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无力与少肌症区别
肌无力与少肌症区别
肌无力(MG)是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所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和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后症状减轻。患病率为77~150/100万,年发病率为4~11/100万。女性患病率大于男性,约3:2,各年龄段均有发病,儿童1~5岁居多。
肌无力的发病原因分两大类,一类是先天遗传性,极少见,与自身免疫无关;第二类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最常见。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普遍认为与感染、药物、环境因素有关。同时重症肌无力患者中有65%~80%有胸腺增生,10%~20%伴发胸腺瘤。
肌肉减少症,是指因持续骨骼肌量流失、强度和功能下降而引起的综合症。骨骼肌 是人体运动系统的动力,肌肉的衰老和萎缩是人体衰老的重要标志,非常容易引起骨折以及关节损伤等问题。患有肌肉减少症的老年人站立困难、步履缓慢、容易跌倒骨折。肌肉减少症还会影响器官功能,可能会引发心脏和肺部衰竭,甚至死亡。
肌肉减少症(Sarcopeni),临床上也将其称为“骨骼肌衰老”或“少肌症”,指的就是由衰老引起的骨骼肌质量下降和肌力减退。
肌肉减少症由Evans WJ等在1991年提出,形容骨骼肌减少,同时泛指骨骼肌细胞去神经支配、线粒体功能障碍、炎性、激素合成及分泌改变以及由以上过程引发的一系列后果,如肌力下降、易疲劳、代谢紊乱、骨折等。
在人体从成熟到衰老过程中,神经肌肉系统的机能和表现显著下降,其特征就是即使是健康的老年人也会不可避免地发生骨骼肌质量下降及肌力减退。最常见的诱因为老化、肿瘤、营养不良,其中以老化最为重要。老化过程中及体力活动减少导致肌肉块丢失。
1、机体内的增龄性改变
神经、激素、代谢、免疫因子以及骨骼肌本身的运动单位数量、肌纤维类型、肌纤维数量、兴奋收缩耦联、蛋白质合成和分解代谢、基因表达等的变化都会在不同水平和程度上影响肌质量和肌力。
骨骼肌衰老的影响因素中包含激素、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的改变。糖皮质激素就参与了增龄性肌萎缩的发生,这些激素会干扰其它合成激素比如胰岛素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作用。衰老过程中,生长因子如IGF-1的合成显著下降。一些细胞因子,如IL-1,TNF,IL-15和CNTF,都对肌蛋白质合成和分解有着强烈的影响。老年性胰岛素抵抗现象也可能会改变骨骼肌蛋白质合成速率。线粒体DNA的氧化损伤则是自由基引起衰老的分子基础。
2、生活方式的变化,体力活动和营养水平与骨骼肌衰老无疑有着关联。
随着衰老体力活动水平降低,生理系统机能会适应性下降,运动能力会进一步下降。这可能会导致恶性循环。
3、神经因素的改变发生在脊髓运动神经元、外周神经和神经肌肉接头。
有研究表明,衰老骨骼肌神经支配的改变,包括去神经支配和恢复神经支配、运动单位重塑和丢失。衰老骨骼肌运动单位重塑会导致纤维类型组成的改变。
手部肌肉萎缩严重吗
1.轻度萎缩:肌纤维轻度下降,肌肉组织外观无明显凹陷,触摸肌肉组织松弛,肌无力,能做抗阻力运动。
2.中度肌萎缩:肌纤维部分萎缩、缺失,肌肉组织外观凹陷,触摸纵向缩小,横向减少,肌无力明显,不能做抗阻力运动。
