉起病隐匿,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少数患者会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带血和黏液,稀便,次数增多,还可有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适,或出现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一般情况下,较难发现息肉,常常是因为患者的肠道功能不良、排便习惯改变甚至是便血来就诊,经肠镜检查才发现。专家提醒,凡出现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状者,应注意做肠镜检查,以提高大肠息肉的发现率。
发现息肉并及时在肠镜下予以切除,是大肠癌的重要预防方法之一。肠息肉大部分是肠黏膜的一个新生物,在未作病理检查这个“金标准”之前,一切诊断只是猜测,不切除它,留在体内毕竟是一个“定时炸弹”。如果是腺瘤等癌前病变,随着息肉的增大,数目的增加,癌变机会也迅速增大,直径超过2cm的腺瘤近半数会恶变成癌。即使是炎症性息肉,对身体的危害性虽然小些,但随着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带来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长期便血、腹泻、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因此,发现肠息肉应将其切除。
专家建议,40岁以上者,即使没有不适表现,也应做肠镜检查。以下三种人属于高危人群,更应高度重视筛查息肉及大肠癌。(1)一级亲属有大肠癌史或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史;(2)本人有癌症史或肠息肉史;(3)同时具有以下两项者:慢性便秘、慢性腹泻、黏性血便、慢性阑尾炎史等。
切除息肉不需开刀。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现在,大部分大肠息肉的切除已不需要开刀。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飞速发展,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已是很成熟的一种治疗方法。其适应症有(1)各种大小的有蒂息肉和腺瘤;(2)直径小于2cm无蒂息肉和腺瘤;(3)多发性腺瘤和息肉,分布分散,数目较少。可以说,内镜下肠息肉切除已成为肠息肉治疗的常规方法,除了极少部分直径过大、内镜下形态明显恶变或数目过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内镜下将肠息肉完整切除。对比开刀,内镜下进行息肉切除具有明显优势。病人恢复快且费用低。内镜下进行息肉切除对身体损伤小、痛苦少,因此该方法现已广泛普及。
术前准备十分重要。大肠镜检查前一天,专家建议吃一些无颜色、少渣或者流质的食物,如鱼、蛋、牛奶、豆制品、粥、面条、面包、香蕉、冬瓜、马铃薯等。按照医生的要求服用清肠剂,大肠镜检查前需要进行充分的肠道清洁,以减少检查的难度及确保检查的准确性。目前常用的安全性较好的肠道清洁方法是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液,同时喝足够多的水以清洁肠道,肠道清洁以水样便为标准。对于肠道清洁不满意者,还可结合大肠水疗达到更好的肠道清洁效果,满足肠镜检查的需要。平素便秘的病人,检查前一天晚上服用轻泻剂,如蓖麻油、番泻叶,同时多饮水。检查当日要在医生或护士的指导下进行肠道清洁准备工作,检查前半小时,安静休息。检查前认真听取医生介绍检查的过程,解除思想顾虑。检查前病人应洗澡换上清洁的衣裤。检查时,病人先取左侧卧位,腹部放松,并屈膝。然后,听从医生指挥,按要求转动更换体位。
得了大肠息肉需要到医院做哪些检查
1.X线钡餐灌肠虽能通过钡剂的充盈缺损敏感地发现大肠息肉,但对病变常常不能正确分类和定性。
2.内镜检查发现的息肉均须作活组织检查,以了解息肉的性质、类型以及有无癌变等。小的或有蒂息肉可用活检钳或圈套器电切摘除后送验,大的或广基的息肉则往往只能行钳取活检。是发现和确诊大肠息肉的最重要手段。
3.由于同一腺瘤中,不同部位的绒毛成分量及不典型增生程度往往不一,所以钳取活检处病变并不能完全代表全貌。活检处无癌变亦不能肯定腺瘤他处无癌变。因此腺瘤的不典型增生程度及无癌变往往需切除整个肿瘤,仔细地切片检查后方能肯定。钳取活检病理结果可供参考,但并非最后结论。
胃息肉分类有哪些
胃息肉是胃部良性肿瘤的一种。在早期的发病症状中,和胃炎的症状相似。主要是恶心、呕吐、拉肚子等等,所以很多的医生也会造成一定的误诊。胃息肉通过胃镜的方法可以检测出来,为了治疗这种疾病医学专家还将胃息肉进行了分类,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胃息肉分类有哪些?
