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中国儿童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小红帽、大灰狼、白雪公主、小矮人,他们都是曾活跃在每个人孩提时代梦境中的童话人物。你能相信吗?他们已悄悄走出童话书,成为了解孩子个性的好帮手。
中科院心理所张建新研究员的博士研究生李育辉最近在一项名为“童话故事测验的跨文化比较”的研究中,利用童话人物做测量工具,对北京138名7-12岁儿童的个性特征进行了考察,并与希腊同龄儿童的测试结果作比较,通过小红帽、大灰狼们不但测出了中国儿童的个性特点,还发现了中国儿童和西方儿童的个性差异。
运用七组童话人物形象卡片,全面测出儿童的29个个性特征变量
9岁的男孩小Z生活在北京一个中等偏上水平家庭里,最近他可不太让父母省心。不但在家经常闹情绪,顶撞父母,在学校里也总和同学闹别扭。老师说,小Z爱出风头,经常撒谎,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待着,显得有些孤僻。心急的母亲来到中科院心理所,希望专家们能找到小Z行为异常的原因。
让人意外的是,等待小Z的不是连篇累牍的各式问卷,也不是专家面对面因势利导的谈话,而是进行一项从没听说过的“童话故事测试”。半信半疑的母亲被告知千万不要和孩子说,接下来要做的是心理测试,因为这样会加重他们的紧张情绪,影响测试的效果。
小儿多动症的主要危害后果
1、儿童抽动症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儿童抽动症症状的表现常常被同学嘲笑.奚落.使患儿产生自卑,性格孤辟.久而久之孩子变的孤独.不愿与人接触,甚至对嘲笑者产生报复、敌视心理,这样很容易使孩子走上犯罪道路。
2、儿童抽动症患儿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造成学习成绩下降,有的不及格,甚至留级。给孩子及家长都带来很大的痛苦。也影响孩子的将来升学。
3、个性发展问题。4~12岁是儿童自我意识形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儿童心理发育的特点是: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其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对自我形成某种看法和评价,如自己是聪明的还是笨的,是漂亮的还是丑的等等。年龄较小的儿童缺乏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这种自我评价大多来自外界,如老师、同伴和家长。这一时期来自外界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会对儿童自我意识和个性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在这一阶段经常受到家长责骂、老师批评、同学嘲笑,会对儿童心身发展产生巨大伤害。而儿童期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成分,会影响人的一生。儿童抽动症患儿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不但难以建立自尊、自信,形成健全的人格,而且很容易产生反社会心理。部分患儿到了青少年时期即发展成为品行障碍。
4、社会退缩和社交障碍。随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范围逐渐扩大,会产生一些高级的情感体验,如荣誉感、责任感等。如果患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特别是抽动得不到控制,会严重影响他与同学、同伴的交往,产生自卑感、社会退缩、行为不成熟、社交障碍、口吃以及品行纪律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
儿童心理疾病及其判断
一、 心理偏异
据调查,我国儿童心理偏异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
1、 智力落后。智商在69-50之间,记忆不牢,经常丢三落四,不会思考,学习成绩极差。
2、 依赖性格。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凡事都要依赖别人。
3、 放纵行为。任性固执,不听别人批评劝解,稍不如意就大吵大闹。
4、 逆反心理。成心与父母老师“对着干”。
5、 情绪低落。对任何活动都缺乏热情,厌学、厌世、厌与人交往。
二、 心理变态
心理偏异若得不到矫治,就有可能发展为心理变态。儿童心理变态有以下几种:多动症、抽动症、焦虑症、恐怖症、失眠症、攻击症、嫉妒症、贪婪症、懦弱症、性过敏症等。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判断孩子是否存在心理异常:一是心理与行为是否协调一致,二是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是否协调,三是心理特征与年龄阶段是否相符。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身上出现了心理异常的表现,又做不出准确的判断,就应该及时请教心理医生,多关心、引导孩子。既不可置之不理,也切不可随意给孩子扣上患“心理疾病”的帽子,以免加重其心理负担。
儿童学外语切勿操之过急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英语是世界人才的“通行证”,这样的新形势下启发我们,提倡家长同孩子一道成长,家长要做孩子的朋友,互相学习,相互交心,让孩子和自己一起不断努力学习、更新观念,同社会、同孩子一道继续前进。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在未来的社会中长大成才,英语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英特英语专家提醒:家长们不可不注意对孩子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切忌因操之过急而给孩子造成压力。
同时,习惯的力量是一巨大的,许多重要的事情正是靠习惯的力量去完成的。对于儿童的英语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英语的前提。所以,进行“养成教育”便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儿童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家长应该懂得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应对孩子的功课、成绩等操之过急,而要看孩子的整体性表现,为孩子提供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环境,开发他们的潜能并且,要适时地关爱、鼓励孩子,让孩子养成自动自觉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让孩子对英语的学习充满自信心,才能够学的更好。
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和家长的教育,都要根据少年儿童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进行。这样有利于使用适合儿童特点的教材和教学的发发,让孩子学习外语得心应手。与此同时,也需要有家长们的配合,重视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孩子的良好个性。英特实境英语提醒,少儿英语学习需要新模式、全英语的学习环境。实境英语理念是此方面的佼佼者,她从中国儿童英语学习特点出发,始终把最实用的北美口语带给孩子,始终让最快乐的体验充满生活。