3.重度肌萎缩:肌纤维组织大部分萎缩,相关的骨骼外露。肌肉组织仅存少量肌纤维,肌无力严重,患者丧失最基本的协调运动能力。
4.完全萎缩:肌纤维组织完全萎缩,与其肌肉相关联的运动功能完全丧失。
重症肌无力饮食 重症肌无力吃什么好
韭菜性温、味甘辛,具有温中开胃、散淤血等功效,对于噎膈反胃有比较大的改善作用,饮食减少,腰膝酸软有肠胃症状的重症肌无力患者比较适宜适量食用。
牛奶能补虚益胃,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消瘦乏力、大便干结等患者,而且牛奶可以保护胃黏膜,适合长期服用激素治疗的重症肌无力患者饮用来保护肠胃。
菜心味甘性平,能健脾益气养肾,调理身体,比较适合重症肌无力患者食用,菜心可以用来炒食吃或是淡盐水煮食。
黄鳝是具有补血强筋骨的作用的,是比较适宜重症肌无力患者吃的一种食物,对于身体虚弱、消瘦乏力的病人有比较好的滋补作用。
如何区分小儿脑瘫与先天性肌无力
脑瘫儿由于大脑损伤可能导致肌肉不协调收缩而引起运动障碍,常表现为肌肉张力异常,可通过肌肉张力测定了解肌肉不协调收缩的失控程度,早期提示脑瘫。
先天性肌无力包括新生儿暂时性重症肌无力(新生儿一过性重症肌无力)、新生儿先天性肌无力(新生儿持续性重症肌无力)和家族性L型肌无力。应注意与小儿脑瘫相区别。
新生儿先天性肌无力有如下特点:
①母亲正常,无重症肌无力病史;
②家庭中常有重症肌无力患者;
③42%病例于2岁前发病,66%于20岁以前发病;
④血中无乙酰胆碱受体抗体 ;
⑤其发病机制与遗传有关;
⑥症状多在出生时或其后不久出现,眼外肌受累明显,常可累及面部肌肉而影响摄食;
⑦全身肌无力少见。
眼肌无力症状
朋友们在平时工作或者学习的时候,试试转动眼珠,看眼珠转动着是不是正常,如果在转动的时候出现障碍或者不会转动,那么注意去医院检查一下。在老人中常见的上眼睑皮肤松弛,有年轻的朋友也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注意一下眼睛周边的皮肤问题。
如果说眼球出现了障碍,那么就很有可能伴随着平时生活造成了斜视,所以朋友们请多多关注自己的眼睛问题,还有一些朋友看物体的时候已经习惯侧头去看,时间久了视力也就跟着下降,导致看物体必须随着头部的动作才能看见。
另外也有的朋友会有眼睛睁不大,极少数的是上眼睑闭合不了,这个很有可能是上眼睑下垂,这个严重的话还是要做手术的,请朋友们多多注意。
注意事项:
眼肌无力是现代人群工作学习中的普遍现象,建议大家还是经常做做眼部保健,以防眼肌无力的发生,造成眼部的伤害。
肌肉萎缩什么症状
1、轻度萎缩:肌纤维轻度下降,肌肉组织外观无明显凹陷,触摸肌肉组织松弛,肌无力,能做抗阻力运动。
2、中度萎缩:肌纤维部分萎缩、缺失,肌肉组织外观凹陷,触摸纵向缩小,横向减少,肌无力明显,不能做抗阻力运动。
3、重度萎缩:肌纤维组织大部分萎缩,相关的骨骼外露。肌肉组织仅存少量肌纤维,肌无力严重,患者丧失最基本的协调运动能。
4、完全萎缩:肌纤维组织完全萎缩,与其肌肉相关联的运动功能完全丧失。
肌无力的症状
肌无力症状主要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易于疲劳,在活动后加重,体息后减轻,晨轻暮重。临床上主要分为眼肌型和全身型。
眼肌型肌无力者表现为眼外肌麻痹,可出现眼睑下垂、复视、斜视。临床上,重症肌无力的患者中,93%以上以眼睑下垂为首发症状,儿童肌无力患者几乎100%以眼肌受累为主。
肌无力最突出的特点为受累骨胳肌的极易疲劳性,经休息后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病情波动,朝轻夕重。多起病隐匿,常以一组肌肉开始,逐步累及它组。以颅神经支配肌首先受累最常见,眼睑下垂、复视等为首发症状者占90%以上,其次为延髓肌和肢带肌。
