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的大体分型
大肠癌的大体分型
1982年全国大肠癌统一规范的大体分型标准如下:
(1)早期大肠癌:早期癌是癌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无淋巴结转移。早期癌可分4 型:①扁平;型:此型多为黏膜内癌。②息肉隆起型(I型):又可分为有蒂型(ip),亚蒂型(is)或广基型。此型也多为黏膜内癌。②扁平隆起型(Ⅱa):大体呈分币状。此型多累及黏膜下层。④扁平隆起溃疡型<Ⅱa+Ⅱc):大体如小盘状,边缘隆起,中心凹陷。此型累及黏膜下层。
(2)中晚期大肠癌:中晚期大肠癌也可分为4型:①隆起型:肿瘤向肠腔突出呈结节状、息肉状或菜花状隆起,境界清楚,有蒂或广基。切面见肿瘤组织呈灰白或灰黄,均质,较硬,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浸润较为浅表、局限,肉眼可见浅肌层有癌浸润。此型癌肿一般发展较慢,治疗效果较好。②溃疡型:肿瘤表面形成较深的溃疡(一般深达肌层或超过之),边缘隆起。此型预后较差。③浸润型:癌组织向肠壁各层弥漫浸润,使局部肠壁增厚,但表面无明显溃疡和隆起。肿瘤常累及肠管全周,伴纤维组织增生,致肠壁变硬,肠管周径缩小,形成环状狭窄。④ 胶样型:肿瘤外形各异,可呈隆起、溃疡或弥漫浸润,但外观及切面均呈半透明胶冻状。
胃癌的分类有哪些
①隆起型:癌肿过处胃粘膜5毫米以上,呈息肉样隆起。
②浅表型:也称平坦型或胃炎型,癌肿没有明显的凹陷或隆起。若肿瘤的直径在4厘米以下,比较局限,境界清楚者称浅表局限型;而肿瘤直径超过4厘米以上,其境界多不清楚者称浅表广泛型。
③凹陷型:是指癌组织局限在粘膜层,但溃疡却深达粘膜下层以下者称凹陷型胃癌。包括溃疡癌变与其他型早期胃癌发展而来的胃癌。
进展期胃癌:若肿瘤组织已浸润到肌层或浆膜层则称进展期胃癌。一般把肿瘤组织浸润到肌层称中期胃癌,而超出肌层者称为晚期胃癌。根据borrman分型可将进展期胃癌分为隆起型(息肉型)、局限溃疡型、浸润溃疡型和弥漫浸润型四类。
①隆起型:肿瘤局限,主要向腔内生长呈结节状、息肉状,浅表糜烂充血、溃疡或有污秽的苔覆盖。
②局限溃疡型:主要表现为局限性的溃疡,溃疡底一般不平,边缘隆起呈堤状或火山口状。肿瘤局限,呈盘状,中央坏死,并向深层浸润,常伴出血、穿孔。
③浸润溃疡型:癌肿呈浸润性生长,形成明显向周围及深部浸润的肿块。由于生长过快,癌肿中央常坏死形成溃疡。此型胃癌常较早侵及浆膜或发生淋巴结转移。
④弥漫浸润型:癌组织在胃粘膜下扩撒,可侵及各层,病变范围光。使胃腔变小,胃壁厚而僵硬形成皮革胃。
根据癌肿的组织结构、细胞形状和分化程度等组织学特点,可将胃癌分为普通类型和特殊类型。
普通类型:包括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低分化腺癌、粘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
特殊类型:腺鳞癌、鳞癌、类癌、未分化癌和胃溃疡癌变。
lauren's 分型,其根据是细胞形态与组织化学,将胃癌分为肠型和弥漫型两类。
肠型:多发于老年人,恶性程度低,预后较好。
弥漫型: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多发与中青年。
胃癌的分类主要从组织学分型、癌前期疾病、病理分类与分型等来划分。
组织学分型分型是以癌的组织结构、细胞形状和分化程度为依据,主要分为普通类型和特殊类型。
1.普通类型 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低分化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
2.特殊类型 腺鳞癌、鳞癌、类癌、未分化癌、胃溃疡癌变。
3.lauren's分型 根据细胞形态与组织化学,把组织学类型分为肠型、弥漫型两型。研究表明:肠型分化程度较高,多见于老年人,恶性程度低,预后较好;而弥漫型恰恰相反。
大肠癌是怎么回事
大肠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主要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环境因素
