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狍子虫病发病率与季节变化有关吗
隐狍子虫病发病率与季节变化有关吗
隐狍子虫病在一年内四季均有发生,但仍具有较强的季节性,温暖,潮湿季节发病率高,国内报道夏季和秋季为高峰期,江苏省城乡7个居民点进行调查发现,39例隐狍子虫病感染均在夏季发现,高峰期为6-11月,启蒙山区在夏秋季粪便中隐狍子虫虫卵检出率最高,表明隐狍子虫病的流行有季节性消长,多发生于温暖,雨季和湿润月份。
气候变化或引发人类心理疾病
一项最新研究说,气候变化不只影响环境,还会影响人们的心情,从不同方面造成更多心理问题。
研究人员在新一期《心理医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分析许多资料后发现,气温升高会导致精神病发病率和自杀率上升。
气候变化还会间接导致心理问题,如气候变化会使洪水、台风和干旱等自然灾害增多,而遭受这些自然灾害的人们会出现更多心理问题。
研究人员说,气候变化议题越来越热,但是气候变化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却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这可能会使数百万人的心理健康处于风险之中。
他们呼吁政策制定者更加重视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心理问题。
流感在家庭中的交叉感染严重
美国家庭医生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AAFP)的研究发现,流感在家庭环境中的发病率大大高于流感的平均发病率,季节性流感的平均发病率为10-20%,而流感会导致家庭1/3以上成员感染,有孩子的家庭比没有孩子的家庭感染流感的几率会提高30-40%。
有超过80%以上的时间是在家庭环境中,而流感在发病前1天和发病后一周左右都具有传染性,所以家庭往往是流感病毒传播的“温床”;
据统计,城市家庭现有人均居住面积约为12-13平米,且多数家庭为老少三代共居,家庭环境中难以做到有效隔离;
人们普遍对流感缺乏必要的重视和科学的预防。从近几年流感疫苗接种的人群分布情况看,接种流感疫苗比较多的两个人群是在校学生和成年人,占疫苗接种总量的86.8%,而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多数为老年人)、学龄前儿童(包括已经上幼儿园的孩子和3岁以下婴幼儿)流感疫苗的接种比例约为13.2%,这些数据从一定意义上说明流感在家庭中的落后于学校和单位。
狂犬病发病率
很多报道都表明,狂犬病的发生概率正在逐年的上升。这关于犬类狂犬病毒的影响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对犬类进行定期性的清洁,避免引起身体上病菌的感染是非常重要的。
2008年8月发表在国际学术杂志《BMC传染病》的一文《中国狂犬病趋势(1990-2001年)以及广东省暴露后治疗》,指出“1996年报道的狂犬病例只有159例,但到2006年这一数字跃升到3279例,增加了20多倍。”作为一种毒害人类神经非常强悍的病毒,狂犬病导致的死亡率几乎是 100%。此消息一出,中国不少舆论和媒体开始报道狂犬病疫情回升背后的种种隐忧,中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发言人张永振曾指出:“狂犬病毒潜伏期长达 10多年甚至20多年,使很多被狗咬伤的人产生恐慌”。在这一情景下,中国绝大部分医院和卫生医疗机构,在接收狗咬患者后的处理方式一律为注射狂犬病疫苗。[详细] 媒体的宣传报道断章取义,导致民众对狂犬病恐慌造成大众对狂犬病恐慌的原因之一,是媒体连篇累牍的“健康狗带狂犬病毒”的宣传。1992年,广东省卫生防疫站报告,对该省8个县、市的市场屠宰的 1258只食用狗的脑标本进行检查,狂犬病毒抗原的平均阳性率为17.7%,最低的地方为10.8%,最高竟达30%。许多报刊上经常所说的健康狗的“带毒率”17.7%,来源就在这里。后来其他省市的防疫站相继进行一些调查,都宣称“健康犬带毒率”很高,多数报道的家犬带毒率为8%-15%,其中大部分为“健康”带毒。如山东省健康犬带毒率为15.3%和22.2%(邵县);吉林为15.8% ;河北衡水市为23.7%。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篇文章中说,上海的“受检犬中有40%为无症状的携带狂犬病毒”。国内外疫苗公司兴风争抢中国市场:20-30亿的牟利空间统计显示,中国被狗咬伤而注射狂犬病毒疫苗的数量,达到了1200万1500万支,按每支疫苗200元计算,总计达到20至30亿元。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狂犬疫苗消费的最大市场。在这一环境下,国内外数十家疫苗公司抢夺市场的竞争很激烈,一些疫苗公司故意夸大狂犬病在人体内的潜伏期。
