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拖延 直面拖延
如何克服拖延 直面拖延
要想克服拖延,首先就要承认拖延是一种有害的生活方式,拖延将你自己置于一个自卑的情绪氛围中,只有直面你的错误,才能改正错误。
拖延症怎么治 行为习惯的养成
有人说拖延症是用自制力来克服,是不对的。
克服拖延症真正需要做的是培养我们的行为方式。我们习惯当日事当日毕,能马上解决的事情绝对不再等一会,这种行为习惯的塑造过程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如何避免拖延症
拖延症的本性还是放纵自己的缘故,认为还有时间,这件事请不着急,慢慢来的心态,熟不知等到了规定时间的时候,却发现出问题了,这种现象非常常见,学生一族的作业不及时完成情况就是很普遍的拖延症表现,员工没有及时完成分配到自己的工作任务也是。
想要彻底解决拖延症带来的烦恼,首先就需要有一颗整顿的心,想要彻底改变的心,大部分拖延症是平常不良习惯慢慢造成的,最后导致工作生活事事不顺心的状态,并且需要真正付诸行动上来改掉拖延症才行。
拖延症另外的促使因素就是外界干扰太多,比如学生写作业,换成以前外界诱惑没有那么多,也就专心写作业,但是现在娱乐多了,学生想先放松心情,将作业延迟到后面,总以为后面来得及完成,但是随着控制力的低下,慢慢就是导致作业延误,并拖延其它事情。
有人说外界干扰多,不去理会就行了,但是真正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呢?因此需要暂时摒弃那些事物,比如工作的时候,上网会耽误工作的情况,那就将网络关闭,其它情况也是如此对待。
自控力这种本领不是绝对的,也不是说有自控力就能够抵御外界干扰力,毕竟外面的世界五彩缤纷,自控力又无法完全保证的时候,有时候避免拖延耽误工作的时候,尽可能将规定时间缩减,增加任务的紧迫性。
拖延症的概述
拖延症,英文Procrastination。取意“将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现这种状态,需要引起重视。
拖延症形成的具体原因尚不清楚,一种观点认为,拖延是由一种或数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造成的,个体在各种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都可能拖延;另一种观点认为,拖延多是由环境决定的不稳定因素造成。
要想改掉拖延症其实也简单,不妨合理安排工作任务,把日常必要的工作制订一份规范的流程出来,设定明确的时间表和完成期限。在工作中,必须不断提醒自己严格执行工作“纪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并且向同事和上级做出工作保证,让别人的压力成为自己勤快工作的动力。坚持一段时间,相信拖延症就会明显好转,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克服拖延症的方法
设置一个激励人的电脑桌面和手机屏幕,每每看到自己屏幕时,让自己惭愧的放下正在玩的游戏或正在看的视频。
为自己的安排设置闹铃,千万不要小瞧了手机这个功能,它的备忘录就是为了那些拖延症患者存在的。如果你在看电视,可以将手机放置在作业的旁边,你在关闹钟的同时便会更加想做作业了。
每当你头脑里出现再玩10分钟的想法时,你就该注意了,10分钟相当于1个小时,不要因为10分钟就给自己找了一个可以继续玩下去的理由,这个时候立马闭上眼睛,思考一下还有多少任务等着你完成,第一次你可能还是会控制不住,一定要多试几次。
每克服一次,你可以在自己的床头贴一枚小勋章,一枚小勋章相当于20分钟,当集满一个小时,可以奖励自己去外面吃一顿好吃的,这时间是自己挤出来花费在该做的事情上,既然完成了,就该奖励点自己好的。
找一个同样被拖延症困扰的孩子,互相激励,互相支持,总比一个人与拖延症作斗争更加有把握,当你在玩手机的时候,朋友发来一句,该看书了,不要玩手机了。这对自己的帮助会很大。
拖延症怎么治 直面敌人
对于不愉快的工作直接面对,当天解决,其实当你直面你原本认为很糟糕无聊的或者时,或许还可以发现乐趣,视而不见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问题变得更糟糕。
克服拖延症的方法 化整为零
把大工作分成许多小工作,这不仅可以通过细分工作有效减轻工作的压力,更可以让一切尽在掌握中,这样会增强你的自信心,不知不觉中,会在理想的生活状态中战胜拖延。
拖延症如何治 突破自己
我建议大家可以进行跑步或者游泳这种有氧运动。
当我们长期坚持跑步,把跑步当成了一种习惯,并且不断的突破自我,从一开始的2公里到5公里,一步步的,你就发现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强,执行力越来越强。
克服拖延症,从现在开始。现在就是未来!