中国和日本人的大肠癌发病率虽明显低于美国,但移民到美国的第一代即见大肠癌发病率上升,第二代已接近美国人的发病率。由此移民流行病学特点,可见大肠癌的发病和环境、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方式有关。一般认为高脂肪食谱与食物纤维不足是主要发病原因,这已为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所证明。高脂肪饮食,特别是含有饱和脂肪酸的饮食,可促进肝中胆固醇和胆酸的合成,而进入肠腔增加,结肠细菌作用使之转变成胆固醇代谢物及次级胆酸,有致癌作用。食物纤维具有吸收水分性能,可增加粪便量,稀释肠内残留物浓度,并因缩短粪便通过大肠的时间而减少致癌物质和大肠粘膜接触的机会;反之,食物纤维不足,即成为大肠癌的发病因素之一。此外,实验证明饮食中维生素A、C、E及硒、钙均有防癌作用,其中膳食中钙的防癌作用,近年受到特别重视。
二、大肠癌的遗传因素
近年来对大肠癌的遗传因素有了进一步了解。从遗传学观点,可将大肠癌分为遗传性(家族性)和非遗传性(散发性)。前者的典型例子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综合征和家族遗传性非息肉病大肠癌。后者主要是由环境因素引起基因突变。
三、大肠癌的其他高危因素
(一)大肠息肉(腺瘤性息肉)一般认为绝大部分大肠癌均起源于腺瘤,故将腺瘤样息肉看做是癌前病变。一般腺瘤越大、形态越不规则、绒毛含量越高、上皮异型增生越重,癌变机会越大。对腺瘤一癌的序列演变过程已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大肠癌的发生是正常肠上皮一增生改变,微小腺瘤一早期腺瘤一中期腺瘤一后期腺瘤一癌一癌转移的演变过程,在这一演变过程的不同阶段中所伴随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变化已经比较明确,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复合突变的累积过程被看做是大肠癌发生过程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基因的突变则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炎症性肠病国外报道,溃疡性结肠炎大肠癌发生率为普通人群的5~10倍,多见于幼年起病、病变范围广而病程长者,其癌变特点是发生在扁平粘膜,恶性程度高。Crohn病有结肠、直肠受累者也可发生癌变。
(三)血吸虫病我国南方血吸虫病流行区12个省市流行病学调杏表明,血吸虫病发病率与大肠癌标化死亡率之间有显著正相关。推测血吸虫卵沉积在结畅粘膜下引起慢性炎症和息肉样增生,诱发癌变。血吸虫诱发的大肠癌发病年龄较轻,好发于虫卵沉积较多的直肠、乙状结肠部。
(四)有报道胆囊切除术后大肠癌发病率增高,认为与次级胆酸进入大肠增加有关。
大肠癌复发的特征有哪些
大肠癌按照病理形态可将大肠癌分为早期大肠癌和进展期大肠癌,前者是指癌灶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后者是指癌灶已侵犯肌层。进展期大肠癌按病理又可分为3型,即肿块型、浸润型、溃疡型。
目前大肠癌是很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假若大肠癌病人不及时就医治疗,许多病人会有复发的症状出现,而大肠癌复发的症状有:
第一:早期症状:最早期可有腹胀、不适、消化不良样症状,而后出现排便习惯的改变,如便次增多,腹泻或便秘,便前腹痛。稍后即可有粘液便或粘液脓性血便。
第二:近阶段内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腹泄或排便不畅)、持续腹部不适、隐痛或腹胀都是大肠癌复发常识。
第三:肠梗阻表现,为不全性或完全性低位肠梗阻症状,如腹胀,腹痛(胀痛或绞痛),便秘或便闭。体检可见腹隆、肠型、局部有压痛,并可闻及亢强的肠鸣音。
第四:中期表现:有黄疸、腹水、浮肿等肝转移征象,以及恶病质,直肠前凹肿块,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肿瘤远处扩散转移的表现。