一、临床分类
1.从形态上可以分为广基息肉和带蒂息肉。
2.从息肉数目不同可以分为:单个和多发息肉。如果息肉数目多时,叫做息肉病。
3.日本三田分类法:分为四型。
Ⅰ型:最为常见。息肉形态一般呈无蒂半球形,息肉隆起与胃黏膜间角大于90度,色泽与周围粘膜相似或稍红,好发于胃窦、胃体及胃底。
Ⅱ型:息肉呈半球形,无蒂,息肉隆起,与胃黏膜间夹角近90度,表面发红,中央可见凹陷,多见于胃体、胃窦及胃底交界处。
Ⅲ型:息肉多发于幽门窦部,表面不规则,呈菜花样、山脉状或棒状,无蒂,息肉与粘膜间夹角小于90度。
Ⅳ型:息肉有细蒂,蒂之长短不一,表面光滑,可有糜烂及颗粒状改变,异型性显著。Ⅳ型息肉癌变率很高,可高达25.7%。临床上以Ⅰ型多见。
二、病理分类:
按最常采用Mings分类法分为再生性胃息肉及腺瘤性胃息肉两大类。 I
(一)再生性胃息肉——即为增生性息肉。
临床比较常见。息肉分布于胃内的部位不定。多数发生于胃炎较重的部位,息肉以多发多见,直径约1cm,表面光滑呈分叶状。息肉的成分多为指状细长的嵴和高分化类似于幽门腺上皮的扩张腺窝组成。不规则的腺窝呈分支形和囊样变。增生的上皮细胞较大,深染色、单层,核位于基底部,但分裂像少见。胞浆可分泌粘液,PAS阳性。间质为粘膜肌向粘膜表面呈放射状生出的平滑肌束及胶原纤维组成,有时息肉有大量血管瘤样的血管及浆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少数伴有上皮细胞的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癌变率较低。
(二)腺瘤样息肉。
根据腺瘤的形态又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状腺瘤。
1.腺瘤性息肉
即息肉状腺瘤,发生于胃粘膜的各处,幽门区约占一半,为胃腺瘤中较常见的类型。单发最多见,也可多发。常为广基无蒂,也有时有蒂。体积比增生性息肉大,直径一般约2cm。镜下结构为排列规则的管状腺体,腺体扩张成囊状的偶见。腺体被复单层柱状上皮,排列较密,细胞浆少,粘液分泌活性减少,核深染呈柱状,体积大小一致,可见核分裂象。常见有肠上皮化生于腺体中,间质主要由富含血管的纤维组织构成,而其中可见有程度不等的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2.乳头状腺瘤
即绒毛状腺瘤,发病在临床中极少见到。肉眼观察可呈乳头状及绒毛状,常为广基无蒂,镜下结构为柱状上皮细胞被复分支状含血管结缔组织索芯组成。事实上,以上两类腺瘤常混杂存在于同一息肉内。直径超过2cm的息肉,常有腺体异型性增生,甚至发生原位癌和浸润癌。异型性增生的腺体表现在腺上皮由高柱状变为低柱状,核分裂象增多。立方形,粘液分泌减少,嗜酸性胞浆增多,并且核增大,染色质增多,核排列不规则。在发生原位癌时,以上所述异型性变化加重并同时出现腺体生芽及表现腺体背靠背。文献报道有25%~72%的绒毛状腺瘤出现恶变,转移约12%。
(三)胃的特殊性息肉
1.错构瘤性息肉
临床中错构瘤性息肉可单独存在,也可与粘膜皮肤色素沉着和胃肠道息肉病(Peutz-Jegher综合征)共同存在。没有伴随肠息肉病的胃错构瘤性息肉,局限于分泌胃酸区的胃上部,为无蒂和直径小于5cm的息肉。在P-J综合征中,息肉较大,而且可有蒂及分叶状。组织学上错构瘤性息肉具备正常成熟的粘膜成分的不规则生长,粘液细胞增生,混杂有壁细胞和主细胞。腺窝呈囊性扩张。平滑肌纤维束从粘膜肌层向上呈放射状,将正常胃腺体分成小叶。间质为轻度水肿充血。小的错构瘤性息肉于镜下活检可见完整。而较大的息肉活检仅可见到增生的表面及腺窝的上皮。
2.异位性息肉
主要由异位的胰腺或Brunner腺构成,也有包括在错构瘤性息肉范围内。沿胃大弯,尤以幽门及窦部几乎单独可见的异位胰腺,常见的表现是幽门阻塞。肉眼观察异位胰腺为一狐立的凹陷的无柄的结节。在组织学上胰组织最常见于粘膜下层,以致内镜活检时可漏诊,异位胰腺有时也可出现在粘膜层,可见腺泡、导管及Langerhans岛,可混有Brunner型腺体。如被平滑肌包围时即成为腺肌瘤。异位息肉于十二指球部最常见,也可见于幽门和窦部。其表面常形成溃疡。在组织学上粘膜和粘膜下层可见正常的或者囊状的Brunner腺与平滑肌束。
3.家族性息肉病
息肉发生于胃的所有部位。 以胃窦部数量最多而且体积最大。伴有增生性和腺瘤性息肉,体积从0.2~4cm大小不等,表面平滑,由弥漫散在的被复单层柱状上皮的成熟粘液、浆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白细胞浸润、疏松、水肿和充血的间质构成。偶见乳头状突起的腺体。其中一些腺体成囊状,充满粘液。无粘膜肌改变。被认为这种息肉为良性且具有错构瘤的性质。
以上就是胃息肉分类。不同的类型,形成的原因是不同的,对疾病的处理方法也不同的,为了治疗这样的疾病,还是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在选择治疗方法的时候一定要慎重的选择,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身体体质的治疗方法啊。
什么方法预防结肠癌呢
1、积极防治肠道疾病,积极锻炼身体。预防各种息肉、慢性肠炎(包括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慢性痢疾等,对于肠道息肉更应及早处理。大肠息肉分为五大类,即腺瘤性息肉、生化性息肉、炎症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其中腺瘤性息肉是真性肿瘤性息肉,是一种大肠癌癌前病变,所以当发现大肠内有腺瘤时,就应进行治疗,摘除腺瘤并进行病理学检查,希望在良性腺瘤阶段予以摘除,以防大肠癌。
2、定期检查。对大肠癌的高危人群,如40岁以上男性,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患者,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及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应定期检查,警惕大肠癌的信号及早期症状,如大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交替,大便带血或黑便,大便形状变扁变细等。
3、每天摄食高纤维素食物。发现,在高脂肪、膳食纤维不足的膳食情况下,尤其多吃羊、牛肉类脂肪的人群,大肠癌发生率明显比吃低脂肪膳食的人群高。高脂肪饮食可促使肠腔中厌氧菌的生长,会产生更多的致癌成分;膳食纤维少,排便慢、粪量小,致使致癌物与肠粘膜接触时间延长。因此,专家指出,预防大肠癌要从饮食习惯开始。每天应摄食高纤维素食物,例如冬菇、木耳、紫菜、荞麦、红薯、黄豆、青豆、玉米和各种水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