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常按3穴位可祛湿

常按3穴位可祛湿

腋窝的极泉穴

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是心经的重要穴位,可以去心脏的火毒,应常常去按揉,或者拨动,一般不少于36下,最少一天两次,以疏通经络,还可起到调理睡眠和解决心脏不舒服的问题,包括白领经常不明原因出现的心悸、胸闷状况。

肘窝的曲池穴

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肘关节疼痛(或者肩周炎)、上肢瘫痪、高血压、荨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急性胃肠炎、感冒发热、咽喉炎等。可以在肘窝的位置连续拍打5分钟左右,以感觉到酸胀为宜。

膝窝的委中穴

位于腿窝的中心点上,这里有个穴位叫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经。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去湿通道,而委中穴便是这个通道上的排污口,如果这里不通畅,湿气排不出去,可能会导致关节炎、腰痛等疾病的发生。所以平时在可以按揉此穴位,每次拨动或者敲打不少于36下。

阴陵泉的准确位置图 祛除痰湿 赶走肥胖

中医学认为,人体有痰湿之邪,多是由脾虚运化水湿不利引起,进而导致痰湿蕴藏体内产生肥胖,阴陵泉是全身祛湿邪的要穴,凡是湿邪为患者皆可取该穴祛湿,经常艾灸该穴位可以祛湿邪,润肠通便,从而起到赶走肥胖的作用。

男人体虚吃什么补 男人体虚可按摩调理

脾俞:脾俞穴位于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本穴归属于足太阳膀胱经,是脾的背俞穴,也是调脾的要穴。

中脘: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的位置上。每天艾灸30-40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不适的症状,同时有助于祛湿。

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之合穴,它能够健脾益气,促进脾之运化水谷功能得以恢复,使气机顺达,故刺激阴陵泉可祛湿而健脾。

足三里:位于膝眼外下四横指,它是调理脾胃、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强壮穴!

艾灸祛除体内湿气可以吗

所谓的湿气,在中医看来是万恶之邪。平时如果一个人肉吃得太多,并且食物受到了污染,而且运动的量很少,这样就会导致身体阴盛阳虚,从而失血容易侵入身体,使得我们大便不正常,导致脾胃虚弱,身体运化不全。当身体被湿气侵入之后,一定要积极调理,可以通过艾灸来去除体内的湿气。

中医认为,艾灸有开郁、祛湿、补阳气等作用,特别适合养生。经常艾灸相应的穴位,可祛除体内湿邪,更能起到预防各种疾病的作用。中医学认为,在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湿邪就会成为致病因素,并侵犯人体导致疾病。

湿邪通常分外湿和内湿,无论哪种湿邪,都会使人出现食欲不振、腹满、腹胀等消化功能减退症状,同时伴有精神萎靡、嗜睡、身体发困、不想饮水等一系列症状。艾灸以下五个穴位可以起到很好的祛湿效果。

关元穴 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的要穴。长期施灸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中脘穴 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疾病的各种症状。

丰隆穴 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二横指(中指)处。这个是祛湿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条灸15分钟即可有效健脾化湿。解溪穴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湿的穴位,对解除下肢的水肿效果较好,每日艾灸15分钟。

有的人并不了解湿气究竟是怎么回事,简单介绍一下,如果我们早上起床的时候感觉我们的头上好像有东西在包裹住一样,让我们打不起精神,总是想要赖床,这个时候就说明身体湿气已经比较重了,应该想到通过艾灸调理。如果长期大便不成形,也说明体内存在严重的湿气,应该积极调理。

艾灸祛湿穴位

1、关元穴

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的要穴。长期施灸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

2、中脘穴

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灸20~30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疾病的各种症状。

3、丰隆穴

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二横指(中指)处。这个是祛湿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条灸15分钟即可有效健脾化湿。

4、解溪穴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湿的穴位,对解除下肢的水肿效果较好,每日艾灸15分钟。

