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膜色素痣诊断
虹膜色素痣诊断
通过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即可确定虹膜痣的诊断,比较容易。 鉴别诊断: 虹膜痣需与虹膜黑色素瘤和眼黑色素细胞增生症(ocularmelanocytosis)相鉴别。
1.虹膜黑色素瘤 主要靠定期观察,UBM检查有助于与虹膜黑色素瘤鉴别。虹膜痣内回声较虹膜黑色素瘤强健康搜索,边缘清晰锐利,病变较小局限。当病灶直径超过3mm,厚度超过1mm或伴有晶状体混浊、继发青光眼、虹膜新生血管、睫状体受累并眼前段色素播散时,应高度警惕虹膜黑色素瘤。
2.眼黑色素细胞增生症 是一种累及表层巩膜、结膜、角膜、睑板虹膜虹膜角膜角、脉络膜等眼部多处组织的黑色素沉积病。部分病例可发生恶性变。 治疗: 虹膜痣很少恶性变健康搜索,可定期观察,最好定期进行裂隙灯照相。一般不需治疗。弥漫性虹膜痣合并青光眼者需行手术治疗。局灶性虹膜痣明显增大者,可行虹膜节段性切除术
太田痣的诊断方法都有什么
太田痣的诊断方法都有什么呢?太田痣有哪些特点呢?其实根据太田痣的临床表现并不难诊断,但需要与蒙古斑、蓝痣及伊藤痣等鉴别。下面就是皮肤病专家的回答,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太田痣的诊断方法有什么呢?皮肤病医院治疗太田痣的专家回答说,太田痣需要和蒙古斑、蓝痣、伊藤痣相鉴别,蒙古斑出生即有,能自然消退,且不波及到眼和黏膜,组织相中真皮内黑素细胞数量较少,位置较深。蓝痣为蓝色的丘疹或小结节,好发于手足背及面部、臀部,组织相中黑素细胞聚集成团。伊藤痣的皮肤损害表现及病理与太田痣相似,但病变部位一般在锁骨上、肩胛及三角肌区域,可单独发生,也可与太田痣并发。
太田痣又叫上腭部褐青色痣,太田痣可合并持久性蒙古斑,并发伊藤痣、蓝痣和血管瘤,也有报道说前房角因色素增生受阻而导致青光眼,合并神经性耳聋、眼球后退综合征,同侧先天性白内障和上肢萎缩,太田痣终身不消退,无自觉症状。太田痣恶变的机会极少,有报道本病合并有虹膜、脉络膜恶性黑素瘤,恶性蓝痣。
皮肤病专家提醒,患者要尽早到正规、专业的皮肤病医院进行治疗。如还有相关问题请咨询皮肤病专家,祝您早日康复
儿童虹膜色素痣分类
(1)皮内痣:最常见。好发于面部皮肤及发际,大小不一,大者可达数厘米,甚至累及半侧面颈部。隆起皮肤,有毛,淡棕色或淡黑色,边界清楚。由小痣细胞组成。痣细胞巢在上皮下结缔组织内(即位于真皮内)。痣细胞巢表面的上皮层正常。一般不发生癌变。
(2)交界痣:可由皮内痣演变而来,亦可独自发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婴幼儿多见。病变呈扁平状,棕黑色或蓝黑色,边界可清亦可不清。一般体积较小,多在数毫米以内。表面光滑无毛。可长期保持原状不变,少数可自行消退,较易发生恶变。由大痣细胞组成,痣细胞巢的一半在表皮的底层内,另一半在上皮下的浅层结缔组织,即真皮浅层内。有癌变可能。
(3)复合痣:儿童多见,病变大多微突出皮肤表面,少数呈乳头状瘤样改变,一般无毛,可随年龄增长,体积增大,颜色变深。复合痣中的交界痣部分可发生恶变。病理学特点为在痣细胞进入真皮的过程中,常同时有皮内痣和残留的交界痣,为皮内痣与交界痣的混合形式。