手术加重病情后,全身所有横纹肌均可受累,受累肌肉的分布因人因时而异,颅神经支配的肌肉特别是眼外肌最易累及,常为早期或唯一症状;轻则眼球运动受累,多呈不对称性眼睑下垂,睁眼无力、斜视、复视、有时双眼睑下垂交替出现;重者双眼球固定不动。晚期的全身型患者,可有肩胛带肌、肱二头肌、三角肌和股四头肌等的萎缩。
全身型肌无力症状者除眼外肌麻痹外,可出现其它部位肌无力,表现为咀嚼无力,说话声音减低、带鼻音或嘶哑,吞咽困难,四肢无力等症状,严重者可因呼吸肌无力导致呼吸危象。
重症肌无力症状
重症肌无力见于任何年龄,约60%在30岁以前发病,女性多见。发病者常伴有胸腺瘤。除少数起病急骤并迅速恶化外,多数起病隐袭,主要症状为骨骼肌稍经活动后即感疲乏,短时休息后又见好转。
症状通常晨轻晚重,亦可多变。病程迁延,可自发减轻缓解。感冒、情绪激动、过劳、月经来潮、使用麻醉、镇静药物、分娩、手术等常使病情复发或加重。全身所有横纹肌均可受累,受累肌肉的分布因人因时而异,颅神经支配的肌肉特别是眼外肌最易累及,常为早期或唯一症状;轻则眼球运动受累,多呈不对称性眼睑下垂,睁眼无力、斜视、复视、有时双眼睑下垂交替出现;重者双眼球固定不动。晚期的全身型患者,可有肩胛带肌、肱二头肌、三角肌和股四头肌等的萎缩。
通过对上面内容的了解,大家也都了解了重症肌无力的一些症状。由此可知重症肌无力可因病情的轻重而出现不一样的表现,我们一定要在最早期及时的发现,并及时治疗,以防病情加重,增加治疗的难度,也影响疗效。
肌肉萎缩分哪些程度
轻度萎缩:
肌纤维轻度下降,肌肉组织外观无明显凹陷,触摸肌肉组织松弛,肌无力,但能做抗阻力运动。
中度肌萎缩:
肌纤维部分萎缩、缺失,肌肉组织外观凹陷,触摸纵向缩小,横向减少,肌无力明显,不能做抗阻力运动。
重度肌萎缩:
肌纤维组织大部分萎缩,相关的骨骼外露。肌肉组织仅存少量肌纤维,肌无力严重,患者丧失最基本的协调运动能力。
完全萎缩:
肌纤维组织完全萎缩,与其肌肉相关联的运动功能完全丧失。
脊髓性肌萎缩如何确诊
一、轻度肌肉萎缩
肌纤维轻度下降,肌肉组织外观无明显凹陷,触摸肌肉组织松弛,肌无力,能做抗阻力运动。
二、中度肌肉萎缩
肌纤维部分萎缩、缺失,肌肉组织外观凹陷,触摸纵向缩小,横向减少,肌无力明显,不能做抗阻力运动。
三、重度肌肉萎缩
肌纤维组织大部分萎缩,相关的骨骼外露。肌肉组织仅存少量肌纤维,肌无力严重,患者丧失最基本的协调运动能力。
四、完全肌肉萎缩
肌纤维组织完全萎缩,与其肌肉相关联的运动功能完全丧失。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食疗
重症肌无力类似于中医的“痿证”。多与肝、脾、肾虚损有密切关系。脾肾阳虚患者,除有典型症状外,兼见形体羸瘦,腰膝酸痛,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无力。应温补脾肾。
此外,重症肌无力症状有哪些?
本病见于任何年龄,约60%在30岁以前发病,女性多见。发病者常伴有胸腺瘤。除少数起病急骤并迅速恶化外,多数起病隐袭,主要症状为骨骼肌稍经活动后即感疲乏,短时休息后又见好转。症状通常晨轻晚重,亦可多变。病程迁延,可自发减轻缓解。感冒、情绪激动、过劳、月经来潮、使用麻醉、镇静药物、分娩、手术等常使病情复发或加重。
全身所有横纹肌均可受累,受累肌肉的分布因人因时而异,颅神经支配的肌肉特别是眼外肌最易累及,常为早期或唯一症状;轻则眼球运动受累,多呈不对称性眼睑下垂,睁眼无力、斜视、复视、有时双眼睑下垂交替出现;重者双眼球固定不动。晚期的全身型患者,可有肩胛带肌、肱二头肌、三角肌和股四头肌等的萎缩。
针对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怎么治疗呢?