通过狂犬病毒让我们反思如果我们身边有犬类,很可能会因为我们的忽视而感染狂犬病毒。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自己的爱犬患上了狂犬病毒应该及时的去兽医那里及时的诊断,避免对我们人体产生危害。
皮肤病是怎么样发生的
一、一般因素
(1)种族、性别与年龄:皮肤病的发病率可因为这些因素的差异而不同.如白种人基底细胞上皮瘤发病率高于有色人种,SLE等结缔组织疾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中老年皮肤肿瘤发病率较高。
(2)职业与个人卫生:职业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可诱发某些皮肤病,如农业劳动中患尾蚴皮炎,个人卫生讲究较好则感染性皮肤病大为减少。
(2)季节与社会因素:随着季节变化,各病种比例亦有一定改变,如夏季真菌性皮肤病增多,冬季冻疮、银屑病增多。社会风气的净化、全国范围内的大力防治可减少传染性疾病的蔓延。
二、常见病因
理化因素:压力与摩擦、局部温度变化过快、放射、光照、热辐射、化学试剂等因素均可引起皮肤病发生。
生物因素:昆虫叮咬、接触某些植物、寄生虫与微生物感染均为常见致病因素.如病毒感染引起的各种病毒性皮肤病。
食物与其他疾病:有些食物如虾等易致过敏性疾病发生。内脏病变、局部感染、血液与淋巴循环障碍等可引起相关皮肤病,如糖尿病患者易患瘙痒症,局部感染引起传染性湿疹样皮炎,循环障碍可致紫绀、象皮肿等。
遗传:有些疾病有明显的家族史,如鱼鳞病、白化病等。
神经精神因素:神经损伤可引起营养性溃疡,压力与紧张和斑秃、慢性单纯性苔藓等发病密切相关。
代谢与内分泌因素:代谢障碍可引起皮肤淀粉样变、黄色瘤等,Cushing's综合征则易发生痤疮、多毛等。
另外,有些因素可加重皮肤病从而影响疾病转归。如过度搔抓继发感染:热水烫、肥皂水洗、用药不当加重湿疹病变;曝晒可加重光敏性疾病。
低温阴雨易诱发冠心病
冬季干燥阴冷、寒风凛冽,心脏不好的人群在此时要注意有效的护理,冠心病在寒冷的冬季发病率极高,专家建议此病患者在冬季应注意御寒保暖,减少外出活动。那么下面就具体给大家详解读冠心病在不同的季节有着怎样的关系,应该做好哪些防治措施。
气候寒冷的天气或冬春季节,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就会增加。北京地区防治冠心病协作组与天气气候研究所协作发现,急性心肌梗塞每年有两个高峰期,即11-1月和3-4月。11-12月是秋季转入冬季,3-4月则由冬季转入春季,二者均是季节转换时期,冷空气活动频繁。1月时值隆冬季节,寒风刺骨,气温持续最低,常出现发病高峰日。并选出了三个与此病有关的最优因子为:气温、日变差(相邻两日的日平均气温之差)和平均风速。持续低温、阴雨和大风天气容易发病。此外,在年平均气压高低不同时期亦有显着差别,以气压低时发病高。
在寒冷、潮湿和大风天气,冠心病发病率高是因为寒冷刺激,特别是迎风疾走,易使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体循环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多,同时,也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使管腔持续闭塞,或挤压斑块使内膜损伤,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使管腔急性堵塞,也可导致急性心肌梗塞。因此,在高发季节里,冠心病患者应注意御寒保暖,减少户外活动,以防疾病发生。
以上就是专家介绍的关于冠心病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相关内容。小编提醒患者极其家属有病一定要及早治疗,以免耽误治疗的最佳时机,祝您早日康复。
空气污染与糖尿病发病率有关
1、空气污染与糖尿病发病率有关
一项针对4000名生活在洛杉矶的黑人妇女的研究表明,那些住在汽车尾气严重污染地区的妇女们患上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几率更高。
研究发现,住在汽车尾气主要污染物氧化氮含量较高地区的黑人妇女,其患糖尿病的几率比住在空气清新的地区的黑人妇女高了25%,患高血压的几率也高了14%。
研究者发现长期暴露在交通污染导致的恶劣空气中,可能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病几率,这对那些生活方式健康、不吸烟以及经常锻炼的人更为明显。
2、清晨与傍晚空气好?
