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会针刺方法
百会针刺方法
简易取穴:正坐或仰卧位,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取穴;或在头顶部正中凹陷处取穴。
进针方向:沿皮下向后斜刺,与头皮成45°。
进针深度:针0.1-0.3寸,或针刺0.5-0.8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9壮,或温和灸5-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一般有胀,重,痛感,痛在附近。
小脑萎缩的治疗方法
①肾精不足型以补益肾气、益精填髓为主要治法。
针灸选穴:主穴--百会(或四神聪)、太溪、命门、肾俞
配穴--关元、脾俞、复溜、阴陵泉
针刺方法:百会平刺,勿提插,多捻针、留针;关元可用灸补法;余穴均用补法。
②气血亏虚型以补益气血、养血健脑为主要治法。
针灸选穴:主穴--足三里、三阴交、血海、脾俞
配穴--肾俞、胃俞、关元
针刺方法:关元可用灸法或温针灸,余穴以补法为主。
③痰蒙脑窍型以健脾化痰、益脑开窍为主要治法。
针灸选穴:主穴--丰隆、脾俞、神门
配穴--曲池、百会、阴陵泉、风池
针刺方法:脾俞用补法;百会只捻转,不提插;其余穴位用泻法。
④瘀阻脑络型以活血化瘀、通络开窍为主要治法。
针灸选穴:主穴--风池、太冲、血海
配穴--百会、神门、足三里、三阴交
针刺方法:神门、足三里、三阴交用补法;百会只捻转,不提插;其余穴位用泻法。
通过了以上关于小脑萎缩的说明介绍,希望大家能更多的了解小脑萎缩的病症。给小脑萎缩患者多一些关注,给世界多一些色彩。文章介绍的针灸方法,希望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去选择就可以了。
听会针刺方法 听会针灸注意事项
1.听会若刺之过深,有时会出现一时性头晕,提针后即可消失。
2.若进针过快,或用捣针术,易伤血管引起出血或内出血,若血随针孔而出,急闭之,易于形成皮下瘀血或血肿,几天后可自行小时。
3.该穴因位于耳前,深部有颈内动,静脉,故直刺不宜过深,以防刺伤颈内动,静脉。又因其深部为耳腔,组织较多,不可用粗针强刺激,以免伤及耳部组织,引起内耳深部疼痛。
4.若张口取针刺,留针不宜过久,且留针期间不可让患者张口过大或说话,以免弯针,折针。如留针过久,患者常因长时间张口疲劳而闭口,也容易发生弯针,折针。若张口针刺,留针时应让患者口中含棉垫,使之不能闭口。一般情况下,闭口时耳前也会出现凹陷,闭口针刺会相对安全。
5.听会位于面部,不宜使用对皮肤刺激强烈的灸法,如瘢痕灸或直接灸,引起瘢痕,影响面部美观;况且针刺本穴主治耳病,齿病,其症大多由于肝胆火旺,痰或上扰,风热上扰,肝经湿热,温邪所伤,阴虚火旺,胃火上炎等因所致,所以不宜艾灸,更不宜针上灸和艾炷直接灸,以及隔姜,隔附子饼和化脓灸,以免灼伤耳窍,助火伤络,加重病情。
涌泉针刺深度 涌泉穴常用配伍疗法
1.配百会,水沟,十宣,丰隆,太冲,针刺泻法,十宣点刺出血,平肝熄风,豁痰开窍,治疗风痰阻窍之中风昏迷。
2.配水沟,大椎,曲泽,委中,百会,针刺泻法,曲泽,委中点刺出血,泄热苏厥,治疗热毒蒙心之昏厥,暑厥等。
3.配前顶,印堂,神门,针刺泻法,镇惊熄风,治疗惊恐小儿惊风。
