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扑房颤的心电图表现
房扑房颤的心电图表现
1.房扑:房扑本身不产生症状,但心率快时出现心悸、呼吸困难、眩晕等症状。听诊心跳快而均齐。
2.房颤:有无症状决定于心室率及有无心衰,心率快时有心悸、气促、心前区压迫感等。心律绝对不齐,心脉率不一致。
3.室扑或室颤:一旦出现,病人神志很快丧失或抽搐,心音消失。
4.心电图表现
(1)心房扑动:
1)P波消失,出现F波,其形态、间距及振幅均相同,呈锯齿状,频率在250-350次/分,F-F之间无等电位线。
2)QRS波形态和时间正常,或稍有差异。
3)F波与QRS波的关系:①心室律快而匀齐,多为2:1房室传导。②心室率缓慢匀齐,F-R间期固定,多呈4:1房室传导阻滞。③心室律缓慢匀齐,F-R间期不固定伴有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④心室律不匀齐,房室传导比例不固定。
4)可突然发生和终止,也可转为房颤。
(2)心房颤动:
①P波消失,出现不规则的f波,其形态、间距及振幅均不相等,频率在350-600次/分。②QRS波群为室上性,R-R间距绝对不规则。③常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
(3)心室扑动:①主QRS-T波消失。②出现匀齐、连续、波幅相等的正弦曲线样波形。③频率快于250次/分。
(4)心室颤动:①QRS-T波完全消失。②出现形态不同,大小各异,极不均匀的颤动波。③频率在250-500次/分。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一)房扑应与其他规则的心动过速进行鉴别 心室率150次/min左右的房扑需与窦性心动过速和室上性心动过速鉴别。仔细寻找心房活动的波形、及其与QRS波群的关系,辅以减慢房室传导以暴露扑动波的措施,不难作出鉴别。房扑与心房率在250次/min左右且伴有2∶1房室传导阻滞的房速有时难以鉴别。
(二)房颤应与其他不规则的心律失常鉴别 如频发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或房扑伴有不规则房室传导阻滞等。心电图检查可以作出诊断。房颤伴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或预激综合征时,心电图表现酷似心室性心动过速。仔细辨认房颤波、以及R-R间距的明显不规则性,有利于确诊房颤。
(三)房颤伴频率依赖性心室内传导改变与室性异位搏动的鉴别 个别QRS波群畸形有时难以作出鉴别。下列各点有利于室性异位搏动的诊断:畸形的QRS波群与前一次心搏有固定配对间距,其后且有较长间歇;V1单相或双相型QRS(非rSR′型)波群,V5S或rS型QRS波群。以下各点有利于频率依赖性心室内传导改变的诊断:心室率偏快,畸形的QRS波群与前一次心搏无固定间距,大多为一个较长的R-R间距后第一个提早的QRS波群,其后无长间歇;V1rSR′型QRS波群,V6中有小Q波;同一导联上可见不同程度的 QRS波群增宽。
房颤的心电图特点
房颤是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房颤的心电图特点对于早期发现房颤并治疗是很有必要的。
房颤的心电图心律绝对不整齐,P-P间期绝对不齐,在f波不显或由于心室率过快f波观察不清时,可结合P波消失而作出此诊断。
看不到正常的心房波,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f波,以V1、Ⅱ、Ⅲ、aVF导联为明显。
房颤发作频率包括心房频率和心室频率,一般心房频率超过350次/分,心室频率根据传导情况,可快可慢,慢的有70次/分,快的可以达到200次/分。但是房颤的发作频率跟患者有无服用药物、有无甲亢等有密切关系。
心律失常好后会复发吗
室上速是可以通过治疗好转的,对于大多数患者一次消融成功,就好了。但少数情况下,室上速会复发。这是因为心肌是有生命的。诱发心律失常的异常通路就像大树上的一根树枝,若将其折断,多数情况下它就枯死了,但很极少数情况下,这根树枝存活了下来,那就可能引起心动过速的复发。在术中有一些指标可以判断异常通路的电活动是否已被成功阻断,一般在观察30分钟后还要再评价,即使这样还是有极少数的异常通路的电传导在术后可能恢复。术中在异常通路的电活动已被成功阻断后,继续对异常通路进行消融可以降低术后的复发率,但如消融过度也增加心肌穿孔的风险,所以应权衡获益和风险。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在心房和心室之间多数只存在一个异常旁路连接,成功消融后复发的风险在1-2%。房颤最重要的病灶位于肺静脉,而肺静脉与左心房之间存在很多电连接,复发的机会也升高。另外一个与室上速的不同之处是,房颤是一个进展性疾病,年轻时房颤的发生率很低,年龄大了如再合并高血压等疾病则容易患房颤。房颤成功消融后,早期复发的主要原因肺静脉与心房之间的电连接恢复了,而晚期复发的原因则是出现了新的异位兴奋灶诱发房颤。房颤有点像冠心病,冠心病可能是多支血管先后发生问题,这支血管放支架通畅了,但另外一支血管可能还会堵上。