人们习惯上认为锻炼身体以早晨为最佳,其次是黄昏,因为那时的空气最新鲜。可实际上却恰恰相反,研究证明,在一般情况下空气污染每天有两个高峰期,一个为日出前,一个为傍晚。据检测,在一天24小时中,上午、中午和下午空气污染很轻,其中上午10点左右和下午3~4点空气最为新鲜。
这主要是由于气象因素造成的,由于昼夜间的垂直温差明显变化,当地面温度高于高空温度时,地面的空气容易上升,污染物容易被带到高空扩散;当地面温度低于高空温度时,天空中就形成逆温层,它像一个大盖子一样压在地面上空,使地面空气中各种污染物不能扩散。而一般在夜间、早晨和傍晚最易出现逆温层。
季节性哮喘的发病原因
第一、疾病发病时间
季节性哮喘的发病与气候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季节不同,哮喘发病时的症状表现和轻重程度也会有较大差异。一般来讲,春末(4、5月份)、秋初(9、10月份),患者发病次数会大大增加,而且气喘也会加重,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症状反而会减轻,对此许多哮喘患者都深有体会。
第二、季节变化的影响
季节交替而导致的气温、湿度、气压的变化是最主要的季节性哮喘的发病原因。气温骤变可能影响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进而引发疾病。湿度过高会增加人体的呼吸频率,同样也有诱发疾病的可能。而且湿度的增加还会促进病菌的生长和繁殖,增加过敏原数量,从而使发病次数增加。
第三、植物变应原的影响
春末秋初是许多植物开花结果的季节,而植物变应原(如花粉)又是哮喘的诱发因素之一吗,所以当春秋两季空气中漂浮的吸入性变应原种类增多、密度高、数量变大时间,患者就容易发病。季节性哮喘发作的主要原因是患者长期并大量接触这些变应原。因此建议患者在这样的季节尽量不要出门。
季节性哮喘的发病原因还与动物皮毛、家居环境、工业刺激物有关,所以患者居住环境的卫生与否也会影响疾病的发作,干净卫生的环境下患者发病次数会减少。
平时该采取什么措施来预防隐狍子虫病
(一)针对传染源
患者应及时隔离治疗。
隐孢子虫的保虫宿主包括:哺乳动物, 鸟, 鱼和爬行动物,动物间、动物与人之间可以交叉感染,如牛的隐孢子虫可以感染人。其他保虫宿主有:猪、猫、鹿、豚鼠、小鼠、大鼠、羊。幼年动物排卵囊数更多。对动物饲养场有针对性地采取消毒、隔离措施,包括动物粪便无害化处理,动物常规检疫等防治措施。
(二)针对传播途径
防止水源及食物的污染极为重要。饮用水取水口应重点保护,防止受污染,应当远离动物饲养场所。
病人与病畜的粪便应加强管理以防止粪便污染食物和饮水;卵囊在外界抵抗力强,常用的消毒剂不能将其杀死,10%福尔马林、加热65~70℃30 分钟可杀死卵囊。病人用过的肠镜等器材、便盆等,在3%漂白粉澄清液中浸泡15 分钟后再予以清洗。
(三)针对易感人群
人体志愿感染的实验中,30 个卵囊可使20%的人、100 个卵囊可使 40%的人感染, 由此推算最小感染剂量时是1个卵囊就可使人感染。加之卵囊的抵抗力强,所以,对于该病的预防措施是加强卫生宣传和管理,切实搞好环境和个人卫生。
提倡熟食,动物、水产品一定要煮熟,尤其要避免生食贝类食品,隐孢子虫卵囊在牡蛎中可生存>2月。有多次食源性隐孢子虫暴发感染是由于食品加工人员手污染了卵囊,接触食品造成人群感染。
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养成常规或经常洗手、饮用烧开水的习惯
季节变化怎样预防癫痫病发作
(1)天气一般比较干燥,容易出现口干咽燥、便秘等。患者需留意室内的温度和湿度,保持良好的通风,夜晚盖好被子,避免感冒、腹泻等,耗损机体的正气,导致癫痫发作。
(2)饮食上要忌口,天气寒冷时人们多想吃一些辛辣刺激性食物来御寒,但该类食物确实癫痫病人要少吃或者不吃的。因为辛辣刺激性食物容易刺激患者的脑神经,诱使癫痫发作。
(3)气温变化会引起癫痫发作。气温转低后,患者要留意保暖,最好逐渐的增加衣服,如果骤增衣服会降低机体对气候转化的适应力。
(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过度吸烟,饮酒,熬夜是目前职场白领的通病,但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严重损害了人体的生态平衡,长期在这种不良生活习惯中生存,必然导致癫痫病的反复发作,影响了癫痫病的治疗。
白血病发病率