而大肠癌的治疗方法是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免疫治疗、中药以及其他支持治疗的综合方案,以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手术治疗的原则:尽量根治,保护盆腔植物神经,保存性功能、排尿功能和排便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为什么得大肠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1、发现时大多为晚期:医学上将大肠癌分为4期,第一、第二期为早期,治疗效果较好。第三、第四期属于中晚期,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在确诊的青年大肠癌患者中,第三、第四期患者占到50%到80%。
2、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治疗效果越差。年轻患者得恶性大肠癌的比例明显高于老年患者。再加上就诊时间普遍较晚,与老年人相比,年轻患者的预后也明显较差。
3、出血被忽视:由于就诊时大多已经到了晚期,极易发生肠梗阻,因此,约40%的青年患者以腹痛为第一表现。而此前的出血症状则往往被当作痔疮,造成病情的误诊和耽搁。
4、就诊时间晚:一般来说,年轻患者从出现不适,到被确诊,整个过程约在5到15个月左右。自以为年轻,身体不会有大问题,就拖着不看病,或者对便血、腹痛等大肠癌“信号”不加以重视,随便用药,是年轻人容易被耽误诊断、治疗的主要原因。
5、女性患者发生卵巢转移的比例高:研究显示,在年轻女性患者中,大肠癌的卵巢转移率高达12%。有部分患者甚至是由于卵巢肿瘤前来就诊,追根溯源后才发现,原发病竟是大肠癌。
直肠癌与结肠癌有哪些区别
很多人会将结肠癌和直肠癌分不清楚,还有的说直肠癌就是属于结肠癌的一种。其实,这两种癌症还是有区别的,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区别。
结肠癌与直肠癌统称为大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仅次于胃癌、食管癌。直肠癌与结肠癌的区别有哪些?我国大肠癌好发年龄比国外提早10-15 岁,我国以40-50岁最为多见,30岁以下者占11%~13%,这是我国大肠癌的一个主要特点。言归正传,结肠癌与直肠癌有何不同,从名称上就是最为明显的不同,准确一点就是发病部位。
结肠癌的症状。
早期结肠癌多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干燥和腹泻交替出现,便中可混有暗红色血,与便混于一起,晚期出现肠梗阻症状。
结肠癌患者多以消耗为主要表现,例如,贫血,消瘦,乏力,低热等表现,腹部可触及包块,为粪块或者癌肿。
直肠癌的症状
直肠癌有什么症状呢?首先表现的是直肠的刺激症状,大便次数增多,大便不成形,大便形状改变,便条变细,排便费力。后期可出现便血,直肠癌便血量较多,颜色多为暗红色,伴有粘液,有的甚至就是粘液血排出。
如果出现阻塞肠腔的情况,那么会出现肠梗阻的症状,腹痛,腹胀,停止排便,排气。
五种情况必须警惕大肠癌
1、肠刺激症状和排便习惯改变:便频、腹泻或便秘、有时便秘和腹泻交替、里急后重、肛门坠胀、腹隐痛等等。
2、便血:有时鲜红,有时暗红,一般间歇性出现,有时为粘液血便。
3、肠梗阻:是大肠癌晚期的表现。
4、腹部摸到肿块:通常意味着肿瘤已发展到一定程度。
5、贫血、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通常是晚期表现。
大肠癌的早期表现多不明显,易被忽视,容易误诊和漏诊。建议凡20岁以上有以下表现:1)近期出现持续腹部不适、隐痛、气胀;2)大便习惯改变、出现便秘或腹泻、或两者交替;3)便血;4)原因不明的贫血或体重减轻;5)腹部肿块等,应考虑结直肠癌(大肠癌)的可能性,建议到医院进行相关的检查,以明确或排除诊断。
大肠癌的诊断主要根据上述表现以及医生的体检,并进行必要的检查,比如肠镜检查、X线检查、超声检查、CT或磁共振检查、血肿瘤标志物检查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进行肠镜检查并取活检明确病理诊断,病理诊断是最终确诊的金标准,然后是分期,视情况进行必要的基因检测以明确分子分型以指导后续的治疗。
结肠癌分类