儿童虹膜色素痣饮食
1、虹膜病变患者不宜吃的食物不吃瓜子、花生、不吃辣椒。
2、虹膜病变患者食疗偏方1芥菜30克,煎汁、滴眼,每日2—3次。或:荠菜根30—60克,煎汤温服,每日2—3次。2老黄瓜1根,金银花40克,水煎服,每日2—3次。
3霜桑叶30克,草决明20克,茶叶3克,水煎服,每日2—3次。
4秦皮15克,鲜丁香花5克,水煎服。每日2—3次。
5野菊花20克,黄芩15克,桃仁12克,水煎服,每日2—3次。
6柴胡、桂枝、丹皮、菖蒲、鲜姜各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次。同时用1%阿托品液点眼。
虹膜色素痣
虹膜色素痣(nevusofiris)是虹膜浅基质层内异常的色素细胞的聚集,临床上比较常见。虹膜痣属于一种错构瘤性病变,是由具有良性细胞学形态的黑色素细胞组成的肿瘤性团块。色素痣一般比较稳定健康搜索,无明显生长倾向。偶可发生恶性变。原因不明,多为先天性。白种人比有色人种多见。神经纤维瘤病患者常伴有多个虹膜痣。
虹膜色素痣(nevusofiris)是虹膜浅基质层内异常的色素细胞的聚集,临床上比较常见。虹膜痣属于一种错构瘤性病变,是由具有良性细胞学形态的黑色素细胞组成的肿瘤性团块。色素痣一般比较稳定健康搜索,无明显生长倾向。偶可发生恶性变。原因不明,多为先天性。白种人比有色人种多见。神经纤维瘤病患者常伴有多个虹膜痣。
什么是虹膜色素痣
虹膜色素痣(nevus of iris)是虹膜浅基质层内异常的色素细胞的聚集,临床上比较常见。虹膜痣属于一种错构瘤性病变,是由具有良性细胞学形态的黑色素细胞组成的肿瘤性团块。色素痣一般比较稳定,无明显生长倾向。偶可发生恶性变。原因不明,多为先天性。白种人比有色人种多见。神经纤维瘤病患者常伴有多个虹膜痣。虹膜色素痣一般不需治疗,可定期观察,最好定期进行裂隙灯照相。弥漫性虹膜痣合并青光眼者需行手术治疗。局灶性虹膜痣明显增大者,可行虹膜节段性切除术。
组织病理学表现:色素痣多位于虹膜浅基质层,可稍微向前房内隆起。大多数虹膜色素痣为分化良好的小梭形痣细胞组成,或掺杂少许小圆形痣细胞,细胞内含有不同数量的黑色素颗粒(图1)。此种形态的色素痣称为梭形细胞色素痣。少数虹膜色素痣体积较大,深黑色,其主要由大圆形黑色素细胞组成,胞质内含有丰富的黑色素颗粒,此类细胞组成的色素痣又称为黑色素细胞瘤或大细胞样痣。梭形痣细胞之间通常黏附比较紧密,不易脱落。但大圆形黑色素细胞之间黏附疏松,易发生自发性坏死、脱落或累及虹膜角膜角组织,导致继发性青光眼。
色素痣诊断鉴别
色素痣是一个对我们美观有着影响的问题,我们对于它不能太过的放松。但是对于色素痣,大家一定要做到一些了解,就像它的诊断鉴别,便是非常重要的了。
1、巨痣
Greeley 认为位于躯干,肢体者,其面积超过900c㎡者为巨痣,作者认为,巨痣的标准应因年 龄,部位等而异,如颜面等特定部位的色素痣,面积虽不足以上标准,但手术切除后创面不能直接缝合者,也可视为巨痣,而婴幼儿亦无法用此标准恒量,巨痣于出生时即已存在,常见多部位侵犯,表面往往高低不平,粗糙肥厚,并常见生有毛发,巨病的病理性质属于混合痣或皮内痣,因此也有转变为恶性黑瘤的可能。
2、蓝痣