拖延症怎么治 善用心情
这条法则的目的就是利用你在将心情调整到有利状态时,再去做你一般情况下不愿意做的事,想一想心情不好时,其实也可以完成一小部分任务,或者去做一些有利于培养情绪的事情,学到让自己快乐的方法,这很管用,会让你更有热情的生活,克服拖延。
拖延症怎么治 客观的认识拖延症
我们首先对拖延症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每个人都有拖延症!
因为世上没有一个人是完全理性的人,当在简单任务和困难任务之间选择的时候,我们都会选择前者,这是我们的本能。所以当我们出现拖延症的时候,不要再陷入到负面情绪中,不要自责,不要逃避,勇敢面对,可以克服的。
我们都有拖延症
拖延小组的成员纷纷跟帖,公布自己曾经因拖延付出的代价:有人错过了出书的机会,有人错过了高薪的工作机会,有人因为玩“空当接龙”游戏错过了对国足队员的采访,甚至有人因此失掉学业、丢掉文凭
将近凌晨一点,26岁的小苏终于修改好了他的信用卡信息,包括账单地址和工作单位。打电话到人工服务台,几分钟就完成,他却足足拖了两个月。前一天是周日,他刚刚参加了医药代表的职业资格考试。事实上,他直到周五才开始温习。上学的时候他就习惯考前突击,幸运的是,成绩一直还过得去,于是习惯就此沿袭下来。
两个月前,他好奇自己有多少同道,键入关键词“拖延症”,搜索到了豆瓣网小组“我们都是拖延症”,毫不犹豫地加入了。
拖延和焦虑有关
“明明知道那么多事情堆在眼前:摊开的文件、散乱的衣橱,或者只是一个该打的电话、一封该发出去的邮件,还有自己焦急不安的小心脏,我们还是边咬着手指甲,边也许只是发呆地说,再呆一会儿,就一下下??”
这一段介绍是成员加入小组后首先看到的文字。2007年5月,在一家杂志负责市场工作的Fisher建立了小组,初衷源于她对自己的琐碎拖延产生的主观感受:“天黑了又白了,心情愈加沮丧却伴随偷来欢愉般的戏谑。”
个人生产力专家戴维·艾伦曾总结过工作生活中引起拖延的两种情形:一种是很多烦人的小任务,它们会中断生活,但影响不大,比如收拾一个乱七八糟的房间;另一种则属于超出能力的控制范围,甚至可能让人害怕、或对当事人生活影响非常大的任务——两种情形都和焦虑有关,而不是懒惰。
“拖延症,好像就是在说我!”每天平均有30人加入到这个小组。的确,在人们看来,拖延(Procrasti nation)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西南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郑涌则认为:“现象具有普遍性,‘症’则带有临床色彩,不具普遍性,并有相应的诊断标准。”目前而言,“拖延”只是一种现象,还算不上“病症”。
根据美国芝加哥德保尔大学心理系副教授费拉里1996年发布的调查结果,有70%的大学生存在学业拖延的状况,正常成年人中也有多达20%的人每天出现拖延行为。
在1988年出版的《现在就做》一书中,心理学家尼尔·弗瓦尔说:“人们拖沓的主要原因是恐惧。”该书的副标题是“克服拖延,享受无罪的玩乐”。
Procrastination一词的拉丁原文procrastinatus,取意“将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 。该词的最初亮相是在爱德华·霍尔出版于1542年的书里。几乎是相同的年代,正处于明清交替的中国,一位名叫钱鹤滩的学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圣经从希腊文翻译为英文的过程中,拖延更多被译成“罪过(sin)”,直到工业革命后,拖延才逐渐具有了现在的含义,被视为“以推迟的方式逃避执行任务或做决定的一种特质或行为倾向,是一种自我阻碍和功能紊乱行为”。
在大多数心理学家看来,“拖延”这种推迟执行任务的行为是人们对抗焦虑的一种办法,而焦虑大多来自做出决定或开始、完成一项任务。个人的拖延行为往往缘于压力、犯罪感以及个人效率的降低——这些感觉综合起来,往往又加剧了拖延行为。一般来说,一定程度内的拖延行为都属正常,但长期的拖延则很可能是心理或者生理失调的一个表现。
拖延是与自我控制对立的冲动
初进小组的新鲜过后,小苏发现,组内的发言更多是个人经历的列举,没有太多专业人士的指导。一个月后,他决定求助心理诊所,并打算将全部治疗过程记录下来。他很认同心理医师的话:“拖延就是缺乏对自我的管理,从情绪到时间。”
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美国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的心理系教授詹姆斯·马则认为,拖延是“与自我控制对立的冲动”的特殊形式。他还发现,当需要在两个任务之间作选择,研究对象往往宁愿选择不太紧急的那一个——虽然那项任务更繁重,但拖延更有愉悦感。