不同的心律失常都是有消融术后复发的定义。更具体地说,房颤消融术后3个月内如果有房速、房扑和房颤复发,如果发作不频,应观察至术后3个月。房颤消融术后3个月,再次出现持续时间超过30秒的房性心律失常,不管房速、房扑、房颤,就可以定义为复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复发的症状,就是突发和突止的心慌或心悸,同时伴有心率的突然加快,每次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发作时心电图记录可明确诊断。
心电图u波的诊断
1.心房肥大:分为左、右心房肥大或双心房肥大,心电图特点为P波异常,多见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或各种病因所致心房肌增厚、房腔扩大。
2.心室肥大:分为左、右心室肥大或双心室肥大,心电图特点为QRS波异常,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病或各种病因所致的心室肌增厚、心室腔扩大。
3.心肌缺血:心电图特点为ST段和T波异常,简称ST—T改变,见于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绞痛发作等。
4.心肌梗死:分为急性期和陈旧期,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点为QRS波、ST—T显著改变,陈旧性心肌梗死的ST—T多恢复正常,仅遗留坏死性Q波。
5.心律失常:正常人的心律为窦性心律,节律均衡,频率为每分钟60~100次。如果心脏激动的起源窦房结或传导系统出现异常,就发生了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率每分钟超过100次为窦性心动过速,常见于运动或精神紧张、发热、甲亢、贫血和心肌炎等。窦性心率每分钟低于60次为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甲低、颅内高压、老年人和部分药物反应。窦性心律不齐的心电图特点为P-R间期异常,临床意义不大。
6.期前收缩:简称早搏,是指先于正常心动周期出现的心脏搏动,之后常出现长间歇称为代偿间歇,分为房性、交界性和室性三种。心电图表现为P波、QRS波和ST—T改变,有完全性或不完全性代偿间歇。偶发的期前收缩可见于正常人,但频发的室性早搏或形成二联律、三联律多见于多种心脏疾病。
异位心动过速:分为阵发性和非阵发性两类,又分为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除频率快、节律不齐外,前者心电图形态多正常,后者QRS波宽大畸形,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非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出现。
7.扑动与颤动:分为心房和心室两大类。心房扑动与颤动为频率在每分钟250~600次的异位节律,P波消失,代之以异常的“F”波,多见于老年心脏退行性改变、高血压病、冠心病、肺心病、甲亢等。心室扑动与颤动属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有生命危险,必须争分夺秒地抢救。
心肌梗塞心电图表现反应
心房肥大:分为左、右心房肥大或双心房肥大,心电图特点为P波异常,多见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或各种病因所致心房肌增厚、房腔扩大。
心室肥大:分为左、右心室肥大或双心室肥大,心电图特点为QRS波异常,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病或各种病因所致的心室肌增厚、心室腔扩大。
心肌缺血:心电图特点为ST段和T波异常,简称ST—T改变,见于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绞痛发作等。
心肌梗死:分为急性期和陈旧期,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点为QRS波、ST—T显著改变,陈旧性心肌梗死的ST—T多恢复正常,仅遗留坏死性Q波。
心律失常:正常人的心律为窦性心律,节律均衡,频率为每分钟60~100次。如果心脏激动的起源窦房结或传导系统出现异常,就发生了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率每分钟超过100次为窦性心动过速,常见于运动或精神紧张、发热、甲亢、贫血和心肌炎等。窦性心率每分钟低于60次为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甲低、颅内高压、老年人和部分药物反应。窦性心律不齐的心电图特点为P-R间期异常,临床意义不大。
期前收缩:简称早搏,是指先于正常心动周期出现的心脏搏动,之后常出现长间歇称为代偿间歇,分为房性、交界性和室性三种。心电图表现为P波、QRS波和ST—T改变,有完全性或不完全性代偿间歇。偶发的期前收缩可见于正常人,但频发的室性早搏或形成二联律、三联律多见于多种心脏疾病。