多表现为瓦青,深蓝,也或为棕褐色的丘疹样或小节结样的孤立病变,分一般型和细胞型两类, 一般型面积较小,直径一般不超过1.5cm,表面光滑质韧;而细胞型表面粗糙且面积常较大,多见于女性,病理检查一般型蓝痣,在真皮的中,下层可见长扁的黑素细胞,而细胞型则还有较大的圆形或梭形细胞岛,具有形状不同的胞核,病变可深及皮下脂肪层,细胞型蓝痣可以发生恶变,但极少见。
3、太田痣
1938 年,日本太田首先报道的一种波及巩膜及同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灰蓝色斑,亦称为眼上腭部褐青色痣,此痣多发于一侧颜面呈斑块状,约2/3患者同侧巩膜蓝染,约1/2患者出生时即已存在,其余患者出现在10岁后,病理见黑素细胞散在于真皮胶原纤维之间,有些深部组织如眼眶骨膜也可有黑素细胞浸润。
4、疣状痣
呈淡褐,棕褐或污黑色,丘疹样,乳头样或疣状病变,表层角化过度,常局限于身体一侧,多于出生时即已存在或在儿童时期内出现,组织学检查,表皮有显著的过度角化现象,棘细胞层不规则且 肥厚而有乳头状变化,基底细胞层的黑素往往增多,无痣细胞或炎性细胞浸润。
5、雀斑
为弥漫散地分布的无数小的淡褐色斑点,表面平滑,不突出皮面,好发于身体的外露日晒部位,以颜面最为显著,偶见颈,肩,手背等部,组织切片检查,黑素细胞的数量并不增多,但异常地形成大量色素颗粒,雀斑无恶变倾向。
6、老年性黑斑
发生于中年和老年人的身体外露部位,如面颊,颈,手背和前臂等部,多发散在棕褐色,呈面积大小不等的小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平滑或稍高出皮面的斑块,组织学检查,可见正常的黑素细胞增多,不发生恶变。
以上就是色素痣的相关鉴别,希望通过这些不同的痣的类型,可以让大家对于色素痣多一些了解。祝愿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彻底摆脱色素痣的困扰。
虹膜色素痣的偏方
偏方一
配方一:芥菜30克,煎汁、滴眼,每日2—3次。
或:荠菜根30—60克,煎汤温服,每日2—3次。
配方二:老黄瓜1根,金银花40克,水煎服,每日2—3次。
偏方二
配方一:霜桑叶30克,草决明20克,茶叶3克,水煎服,每日2—3次。
配方二:秦皮15克,鲜丁香花5克,水煎服。每日2—3次。
偏方三
配方一:野菊花20克,黄芩15克,桃仁12克,水煎服,每日2—3次。
配方二:柴胡、桂枝、丹皮、菖蒲、鲜姜各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次。同时用1%阿托品液点眼。
配方三:盐黄伯、盐知母各30克,晒干,共研细末,每晚用温开水、送服9克。同时用1%阿托品液点眼。保持眼瞳子充分散大。
患者想要在生活中治疗虹膜色素痣这种疾病,最好是根据通过食疗的方法来治疗它,因为食疗对身体的伤害是比较少的。虹膜色素痣这中国疾病一般是不会恶化的,如果不会影响到患者的眼睛视力,建议患者不要通过手术去治疗它。
虹膜色素痣治疗
虹膜痣很少恶性变,可定期观察,最好定期进行裂隙灯照相。一般不需治疗。
1、一般不需要治疗。
2、弥漫膜痣合并青光眼者需行手术治疗。
3、局灶虹膜痣明显增大者,可行虹膜节段性切除术。 药疗是根本,而食疗能辅助药物的治疗,那么虹膜色素痣的食疗和饮食又是怎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