4.配风池,百会,太冲,针刺泻法,平肝潜阳,治疗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
5.配大陵,合谷,中脘,丰隆,针刺泻法,豁痰开窍,清热醒神,治疗痰火扰心之狂证。
6.配神门,大陵,三阴交,针刺补泻兼施,清心安神,治疗心肾不交之心烦,失眠等。
7.配鱼际,廉泉,太溪,照海,针刺补泻兼施,滋阴清热,利咽开音,治疗阴虚火旺之咳嗽,咽喉肿痛,喑哑,失音等。
8.配中极,关元,三阴交,太溪,针刺补泻兼施,温肾利水,治疗肾气不足之遗尿,小便不利,癃闭等。
9.配脾俞,中脘,足三里,针刺补法,灸涌泉,温肾健脾,治疗脾肾阳虚之泄泻。
10.配百会,足三里,血海,三阴交,针刺补法,益气补血,治疗气血虚弱之头晕,眼花等。
11.配关元,太冲,公孙,针刺泻法,平肝降逆,治疗肝热奔豚气。
12.配少府,太溪,昆仑,照海,针刺补法,补肾通络,治疗肾虚之足跟痛,手足心热,足趾麻木等。
上髎疼痛怎么回事 上髎常用配伍
1.配肾俞,三阴交,关元,针刺补法,补肾调经,治疗肾虚月经不调。
2.配中极,肾俞,关元,命门,百会,针刺补法,补益肾精,治疗肾精不足之遗精。
3.配带脉,关元,照海,肾俞,针刺补法,补益肾气,止带,治疗肾虚带下。
4.配关元,中极,之功,大赫,足三里,照海,针刺补法,补益肾气,肾阳举陷,治疗肾虚阴挺。
5.配肾俞,三焦俞,气海,脾俞,委阳,针刺补法,补肾益气,治疗肾气虚遗尿,小便不利。
6.配肾俞,腰阳关,命门,足三里,次髎,针刺补法,壮筋骨,健腰膝,通络止痛,治疗肝肾亏虚,经脉痹阻之腰痛不可转摇,腰膝冷痛,腰膝酸软。
天冲的准确位置图片 天冲对症针灸疗法
1.配百会,前顶,神门,丰隆,涌泉,针刺泻法,化痰熄风,定惊安神,治疗惊恐惊风。
2.配百会,神庭,听宫,中渚,针刺泻法,清泻胆火,治疗胆火上炎之眩晕,耳鸣等。
3.配风池,太阳,角孙,头维,合谷,针刺泻法,祛风散邪,治疗风邪外袭之头痛。
百会穴怎么针刺
百会针刺方法
简易取穴:正坐或仰卧位,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取穴;或在头顶部正中凹陷处取穴。
进针方向:沿皮下向后斜刺,与头皮成45°。
进针深度:针0.1-0.3寸,或针刺0.5-0.8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3-9壮,或温和灸5-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一般有胀,重,痛感,痛在附近。
作用主治
百会位居巅顶,为诸阳之会,有清热开窍,健脑宁神,平肝熄风,回阳固脱,升阳举陷的作用,以升为主,现代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中风,心烦,惊悸,健忘,失眠,癫狂,脏躁,破伤风,急惊风,脱肛,阴挺,崩漏等症。
注意事项
1.施针者进针时手法要轻重适度,针尖可向前,后,左,右平刺。
2.得气后不宜用力提插和捻转。
3.因本穴皮下组织中有丰富的纤维束和血管,针尖进入此层时有一定的组里,并且易伤及血管而致出血,因此退针后应该用干棉球按片刻,以防出血。
4.对高血压且血压不稳定有动脉硬化的病人,特别是有中风史者,可暂勿针刺,待血压平稳后,再施针灸疗,以免发生严重的意外事故。