异位心动过速:分为阵发性和非阵发性两类,又分为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除频率快、节律不齐外,前者心电图形态多正常,后者QRS波宽大畸形,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非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出现。
扑动与颤动:分为心房和心室两大类。心房扑动与颤动为频率在每分钟250~600次的异位节律,P波消失,代之以异常的“F”波,多见于老年心脏退行性改变、高血压病、冠心病、肺心病、甲亢等。心室扑动与颤动属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有生命危险,必须争分夺秒地抢救。
房颤心电图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 /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达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房颤患病率的增长还会与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增长密切相关,未来50年房颤将成为最流行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病因
房颤常见的病因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脏外科手术、瓣膜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栓塞、甲亢等等,与饮酒、精神紧张、水电解质或代谢失衡、严重感染等有关;此外还可以合并有其他类型心律失常。
分类
房颤分类的定义没有统一,按持续时间可以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通常认为阵发性房颤指能在7天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者,一般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持续性房颤指持续7天以上,需要药物或电击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者;永久性房颤指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或在转复后24小时内复发者。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症状有哪些?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是发生于心房内的、冲动频率较房性心动过速更快的心律失常。当心房异位起搏点的频率达250-350次/分,心房收缩快而协调为心房扑动。若频率>350次/分且不规则时,则为心房颤动。那么,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症状有哪些呢?下面,小编将会为你详细介绍。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症状有哪些?
专家表示,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病史、临床表现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的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房扑、房颤发作的频率、发作时心室率的快慢及有否基础心脏病。轻者可无症状或轻度心慌气短,重者有明显心功能不全、心绞痛表现。病史应注意询问房扑、房颤发生的频率和已经发生的时间,每次发作时药物的应用,现在正应用的药物,有无血栓栓塞史。
2、体检发现
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症状有哪些?除原有基础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外,房扑者听诊心律可规整,也可不规整取决于心房与心室传导比率,房颤时心脏听诊心律绝对不规则,心音强弱不等,脉搏次数明显少于心搏数。需检测血压以排除高血压,应观察有无眼球突出和双手细震颤以排除甲亢。
3、辅助检查
心电图除可以明确诊断外,还能了解房扑、房颤时心室率的快慢,对治疗有指导意义,房扑者P波消失,代之以锯齿样的心房扑动波F波,房室传导比率可呈2:1、 3:1或4:1,QRS呈室上性,房颤时P波消失,代之以形态、间距及振幅均绝对不规则的心房颤动波f波,QRS间距绝对不规则。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对阵发性房扑、房颤的诊断有帮助,并能了解发作时最高和最低心室率。
心脏瓣膜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瓣膜心脏病其致病微生物是A型溶血性链球菌。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卫生条件差的地区较易发病。该病的临床表现因不同的病种而有差别。最常见的症状是活动后心慌、气促、胸闷,反复咳嗽及头晕等。严重者有咯血、晕厥、心前区痛、浮种、腹水等。晚期患者可因左、右心功能衰竭或心脏骤停而猝死。