白血病(Leukemia)是造血系统的原发性肿瘤,俗称“血癌”.若不予以积极治疗,急性白血病的自然病程(从确诊后计算)平均为2.2月,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简称“慢粒”)虽经化疗,亦仅缓解3-5年,发生急变.白血病的死亡原因,主要为继发感染和内脏出血.
白血病严重地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威协着人类的生命.世界各地白血病的发病率有逐年递增的趋势.据统计,白血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为3-4/10万人;各省,区的发病率也有异地功能的差异.日本约为6.7/10万人;美国为3.9-15/10万人;英国为4.7-12.1/10万人.
至于白血病类型的分布,世界各地亦不完全相同.我国与亚洲一些国家相似,急性病多,占70%以上,其中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简称“急淋”);慢性型不足30%,以慢粒多见,而慢淋仅占2%.欧美各国,急性型与慢性型白血病约各占50%,尤以慢淋为多见,约占总白血病发病率的30%.
在各型白血病中,男,女性别之比约为2: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各型白血病有其好发年龄,急粒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简称“急单”)以40岁以上的成年人为多见,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年龄大于60岁. 急淋则多见于儿童,青少年,尤以12岁以下更为多见,成年人约占20%.慢粒多见于成人,慢淋多见于老年人,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从白血病流行病学研究可以看出,白血病在儿童及青年中,恶性肿瘤中列足首位,死亡率较高,虽然治疗方法有了很大改进,但长期存活不能另人满意.如成人急淋2年生存率,国外先进水平才30%-50%,国内不足30%.疗效差的甚至不到10%.儿童急淋的疗效优于成年,5年生存才60%.急非淋完全缓解率,成人为60%-70%,儿童为70%-80%,5年无病生存,成人20%-40%,儿童30%-30%,另外,白血病治疗时间长,花费大,常常使患者难以承受,.例如骨髓移植需要几十万元,可以看出急性白血病是危害较高的疾病.
白血病俗称“血癌”是世界医学界的一大攻克难题。在西医研究中虽获得一些成果,但有许多的弊端,如西药副作用大,会引发出很多的并发症。西药毒性太大,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西药昂贵,给患者家庭造成很大的负担,甚者倾家荡产。由于骨髓的配型困难,挽救患者生命极少。多数患者而死于以上原因。离开人世,失去了美好的一生。
什么是胃溃疡
胃溃疡是我国人群中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作为消化性溃疡中的常见类型,胃溃疡的地理分布大致有北方向南方升高趋势,且好发于气候变化较大的冬春两季。此外,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可能与吸烟、生活及饮食不规律、工作及外界压力以及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近年来,胃溃疡的发病率开始呈下降趋势,然而其仍属消化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生主要与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损害因素和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平衡有关。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非甾体抗炎药(NSAID,如阿司匹林)、胃酸分泌异常是引起溃疡的常见病因。典型的溃疡疼痛具有长期性、周期性和节律性的特点。其中,胃溃疡多好发于在胃角和胃窦小弯,多见于老年男性患者,其发病与季节变化有一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