咳嗽刮痧哪个部位图解 咳嗽刮痧刮哪个部位

足太阳膀胱经上背俞穴为五脏六腑之气输于腰背部的穴位,可补虚泻实,调节各脏腑的机能;风门,肺俞又可祛风散邪,这些任脉穴位紧邻肺脏,可行气宽胸,化痰止咳;手太阴肺经各穴可疏通肺经气血,宣肺化痰,理气止咳;风热犯肺者加大椎,曲池清热祛风,痰湿阻肺者加足三里,丰隆化痰止咳,肝火犯肺者加鱼际,行间泻肝清火。

中医按摩穴位可祛斑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功效:此穴补中益气、通经活络、调理脾胃,可以强身健体、抗击衰老,祛斑美容。

脾俞:背部,在第11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两指宽(1.5寸)处。

功效:主要用于健脾和胃、利湿升清,对于消化不良、胃炎、贫血、月经不调等都有一定效果,进而达到美白去斑的目的。

肾俞:在第2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功效:具有益肾助阳、强腰利水的功效,可治疗月经不调、痛经、贫血等症,从而杜绝由此而产生的色斑问题。

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阳陵泉相对,或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功效:常按此穴,可以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淡化祛斑。

按摩穴位能祛湿

1、丰隆穴

丰隆原意是指古代神话中的雷神。丰隆穴,顾名思义,就是假借丰隆这个象声词,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所以说,梅雨季节里多揉此穴,健脾祛湿的作用非常不错。

它在外踝上8寸,胫骨前缘外侧1.5寸,胫腓骨之间。一般每天2次,每次3分钟。

2、中脘穴

中脘穴可以和胃健脾,促进脾胃的运化。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中点即为此穴。我们可以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2~5分钟,也可用掌心或四指按摩中脘5~10分钟。

相关推荐

痰湿体质的按摩祛湿穴位

1、丰隆穴 丰隆原意是指古代神话中的雷神。丰隆穴,顾名思义,就是假借丰隆这个象声词,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所以说,梅雨季节里多揉此穴,健脾祛湿的作用非常不错。 它在外踝上8寸,胫骨前缘外侧1.5寸,胫腓骨之间。一般每天2次,每次3分钟。 2、中脘穴 中脘穴以和胃健脾,促进脾胃的运化。取穴时采用仰卧的姿势,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中点即为此穴。我们以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2~5分钟,也用掌心或四指按摩中脘5~10分钟。 3、阴陵泉 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从脚趾出发的脾经经气在这儿往里深入,以健

三伏天怎么排湿气寒气好一些

进行三伏灸 三伏灸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实践医学、针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敷以辛温,逐痰、走窜、通经平喘药物,以提高药物效能,达到温阳利气,驱散内伏寒邪,是一种很好的祛湿排毒效果。 进行三伏贴 三伏贴是在三伏天的时候贴敷的膏药,结合了针灸、经络与中药学,以中药直接贴敷于穴位,经由中药对穴位产生微面积化学性、热性刺激,达到治病、防病的效果,以有效帮助人体祛湿寒之气,贴敷的时候对应正确的穴位祛湿常见穴位有涌泉穴、神阙穴、足三里及三阴交等穴位。 进行泡脚 三伏天的时候以通过

祛湿的方法 中药艾条灸穴位

中医里最独特的治疗方法穴位疗法,对付湿,按按穴位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一、药灸的配方是多组方,而艾灸比较单一。 二、药灸具有针对性,而艾灸没有针对部位 三、药灸一般一次见效,而艾灸相对见效较慢。 在传统三年陈艾的基础上,加入山甲,当归,川穹,丹参,益母草,乳香,牛膝,红花,等二十种草药 。艾条味足,功效区别于其他艾条:热量足,渗透力强, 疼痛灸患处,寒症需要灸肚脐和肾输穴。了解详情点击文章下方的“阅读原文” 艾灸有开郁、祛湿、补阳气的作用,经常艾灸以让您轻松祛湿。 1、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

三九灸与三伏灸的区别 作用不同

三伏灸是利用炎热气候,敷以辛温,逐痰、走窜、通经平喘药物,预防和减少病症在冬季发作,具有一定祛湿、温补脾肾、升阳等作用;而三九灸以辛温药物敷贴特定穴位辛温散寒、活血逐痰,提高阳气,具有温阳益气、健脾益肺以及祛风散寒的作用。