患者既往有风湿热病史。体检心前区可闻及心脏杂音等。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O),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等化验检查对诊断有帮助。心电图、X线胸部平片、心脏超声心动图及彩色多普勒检查能明确诊断。
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
风心病并发的心律失常中以房颤较常见。近20年统计,发生心律失常者占全部风心病的31%,几乎全部见于二尖瓣病变,其中以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较多见,约占39%,其余依次为单纯二尖瓣狭窄、二尖瓣联合瓣膜病变和二尖瓣关闭不全,分别约占27%、20%和14%,而主动脉瓣病变则无一例。
按病变分析,以二尖瓣狭窄最多见,可高达75%;晚期严重二尖瓣关闭不全伴有明显左房增大者,亦常发生房颤。房颤发生与患者年龄、左房大小和病变轻重有关,年龄较大者,房颤较多见;左房壁肌有中度以上纤维化者,约80%发生房颤,如左房壁肌有广泛纤维化,100%发生房颤。
房颤时,心排血量可下降20%~25%,约2.5%~4%的房颤患者可突然死亡。在二尖瓣病变中,其它心律失常有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房扑、房性早搏等。
约10%的主动脉瓣狭窄病例可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包括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左束支传导阻滞。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约1/4~1/3的病例可发生P_一R间期延长,室性早搏也不少见。
心房颤动心电图
①P波消失,代之以小而不规则的基线波动,形态与振幅均变化不定,称为f波;频率约350~600次/分;
②心室率极不规则,房颤未接受药物治疗、房室传导正常者,心室率通常在100~160次/分之间,药物(儿茶酚胺类等)、运动、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均可缩短房室结不应期,使心室率加速;相反,洋地黄延长房室结不应期,减慢心室率;
③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当心室率过快,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QRS波群增宽变形。
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特征
各旁路引起预激的心电图特征如下。
(一)房室旁道 ①PR间期(实质上是P-δ间期)缩短至0.12秒以下,大多为0.10秒;②QRS时限延长达0.11秒以上;③QRS波群起始部粗钝,与其余部分形成顿挫,即所谓预激④继发性ST-T波改变。
上述心电图改变尚有分为A、B两型的。A型的预激波和QRS波群在V1导联均向上,而B型V1导联的预激波和QRS波群的主波则均向下;前者提示左室或右室后底部心肌预激,而后者提示右室前侧壁心肌预肌。这种分类方法虽然受到预激是不同部位旁路所致的多变QRS波群的限制,但有助于区别旁路的心室端在左或右、前或后,因而沿用至今。
(二)房结、房希旁道 PR间期少于0.12秒,大多在0.10秒;QRS波群正常,无预激波。这种心电图表现又称为短PR、正常QRS综合征或L、G、L(Lown-Ganong-Levine)综合征。
(三)结室、束室连接 PR间期正常,QRS波群增宽,有预激波。
预激综合征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预激表现大多消失,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形态正常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并发房扑或房颤时,QRS保持预激特征的不少见,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畸形宽大的房扑或房颤;心室率大多超过200次/min,甚至可达300次/min。房扑时可呈1:1房室传导,并可能辨认房扑波。房颤时心室律不规则,长间歇之后可见到个别QRS波群形态正常(可能为旁路不应期延长,房室结内隐匿传导作用消失后,冲动全部或大部经房室结传导所致),并可能辨认房颤波。心室率极快时,还可伴有频率依赖性心室内传导改变。
房颤如何鉴别诊断
1、房颤与其他不规则的快速心律失常鉴别:心电图中典型的房颤波可与室上速或房扑伴不规则传导阻滞鉴别。伴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或预激综合征的房颤,心电图表现可酷似室速,仔细找出房颤波及心室律的明显不规则性,有利于确诊房颤。