结肠癌(包括直肠癌)是大肠的腺癌,为肠道内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病因尚未明确,但本病的发生与多脂肪少纤维的饮食有关,腺瘤状息肉、结肠血吸虫、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等亦与本病发生密切相关。约40%的结肠癌分布于直肠及直肠乙状结肠曲,其余分布于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及肝、脾曲等处。
结肠癌主要为腺癌,其余为粘液腺癌及未分化癌,大体形态可呈息肉状、溃疡型等。结肠癌可沿肠壁环行发展,沿肠管纵径上下蔓延或向肠壁深层浸润,除可经淋巴管、血流转移和局部侵犯外,可向腹腔内种植或沿缝线、切口面扩散。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由腺瘤息肉癌变者,发病年龄较轻。
分为:
(1)右侧结肠癌: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乏力、食欲不振、腹泻、便秘、腹泻与便秘交替、腹胀、腹痛、腹部压痛、腹块及进行性贫血。腹块的位置取决于癌所在的部位,如盲肠癌位于右下腹,升结肠癌位于右腹部,结肠肝曲癌在右上腹,横结肠癌在脐部附近。此外,可有发热、消瘦等。在晚期可有肠穿孔,局限性脓肿等并发症。
(2)左侧结肠癌:由于乙状结肠肠腔最狭小且与直肠形成锐角,而且粪便在左侧结肠已经形成固体,因此容易形成狭窄。常常表现为慢性进行性肠梗阻,患者大多有顽固性遍秘,也可间以排便次数增多。由于梗阻大多在乙状结肠下段,所以呕吐较轻或缺如,而腹胀、腹痛、肠鸣及肠型明显。癌破溃时可使粪块外面染有鲜血或粘液,甚至排出脓液。梗阻近端的肠管可因持久的显著肿胀、缺血和缺氧而形成溃疡,甚至引起穿孔,此外,尚可发生肠道大量出血及腹腔内脓肿形成。
(3)直肠癌: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变细,带血液及粘液,伴有里急后重或排便不净的感觉,当癌蔓延至直肠周围而侵犯骶丛神经时,可出现巨痛。如癌累及前列腺或膀胱,则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畅和血尿等症状,并可形成通向膀胱或女性内生殖器的瘘管。直肠癌也可以引起肠梗阻。
什么能引起导致的肠癌
研究表明,饮食、环境、遗传、种族等因素都与大肠癌的发病有关。而饮食因素、环境因素更为重要。以日本为例,20世纪50年代,日本和中国相同,属于大肠癌发病率较低的国家。随着战后经济恢复、发展的同时,日本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日益上升。据日本癌症协会统计,1947-1978年,大肠癌的死亡率大约增加了2倍,而其他各种癌症如肺癌仅上升60%,胃癌和子宫颈癌分别下降30%和60%。
分析其原因,第一,是脂肪饮食增加、纤维素饮食减少所致。我国近年来城市中大肠癌发病率增加,也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有关。第二,环境和大肠癌的关系很密切。环境因素主要有:土壤中缺硒;血吸虫病的影响,在我国,血吸虫病高发区同样也是大肠癌的高发区;吸烟容易引起大肠癌。第三,就是遗传因素。约10%的大肠癌与遗传因素有关,所以,对于确诊为家族性结肠息肉病、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及散发性遗传性大肠癌的患者的后代,要密切追踪随访。同时,也不能忽视大肠的一些称为息肉的良性肿瘤。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人也有较大的机会患上大肠癌。
综上所述,有以下各种情况之一者均应看作是大肠癌的高发人群:大肠癌高发区的成人,如我国的大城市及东南沿海一带;大肠腺瘤患者,有多发性家族性腺瘤病的家族成员;以前患过大肠癌的患者;血吸虫病患者;大肠癌患者的家庭成员;癌症家庭综合征的成员;盆腔接受过放射治疗者(有人报告盆腔放疗后1020年易患直肠癌);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人认为,患此病者发生大肠癌的机会比正常人高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