中国儿童有哪些心理
(1)学习焦虑
据调查,在全国一些大中城市中,10%以上的小学生存在学习焦虑。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重分数,给小学生心理造成沉重压力引起的。
(2)人际交往焦虑
人际交往焦虑,主要指在与人交往中表现为焦燥不安,无所适从。这种倾向在当今小学生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
人际交往焦虑的产生,一方面是由小学生的家庭交往环境不利所致。另一方面,是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的结果。
(3)自责倾向
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
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关爱与认可的不安。当学生感受到父母、教师、朋友不认可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
儿童心理发展有六个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儿童从出生到成人,其心理发展经历六个较大阶段,这就是:
乳儿期(从出生到1岁)
婴儿期(从1岁到3岁)
幼儿期或学龄前期(从3岁到6岁)
童年期或学龄初期(从6岁到7岁到11-12岁)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11-12岁到14-15岁)
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14-15岁到17-18岁)
不同发展阶段之间存在着量的差异和质的区别,各个阶段具有其本质特点。儿童心理发展同时具有一定的顺序特性,各个阶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各个阶段的先后顺序不能颠倒或超越。我们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掌握它发展的来去龙脉,就可以通过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去发展儿童的智能和个性品质,在可能的范围内加速儿童心理发展的进程。
新生儿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刚出生的宝宝会有心理活动吗?许多人对此提出疑问,“新生儿什么都不知道,怎么会有心理活动呢?”他们认为这就像“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一样不可测定,但研究证实,新生儿的心理活动确实存在。
新生儿出生后,除一般神经学或反射性行为(如觅食反射、拥抱反射、吸吮反射等)外,还有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自出生后,即有对客观发生视觉固定的能力,特别对人脸感兴趣。
新生儿对环境变化所产生的某些行为,称为“适应反应”。当一种新的刺激抵达听、视及其他感觉系统时,新生儿会变得较为警觉,此时头可向刺激方向转动,并伴心率加快等生理方面的改变。当对这种刺激逐渐适应时,则心率减慢。
新生儿最大的特点是: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都极为迅速。婴儿在出生后1个月只有两种反应:一种是获得满足与舒适感后的愉快情绪;另一种是饥饿、寒冷、尿布潮湿等所引起的不愉快情绪。3个月的新生儿即可有欲求、喜悦、厌恶、愤怒、惊恐、烦闷等6种情绪反应。
因此,父母可以根据新生儿的心理特点,更好地与宝宝沟通,更好地培养宝宝的反应能力,并融洽亲子关系。
得了抽动症对孩子有哪些危害
第一,继发学习困难
抽动症患儿由于经常不自主的抽动或发声会引起患儿注意力分散,严重的患儿眼睛很难盯在书本上。有些患儿上课时努力控制自己的发声抽动,注意力不能集中在老师的讲课上,学习成绩一般较差。同学、老师的歧视或嘲笑,使患儿更不喜欢上学,甚至厌学、逃学。
第二,个性发展问题
儿童抽动症多在儿童时期发病,而这一阶段正是孩子自我意识形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儿童心理发育的特点是: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其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对自我形成某种看法和评价,如自己是聪明的还是笨的,是漂亮的还是丑的等等。年龄较小的儿童缺乏独立评价自我的能力,他们的自我评价大多来自外界,如老师、同伴和家长。这一时期来自外界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会对儿童自我意识和个性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有抽动症的儿童由于在这一阶段经常受到家长责骂、老师批评、同学嘲笑,则会对儿童心身发展产生巨大的伤害。而儿童期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成分,会影响人的一生。抽动症患儿如得不到及、有效的心理干预,不但难以建立自尊、自信,形成健全的人格,而且很容易产生反社会心理,部分患儿到了青少年时期会发展成品行障碍。
第三,社会退缩和社交障碍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范围也会逐渐扩大,在交往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高级的情感体验,如荣誉感、责任感等。如果抽动症患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特别是抽动得不到有效控制,会严重影响患儿与同学、同伴的交往,产生自卑感、社会退缩、行为不成熟、社交障碍、口吃以及品行纪律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
学龄前期儿童心理特点
孩子4岁能说很多话,5岁说的话已接近成人,但思维尚未发育完善,不能把复杂的事物表达出来。在满6岁后,能初步掌握一些简单的书面语言,具有认识字母,会拼音,会辨四声,会写字的能力。
这时孩子的无意注意高度发展,因此注意力易转移,有意注意也逐步形成,开始独立组织、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在教育的影响下,有意的识记和追忆能力逐步发展,能运用一些识记方法,记忆的持久性也进一步发展,但精确性不足。
这时孩子能更好地分析、综合外界事物,能更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所以能接受成人的教育,改正一些不正确的语言和行为。
这个阶段孩子的活动范围已很广阔,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好奇,爱问,是增长知识的好时机。抽象逻辑思维和数的概念都开始有一定的发展,想象力也进一步发展,但以无意想象为主。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在正确的教育下也发展起来。意志也有一定的发展,如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等。
这时孩子的情感富有易变性和冲动性、稳定性和有意性逐步增长,能有意地控制情感,但也有一些不良情感如嫉妒、虚荣心等。孩子的个性初步形成,儿童心理活动的独立性和目的性逐步增长,初步形成较稳定、较经常的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