2、房颤伴频率依赖性室内差异传导与室性异位心律失常的鉴别:以下各点有利于室内差异传导到诊断:心室率偏快,畸形QRS呈RBBB型,其出现有长短规律(长间歇后明显提早的QRS畸形),其后无代偿间歇。与之相反的有利于室性异位心搏或心律的诊断。
心得安的适应症
1.作为二级预防,降低心肌梗死死亡率。
2.高血压(单独或与其它抗高血压药合用)。
3.劳力型心绞痛。
4.控制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与儿茶酚胺有关或洋地黄引起心律失常。可用于洋地黄疗效不佳的房扑、房颤心室事的控制,也可用于顽同性期前收缩,改善患者的症状。
5.减低肥厚性心肌病流出道压差,减轻心绞痛、心悸与昏厥等症状。
6.配合α受体阻滞剂用于嗜铬细胞瘤病人控制心动过速。
7.用于控制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心率过快,也可用于治疗甲状腺危象。
心房颤动应该做哪些检查
主要依靠心电图诊断。心电图特点如下:
1.心房颤动典型心电图特点
(1)各导联上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形态各异、大小不同、间隔不等的心房颤动波(f波),频率为350~600次/min(图1)。
(2)QRS波形态、振幅与窦性心律基本相同,或伴有室内差异传导,但振幅变化较大,彼此不等。
(3)R-R间期绝对不匀齐。
2.阵发性心房颤动心电图特点
(1)心房颤动持续时间为几秒到几分钟,长时可达几小时。
(2)多次心房颤动发作之前,常有多个或单个房性期前收缩。有时心房颤动发作前无房性期前收缩,可能属于局灶节律点隐匿性放电,其放电需经心内电图证实。
(3)病人可有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总数常>700个/24h。
(4)诱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期前收缩常与孤立性房性期前收缩的形态相似,偶有形态迥然不同的孤立性房性期前收缩,可能属于旁观者,与心房颤动的诱发无关。
(5)单发的房性期前收缩以及触发心房颤动的第一个异位P波,常重叠在前一个QRS波后的T波中,形成P-on-T现象(图2)。
(6)局灶起源性心房颤动患者体表心电图中,Ⅱ、Ⅲ、aVF导联中一个或多个导联P波呈负正双相时,提示局灶位于下肺静脉。
(7)患者心电图可能有普通形式的心房扑动发生,此时局灶发放的冲动可能侵入心房扑动,使心房扑动突然终止,或使心房扑动演变为心房颤动。
(8)短阵的心房颤动停止后,可间隔一个正常窦性P波后心房颤动再次发作(图3)。
(9)仅仅一个局灶发放的电活动,就可形成不同类型的房性心律失常。单次放电可表现为孤立性房性期前收缩,频率较慢的反复放电可表现为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快速连续的放电可表现为原发性单形性房性心动过速或局灶性心房扑动。这些特点使动态心电图记录时,同一个病人可以发生多变的、反复无常的自发性房性心律失常。
总之,局灶起源性心房颤动的心电图特征表现为多种形式的房性心律失常,包括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的交替发生。房性期前收缩常触发心房颤动。阵发性心房颤动的f波频率相对慢而规整,需与房性心动过速鉴别。
3.心房颤动的心电图分型
(1)根据心电图f波粗细的分型:
①粗波型心房颤动:指f波的振幅>0.1mV。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心房扑动转为心房颤动的过程中。此型对药物、电击复律术的反应好,疗效佳,复发率低。
②细波型心房颤动:指f波的振幅≤0.1mV。多见于病程较长的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患者。此型对药物、电击复律反应差、疗效差。复发率高。
③扑动性心房颤动:或称不纯性扑动(图4)。
(2)根据心室率快慢分型:
①慢率性心房颤动:心室率≤100次/min。见于:A.心房颤动患者病情稳定时,或经洋地黄或β受体阻滞药对病情基本控制时,心室率可波动在70~90次/min;B.年轻健康人的良性心房颤动;C.由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多见于老年人;D.晚期心力衰竭患者,尽管心力衰竭在加重,但心率较慢;E.伴洋地黄中毒或低血钾所致房室传导阻滞。
②快速型心房颤动:心室率为100~180次/min。可产生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影响。见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新近发生的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者较多见。
③极速型心房颤动:心室率在180次/min以上者。多见于:A.预激综合征伴心房颤动;B.奎尼丁在转复心房颤动过程中。对血流动力学产生严重影响。易导致心力衰竭或使心力衰竭加重、心肌缺血及心室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