中药治疗:根据病因病机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
1、脾胃虚弱型:眼睑下垂,肢体痿软无力,逐渐加重,遇劳则甚,休息后可缓解,乏力倦怠,少气懒言,饮食减少,进食呛咳,甚者吞咽困难,大便溏薄,面浮无华。舌体胖,苔薄白,脉细弱。
2、肝肾阴虚型:眼睑下垂,斜视或复视,下肢软弱无力,不能久立,甚则行动不利,肌肉瘦削,腰脊酸软,耳鸣目浑,女子月经不调,男子遗精阳痿,潮热盗汗。舌红少苦,脉细数。
3、脾肾阳虚型:眼睑下垂或四肢无力,甚至全身无力,容易疲乏,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频数或夜尿多,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舌质淡、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沉细。
4、气血两虚型:眼睑下垂或全身无力,面色萎黄或苍白,肢体瘦弱,饮食量少,声低气短,头晕乏力,女子月经不调,量少色淡,舌质淡嫩,舌苔薄白,脉细弱。
根据“虚则补之,损者益之”的治疗原则,以健脾益气、补益气血、滋补肝肾、温阳补肾为基本治疗方法,并辅以祛瘀活血、舒筋活络等疗法,选用黄芪、人参、白术、当归、柴胡、升麻、枸杞子、附子、仙灵脾、仙茅等通过内服外用以及循经药浴、按摩、针灸等综合疗法治疗该病。
肌无力和重症肌无力有什么区别
肌无力和重症肌无力虽然都是免疫性疾病的一种,但是在临床上肌无力与重症肌无力的症状和表现是各不相同的,具体哪些地方不同下面详细介绍。
肌无力这种临床症状比较常见,通常情况下,劳动、走路或者大病初愈都会引起肌无力,这是由单纯的疲劳所致。有些神经系统疾病也会造成全身或者局部的肌肉无力,如运动神经元疾病、周期性麻痹、多发性神经炎、进行性肌不良等。
然而重症肌无力造成的肌无力于此截然相反。重症肌无力患者全身无力但并无痛麻等不适感觉,在体力劳动后无力感加重,休息之后可减轻,因此,常常是晨轻墓重。临床上有90%的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眼部肌肉麻痹会出现眼睑下垂、眼皮耷拉的表现,有时是一侧或者两侧、有时则是交替出现。面部肌肉无力,患者表情不自然,眼睛会出现复视,眼球转动也不灵活,感觉视物不在同一条直线或感觉眼睛不听使唤,转动受限。
肌肉萎缩的早期症状
肌肉萎缩是指横纹肌营养障碍,肌肉纤维变细甚至消失等导致的肌肉体积缩小。
1、轻度萎缩:肌纤维轻度下降,肌肉组织外观无明显凹陷,触摸肌肉组织松弛,肌无力,能做抗阻力运动。
2、中度肌萎缩:肌纤维部分萎缩、缺失,肌肉组织外观凹陷,触摸纵向缩小,横向减少,肌无力明显,不能做抗阻力运动。
3、重度肌萎缩:肌纤维组织大部分萎缩,相关的骨骼外露。肌肉组织仅存少量肌纤维,肌无力严重,患者丧失最基本的协调运动能力。
4、完全萎缩:肌纤维组织完全萎缩,与其肌肉相关联的运动功能完全丧失。
渐进性重症肌无力的发病原因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部位因乙酰胆硷受体减少而出现传递障碍的自家免疫性疾病。临床主要特征是局部或全身横纹肌于活动时易于疲劳无力,经休息或用抗胆硷酯酶药物后可以缓解。也可累及心肌与平滑肌,表现出相应的内脏症状。重症肌无力少数可有家族史(家族性遗传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的病理学形态包括肌纤维、神经肌肉接头及胸腺三大部分。
1、 肌纤维变化:病程早期主要是在肌纤维间和小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以小淋巴细胞为主,此现象称为淋巴漏;在急性重症病中,肌纤维有凝固性坏死,伴有多形核白细胞的巨噬细胞的渗出;晚期肌纤维可有不同程度的失神经性改变,肌纤维细小。
2、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改变:神经肌肉接头部的形态学改变是重症肌无力病理中最特征的改变,主要表现在:突触后膜皱褶消失、平坦、甚至断裂。
3、胸腺的改变:重症肌无力中约有30%左右的患者合并胸腺瘤,40%-60%的患者伴有胸腺肥大,75%以上的患者伴有胸腺组织发生中心增生。腺瘤按其细胞类型分为:淋巴细胸型,上皮细胞型,混合细胞型,后两种常伴重症肌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