百会针刺方法 百会穴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脂肪-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枕大神经,额神经的分支和左,右颞浅动,静脉及枕动,静脉的吻合网。
百会针刺方法 针刺百会注意事项
1.施针者进针时手法要轻重适度,针尖可向前,后,左,右平刺。
2.得气后不宜用力提插和捻转。
3.因本穴皮下组织中有丰富的纤维束和血管,针尖进入此层时有一定的组里,并且易伤及血管而致出血,因此退针后应该用干棉球按片刻,以防出血。
4.对高血压且血压不稳定有动脉硬化的病人,特别是有中风史者,可暂勿针刺,待血压平稳后,再施针灸疗,以免发生严重的意外事故。
针刺百会 百会针刺作用主治
百会位居巅顶,为诸阳之会,有清热开窍,健脑宁神,平肝熄风,回阳固脱,升阳举陷的作用,以升为主,现代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中风,心烦,惊悸,健忘,失眠,癫狂,脏躁,破伤风,急惊风,脱肛,阴挺,崩漏等症。
针刺百会 百会常用配伍疗法
1.配风池,劳宫,丰隆,涌泉,针刺泻法,熄风豁痰,开窍醒神,治疗风痰闭阻之中风闭证。
2.配风池,水沟,鸠尾,丰隆,太冲,针刺泻法,熄风化痰,治疗风痰阻络之癫痫。
3.配长强,关元,足三里,承山,针刺补法,灸关元,益气固脱,治疗气虚脱肛,滑脱不痛,少气懒言等。
4.配气海,维道,归来,足三里,针刺补法,灸气海,补益脾气,益气升阳,治疗脾虚阴挺。
5.配命门,关元,天枢,足三里,针刺补法,灸命门,关元,温中补虚,升阳举陷,治疗脾肾阳虚之久泻久痢。
6.配关元,气海,针刺补法,重灸,益气回阳固脱,治疗元气暴脱之中风脱症,中气下陷之气厥。
7.配风池,印堂,曲池,合谷,针刺泻法,疏风散热,治疗风热头痛,鼻塞,目赤肿痛等。
8.配风府,天柱,上星,列缺,针刺泻法,疏风散寒,通窍止痛,治疗外感风寒之头痛,项强,鼻塞,鼻鼽等。
9.配阴陵泉,足三里,丰隆,针刺泻法,祛风散邪,和中化湿,治疗风湿或痰浊头痛,眩晕等。
10.配风池,复溜,行间,针刺补泻兼施,平肝潜阳,息风清脑,治疗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
11.配合谷,足三里,三阴交,针刺补法,补益气血,治疗气血亏虚之头痛,眩晕等。
12.配肾俞,复溜,太溪,针刺补法,补益肾精,治疗肾精亏虚之头痛,眩晕,耳鸣等。
针灸攒竹的功效 攒竹常用配伍疗法
1.配睛明,太阳,合谷,少商,风池,足临泣,针刺泻法或 太阳,攒竹点刺出血,疏风清热,治疗风热目赤肿痛,上胞下垂,迎风流泪,目翳,睑弦赤烂等。
2.配太阳,四白,行间,风池,针刺泻法,祛风清肝,宣散郁热,治疗肝经郁热之热泪,面痛等。
3.配阳白,承泣,地仓,颊车,下关,风池,翳风,针刺平补平泻法,疏散风邪,通经活络,治疗风邪侵袭之面痛,眼睑瞤动等。
4.配阳白,头维,太阳,风池,针刺泻法,散风止痛,治疗风寒头痛。
5.配丝竹空,四白,太溪,肝俞,肾俞,大骨空,小骨空,针刺泻法,滋补肝肾,明目止泪,治疗肝肾亏损之夜盲,视物昏渺,冷泪等。
6.配阳白,太阳,丝竹空,三阴交 足三里,针刺补法,益气养血,治疗气血不足之上胞下垂,胞轮振跳,目视不明等。
7.配尺泽,间使,阳溪,百会,针刺泻法,泄热开窍,熄风镇痉,治疗邪热扰心之癫狂。
8.配承山,委中,会阴,针刺泻法,清热利湿,活血散瘀,治疗湿热下注之痔疾。