九大穴位祛湿健脾 健脾祛湿

九大穴位祛湿健脾 初秋暑热雨多湿气重 九大穴位祛湿健脾保安康 根据中医理论,从立秋到秋分即为长夏,这时余暑未消,又因降雨频繁而湿气重,故有秋老虎发威一说。 湿重能导致脾脏受损,所以长夏养生,一定要健脾。通过穴位疗法,帮助我们降服秋老虎。 1、健脾要穴照顾好脾胃(足三里、阴陵泉) 长夏主湿,而脾喜燥恶湿,所以就要健脾防湿。 长夏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出现食欲不振、口淡无味等病症。而脾胃是人体消化系统中重要的脏腑,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出都是在脾胃的作用下协同其他脏腑完成的。 说到健脾养胃,有两个穴

针灸以去湿气吗 针灸哪些穴位去湿气

位置:足底,足前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于足底掌心前面正中之凹陷处来找到穴位。 功效:涌泉穴受湿气入侵,会导致膝关节痛、风湿及全身疲劳、浮肿。常按此穴有助促进睡眠,对肾亏引起的眩晕、失眠、耳鸣、头痛、腰痛等有一定的疗效。 位置:阴陵泉穴为祛湿要穴,位于小腿内侧,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采用正坐或仰卧姿势,由膝盖下方往膝盖方向摸索,在膝盖内侧碰到大骨的部分。 功效:若该穴位受湿气入侵,则会出现膝盖疼痛、两脚笨重、行走不畅之感。刺激该穴位达到清利湿热,通经活络的效果,帮助缓解腹

艾灸祛湿穴位和方法

艾灸祛湿的方法 1、谷穴艾灸祛湿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总开关,有“颜面合谷收”的说法,当面部皮肤有红血丝时,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浊、宣通气血的功能,但体质较差者不宜给予强刺激,孕妇更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 手法:艾灸距离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10次为一疗程。每次艾灸10-15分钟,每天一次。 2、足三里穴艾灸祛湿 足三里穴是位于外膝的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左右的位置,艾灸10-15分钟即,需坚

三伏贴祛湿贴哪里

因人而异。 采用三伏贴祛湿的话,其实并没有明确的祛湿穴位,其以根据自身的体质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穴位来进行祛湿。 三伏贴本身是通过中药穴位敷贴,由中药对穴位产生热性和药性的刺激,从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所以只要是贴在穴位上,其就以起到一定的药效作用。 但是每个三伏贴的药效作用是不一样的,贴的穴位位置不一样,并且穴位组合的位置不一样,其祛湿的效果也不一样,个人其实并不好判断穴位,建议是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三伏贴祛湿

艾灸什么穴位祛湿

1、艾灸丰隆穴祛湿 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为鼓起的位置,针对这个穴位祛湿,效果较佳。每日艾灸15分钟以有效健脾祛湿。 2、艾灸足三里祛湿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的位置,艾灸10-1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就以看到祛湿的效果。 3、艾灸关元穴祛湿 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的位置,属于养生保健的穴位。长期对关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于调理气血、补肾固精。每日以艾灸10-15分钟,能够帮助祛湿。 4、艾灸解溪穴祛湿 解溪穴在足背和小腿交界的位置中,横纹中间的凹陷位置就是解溪穴了。这个穴道是

脾虚艾灸哪里效果最好

位置: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的位置上。 灸法:对准穴位点燃,灸3~5分钟,每日一次。 作用:每天艾灸10-15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不适的症状,同时有助于祛湿。 位置:解溪穴位于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 灸法:对准穴位点燃,灸3~5分钟,每日一次。 作用: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湿穴位,对于解除下肢的水肿有较好的效果。每日对解溪穴艾灸1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能够很好祛湿。 位置: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的位置,属于养生保健的穴位。 灸法:对准穴位点燃,灸3~5分钟,每日一次。 作用:长期对关元穴施灸或者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