“外在的环境对我有一个要求,而我会有自己的想法,做事时会推迟。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了对拖延的愉悦感,到后来形成了习惯,若不拖延还会有焦躁等负面感受。”跟随心理医师精神分析式的引导,小苏渐渐对自己的拖延有了这样的认识。
他原本在南京,读书,工作,上司是一位和蔼的老人,轻易不斥责下属。小苏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工作报告经常迟交,几天,一周,直到一个月,上司不再沉默了。加上在买房的事情上一直拖延,女友误会了他,两人分手,小苏在悔恨中离职。“离职的时候,还有两万元的发票没有报销呢。”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群男孩总是喜欢到某处草坪踢球,草坪的主人屡屡劝止无效,想出一个主意。他对男孩们说:“如果你们每天来踢球,我愿意给每人每天一块钱。”男孩们欣然同意。第二日,主人说:“以后,我只能给你们五毛钱。” 男孩们勉强接受。第三天,主人不再发钱,男孩们忿忿离开:“以后谁还愿来这儿踢球呢?”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这则故事寓含了一种普遍现象:即使与之前的意愿相符,个体也会对强加的要求有逃避的倾向。为获得自主的控制感,对外来的任务采取拖延回避,不失为便捷的途径。
更何况,有时拖延甚至是被鼓励的。大部分拖延者在接受开放式访谈的过程中,都会提到相似的经历:拖延并不曾真正带来危害,赶在最后一刻抢闸完成了任务,同时满足了虚荣心——只用很短的时间却能取得不错、甚至比别人好的结果。无形中,“自己最适合短期高压的工作状态”的心理得到强化,并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暗示。如此周而复始,反复循环。
有时拖延是为了追求完美
在一篇人气很高的帖子中,拖延小组的成员纷纷跟帖,公布自己曾经因拖延付出的代价:有人错过了出书的机会,有人错过了高薪的工作机会,有人因为玩“空当接龙”游戏错过了对国足队员的采访,甚至有人因此失掉学业、丢掉文凭??
按照安吉拉的理解,这些“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情形”属于消极的拖延。安吉拉是哥伦比亚大学组织心理学系的教授,在《对拖延的再思考:态度和行为中“积极拖延”的正面效果》一文中,她将拖延区分成两种状态:消极拖延和积极拖延,相比之下,后者往往更喜欢在压力下工作,这样他们可以做出更深思熟虑的决定,并更及时地实行。
“时间紧迫往往逼得我才思泉涌”。在去年12月的一篇博客中,知名写手柏邦妮记录了她的一次紧张经历:7小时的剧本会后,分秒必争地赶回家,编辑们全体在等她的封面文章,趴在电脑前一口气写了5000字才作罢。
除了焦虑和逃避控制,常与拖延联系起来的,还有完美主义。费拉里教授认为,某些拖延行为并非拖延者缺乏能力或不够努力,而是某种形式的完美主义或求全观念的反映,他们共同的心声是“多给我一些时间,我可以做得更好”。
拖延小组中,除了小苏,还有一位成员备受关注。在一篇《攻克拖延症》的热帖中,她记录了自己与心理医师交流,并根据医师的引导分析自身拖延的缘由、读心理学书籍的心得,甚至详尽到几点钟起床、几点钟到教室的日常规划。她的昵称是“完美是个梦”,英文ID是“perfectionism”(完美主义)。
关于“拖延”的研究也处在“拖延”中。郑涌教授表示,国外对“拖延”的研究也只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国内则一直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关于“拖延”的界定,一直没有一个研究者普遍接受的定义,也从未形成一个全面的理论。但拖延无时不在。
关于拖延的生理学根源研究,目前大多围绕前额叶皮层的功能。这个脑区负责大脑的执行功能,比如计划、冲动的控制和注意力,还起到过滤器的作用,降低来自其他脑区分散注意力的刺激。前额叶皮层的损伤或者低活动性,会导致过滤杂扰刺激的能力降低,进而使处理任务的组织能力变差。
由于工作时间的安排,小苏原定为期六周的治疗才进行了不到三分之一,但他觉得效果还是挺明显。至少现在,他已经修改好了信用卡信息,并且整理好了发票预备明天报销,他决定,这一次无论如何不会再拖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